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宣德瓷器——凝重渾厚、品種繁多、明代之冠!

宣德瓷器——凝重渾厚、品種繁多、明代之冠!

宣德朝代,只歷近十年(1426——1435年),雖然較短暫,其瓷器造型極為豐富。它的青花瓷在明代各朝代的青花器中,給鑒藏者的評價最高。宣德青花器上畫人物、庭院,民窯多用國產青花鈷料。人物、庭院線條清晰;官窯器畫人物、庭院,多數用進口蘇麻離青鈷料,畫面及人物面部眉、目、嘴、鼻線條較模糊不清晰,紋飾暈散。宣德中後期進口蘇麻離青料與國產鈷料共享,互為襯托,此時器物上的青花紋飾圖案線條清晰。

宣宗朱瞻基喜玩蟋蟀玩出了名,此時的蟋蟀罐受到歷代收藏家的追捧也出了名,高貴而難見。宣德早、中期釉里紅如永樂時,紅得鮮艷明快,在宣德後期的燒造中發色變得很不穩,紅色多數是偏於灰黑。宣德的紅釉、藍釉、白釉特別是寶石紅、寶玉藍、甜白是宣德瓷器的上品。黃釉,是氧化鉄為呈色劑的低溫釉,在宣德時期開始被用於皇帝御用瓷上,為皇帝專用色釉,民間不準用。醬色釉、灑藍釉、低溫綠釉、復蓋孔雀綠釉的青花、仿汝窯、仿哥窯、仿龍泉窯等這些品種在宣德時期都有燒制,但是傳世較少見,清代仿宣德器較多。宣德器早期釉面較薄,早期、晩期光亮瑩潤少有桔皮紋,中期釉面肥腴多為桔皮紋;器形厚重敦實。

鬥彩、青花五彩技法,是宣德時代瓷器紋飾上的創新彩色工藝,器物存世稀少,極為珍貴,如圖28。盛於成化朝的鬥彩、青花五彩瓷器的彩繪工藝技法,以及之後歷代的鬥彩、青花五彩都在宣德時代的基礎上發展。鬥彩器物上圖案,先由釉下青花線條在圖案邊沿圈上,使圖案輪廓清晰,再在圖案中的釉上填上所需的各種彩料,然後烤燒,形成釉下青花的藍與釉上各種色彩在瓷器畫面上爭奇鬥豔,顯現更美的裝飾效果,此種工藝彩瓷紋飾謂之:「鬥彩」。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欄目諮詢(一三五 四九六六七O九一),地址:湖南電視台辦公樓三樓。青花五彩器物上的圖案組合中,有部分用釉下青花完成一組圖案的彩繪,另多數圖案紋飾以五彩或鬥彩形式表現,此謂之:「青花五彩」或「青花鬥彩」。

琺華彩在宣德瓷器上有所應用,色彩鮮艷、明快清純,極為華貴。琺華器彩料與清代瓷器琺琅彩料同類,是一種以硼砂作為助熔劑的彩料,它與瓷釉的材料不同,熔點較低。宣德時期有一種瓷胎琺華器是用琺華(琺琅)料作為器物釉面,同時圖案紋飾築繞上琺華材料,此種器物釉面效果特殊,整個器物觀感柔和艷麗,遺存於世上極少。後朝代不見有此品種,是時代孤品。圖28B。

值得一提的是永樂、宣德官窯青花瓷紋飾彩繪工藝,大部分青花器彩繪工藝是在胎坯上先以淡青花彩料畫線及平塗構圖,後醮濃青花彩料重彩勾勒線條,上釉燒出後,使紋飾線條淡濃有層次、不呆板,形成永樂、宣德青花獨特的彩繪工藝及畫面的藝術表現效果。進口青花料雖濃處有鐵鏽斑,但不影響觀感,如圖29。圖30宣德器。

宣德時期瓷器基本特徵:

宣德瓷土淘煉粗精都有,精淘瓷土燒結後慎密堅硬,粗淘者較松粗。宣德胎體總體比永樂胎體厚堅硬,同樣大小的器件,手感宣德器胎體較永樂的為重,宣德胎體乃顯厚重、堅緻。

宣德器總的特點是凝重渾厚,此時有許多含有外來色彩的器型產生。

宣德歷年雖短,但瓷器品種繁多,居明代之冠。宣德器胎體也有厚薄之分。大器多為厚胎,器底為無釉細砂底,處理較光滑平整,但有些器外底有光滑密旋痕,是齒修坯刀所為;火石紅斑部分器物有,部分沒有發現;宣德器胎質細膩,琢器接痕不明顯。琢器胎體一般為分段上下橫接,接紋處理較好,但細看仍能看出接紋痕迹。

宣德時也有漿胎器,漿胎的胎質疏鬆、色黃,胎體新開片紋色白,老開片紋色黃黒,因片紋裡面已被污沁。視瓷胎斷面有燒結不透的現象,扣之發聲沙啞。

宣德的釉面:青花器釉面呈亮青色,前期與後期釉面稍白,中期為青白色,釉面均很細潤。但宣德中期與早晚期釉面多不一樣。早期釉面與永樂一樣,尚無桔皮紋的出現,釉面平滑潤澤。而後,宣德中期器物釉面就出現了桔皮紋,這是當時的釉漿配方改變造成的;晚期因釉漿配方再改進,而成為潔白釉,桔皮紋釉面也逐漸消失了。

宣德器的高溫色釉中,有的釉面有桔皮紋、有的沒有。氣泡有的密集、也有的疏稀。琢器器里釉漿淌流不勻,可見到垂流痕。

其紋飾一改永樂的小器度風格,雖用小筆,但運筆粗重豪放,筆法蒼勁,青花先以淡彩構圖,後醮濃彩勾勒點綴紋飾線條,使紋飾線條淡濃有層次,不呆板,圖案活潑生動。尤其龍紋雄健威武,為明、清兩代之最。

用琺華堆線工藝用於器物釉面上的紋飾圖案,在宣德時有發現。

宣德青花器用青花彩料有三種:1、單用進口「蘇麻離青」(也稱蘇尼勃青)彩料;2、單用國產彩料;

3、進口和國產彩料同器採用或混合。其中國產青花彩料最為常用,進口「蘇麻離青」配合使用。蘇麻離青所彩繪青花筆劃自然暈散,紋飾中形成濃重而自然的青花凝聚結晶斑點,似有意點綴,深入胎骨。宣德青花瓷器如用進口蘇麻離青鈷料上彩,其紋色深濃處釉面下凹,中有鐵鏽斑,用百倍放大鏡觀察鉄銹處有如海河岸邊中的沙灘,或有少量閃銀色絲網狀紋。國產青花鈷彩沒此現象。

宣德中晚期青花多用國產彩料,器物上青花紋飾呈色或藍褐,或灰藍,多接近藍黑。少量有暈散現象,青花彩紋上沒有顯色塊凝聚斑。

宣德官窯瓷器普遍署有年款,多為六字楷書款,亦有四字楷書款,少採用篆書款。署款位置不定,其署款位置在器物全身各部位均有,並沒有嚴格的固定位置。有部分器物的圏足或細沙底常粘有墊砂。

器足有以下數種形式:

(A)琢器多露胎底寬圈足,無釉細砂底,個別有

密旋痕, 部分泛有火石紅斑,但也部分末見火石紅斑。

(B)瓶、罐類中有部分台階形底,向上「凸」形式,是宣德時獨創(成化器也發現有此類)。凸底施釉,多署款識。

(C)卧足,底心拱起,無圈足,多為碗、缽類。

(D)淺圈足盆類,外牆內斂,裹牆作斜坡狀,足脊處有稜角;另與之相反的外直牆內斜坡足。

(E)齊平足。足脊如刀切一般,小倭角。

(F)高足碗、杯,有把柄中空式,平底或淺圈足封底式;高足碗、杯的把柄多平滑中空,也有竹節形的,中空。平底為光滑細潤的平砂底;淺圈足封底的有上釉題款識。

(G)直牆圈足。圈足里外牆均為直壁。

(H)圈足外牆內斂,其足壁,外牆內斂,內牆陡直,也多為盤類。

除琢器多為無釉白砂底外,中小器件底足多有上釉,器身與器足釉色往往發色不一。器足釉面有以下幾種情況:

(a)有桔皮紋,釉色呈乳汁狀、潔潤,

(b)足底釉面色青白,較器身稍亮,晶瑩光亮。

(c)施釉不勻,有串煙,乳白色釉中隱隱顯出一

片黃色,俗稱「魚肚白」或「黃溢子」。器身、器足的邊、稜角等轉角處,常有呈翠青色或亮青色的積釉。

(d)漿胎器呈牙黃色開片。

清代雍正時仿宣德器最多,但釉色青中泛白,釉泡大小一致而無層次,桔皮紋過於規整,亦不自然。纓絡紋在宣德瓷器紋飾中開始出現。

宣德常見紋飾:

樓台亭閣、西王母騎鶴、藏人商旅、藏人歌舞、吹簫引鳳、仕女琴棋書畫、仙人騎鳳、仕女乘車、蕉葉詩題、十六子、撲流瑩、嬰戲、仕女、拜月、賞月、照妝;獨龍、雙龍、四龍、五龍、九龍、十龍、海水龍、團龍、雲龍、青花海水剔白龍、海水荷蓮龍、穿花龍、夔龍、蟠螭龍、翼龍、魔蠍、啣靈芝香草龍、龍鳳、團龍鳳;團鳳、雲鳳、雙鳳、穿蓮鳳、穿牡丹鳳;纏枝花、牡丹、菊、蓮、梔子、茶花、苜蓿、石榴花、荷蓮、靈芝、牽牛花、萱草、寶相花、芝蘭、九秋;折枝花果、

松竹梅歲寒三友、荔枝、葡萄、百合、蓮實、枇杷、桃、玉簪花、三菓、石榴、瓜;雲頭紋、平波海水、激浪、海水山石、海水八怪、海水飛象、海水石榴、蓮托八寶;獅子球、花鳥、三魚、魚藻、荷蓮水藻、桃樹喜鵲、枇杷綬帶鳥、桃樹團花、竹子碧桃、芭蕉竹石、園景山石、七珍八寶、法輪、寶杵、纓絡、月華、太極、蕉葉、蓮瓣紋、雙層蓮瓣紋、菊瓣紋、回紋、雲紋、雜錦紋、龜錦紋、點畫紋、藏文、梵文、阿拉伯文、單漢字紋(茶、壇)。

(作者:黃培春,摘自《黃氏中國古瓷鑒定法》,本文屬作者原創,未經許可,嚴禁盜用,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配合!)

精彩內容 每天如期與您分享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節目報名:壹叄伍----肆玖陸陸----柒零玖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大視野 的精彩文章:

永樂瓷器分析——多彩瓷器的輝煌時代!
元青花瓷的器型紋飾及胎釉特徵!

TAG:收藏大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