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陶瓷文化行話之—瓷器缺陷

古陶瓷文化行話之—瓷器缺陷

專門對瓷器完整性進行評價,指明器物損傷程度的有以下行話,賞器時可用。如果您手裡的寶貝有這些損傷,它的價值將大打折扣,商家更精此道。購買時更需注意。

崩、口磕、足磕、磕傷、磕邊——描述器物破損缺陷的常用行話,是指器物口際、底足胎釉,由於撞擊而出現大小不等的缺口傷痕。崩是指有碰傷但尚沒有出現裂紋。

缺碴——瓷器的損害之一。指器物損壞後缺失碎片。

炸紋、雞爪紋——瓷器的損害之一。炸紋是指器物的頸、肩或腹部受撞擊,瓷器局部出現放射裂紋,有的像雞爪紋。

雞爪紋

炸紋

炸底——瓷器的損害之一。炸底是炸紋的一種,是比較嚴重的炸紋。是指瓷器因磕碰而造成底部的釉面或胎釉的裂痕,嚴重的炸底裂痕一般出現放射狀,有三至四條以上,胎內胎外都可看到裂紋

重皮——也是一句歷代沿襲而來的行家常用口語,指明器物的損傷隱患。口部因受重創所出現斷面隱患,但外觀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卻還未剝離,往往一觸即脫落。這個不容易發現,需要眼力和經驗。

毛口——器物口部損傷缺陷。口邊的釉面間斷脫缺,主要為長期使用磨損所致。

毛邊——器物口部損傷缺陷。口邊的覆釉因傷全部脫落。

衝口、衝線、沖——器物損傷缺陷。口部因與它物相碰而出現的細裂紋,長短不等,一些細小裂紋常不易看出。裂紋往往會逐漸自然延伸,若遇冷熱相激或外力震蕩,便會順紋路開裂(以盤、碗類最為多見)。衝口嚴重者則口緣傷缺,既有損美觀,又影響使用。

驚紋、外沖里不沖——指瓷器有小缺陷,器物受到外力撞擊而出現的不穿透器壁的裂紋。在器外可以見到裂痕,但器里卻看不到裂痕,裂紋還沒有裂透,比衝線等破損程度要輕一些

劃傷——釉面被硬物劃碰後留下了釉面損傷,但未傷及胎。細心的觀察者一般都能觀察出劃傷來。

璺、冷紋——也稱冷璺(wen,第四聲),瓷器器身缺陷之一。指陶瓷器經過磕碰,使坯體產生破壞,本不應出現片紋的地方,但在釉面上出現了一、二條紋路,胎釉一致,胎體已透或未透。此類傷痕多在口部以下腹部或底部,是無意磕碰等外力造成,有的為條狀,有的為雞爪狀,也即所謂雞爪狀。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報名:一五五七四八五七五四三(趙編導)欄目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德雅路480號(湖南電視台三樓)判斷方法有輕輕敲擊和觀察釉面是不是存在失亮兩種。輕度的璺敲擊時音響不變,重者音啞並有雜音,也稱重璺。如果釉面或彩繪上存在局部條狀或雞爪狀失亮條紋,則說明器物被硬物劃碰後留下了內傷,即存在璺的問題。

磨釉、失亮——磨釉有兩層意思:一是描述瓷器的成色和損傷程度的,由於瓷器使用日久,釉面因摩擦而失去光澤時稱「磨釉」,俗稱「失亮」;二是描述瓷器加工、修補的一個工序,出窯後發現瓷器有些釉面不平的小缺陷時,或者對瓷器進行修補、粘釉時,都會用到加工磨平工序,磨平工序也稱「磨釉」 。這也是造假者對老瓷器的仿造或修補的常用技藝。

傷釉、軟道——瓷器在使用過程中,由於和較硬的器物摩擦而產生釉面受損,或者遭受化學物質的侵蝕使釉面受損,稱傷釉。包括劃痕、劃紋、釉面磨損、腐蝕等。軟道是指瓷器釉面久經摩擦而出現的細微絲紋。

脫釉、失釉——瓷釉常見的缺陷之一。分全部脫釉或局部脫釉,一般是年代早的,相對脫釉就越嚴重,南方和東南沿海的窯口古陶瓷脫釉現象比北方重一些,燒成後形成開片多的瓷器,嘴尾部有少許脫釉,低溫釉比高溫釉脫釉現象及概率要高,高溫釉如「黑釉」、「鈞釉」的脫釉現象就很少見。 還有就是瓷器埋藏地土壤中所含的酸鹼性礦物質,是造成瓷器脫釉的一個原因。另外一個造成脫釉的原因是不恰當的品鑒方式和把玩方式,比如聽信一些專家所謂的秘籍,將瓷器低溫冷凍或高溫蒸煮等。

剝釉——胎釉結合不好,年久胎釉剝離。早期青瓷常有這種現象。

糟坑——開片很細碎,使用年久後,有的開片內的小釉塊間斷脫落下來,形成遍身的糟坑。

傷彩、失彩——釉傷彩瓷器常見的損傷之一。凡釉上彩瓷器,如五彩、粉彩、琺琅彩等,因長期使用,導致彩色剝落,或色彩的表面或局部,被磨劃致傷。

自然開支——非撞擊、磕碰等外力因素,僅僅由於瓷器年久,釉面出現局部或整體的冰裂紋,就叫自然開支。這些紋路與汝窯、鈞窯、哥窯、官窯等釉面開片不同。

、專門對瓷器燒制過程中的缺陷進行評價,指明器物燒製品質存在問題的有下列行話,賞器時可用。如果您手裡的寶貝有這些缺陷,它的價值將打折扣,商家更精此道。購買時更需注意。有些燒制缺陷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往往被近代或現代造假者利用。

釉泡、吐沫釉、破泡、爆釉——瓷器燒造中的一種釉病,玻璃釉和熔塊原料在玻化過程中,產生出大量的氣體,一部分被溶解了,一部分以不同的尺寸大小形成氣泡。像吐沫一樣的小氣泡就叫吐沫釉。這些經受外力以致破開(常見於器口或其他部位),影響瓷器的美觀和品質。氣泡的多少也反映出燒造工藝的精湛成度。氣泡的多少,也是帶有時代特徵的,多為專家做鑒定斷器所用。瓷釉中的氣泡經過長期使用以至破碎的現象,就叫破炮。釉下的大氣泡破裂,露出胎,就叫爆釉,晚清瓷器常見此現象。

鬃眼、棕眼——瓷釉缺陷之一,又稱「針孔」、「豬毛孔」。由於釉料中某些有機物和某些雜質含量較多,而在預熱和燒成時升溫過快,溫差大,使這些物質在氧化階段未能得到充分的氧化分解,而到還原和高溫階段繼續分解,這種反應產生的氣體逸出釉面——氣泡破裂後形成小孔。當高溫時釉的粘度大、流動性差,對氣泡破裂在釉面形成的小孔不能被釉面覆蓋,器物上即形成小小的孔隙。鬃眼的多少也反映出燒造工藝的精湛成度。鬃眼的多少,也是帶有時代特徵的,多為專家做鑒定斷器所用,比如鬃眼是明代永樂、宣德瓷器釉面的顯著特徵之一。

漏釉、落釉、縮釉、露骨——瓷器施釉時坯胎的一部分有遺漏,燒成後釉面有露胎現象,稱為「漏釉」。在施釉前瓷坯沾有油脂或不幹凈,燒成後污汁處也多無釉。有的縮釉、露骨是釉下墜造成的。說明窯工的工作不嚴謹(郎窯紅除外)。

釉斑、窯斑——釉面不幹凈,釉水中有雜質,掛在器物上形成後雜質留在釉中形成污跡,或者燒成前有碰傷,造成瓷器表面有斑點或雜色。藏家在鑒賞和交易中,對難看得釉斑和窯斑很在意,但並不是所有的釉斑都是瑕疵,有些釉斑是人們想要的漂亮圖案,如建盞的油滴和鷓鴣斑等。

粘沙——瓷器裝燒時,先在匣缽內鋪一層耐高溫的細砂,再把器物放上去,堆迭起來送進窯室焙燒,這是典型的元代仰燒工藝。有時沙多、器物下陷,造成在器物底部粘上一層細沙。這是判斷元代仰燒瓷器的一個關注點,同時,造假之徒也利用此道,故意粘沙冒充元代瓷器。

窯裂——又稱「窯縫」。瓷器出窯時坯體帶有裂痕現象,稱為「窯裂」,是瓷器缺陷之一。窯裂的原因有二:一是配料不當,二是在瓷坯未乾裝入匣缽入窯,坯體還殘留有一定的水分,開始燒時須用溜火(小火)時間短,造成水分急劇蒸發引起胎體膨脹而破裂。要區別於撞擊或過度使用造成的裂紋。

火石紅——俗稱「窯紅」、「黃衣」或「枇杷紅」,是指古代瓷器特別是元、明、清景德鎮瓷器和龍泉瓷器露胎處所出現的橘紅色或橙黃色的現象,它實際是由於胎土中存在的鐵分子在高溫中流動聚集,燒窯結束時在冷卻過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現出來的色調,一般都附著於瓷器的胎釉結合處。其分布的特點是與胎釉結合處成平行的、寬窄不一的火石紅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 胎釉結合線,火石紅晶體密度就越大,顏色就越濃重,隨著遠離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紅晶體的密度和顏色也就越淺淡直至消失。大量火石紅是造假者有意塗抹的漿泥或顏料。

糊米底——瓷器底面無釉處出現糊米狀的鐵鏽色斑點。原因是墊燒的窯具和窯床所墊的沙含鐵較多,在高溫下氧化而變成深色附於器底。鐵鏽色斑點形狀有成片的、有塊狀的,也有呈點狀的,形似燒糊的鍋巴。明代成化時期的砂底,常有這一特徵。大量糊米底是造假者有意塗抹的漿泥或顏料。

窯粘——專指瓷器在窯內粘在一起者。歷代瓷窯遺址里都有這類互相粘結的次品或廢品,有的是一疊器物粘在一起,有的是瓷器與匣缽粘結。窯粘的形成有多種原因,主要是配料不當及裝坯滿窯不慎、匣缽堆垛傾斜引起。一些造假之徒也充分利用窯粘來達到以新仿舊的目的,比如一些建盞,需提高警惕。

沙底——是指不上釉而露胎的底部的一類瓷器,和窯粘粘沙是有明顯區別。這類瓷器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和工藝特點,是瓷器鑒賞關注的重點領域。作偽者經常利用這一特徵,將一些時代較晚的瓷器或現代瓷器,將底釉全部磨掉,冒充古代瓷器以牟利。

夾扁、翅楞——專指瓷器在窯內變形者。產生原因有三:一是配料不當,粘性瓷土過多,硬性瓷石過少,燒成過程中出現癱軟變形;二是燒窯時窯溫上升過快或溫度不均衡;三是倒窯而造成。夾扁瓷器是廢品,在古窯遺址里多有發現。品鑒時需提防商家以次充好。

蕎麥地、蕎麥點——在陶瓷釉面上密密麻麻出現微小的黑褐色或褐色斑點,與和好的蕎麥麵的黑點極相似,行業業內就給這類瓷器取名「蕎麥地」、「蕎麥點」。蕎麥地歷朝歷代瓷器都有出現,陶器更多,行業內把它當作一個「鑒古」參考。有的瓷器燒制出窯時就帶有蕎麥點, 有的是後來慢慢形成的。關於原因,說法很多,根本原因只有三點:一是胎或釉不幹凈,帶有雜質,這是出窯帶蕎麥點的主因;二是因修補多次入窯,環境和新釉不幹凈所致,也導致出窯帶蕎麥點;三是胎質比較酥鬆、釉層不緻密的瓷器,經過長時間在自然環境中沾上雜質或黴菌,形成黑點,這是有的瓷器原來沒有蕎麥點,後來變出蕎麥點的主因。本人覺得,把蕎麥地當作鑒古標誌,理由不是太充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收藏愛好 的精彩文章:

高麗青瓷:極具升值潛力的異邦「汝窯」
瓷器鑒定之觀型、看紋、看釉、識胎質
收藏錢幣是樣幣是母錢又或是雕母?傻傻分不清楚
鈞窯鑒賞的那些事——宋金元明
「瓷器之祖」——影青釉瓷器古今鑒賞

TAG:古玩收藏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