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為什麼說中醫藥學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為什麼說中醫藥學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治未病】

  作者:顧植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作為中醫學理論核心的「五運六氣」,是探討自然變化的周期性規律及其對人體健康和疾病影響的學問。其理論源頭深深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自然宇宙規律的認識。了解其中的關鍵,有助於我們從更深層次理解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同時防止某些將「五運六氣」簡單化、機械化、絕對化、神秘化的傾向。

圖為《黃帝內經·陰陽離合論片篇》。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作者簡介 顧植山,安徽中醫藥大學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五運六氣研究專家協作組組長、龍砂醫學流派代表性傳承人。多年來,他潛心研究五運六氣學說,並以此為理論指導,還中醫理論之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在人類與疾病做鬥爭的過程中,古老的中醫學積累了豐富的防病治病經驗,其核心理論就是五運六氣。需要強調的是,五運六氣不是中醫理論的分支,而是五藏六府、三陰三陽六經、十二經絡等中醫概念形成的基礎。

  五運六氣的來源既不神秘也不複雜

  什麼叫「六氣」?通常的講法,六氣是指風、火、熱、濕、燥、寒六種氣候的轉變。事實上,氣候只是六氣聯繫的一個方面,六氣是太陽寒水、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陰濕土、少陰君火和厥陰風木,來源於太極陰陽的動態變化。

  太極圖的樣子人們都知道,但很多人只是把太極圖理解成哲學模型,並不知道太極圖是宇宙周期性變化的科學圖式,宇宙間各種周期性變化,例如從圭表影長和晝夜漸變等都可以自然形成太極圖。太極圖是動態的,表示自然界的陰陽氣是具有盛衰變化的節律運動。陰、陽代表了氣化運動的兩種象態:由衰到盛是陽象,由盛到衰即陰象。

  古人把天地間的盛衰變化理解為一種「開闔」運動,又稱「離合」「捭闔」「闔辟」等。一開一闔,化生萬物。介於開與闔之間的是「樞」,動態太極就有了「開、闔、樞」三種狀態。《黃帝內經》中的《陰陽離合論》專門討論了這一問題:「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厥陰之表,名曰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陰陽離合產生三陰三陽六氣,「三生萬物」是「六氣化生萬物」。《黃帝內經》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其生五,其氣三」,故「三生萬物」的「三」不是天、地、人,應是「開、闔、樞」。《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載:「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

  五運即五行,運和行都是運動變化的意思。

  萬物不可勝數,西方科學重在區分不同事物之間物質形態上的差異,而中國古人更加推崇「智者察同」。「察同」是察動態變化之同,根據事物運動變化過程中顯示出來的生、長、化、收、藏五個基本時態,創造了以木、火、土、金、水為代表符號的「五行」說。《漢書·藝文志》載:「五行者,五常之形氣也。」「五氣更立」,就是「五運」。五行五運以象統物,執簡馭繁,把握事物的動態規律。

  可見,太極陰陽、五運六氣的來源既不神秘,也不複雜。

  五運六氣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運氣學說,是探討自然變化的周期性規律及其對人體健康和疾病影響的一門學問。這裡講的周期性規律,是基於自然界六氣六律和五氣更立的六、五節律,即五運六氣節律。運氣學說認為,天人合一是天人間動態節律的同步和諧,這是人體健康的基礎,而天人合一的失調是產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運氣學說中,儘管氣候對疾病有重要影響,但氣象、物象、脈象、病象均受五運六氣規律的影響,氣象和疾病是平行相關的兩個方面,不完全是因果關係,病象、脈象可以單獨或在氣象之先出現,故五運六氣不是源於「古人對氣象變化規律的總結」,不宜定義為「古代的醫學氣象學」。同時,古人在論述五運六氣時,常常會聯繫到天文,但「天自為天,歲自為歲」,古人只是借天象來標示五運六氣。事實上,天文是符號,是工具,不是由天文決定五運六氣。

  遠在伏羲時代之前,中華先民對「天道」的認知已經達到了相當水平。古人講的「天」,指的就是大自然。上古先民通過觀察日影和天體運動的變化軌跡,產生了太極和河圖等圖形。伏羲時代,又形成了以太極、陰陽、四象和先天八卦等為主要符號的八卦文化。八卦文化,表達了古人對「天道」的認識。

  儘管伏羲時代比炎黃時代早得多,但後人把文明源頭定於炎黃而不是伏羲,可見炎帝和黃帝時代的文化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黃帝文化的重要標誌是「黃曆」的制訂。黃帝通過「伶倫造律呂」,用標準十二音階的樂管進行「飛灰候氣」,發現了十二氣的時間規律。但由於「飛灰候氣法」難度極大,中華先哲的大智慧以天象為記載樂律的符號,故稱「天文」。《說文》中稱:「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十二氣為萬古不變的時間單位,故稱「律」。十二氣納入六氣系統稱「六律六呂」,也稱「十二律呂」。古人用十二律呂「以調氣候,以軌星辰」,而不是從天文得出十二氣。

  中國的「天文學」不同於西方天體學。人們察天文知時氣。顧炎武《日知錄》記載:「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於是很少再去候氣了。天文興,候氣廢。十二氣的天文表達產生「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的名稱是天象的象形符號,十二氣從地下候氣測得,故稱「地支」。十二地支決定一年的十二氣和十二個月;十二律呂與八方的結合演變為二十四節氣。

  以氣樂之律定曆法,故稱「律歷」。「樂律」是中華先民的偉大發現,是人類的大智慧。中華文化崇尚「和」的思想也源於樂律。「樂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大樂與天地同和」。六氣六律成為中華先人建立各種理論和制度的基礎和淵源。《史記》載:「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規則,壹稟於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六、五相合,產生六十甲子。以六十甲子為計時符號編成的曆法,是五運六氣歷。

  東西方「文明」標準不同,西方文明社會的標準主要看物質生活,中華文明的標準是看對自然界「律」的認知。炎黃完成了對十二律呂的把握,是中華文明時代的開始。「黃曆」即「黃帝之歷」,它確立了中華文明的文化核心。

  「樂律」是中華先民的偉大發現,是人類的大智慧。五運六氣就是研究如何「與天地同和」的學說。

  《史記》記載:「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五運由察天象而定時位,故代表五運(五行)的符號稱「天干」。運氣學說以「五音建運」,故五運也需合乎樂律。黃帝時代在對宇宙自然六氣十二律和五運周期認知的基礎上,完成了陰陽五行理論的構建。《漢書·藝文志》載:「言陰陽五行,以為黃帝之道也。」

  十二律呂不是由某個或某幾個星座作用於地球產生,而是整個宇宙與地球相應的綜合結果。研究天地、天人關係的最可行也是最正確的方法,是觀察地球上的各種物象和人體的各種感受,總結和把握其變化規律。中國古人用這種方法發現了「天人相應」規律,產生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從宇宙中一個個星球實體去研究天地、天人關係,永遠找不到十二律,也永遠產生不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共同的祖先觀念,首先是共同的文化觀念。最突出的是律歷,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陰陽五行思想和對天人合一的追求。

  《黃帝內經》植根於黃帝文化,《黃帝內經》中的五運六氣學說,傳承發揮了炎黃文明的五六之律,凝聚了黃帝時代的文化精粹,是黃帝文化的活化石,故能成為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五運六氣學說在中醫理論中的地位

  中醫理論基本上建立在五運六氣基礎之上。

  中醫理論的基本模式是陰陽五行、藏府經絡。中醫的陰陽學說,由陰陽離合運動產生三陰三陽(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六氣,又稱「六經」。六經理論是中醫學的核心理論之一,指導臨床意義巨大。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以「六經」統方而成為中醫經典。

  《黃帝內經》調陰陽的基本大法是「七損八益」。《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載:「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不懂得開闔樞六氣,就不知道什麼是「七損八益」。近年來,因馬王堆出土醫簡《天下至道談》中,列舉了古代房中術的七損八益,人多以為七損八益就是房中術的專用術語。其實不然。從三陰三陽開闔樞方點陣圖可知,「八」是東北方,相應於初春,陽氣正由一向三,漸漸生髮(益);「七」是西方,相應於秋天,陽氣由九到七,不斷收降(損)。調陰陽時先要了解陰陽所處的時位和趨向,譬如春夏兩季要順從和幫助陽氣的生升成長,所謂「春夏養陽」就是「益八」;秋冬兩季就要順從自然收降的規律,幫助陽氣收藏,所謂「秋冬養陰」就是「七損」。

  五運六氣強調的是動態、時態,天人相應的關鍵,是要把握天地陰陽動態節律中的盈虛損益關係,「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和「七損八益」等,都是對天地陰陽動態變化盈虛損益的描述。中醫藏象學說「各以氣命其藏」,天有五運六氣,故人有五藏六府。五運六氣代表的是時態,故《黃帝內經》謂「藏氣法時」。「藏象」理論說的是五運六氣的動態變化在人體的表現之象。十二經絡以三陰三陽命名,而且早期出現的是「十一脈」,也可見其理論基礎亦是五運六氣。

  五運六氣理論用於疫情預測,凸顯中醫學在疫病預測方面的特色優勢。正確運用五運六氣理論,可以為疫病的預測和疾病防治提供重要參考。但運氣有常有變,《黃帝內經》講「時有常位,氣無必也」,因而五運六氣「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社會上有些用五運六氣進行疾病預測的人,往往會簡單化、機械化、絕對化,把運氣預測神秘化,造成人們對運氣學說的誤解。

  中醫切脈,首先是看人體天人相應的狀態,而不是診斷具體的疾病。中藥講究的是藥性,藥物歸經歸的主要是三陰三陽六氣,是辨藥物的陰陽氣化屬性。這是從中華文化天、地、人、物大一統的觀念建立的理論。中醫各家學說的產生,與五運六氣有直接關係,不同的運氣背景產生不同的學術理論,形成不同的學術流派。從運氣學說入手,可澄清中醫學術中大量歷史懸案。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學說的主導思想方法是客觀的、辯證的,我們曾用大量氣象資料的統計分析證明了五運六氣周期規律的存在。在臨床中,應用五運六氣指導,對疑難雜症甚至急危重症救治,都顯示出了難得的療效。所以,正確認識中醫理論與黃帝文明的密切關係,正確認識黃帝文明的科學內涵和科學高度,將改變人們對中醫學理論的偏見,也給國人帶來自豪和自信。

  《光明日報》( 2017年10月07日 0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