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簡述大眾集團A平台族群

簡述大眾集團A平台族群

大眾(Volkswagen)作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汽車集團,旗下擁有眾多品牌,但既然作為一個企業,利益最大化是必然的趨勢,當大眾旗下的品牌越來越多的時候,如果每一個品牌都獨立開發汽車平台,那麼其成本可是相當昂貴的。為了節約成本,統一採用同一平台開發車型是多個大型汽車集團慣用的手法。而大眾集團的A平台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都只知道大眾下面有PQ35、MQB等等的車架平台,但其實這個所謂的「入門車型平台」都是基於一個車型平台的基礎上慢慢發展開發而來,也就是VAG入門車架平台的老祖宗:大眾A車架平台。

A型車架平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第一代高爾夫(Golf)和第一代尚酷上市的1974年,即上世紀七十年代。該平台採用前橫置引擎。前輪或四輪驅動的布局,也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經典型FF驅動布局」。基於A平台打造出來的第一代高爾夫在剛上市的時候被命名為A1 Golf,然而這樣就出現了被國內很多車迷誤解的事,很多人將A誤認為是一個車型級別的名稱,甚至通過大眾公關部門的洗腦,連媒體也跟著VAG的車型分類形式強加給別的品牌使用(應該不少人聽過某些媒體對著一輛賓士A Class或者本田思域稱之為A級車吧?),拜託,大眾不是這個地球上唯一的車廠,而且在云云汽車業大咖中,它最多只能算是一個小字輩,一次世界大戰前誕生至今仍在的車廠比比皆是,看車做事,還是有點兒尊師重道修養好一些。

VAG的車型代別里,一般用Mk來表示,這是德國人的一種傳統,但這並不代表汽車業界,每家有每家的規矩,每家有每家的家教。而大眾所表示的A1隻是代表開發平台而已。為了儘早澄清這種誤會的表達方式,後來才用上Mk來表示第幾代車型,A1、A2......等,指的是車架的演化過程代號,而非車型代別代號,因為同為A1車架上,可以有很多個不同名字的變種車,就像高爾夫和捷達。所以,歸根到底的,如果你為了興趣也好,為了查閱自家愛車的資料也罷,甚至為了買配件方便不會搞錯的話,記著車架代號是最佳的辦法,例如高爾夫和捷達,使用PQ34車架平台的是第四代、車架代號:高爾夫是1J、捷達(寶來)是1JB,至於引擎編號自己開前蓋就能看到,因為不同引擎、不同年份都有不同。知道這個,跑去汽配店買東西或者流用點兒什麼就不會出錯了。有些網友覺得記這些沒用,有時你也真可以覺得沒用,維修保養都進4S店的那些人確實懂了也沒用。

大眾「A平台」其實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平台系列,幾乎囊括了國內讀者所熟悉的絕大部分VAG系統的車型,尤其是銷量最大的那些車型,幾乎都出自系統,包括2017年銷量最好的兩大眾旗下的銷量冠軍車,都出自PQ34車架平台。而歷史上的A平台,一共有5個進化版本,分別是A1、A2、A3、PQ34以及PQ35,由於大眾集團曾經修訂平台的命名方式,因此才將原來理應是A4和A5改成PQ 34和PQ35。以下就來簡單了解一下這五個平台所涉及的車型。

A1平台:

圖:於1974年上市的第一代大眾高爾夫(Golf,Type 17)。它比後來的兩大的同級對手:豐田卡羅拉(1966年)和本田思域(1972年)都要晚一些,早年的高爾夫的絕對主力市場是歐洲本地,而兩個對手則是日本國內和北美市場。

圖:於1979年上市的第一代大眾高爾夫敞篷版(Type 17)。

圖:於1979年上市的第一代大眾捷達(Jetta,Type 16)。

圖:於1979年上市的第一代大眾Caddy皮卡(Type 14)。(圖片源於網路)

圖:於1974年上市的第一代大眾尚酷(Scirocco,Type 53)。

圖:於1981年上市的第二代大眾尚酷(Type 53B)。

A2平台:

圖:於1988年上市的大眾Carrado(Type 53I)。

圖:於1983年上市的第二代大眾高爾夫(Type 19E)。

圖:於1984年上市的第二代大眾捷達(19E或1G)。這台車不用介紹了,國內早年的車友已經熟爛於心。

圖:於1991年上市的西雅特(Seat)Toledo(1L)。

圖:於1999年上市的自主品牌奇瑞(Chery)風雲(A11)。不過引擎部分則來自巴西,與寶馬時代的第一代MINI自吸版本相同,導致當年國內很多車友直接流用機增版引擎,打趣地戲稱為「奇瑞S」。

圖:於2003年上市的奇瑞旗雲(A15)。

圖:與奇瑞相同年代的俄羅斯品牌Tagza Vega。

A3平台:

圖:於1991年上市的第三代大眾高爾夫(1H/1E)。

圖:於1992年上市的第三代大眾捷達(1H),同時也稱為Vento。

此外,大眾在A34平台上做了少許修改後,稱之為A03平台,在此基礎上推出了兩款車型。

圖:於1994年上市的第三代大眾Polo(6N)。

圖:於1993年上市的第二代西雅特Ibiza(6K)。

圖:SEAT Ibiza只聽過新款、不熟悉舊款?好吧,這台應該很多人都見過,國內成為「一汽大眾-都市高爾夫」,掛VW標,其實就是早年一汽與某企業的一個合作項目,車型來自與Polo、Ibiza同平台的三廂版本:1993年的Cordoba,使用1.6L單點電噴引擎。九十年代中在國內的售價為21萬人民幣左右。

PQ34(A4)平台:

圖:於1996年上市的第一代奧迪(Audi)A3(8L)。

圖:於1998年上市的第一代奧迪TT(8N)。

圖:於1997年上市的第四代大眾高爾夫(1J)。

圖:於1999年上市的第一代大眾寶來(Bora,1J)。

圖:於2008年上市的大眾Lavida(朗逸)。

圖:大眾經典小車甲殼蟲(Bettle)從1938年便開始推出上市,外觀底盤方面一直都沒有多大變化,直到1997年才推出全新設計的新甲殼蟲(1C、1Y、9C)。

圖:於1998年上市的第一代西雅特Leon(1M)。

圖:外觀與Leon極為相似,但是為三廂設計的第二代西雅特Toledo(1M),於1998年上市。

圖:於1996年上市的第一代斯柯達Octavia(明銳,1U)。

圖:於2006年上市的斯柯達Roomster(5J)。

PQ35(A5)平台:

全新開發的PQ35平台比以往的平台更加模塊化和靈活,這是大眾第一個能夠搭配前後獨立懸掛的車型平台。同時大眾集團還在PQ35的基礎上衍生出一個中型車平台PQ46。值得一提的是,PQ35為緊湊型車平台,而基於該平台的基礎上開發的PQ46則是一款中型車平台,但很多人會將PQ46誤認為是基於B6(PL46)開發而來的。

圖:於2003年上市的第二代奧迪A3(8P)。

圖:於2006年上市的第二代奧迪TT(8J)。

圖:於2011年上市的第一代奧迪Q3(8U)。

圖:於2003年上市的第一代大眾途安(Touran,1T)。

圖:於2003年上市的第三代大眾Caddy(2K)。

圖:於2004年上市的第五代大眾高爾夫(1K)。

圖:於2004年上市的大眾高爾夫Plus(5M)。

圖:於2008年上市的第六代高爾夫(5K)。

圖:於2005年上市的第五代大眾捷達(1K),國內則稱之為Sagitar(速騰)。

圖:於2010年上市的第二代大眾捷達(5C)。

圖:於2007年上市的第一代大眾Tiguan(途觀,5N)。

圖:於2008年上市的第三代大眾尚酷(Scirocco,Type 13)

圖:全新甲殼蟲的第二代車型(Type 16),於2011年上市。

圖:於2006年上市的大眾Eos,當時在國內也被稱為高爾夫敞篷版。

圖:於2004年上市的西雅特Altea(5P),屬於緊湊型MPV。

圖:於2004年上市的西雅特Toledo(5P),從以往的三廂轎車變成五門掀背車。

圖:於2005年上市的第二代西雅特Leon(1P)。

圖:於2005年上市的第二代斯柯達Octavia明銳(1Z)。

圖:於2009年上市的第一代斯柯達Yeti(野帝,5L)。

以上車型數據到2017年9月止。

本文全部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著作權人對本文的使用或轉載有任何異議,請與本網站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敵汽車網 的精彩文章:

簡述大眾集團B車架平台
強其心誌 淺談引擎腹內強化
福特蒙迪歐用MKL運動頭段
引擎缸徑和衝程背後的陰謀
有壓力有動力 引擎壓縮有件改

TAG:無敵汽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