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劉磊:讀《詩》淺見

劉磊:讀《詩》淺見

第三屆伯鴻書香獎?閱讀獎公告

第三屆「伯鴻書香獎」(2017.4-2018.4)舉辦「同一本書」主題閱讀活動,閱讀主題為「閱讀《詩經》」。第三屆伯鴻書香獎活動啟動|邀您參加

徵文要求:

1.讀者結合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等人生經歷,談談《詩經》對自己的深刻影響,闡釋從《詩經》中獲得的精神營養或思想啟迪。

2.參賽徵文要求內容健康,文字流暢,且為作者本人原創、從未發表。

3.每篇徵文正文部分不超過2000字(含標點)。

4.嚴禁任何形式剽竊抄襲,一旦發現即予以取消參評資格。

主辦單位:人民網 中華書局 桐鄉市人民政府

中華讀書報 圖書館報 《出版人》雜誌

第三屆伯鴻書香獎?閱讀獎——「閱讀《詩經》」主題徵文活動舉辦以來,我們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許多讀者的投稿,今天我們擇優發表的是安徽讀者劉磊的文章:《讀淺見》。歡迎大家踴躍投稿,分享閱讀《詩經》心得!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聽著七歲的女兒朗誦《秦風·蒹葭》的清脆童音。我的眼前似乎出現了秋水橫波、朝陽初起、蘆葦遍地、荻花瑟瑟的畫面。品味著低徊悱惻的詩意,我又回想起自己閱讀《詩經》的點點滴滴。

由於家學荒蕪,最早讀《詩經》,已是在初中。讀的是《魏風》中的《碩鼠》和《伐檀》,現在看來,這兩首作品的諷刺性、階級性都是比較強的。讀高中,我又陸續學了《周南·關雎》《衛風·氓》《齊風·雞鳴》《邶風·靜女》等作品。——初中和高中讀《詩經》,都是支離破碎、一知半解。

大學讀的是安徽師大中文系,系裡的蔣立甫先生是研究《詩經》聞名的老教授,當時我們去讀書時,蔣先生已經退休,但他的弟子還在傳其衣缽,我們多少也能夠繼承一點傳統。後來,我在學校外的地攤上發現過蔣先生的《詩經選注》,買來後細心研讀,多少對《詩經》有了些更深的了解。後來我還讀過朱熹《詩集傳》、繆天綬《詩經選讀》等《詩經》讀本。

閱讀《詩經》的經歷俱往矣!我們更應在意的,應該是《詩經》帶給我們的感受與啟迪。平心而論,對一個現代人來說,閱讀《詩經》是一件艱難的事。這種艱難不是沒有文本或是沒有時間,而主要是由距今時代間隔久遠,訓詁音韻的東西過多,言近旨遠寫法捉摸不易等造成的艱難。

讀《詩經》,我感知最深的是先民的質樸與真實。 天然的語言,淳樸的思維,純真的愛情,悱惻的相思,一切都真實、真切,甚至存滿了一定意義上的野趣!一切外物都被詩人們關注與思考,詩的情感和格調也彌散或凝聚於一切外物中。

這讓我想到了美學家葉朗先生「美學的彌散性格」的命題,他認為:中國現代美學從奠定到發展的過程呈現出了獨特的面貌:始於美學領域的討論,往往「越界」而至於文學的、歷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會的、政治的領域。借鑒這一觀點,我覺得《詩經》作為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詩經》本身就具有彌散性格。這種彌散性格約略具有明代泰州學派的「百姓日用即是道」的意味。

如,在意象選擇上,《詩經》就有彌散或凝聚的現象。先民們比德於物,一切生物似乎都是有靈魂的。無論自然界的山花水草、喬木灌木、游魚飛禽、野獸家畜,都可以入詩,都滿含人情,都寄託了詩人的情志。如寫茯苓:「山有榛,隰有苓。雲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邶風·簡兮》)如寫蓬草:「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衛風·伯兮》)如寫木槿:「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鄭風·有女同車》)如寫黃鳥:「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周南·葛覃》)如寫倉庚:「春日載陽,有鳴倉庚。」(《豳風·七月》)……滿滿的自然風景,滿滿的人文關懷。詩經中的這種思維正體現了先民們「萬物靜觀皆自得」的物我相融思維模式。

我知道,《詩經》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在《詩經》流布早期的春秋時代,各國的使者就以能夠吟誦《詩經》中的句子而被稱讚。《左傳》《國語》等文獻記錄了大量外交使者賦詩言志的故事,足見《詩經》廣為流傳的事功意義。這種賦詩言志的風氣一直影響到後世,如三國時期吳國使者張溫出使蜀漢,自以為才氣無雙,伶牙無二,態度十分傲慢。在諸葛亮為他舉行的餞行宴會上,他與蜀國學士秦宓有一番辯難,極為精彩,針對張溫的問題,秦宓妙用《詩經》,駁得張溫啞口無言——

溫笑曰:「天有頭乎?」宓曰:「有之。」溫曰:「頭在何方?」宓曰:「在西方。詩云:『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溫又問:「天有耳乎?」宓答曰:「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九皋,聲聞於天。』無耳何能聽?」溫又問:「天有足乎?」宓曰:「有。詩云:『天步艱難。』若其無足,何以步之?」溫又問:「天有姓乎?」宓曰:「豈得無姓!」溫曰:「何姓?」宓答曰:「姓劉。」溫曰:「何以知之?」宓曰:「天子姓劉,以故知之。」溫又問曰:「日生於東乎?」宓對曰:「雖生於東,而沒於西。」(《三國志》卷三十八)

《詩經》對詩詞歌賦類雅文學的影響自不待言,就連「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小說都深受影響。如明代萬曆天啟間建陽余氏(余成章)孤刻本通俗小說《牛郎織女傳》的最初源頭可以追溯到《大雅·大東》,清代章回小說《株林野史》最早追隨到《鄭風·株林》,清代筆練閣主人擬話本小說集《八洞天》中有擬話本《補南陔》最早可以追溯到笙詩《小雅·南陔》……

在古代,人人都尊《詩經》是經典,文學價值、美學價值、認知意義、社會功能等作用無需多言。在當下,人人都說《詩經》是經典,但真正能夠去讀它的卻並不多了。這固然是時代變革的原因,但我們不能只欣賞高鐵時代的猛進高歌而忽略了先民時期的田園牧歌。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回首經典是一條承繼燦爛文化的必經之途。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說:「經典是這樣一種著作,它永遠不會完結它所要述說的東西。」的確,作為中華文化經典的《詩經》,如同一位從遠古走來的鶴髮老者,他在言說,喋喋不休,意猶未盡……

附,「《閱讀》詩經」主題徵文參賽須知

投稿起止時間:

2017年5月1日—2018年1月31日。

參加方式:

請在徵文文末署上作者本人姓名和詳細聯繫方式,文稿一律不退稿。無作者信息者,視為無效稿件。

評選流程:

2017年4月23日—2018年1月31日接受投稿;2018年3月中旬,「中華書局1912」微信公眾號對各平台刊發入圍優秀作品彙總,進行集中投票。

獎項設置:

名額:20名。

獎勵:每名獎金2000元, 1000元中華書局版圖書;頒發獲獎證書。

(統籌:啟正;編輯:平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書局 的精彩文章:

吳魏:我近期喜讀的幾本書
天涼好個秋,看看世界名畫里的秋天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他才是「中國家教第一人」
張立敏:詩無達詁與正解——以朱熹《春日》為例
富麗:中秋話「月」

TAG:中華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