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德經五大關鍵詞,體悟道家大智慧!

道德經五大關鍵詞,體悟道家大智慧!


一、道




「道」是《道德經》的核心,也是道家哲學最高的範疇。在道家學說中,道是宇宙的本體,道產生了世界;道既不是物質的也不是精神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在《道德經》中,道既是本體,也是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則。萬物的生長、死亡都遵循著道。道是萬物產生的根本,是萬物生長、變化的動力,也是萬物滅後最終的歸宿。

二、一




在《道德經》中,道和一是同義詞。因為道是最原始的,產生世界的一。一有兩層含義,首先是說道是唯一的本源,不存在第二個本源。




其次,一說明道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的,道是原始的事物尚未分化的形態。在道的層面,萬物混沌未分,沒有名字和分別。所以莊子說:「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意思是列舉細小的草莖和高大的庭柱、醜女和西施,寬大、奇變、詭詐、怪異等千奇百怪的各種事態來說明這一點,從「道」的觀點看它們都是一體的。



三、無為




「無為而無所不為」,是老子哲學的核心。什麼叫「無為」?世俗把它理解為 什麼事都不做,或者解釋為「無所作為」,消極頹廢等等,不是望文生義,便是 嚴重的誤解,跟老子的「無為」道德觀相去甚遠。




在《老子》中, 「無為」分為道「無為」與人「無為」 兩種。 老子說: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三十七章) 按老子的說法,天地萬物皆為道所生化(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 ) 。道是 「無不為」 的。 道是無意識、 無目的的, 它生化萬物是在為其提供根本依據的意義上說的, 而且道並非遊離於萬物之外,而是內在於萬物之中的,因此道的這種 「無不為」 並非表現為外在的力量,而是在萬物內部發揮作用的 , 所以是不露痕迹的,表現出來的倒是天地萬物的自為、 自化、 自成,因而道看似是無所作為的。




人的 「無為」 則不同。人的一切行為都是有意識、 有目的的, 他對事物的作用表現為一種外在的力量, 所以人之 「無為」 不可能完全是無形無象的。 人對事物的 「為」,基本有兩種情況或類型: 一是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發展趨勢而因勢利導, 二是根本違逆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發展趨勢而強行所為、 妄自作為。 顯然,老子是主張前者的。



 由此可知,老子的「無為」決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也決不是消極的無所作為      相反: 「無為」是積極精進,講究最有效的「作為」。 「無為」是順應自然規律。以柔弱為用、不逞強好勝、不爭名奪利、不勞民傷財。



四、自然



道家所說中的自然,不是一個名詞,不是指現在我們說的大自然。《道德經》上說「道法自然」,意思就是道的運動和變化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強調的是萬物自己發展,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道雖然是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但道不是強加於萬物的。道化育萬物是讓萬物自然而成。




道法自然不是說,道取法自然,而是說道自然而然生養萬物。就像聖經記述上帝創世:「事就這樣成了。」



五、玄德



《道德經》上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說,道創造了東西卻不佔有,做出了功績卻不自恃功勞,養育了東西卻不主宰它的命運,這才是深妙的德。 




人生一世,到撒手人寰的一刻,自己真正佔有、真正依恃、真正主宰的是什麼呢?沒有!一切都只是一種經歷,你生養了孩子,孩子不屬於你,父母也不該主宰孩子生活;你做的事業,創造的公司,甚至讀過的書,這些都不是你的。明白這些道理,就能理解老子所說的玄德。




老子的思想充滿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人生經驗,是古往今來歷代學者難以窮盡的思想寶藏。

《道德經》一書對「道」的闡釋,老子的「無為」思想、運動與轉化思想、老子的社會政治觀念、老子的人生哲學等等,共同構成了一個紛雜而精密、多元而深刻的思想體系。












這套思想體系不僅對道家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和影響,也深深影響到幾千年來中國人的處世原則、行為方式、思維角度、乃至價值取向。





老子的五大哲學思想,體悟道家智慧



第一,「道法自然」的思想。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老子明確地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而道以自然為法則。顯然,在老子眼中,「自然」是最高層級的法則和效仿對象。但是我們首先需要明白老子所說的「道」和「自然」在這裡的真實含義。因為作為道家著作使用最頻繁的「道」字有多種不同的含義,而這裡的「自然」也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自然界、大自然的意思。在這句話里,「道」的含義是道家思想中最常用也最重要的義項,即萬事萬物的根本和運行法則。

而「自然」則是指萬事萬物本來的狀態,自然而然的樣子。




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的起源,是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據和法則,是哲學中最高層次和最核心的概念了。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至關重要的「道」,它仍然不是隨心所欲的,它仍然要遵循規律法則。它要以「自然而然」為法則。「道」作為萬事萬物的根本和運行法則,尚且還要保持本來的樣子,自然而然地存在和運行,那麼,萬事萬物不就更應該如此嗎?從這個立論出發,老子才進一步提出應該保持「自然」、遵循「道」的種種觀點,老子認為人的嬰兒時代是最接近「道」的,這很好理解,因為人在嬰兒時代,還保持著自然的天性,沒有受到人為的熏陶和改變。老子的這種觀念表明了他對自然狀態的事物的尊敬和嚮往。「道」之所以被老子看做是萬物的根據和法則,其原因在於,無論是「道」創造萬物的過程,還是「道」創造完萬物之後與萬物的關係,都是完全自然的結果,是遵循自然法則的必然。












既然老子認為自然狀態的事物是最寶貴的,是評價事物的最高價值標推,當他的目光轉向人世時,也就自然而然地要求人保持自然的狀態,不要刻意去改變自然天性,自然的狀態就是最佳的狀態,這樣的觀點推論到治理國家上仍然成立。

所以老子認為:




在治理國家統治百姓的方式上,最好的統治方法是老百姓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沒有壓抑感。




稍差一點的統治方法是老百姓對統治者的善政感激、親近並且讚揚。


再差一點的是昏庸無能的統治者,老百姓畏懼並且逃離開。


最差的是殘暴的統治者,讓老百姓憎恨不已,




為什麼最好的統治方式是讓老百姓忘了統治者的存在而沒有壓抑感呢?因為統治者遵循自然而然的法則,很少對老百姓的生活進行干預,官府與庶民都得到自由地發展,等到最後天下大治的時候,老百姓都覺得這是他們自己自然而然發展的結果,這是符合「道」和「自然」的最佳狀態,而除此之外的統治方式,無論統治者行為是好是壞,是賢明還是昏庸,都已經是主觀去做了,而不是按照自然的法則去行事,因而都稱不上好的統治方式。












第二,「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




首先要澄清「無為」的真實含義,老子所謂的「無為」,不是要

求人們不要有任何作為、什麼也不去做,而是不去做那些過分的、不合自然、不循規律的事情。

從現實世界看,人們很容易明白這一點,如果「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的話,這個世界就無法存在了,因為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處在變化之中,都是有「為」的,什麼也不「為」,是不可能的,因此老子提出的「無為」只是要求人的所作所為限制在一定程度和一定範圍之內,不要做出超越合理程度,與範圍的事情,只要這些行為沒有破壞事物的自然狀態,不但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也是萬事萬物運行和存在所必須的。




老子所說的「無為」具體指的是那些激烈的、突然的、違法常規的、對自然狀態帶來改變的種種行為,《老子》中許多語句都證明了這一點: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一章)意思是說統治者如果去施行不過分、不超過合理限度的行為,天下沒有得不到治理的,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七章)意思是說,統治者不做多餘的事,人民就能自然地完成教化,統治者如果能喜歡清凈不製造事端,人民就能自我約束自然地走上正途,統治者如果不額外生事,人民就能自然地達到富裕的境地,統治者如果沒有超過常規的欲求,人民就能自然地保持質樸。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第三十七章)意思是說,「道」作為萬物的根本和運行法則,它恆久地不實施任何自然法則以外的行為,卻能夠自然而然地完成所有應實施的行為,如果人間的諸侯君王能夠遵循這一點,那麼萬事萬物不勞費心,都能夠自然而然地達到完滿的渾化的最好狀態。




上述,幾個例子都是從不同角度強調「無為」的重要性,其實這個觀點還是由「道法自然」的觀點衍生出來的,

正因為萬事萬物的自然狀態是最完美的,人就應該盡量保持這樣的完美,而保持這種完美的手段很簡單,就是消除多餘的行為,只保留必要的適當的行為。




以往的學者對於這一點的認識往往存在偏頗,以為「無為」就是逃避現實,其實都是沒有弄明白老子「無為」真正含義的原因。用今天的眼光來看,老子的「無為」思想不但沒有落後,而且正作為一種先進的理念被社會接受,「小政府,大社會」不就是這樣一種「無為」理念的最好代表嗎?政府要少管、不管,盡量不干預個人的生活,充分賦予每個人以足夠的自由,這樣才能激發出無限的創造力,而全能型的政府什麼都管,又什麼也管不好,正是因為做了太多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樣的管理理念,理所當然的要被「無為」的管理方式所取代。












第三,老子的運動與轉化思想。




老子的運動與轉化思想體現了他縝密的辯證思維,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它的方法論及較強的應用性,使它滲透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古及今,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市井百勝,無不運用它,得益於它的思想成果,老子運動與轉化思想最鮮明的一個提法就是第四十章提出的「反者道之動」它可以說是老子辯證思維的核心,「反者道之動」實際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指世界萬物運動變化的原因和動力,二是指事物在運動變化過程中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最後總要返回到原來原始的狀態,並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由此可以得到老子辯證思維的兩個重要規律:一是相反對立,老子由此掲示出對立轉化的規律,二是返本歸初,老子由此掲示了循環運動的規律。




關於對立轉化規律,老子有精闢的見解,他說:

「天下曾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第二章)也就是說,天下人都知道美是什麼之後,丑的觀念也

就出現了,天下都知道好是什麼之後,不好的觀念也就同時出現了。老子又說:

」有元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第一章)沒有長,也就沒有短,離開了高,也就不知道什麼是低,截然對立的事物卻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係,這就是所調的相反相成,所以老子進一步舉例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在老子著來,對立的事物並不是絕對分割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因為它們之間的交融,最終方能導致彼此的轉化。












關於循壞運動的規律,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第二十五章)這裡所說的「周行而不殆」就是循環運動而沒有止境的意思,老子認為,紛紛紜紜的萬物,最後終歸要各自返回到它們的本根,這個規律進一步提升,就是我們耳熟能詳

的「物極必反」規律,在老子看來,表面強大的東西都是在走下坡路的,而表面柔弱的東西才具有蓬勃的生機和光明的未來,所以老子說:「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柔弱勝剛強,明確表明了他的這種觀點,老子又以水為例,說明柔弱的強大,「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第七十八章)水是最柔弱的,卻又是最剛強的,這個道理運用到實際的社會生活,老子要求人們要安於柔弱,但也要深知剛強,唯有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清聞道 的精彩文章:

道教神仙 | 劉海蟾
道教請「神」上身的法術是真是假!
道教畫符時,道長都蓋些什麼印?

TAG:如清聞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