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們覺得宇宙有多大?宇宙的中心在哪?

你們覺得宇宙有多大?宇宙的中心在哪?

目前,還不能排除宇宙是無限大的可能性,不過現在主流科學界的看法是宇宙是有限的,宇宙是有限無邊的,是一切信息的集合。從物理和數學模型上,有限無邊的宇宙是完全可以存在的,而且具有合理性。宇宙的中心在哪裡?宇宙就是奇點爆發誕生的產物,奇點本身就是宇宙,是奇點擴張成為了浩瀚的宇宙,而不是奇點在空間裡面爆發,宇宙就包括了所有的空間。所以,宇宙的中心就是奇點,奇點就是宇宙,宇宙的中心就是宇宙本身,並不是有三維世界觀中的那個點。宇宙已經存在了差不多140億年,有人說,如果說光速最快,是不是說宇宙的直徑就是280億光年呢?

不是的。我舉個例子,我們可以把宇宙看成是一個蘋果,我們生活在這個宇宙蘋果的表面。在宇宙中,我們發出一束光,可以想像這束光的速度相當於一只在蘋果表面爬動的蟲的速度。在蘋果上,這隻蟲在向前爬動,蟲爬行了140億年,按道理蟲速就是光速,蟲速是恆定的,蟲爬行了140億年,我們把蟲速乘以140億年就可以得出蘋果的直徑。但是,不是這樣。原來,宇宙空間是膨脹的,而且是急速的超級膨脹。宇宙空間膨脹的速度按照計算,已經超過了光速的膨脹。由於宇宙空間本身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物理定義中的物質,所以不具有傳播信息的功能。只要不傳播信息,那麼就可以做到超光速。

所以,宇宙空間是可以超光速膨脹的。我們把宇宙看成是蘋果,這個宇宙蘋果表面的膨脹是可以超過光速的,所以,蟲子在蘋果表面爬行的距離,實際上大於蟲速乘以140億年。這裡面就涉及一個膨脹係數,今天我們可以通過科學觀測和計算來確定這個膨脹係數。這樣,把膨脹係數加進來,就可以得出蟲子實際爬行了多少距離。按照最近的科學數據,宇宙的直徑是至少930億光年以上。將來很有可能會突破這個數值,讓我們拭目以待。

銀河系之外還有數以10億計的龐大天體系統,與銀河系屬於同一結構層次,統稱星系。人類肉眼可以看見的最遠天體——仙女座星系——就是其中之一,它距銀河系225萬光年,但在與銀河系大小相當的星系中還算最近的一個。星系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有的成雙,有的成群,大的星系團甚至包含成百上千個星系。有些星系團又聚集成尺度更大的超星系團,但在5億光年以上至目前觀測所及的150億光年之間,尚未發現不均勻的跡象。那麼,這些星系又歸屬於誰呢?

16世紀,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為地球找到了坐標,把地球從居於宇宙中心的特殊地位降為一顆繞太陽旋轉的普通行星,正確地反映了太陽系的實際情況。十八、十九世紀,是太陽系天文學發展的鼎盛時期,藉助望遠鏡,人們不僅發現了天王星、大量的小行星、行星的衛星等太陽系成員,還根據天王星實際觀測位置與理論計算位置的偏差,完全靠天體力學理論準確地預言了海王星的存在和位置,並最終導致了海王星的發現,從而有力地證明了當時的宇宙理論同太陽系的客觀實際是相符的。與此同時,人類的視野逐漸由太陽系擴展到更為廣闊的恆星世界。1718年,哈雷將自己的觀測同1 000多年前托勒玫時代的觀測結果相比較,發現有幾顆恆星的位置已有明顯的變化,首次指出了所謂恆星不動的觀念是錯誤的。

1918年,沙普利分析當時已知的100多個球狀星團的距離和視分布資料,得出銀河系是一個直徑達10萬光年的龐大的透鏡形狀天體系統,太陽並不處於其中心的正確結論。1924年,哈勃發現仙女座星雲中的造父變星(其光度由於星體的膨脹收縮運動而發生周期性變化的一類變星),根據周期—光度關係推算出它遠在銀河系之外,是尺度同銀河系相當的巨大恆星系統。這一重大發現,將人類認識的宇宙範圍從恆星組成的銀河系擴展到由星系組成的更廣闊的世界。這個包括銀河系在內由眾多星系組成的世界,就是我們今天所了解的宇宙。那麼,宇宙又是以怎樣一種狀態存在的呢?

1916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這一理論主張,時間和空間並不像人們一貫認為的那樣,只是一個讓物體在其中運動而本身卻不受影響的容器,而更像是一個形狀依賴於其上所載小球的薄膜。自由粒子和光沿著這一形變薄膜上彎曲的短程線運動,就像它們在小球引力的作用下偏離直線運動一樣。這種關於時間、空間和引力的全新理論,不僅正確地預言了日全食時掠過太陽邊緣的星光會發生1.75角秒的偏折,而且完滿地解釋了牛頓引力理論不能說明的水星近日點每百年前移43角秒的現象,因而逐步得到人們的公認,為上演現代宇宙學這場氣勢恢弘的戲劇搭好了堅實的舞台。1917年,愛因斯坦率先把他的廣義相對論應用於宇宙學研究,得到一個有限無界的靜態宇宙模型。儘管後來發現它不可能保持穩定而被放棄,但畢竟是一次開創性的嘗試,揭開了現代宇宙學研究的序幕。

1924年,弗里德曼在廣義相對論的框架下,從理論上論證了宇宙要麼膨脹,要麼收縮,決不會保持靜止狀態。就如在太空中向四面拋出的一把石子,要麼繼續飛散開去,要麼在相互間引力的作用下聚攏回落,不可能在某個中間位置保持相對靜止一樣。儘管這個淺顯的例子不難理解,但在沒有確切的事實證明之前,人們是很難放棄宇宙整體靜止的傳統觀念的。那麼,我們有沒有辦法覺察作為宇宙基本成員的星系的運動呢?能不能像發現恆星的自行(恆星間在天球上的相對位置的變化)那樣,通過比較不同時代拍攝的天文照相底片來發現星系的自行呢?這至少在目前條件下是不可能的,因為星系離我們實在太遙遠了。幸運的是,物理學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測定物體運動速度的有力手段——多普勒效應。光波同聲音一樣,也有類似效應:面向觀察者運動的光源譜線(與靜止光源相比)將向高頻(即光譜藍端)移動,而背向觀察者運動的光源譜線將向低頻(即紅端)移動,波長的相對移動量與相對運動速度成正比。

1929年,哈勃在仔細研究了一批星系的光譜之後發現,除了個別例外,絕大多數星系的光譜都表現出紅移,而且紅移量大致同星系的距離成正比。如果將紅移解釋為多普勒效應,那就意味著所有星系都在離我們而去,其退行速度正比於同我們的距離。這一關係為哈勃定律,比例常數稱為哈勃常數。如果遵循哥白尼的思想,認為我們在宇宙中並不處於特殊的中心位置,也就是說哈勃定律對任何星系來說都是成立的,那麼,直接的推論就是:宇宙中所有的星系都在彼此遠離,即宇宙處於普遍的膨脹之中。既然我們已經證明了宇宙正處於一種膨脹狀態,那麼人們自然會問;宇宙在最初是一種什麼狀態?它將來會是怎樣一種歸宿?

如果星系目前正在彼此遠離,那麼它們過去必定靠得更近,也就是說,較早時代的宇宙,物質密度會更高。繼續這一推理就意味著過去必定存在一個有限的時刻,那時宇宙中的物質被壓縮為極其高密的狀態。按照哈勃定律將星系的距離除以各自的速度,就可以估計出那一時刻距今約100~200億年。這段時間對所有星系來說是共同的,事實上它們就是哈勃常數的倒數。那一時刻通常被稱為「大爆炸」,也就是我們宇宙的開端。如果這一推論不錯,那麼宇宙中一切天體的年齡都不應該超出這個「宇宙齡」所界定的上限。為了驗證這一假說,人們藉助盧瑟福所開創的利用物質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測定其形成年代的方法,測量了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和「阿波羅號」宇航員從月球上帶回的岩石以及從行星際空間掉到地球上的隕石樣本,發現它們的年齡均不超過47億年。恆星的年齡可以從它們的發光功率和擁有的燃料儲備來估計。

根據熱核反應提供恆星能源的理論,人們估計出銀河系中最老的恆星年齡為100~150億年。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天體年齡竟與「宇宙齡」協調一致,這對大爆炸宇宙模型當然是十分有力的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創始人斯蒂芬·霍金認為:宇宙的源頭是「無限密度的一點」。他認為這密度無限大的一點在距今200億年以前發生了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形成了時間、空間和物質。理論推測認為,早期宇宙曾經非常熾熱。在大爆炸後一秒鐘以前,宇宙中的溫度高於100億K。那時不僅不可能存在星系、恆星、地球,甚至除了氫核外也沒有其他化學元素,只有處於熱平衡狀態下的由質子、中子、電子、光子等基本粒子混合而成的「宇宙湯」。起初,中子和質子的數量幾乎相等,隨著溫度的降低,兩者的比例逐漸下降,在約3分鐘時達到1∶6左右。當溫度降到10億K時,中子和質子合成氘核的反應開始,類似氫彈爆炸時發生的聚變過程,迅速把所有的中子和成到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構成的氦核中。

由此不難算出,氦同氫的質量比應為1∶4。天文觀測表明,無論在宇宙中哪個角落,無論在恆星、星際物質中,氦與氫的比例均大體與此相符。同一時期合成的氘、氚、鋰、鈹、硼等輕元素,儘管數量小得多,但它們的丰度(即與氫的比例)也具有類似的普適性。這對大爆炸模型無疑是一個有力的支持。熱大爆炸的另一個重要遺迹是微波背景輻射。前面說過,大爆炸後最初幾分鐘,宇宙就像一個氫彈爆炸時產生的火球,處處充滿了溫度高達10億K的光輻射。由於處於熱平衡中,這種輻射強度隨波長的分布服從普朗克分布(或稱黑體普)。隨著宇宙的膨脹,輻射溫度不斷下降,但始終保持黑體普形和總體均勻性。按照伽莫夫等人的計算,作為這種過程的遺迹,目前的宇宙中應普遍存在溫度約5K的背景黑體輻射。由於這種輻射的峰值波長在1毫米附近,處於微波波段,故又稱微波背景輻射。令人遺憾的是,這一重要預言在提出後的10多年中竟未引起人們的認真關注。直到1964 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用一架衛星通訊天線在7.35厘米波長處探測到一種來自宇宙空間的強度與方向無關的信號時,他們起初也並不清楚自己發現的意義。

後來普林斯頓大學的皮伯斯等得知這一消息,才認識到這正是他們試圖尋找的宇宙背景輻射。為了最後「驗明正身」,20多年來,形勢逐漸明朗。1989年,美國宇航局專門為此發射了宇宙背景探測者衛星,第一批測量數據表明:在從0.5毫米到5毫米的整個波段上,該輻射的譜分布與溫度為 2.735±0.06K的理想黑體完全相合;在扣除運動效應以後,天空不同方向的相對溫度差小於十萬分之一。這就無容質疑地證明了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性和普適性。它是熱大爆炸模型最令人信服的證據。霍金認為,空間和時間起源於大爆炸,並將以黑洞的形式結束霍金認為,對於我們的宇宙來說,如果宇宙的總質量大於某個數值,最終有一天它就會在自身的引力下產生「大坍縮」。這是一個與大爆炸相反的過程,屆時時光將會倒流;如果宇宙的質量小於某個數值,那麼宇宙就會像現在這樣一直膨脹下去。

第一個問題宇宙有多大…(老師,聽說宇宙是韓國的?)韓你個頭!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起源於137億年前的大爆炸,從那時起宇宙一直在膨脹,據天文觀測,遠處的河外星系都在互相遠離,相距越遠的星系飛離的速度越快,就象吹氣球一樣。這個速率標準是多少呢?大約是每增加300萬光年的距離飛離的速度增加每秒67.8千米,這個叫做哈勃常數…(老師,六七八順子哈,好記)。你就知道打牌。按這個速率推斷下去,距離地球150_200億光年之外的星系飛離我們的速度就要超過光速了,這一百多億光年的範圍叫做哈勃半徑,也叫做宇宙的可視半徑,超過哈勃半徑以遠的星光永遠也到不了地球,我們用任何手段也無法觀測。但是看不到不等於想不到,我們可以通過計算估模它的大小,據估算宇宙現今已達到直徑920億光年的規模…(老師,看不見就想?傳說中的意淫吧?)呸!

第二個問題,宇宙的中心在哪裡?(老師,宇宙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中心在這兒呢,)別打岔!我們知道,當我們觀察一個遠處的星系,比如說仙女星系,它距離我們大概260萬光年,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它260萬年前的樣子。再遠一點,就是時間再向前推一點,100億光年遠的類星體就是它100億年前的樣子,以此類推。假如我們的觀測手段足夠牛逼的話,理論上我們可以一步步逼近137億光年遠的地方——宇宙創生之處!那麼最後我們應該看到什麼?我們應該看到宇宙大爆炸的第一縷光芒!那不就是宇宙的中心了嗎?(哇塞,老師好牛逼,這麼快就有答案了)且慢!事情有這麼簡單老師也不在這混了。剛才說的情景老師並沒有指出觀察方向對吧?也就是說觀察的方向可以是全方位的,你對著天穹的任意方向看去都會得到同一個結果,都可以看到宇宙大爆炸的原點!

(老師你慢點講,我懵逼了,腦殼有點暈)同學,不光你懵逼,老師也有點懵。我們抬頭看天看到了什麼?我們看到了全天最遠處到處都是宇宙大爆炸的原點!這個宇宙的中心跑到距地球137億光年遠的外圍去了,它成了一個半徑137億光年的大球的球面!這個叫做螞蝗翻肚。螞蝗吸血可惡,人們逮到它常用一根棍子抵著它的頭把它翻過來,內臟朝外皮朝里才解恨。想不到宇宙深空也是這個樣子,一個原點翻到四周去了…(老師我去抓根螞蝗來…女同學尖叫)這麼看來,我們朝哪裡走都走不到宇宙的邊緣,我們想要跳出這個宇宙是不可能了,就像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神掌一樣。(可是老師,會有唐三藏來解救嗎?)唉,這個唐三藏或許就是宇宙終極理論的創立者,只是500年磨難未到耶!又或我們就像二維世界的二維人不能理解三維世界一樣,在我們的三維空間一維時間之外還有若干維度我們不能理解?也許什麼都不難理解,光線本來就是會拐彎的,愛因斯坦相對論早就證實了這一點。我們生活在這個宇宙中,就好比螞蟻爬上了一個足球,它爬呀爬卻總是找不到邊。下課!

請大家自由發揮,想到什麼說什麼!歡迎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凡視野 的精彩文章:

你們覺得我們的宇宙會不會是其它宇宙的附屬物嗎?
「科學」不接地氣?NO!他用阿婆都能聽懂的話講明白
如果地球沒有了磁場,世界將會怎麼樣?
你們說南北兩極的冰川全部融化會對地球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你們可知道光是怎麼來的?

TAG:非凡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