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元青花顏料及底足特徵,領略青花高超工藝

元青花顏料及底足特徵,領略青花高超工藝

元青花瓷器總體分兩種色調,一種呈灰藍色,較淺淡,一種是深藍色,較艷麗。傳統概念中,呈色灰藍者為國產料,呈藍艷者為進口料。進口青料用於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國產鈷料僅用於中、小型器。

元代時期的青花都有鐵斑和鑽胎,明代見錫光斑的多,鈷胎但鐵斑看不出,而且鈷胎也不見得那麼明顯,要用高倍放大鏡看能看出鐵鏽色,清代的瓷器沉胎但不見大鐵斑痕迹,如果是只見鑽胎痕迹明顯但瓷胎不自然,而無明顯鐵斑的要注意,這往往是造假。永宣時的蘇料塗成淺色時有像牛仔藍之說。認料,認鐵斑是基本功。

為了造假,有人用加重釉料或用重筆、重彩、壓硬筆等方法製造鑽胎斑痕,雖然用盡腦子專研造假,但都不自然,和真的有很大差異:第一,在一定的色感上造假的無斑,而真的則有斑,造假的褐色也不夠,往往造假的釉子非常的厚重;第二,真的斑痕在運筆的筆路中,這種斑痕是非常自然的存在紋路中,斑痕有動感。假的用重筆和多次復筆,有的重筆再加復筆。

青花瓷色辨認斑及青花料的產地

蘇麻離青波斯產,凝重濃艷鐵鏽斑。

平等青料色淡雅,產於江西陂塘山。

回青進口像蘇料,色藍泛紫不一般。 石子青料濃帶灰,產於江西上高山。

珠明料產雲南省,青中似翠彩色鮮。

鈷土礦中燒煉成,濃淡紫灰看翠鮮。

蘇料又稱蘇麻離青,蘇泥勃青,蘇勃泥青,這種料是從波斯地區伊朗產的,音譯過來的。平等青色澤是淡雅,產於江西陂塘山。回青也是進口料,也稱西域料,但色澤泛紫顯幽青,石子青濃灰色產於江西上高地區的山上。珠明料產於雲南省,青中顯翠。這些料都要含鈷,因此又統稱鈷料。

蘇料鑽胎明顯,這是因為含鐵,要是粉碎,過濾好鑽胎現象就大減,特別是現代工藝技術,用強磁對瓷土釉料吸掉微粒鐵質,再加上工藝和用鈷料不同,所以鑽胎也就沒有了。

國產料中黑褐色的斑點少,因含錳高,藍中泛紅;進口料鐵斑自然地有錫光,藍中泛褐,有濃淡之感。

即:國產:黑褐泛紅,深淺度差,斑少。

進口:黑褐泛褐,深淺度好,斑多。

鈷料是在高溫窯內燒成藍色,因鈷料中的成分結構不同是不可以仿成功的,仿品不自然

鑽胎也有很多類型,有的是斑,有的是條型,有的是坑、點,有的均勻的沉入胎上,這要憑眼力,含鐵高斑痕就明顯,含鐵少就不明顯,如早期的鈷料多,研磨又不好,顆粒就大,這樣產生的斑也不那麼明顯,研磨成了細粉狀後就是均勻沉胎,而不是坑坑道道的了,當然也要看當時塗釉的工藝和用的什麼料,是哪個窯口用的料,這都是明顯不同的。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報名:一五七零零七六一七二四(龍編導)

凝聚斑、鑽胎(吃胎)是斷代的最好條件之一。(一般蘇麻離青淺時像布中的牛仔藍)

釉中含鐵這是老瓷的特點,但塗的非常厚深才見鐵鑽胎,要注意,這往往是造的假鑽胎。在青花瓷中用看青花斷代是最方便的,因為青花的時代區別太明顯了,就是單色瓷、多彩瓷也可採用細看款的青料和上下花邊的青料斷代。

仿品斑痕和真品斑痕不一樣

褐光銀灰貼一樣,褐斑貼在斑點上。 斑大密集又僵硬,細看真假不一樣。

註解

仿品:錫光斑像貼上,往往是斑壓點,斑下是坑點。

真品:點、坑的下面是斑。

仿品:斑大、密集、型僵硬。

真品:斑小、疏鬆、型自然。

仿品:色銀灰。

元青花底足特徵

1、圈足之大小:大盤類為大圈足。罐類也是大圈足。小盤和大碗為小圈足。瓶類適中,與瓶身成適當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為:大盤、大罐、瓶、小盤和大碗。前者圈足大於後者。

2、挖足之深淺:大瓶及玉壺春瓶為深圈足。中小瓶類為淺圈足。罐類都是淺圈足。大盤也是淺圈足。小盤反而有深圈足者。

3、足牆之寬窄:大瓶為窄牆。中小瓶類為寬足牆。罐類多為寬矮足牆。盤類為窄牆。

4、足端之形態:大瓶為扁平式泥鰍背(一般認為「泥鰍背」始於清代,這種見解看來不對了)。

中小瓶類多為雙面斜削(即「兩面坡」),個別為單面斜削(即外牆向里斜削,內牆為直牆)。

罐均為雙面斜削,但坡面很小。小圈足的盤和大碗為平切足。

5、胎色:由於土沁的程度、清洗的程度及火石紅的程度不同,胎色的「能見度」也有異。顯然,不應該把土色、火石紅呈色、鐵鏽斑、霉斑及其它附著物的顏色視為「胎色」。

所謂胎色,應該指瓷器胎體的本色。有的瓷器露胎部分全部被窯紅(火石紅)覆蓋,有的土沁滿布而未經清理(或只略為清洗,土色仍在),這種情況下辨認「胎色」是毫無意義的,因為無從辨認。

辨認胎色最理想的狀態是從器物的破缺處(哪怕很小的磕點)觀察。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報名:一五七零零七六一七二四(龍編導)

欄目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德雅路480號(湖南電視台三樓)其次為既無窯紅又無土沁,呈「本來面目」者,這種狀態的元青花不多。再其次為底部清理比較徹底者。

元青花的胎色有這樣四種:瑩白色(最好的一種胎色,有潤澤感);

灰白色(最普遍的一種。說它灰白,此指白中略帶一點灰色調,不同於宋瓷的「灰白胎」);

米白色(往往帶有不明顯的淺紫斑點);

薑黃色(胎質細而稍松)。

6、胎質:大多已使用二元配方(瓷石+高嶺土),已呈近代瓷特徵。胎質堅緻細膩,氣孔率極低,基本不吸水,叩之聲音渾厚響亮。部分為青白瓷和卵白瓷瓷胎。也有一些瓷胎不夠緻密,比較鬆軟,可能與燒成溫度有關。不少瓷胎表面有鐵鏽斑點。銹斑堅硬,不易去除,銹色極深,呈黑褐色。但也有基本不見銹斑者。

7、旋紋:修坯時大多已經修去,不見旋紋。也有少數保留,多為疏間距旋紋,絕無明清時的密旋紋。起刀點如逗號,乾脆利落,或帶起一個小乳丁。旋紋方向為左旋。

8、窯紅:大多不見窯紅,但也有少數有之。多為濃重的橘紅色,不見後世才有的「枇杷黃」。

9、砂底和釉底:絕大部分元青花瓷器為砂底,即底部露胎不上釉,但也有釉底的

10、釉斑:有一部分砂底元青花瓷器底部有釉斑。釉斑或多或少,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一般呈青白釉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收藏愛好 的精彩文章:

古陶瓷文化行話之—瓷器缺陷
高麗青瓷:極具升值潛力的異邦「汝窯」
瓷器鑒定之觀型、看紋、看釉、識胎質
收藏錢幣是樣幣是母錢又或是雕母?傻傻分不清楚
鈞窯鑒賞的那些事——宋金元明

TAG:古玩收藏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