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養陰陽養五臟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收藏的規律

養陰陽養五臟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收藏的規律

1.養陰陽

四季養生的總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a目的在於藉助天時,調整陰陽平衡。

春夏是陽長陰消的時期,陽長佔優勢,所以春夏要藉助天地陽長的趨勢養陽;秋冬是陰長陽消的階段,因此,秋冬要利用天地陰長的時機養陰。這就是四季養生的核心,是要順應四時陰陽氣化的緣由。因為藉助天時養生,所以得天之助而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養五臟

風氣通於肝。大自然中的風氣和肝的關係最大。風是春天的主氣,所謂春天主風。風在傷害人的時候,稱為風邪,風邪屬於陽邪,最容易損傷人的肝,尤其易損耗人的肝陰,使我們發生肝陰不足,出現頭暈、眼乾、目澀、脅肋灼痛、手足蠕動、舌紅少津、脈弱細數等症,風邪甚至還會擾動肝陽,出現肝風、甚至中風。這種情況叫外風引動內風,所以春天養生最應重視養肝息風。

火氣通於心。夏天,大自然中的火氣、熱氣最大,與心的關係也最密切。火是夏天的主氣,所謂夏天主火。火在傷害人的時候叫做火邪,火邪屬於陽邪,侵害人的時候心臟首當其衝,也就是說火氣最先傷害心臟,這就叫做火氣通於心。加之心為火臟,火為陽邪,兩火相逢,心神最易受擾,出現心煩、失眠,甚至出現汗多、躁狂等情況,所以夏天最要注意養心安神。 濕氣通於脾。長夏(農曆6月,陽曆7~8月),天時之氣以濕為主,天氣又濕又熱。濕與脾的關係最大,因為脾是一個濕臟,兩濕相遇,濕上加濕,所以長夏天濕、地濕、人的脾也濕,這樣脾的消化功能就常常受到影響,而出現噁心,舌苔厚膩,不想吃飯,甚至頭昏、頭痛,這就叫做脾為濕困a所以長夏要多注意健脾、醒脾,要多吃點藿香、佩蘭、薄荷、生薑等芳香化濕之品及健脾養脾的葯食如白扁豆、白朮、薏苡仁等,原因就是濕氣通於脾、脾為濕困。 燥氣通於肺。秋天,天時中的燥氣最強,燥氣和人體五臟中的肺關係最為密切,燥是陽邪,性干。燥氣為患,往往最先影響肺,這就叫做燥氣通於肺。而肺又是一個很嬌氣的臟器,它最怕燥,一旦被燥邪所傷就易出現氣逆、喘咳、口乾鼻干、咳痰黏稠而乾等肺燥津虧氣逆的病症。所以秋天最要注意養肺生津。

寒氣通於腎。冬天寒氣最重,寒氣傷人時,就稱為寒邪。寒邪最易傷人的腎,因為腎氣是水臟,其性為寒,這樣天時的寒氣和人體之腎,兩寒相逢,雪上加霜,腎陽易受傷害,這就叫做寒氣通於腎。腎陽受損就會出現怕冷、肢涼、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苔白質淡、脈沉無力,甚至出現腰腿腫等情況,所以冬天最要小心養腎。

3.順應生、長、收、藏的人體規律

我們知道,一年四季呈現著生、長、收、藏的自然趨勢,其規律是:春主生,夏主長,秋主收,冬主藏。所以春天要養「生」,夏天要養「長」,秋天要養「收」,冬天要養「藏」。 養「生」,就是春天應藉助大自然的生機,去激發人體的生機,鼓動生命的活力,從而進一步激發五臟,儘快從冬天的藏伏狀態中走出來,進入新一年的生命活動。春天重在養肝,因為肝主生機,肝應於春。

養「長」就是利用夏天天地的長勢,去促進人體的生長功能』重點在養心,通過調動心的氣血運行功能去加強人體的生長功能。養長包括夏天要長個子、長肉、長骨骼。

養「收」就是順應秋天大自然的收勢,來幫助人體的五臟儘快進入收養狀態,讓人體從興奮、宣發的狀態逐漸轉向內收、平靜的狀態。

養「藏」是指順應冬天天時的藏伏趨勢,調整人體的五臟,讓人體各臟經過一年的辛苦後,逐漸進入休整狀態,也就是相對的「冬眠」狀態。

總之,我們強調養生、長、收、藏的意義,最重要的就在於藉助天時調整我們的陰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