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德經》:領導者的十條軍規

《道德經》:領導者的十條軍規

有人說《道德經》是帝王之學,是教授皇帝如何做皇帝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確實如此。《道德經》中多處出現「聖人」、「侯王」、「治國」之類的字眼,講如何治國安民,如何用人之力、用天之力,所以說它是一本給帝王看的書也並不為過。

那麼作為一本給帝王看的書,《道德經》是如何教人做好一個領導者的呢?作為一個領導者,又有哪些必須要恪守的信條呢?

一忌朝令夕改:《道德經》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烹制小魚,就不能胡亂翻動,不然一來二去魚就被翻爛了。治國也是如此,不能朝令夕改,不然就會把民眾折騰壞了。一個人信口雌黃,言而無信,別人尚且會覺得這人變化無常,而不願再與他來往。一個團體如果朝令夕改,就會折騰擾亂成員,讓人難以依託而不得不選擇離開。

二忌沒有擔當:沒有擔當的領導者,有了好處獨攬,有了責任往下推。沒有人喜歡平白蒙冤承擔責任,所以自然也不會有人願意追隨著他。一個有擔當的領導者,不但能坦然承擔自己的職責,而且往往還需要替下屬擔責,這樣下屬才會沒有後顧之憂,而放手作為。

三忌感情用事:領導者之所以為領導者,皆因他的一舉一動,所言所行都具有很強的表率和引導作用。如果依照自己的好惡去說話行事,就只會在員工之中人為建立起好惡的標準。楚王好細腰,則宮中多有人因為絕食瘦身而餓死;君王好仁義,則偽君子滿天下。

所以領導者如果表露出自己的主觀好惡,就是以自身去影響他人,從而蒙蔽了他們的本性;而虛偽之人,就會去揣摩迎合。因此領導者不要以自身去影響員工,讓他們都能保持自然天性;領導者不要輕易表露自己的喜惡,而讓員工都能展現自己的真實。

因此管理團體,不能被個人情感所左右,輕易表露自己的喜好或厭惡。也不要對成員有主觀的喜歡,或者討厭,進而對他們區別對待,因為這是在破壞自己營造的公平環境。而輕視、憤怒、興奮等情緒,也會破壞自己的冷靜而引發躁動,是非常不明智,不成熟的行為。

四忌損下益上:團隊管理者和成員之間並不是相互敵對的關係,並不是對成員剝削越厲害,集體就越富有。《道德經》說:「民之飢者,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飢」。在一個不照顧成員利益,讓成員覺得沒有發展前途的集體,是不會有成員盡心儘力為集體發展作出奉獻的。而無論有什麼好處都要與下屬爭一爭的人,也不夠資格領導眾人——高以下為基。

五忌主觀臆斷:治理團體不能想當然,覺得野外的草長得亂七八糟,你可以用割草機去平了它們,但是覺得成員應該如何如何,而去限制和約束他們,就不是這麼容易達到目的了。因為員工不是草木,不會隨意讓人搓扁捏圓,他們會反抗,會破壞,會走人。所以治理集體,應該站在成員的立場上,充分為成員作考慮,而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主觀臆斷。

六忌不能容納:容納包括容人、容言、容行。沒有容人之量,是團體管理者的大忌。集體之所以強大,是因為這個集體中容納了眾多強大的人。作為團體管理者,首先考慮的應該是集體的發展,所以不要因為與自己相衝,或私人恩怨,而不能容人。

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想要聽到的語言,聽到了也不能保密,隨意泄露,把自己對成員的看法讓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不能容言;事事親為,讓屬下沒有發揮的空間,這是不能容行。

七忌條律嚴苛:用割草機去掃平野草,隔一段時間,它們又會長得參差不齊。這是因為野草天生就具備成長的趨勢,所以用規矩去限制它們,就需要時時用強力去保障這個規矩,每隔一段時間就得重新修剪一次。因為違背了草的本性,所以會遭到它們的反抗,草尚如此,何況人乎?

所以違背了人之常情的規矩越多,用於強力保障這些規矩付出的代價就越高,而且會受到潛在的反抗,人作出反抗的方式多種多樣,防不勝防。而一個讓成員都覺得束縛和壓抑的集體,是不可能激發出成員的能動性,是不會有高效率的工作狀態的,得不償失。

八忌高高在上:善於用人的人,會在態度上對人保持謙下。地位低下的狀態,是每一個人都不喜歡的,領導者在別人面前高高在上,就會讓別人覺得自己地位很低下,就會打心眼裡不喜歡,就不會再願意出力辦事。所以高明的領導者,從來都不會在別人面前表現的高高在上,所以也就會有更多的人願意追隨於他,願意為他辦事。

九忌以智治人:對成員耍心眼,使小聰明的人,格局太小,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道德經》說要「以正治國」,而對成員使用智慧手段的領導者,是把成員當成敵人來對付,成員自然也會視他為敵來用智巧反抗。智慧叢生,則邪事茲起,所以《道德經》說:「以智治國,國之賊也」。治人治國,道理相同。

十忌內部斗很多團體領導者都有這樣的錯覺,在團體內部搞利益刺激,搞內部競爭,搞末位淘汰,會極大的提高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個人能力,其實不然。

索尼前常務董事天外伺郎曾指出:「績效主義摧毀了索尼引以為傲的激情團隊。績效主義看似公平,但缺少內涵,它只能依靠利益刺激,未結成精神共同體,最終將走向平庸。

天外伺郎指出了利益激勵機制的致命缺陷:使用利益來驅動員工,只會把員工打造成追逐利益的團體,他們遇上困厄、災禍、憂患就會相互拋棄。因為利益而團結在一起,最終也必然會因為利益而分崩離析。只有發自內心的熱愛和熱情,遇上困厄、災禍、憂患才會不離不棄,這也就是天外伺郎所說的「精神共同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大師兄 的精彩文章:

詩,為什麼總是在遠方?
解老:《道德經》第五十八-六十章 長生久視
不言之教:人當有獨立之精神
實用《道德經》系列:怎樣看到一個人的內心?
《道德經》:為什麼傻人有傻福?

TAG:道家大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