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60年前,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60年後,太空「雙雄」已變「三足鼎立」

60年前,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60年後,太空「雙雄」已變「三足鼎立」

美聯社10月4日報道稱,1957年的新聞報道說,「斯普特尼克」號震驚世界。2017年的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說,並非如此。

中情局今天公布的最新解密文件顯示,60年前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時,雖然美國公眾感到驚訝,但情報機構對此並不意外。

「斯普特尼克」號衛星圍繞地球旋轉時發射的無線電信號

現今在莫斯科航天博物館展出的「斯普特尼克」號全尺寸模型(法新社)

這些文件顯示,美國情報機構和軍方官員以及艾森豪威爾政府成員不但知道蘇聯計劃發射「斯普特尼克」號人造衛星,而且知道它將於1957年底被送入地球軌道。

「斯普特尼克」號的發射不但開啟了太空時代,而且成為克里姆林宮的一大勝利,凸顯出該國的軍事實力和技術能力。但對於艾森豪威爾政府中的知情人士來說,這件事並不意外。

在「斯普特尼克」號發射之前,中情局曾發布過兩份《國家情報評估》報告,其中包括在當時被稱為「地球衛星飛行器」的「斯普特尼克」號可能遵循的時間表。1955年12月的一份報告預測,蘇聯可能在1958年之前發射一枚衛星。1957年3月——「斯普特尼克」號發射前6個多月——的另一份情報評估報告則說,莫斯科有能力在當年年底之前將一顆衛星送入地球軌道。

甚至在更早的時候,時任中情局局長艾倫·杜勒斯就曾寫信給國防部長,要求加快研發美國人造衛星。他還警告說,如果蘇聯率先發射人造衛星,將給美國帶來一場公關災難。

1957年10月6日,在「斯普特尼克」號衛星發射升空兩天後,蘇聯《共青團真理報》的頭版刊發了相關報道(圖左)。(《紐約時報》)

杜勒斯在1955年1月寫道:「除了給出令人信服的支持發展人造地球衛星的科學論據之外,毋庸置疑的是,誰能夠率先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從而開啟太空飛行時代,誰就將獲得無法估量的國際聲望和認可。」

他說:「如果我們國家第一個發射衛星,那麼我國科學界以及整個國家都將獲得無法估量的尊重和信心。」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0月3日發表題為《「看天上!人造衛星!」60年後》的報道稱,1957年10月4日——60年前——數百萬名困惑的美國人抬頭望向天空,他們看到一個像是星星的移動物體,每90分鐘出現一次。那是「斯普特尼克」號,第一顆人造衛星,由蘇聯在那一天發射。「斯普特尼克」號開創了太空探索的新時代,同時也帶來了冷戰的新戰線。

1955年7月,艾森豪威爾政府宣布,作為對「國際地球物理學年」的貢獻,美國將發射數枚小型的環繞地球飛行的衛星。四天後,蘇聯宣布他們也將很快發射衛星。莫斯科在一個月內就設立委員會開始了項目,最終他們先於美國人發射了衛星。

「斯普特尼克」號發射前,蘇聯技術人員正在進行調試。(NASA)

華盛頓當時可能還沒意識到,太空爭霸戰剛剛開始。

艾森豪威爾政府專註於在軍事利用火箭科學方面取得優勢,對發射衛星沒有太大興趣,認為衛星完全屬於科學領域。美國政府選擇使用沒有試驗過的研究用火箭而不是已經成功發射過的軍用火箭。

蘇聯方面就沒有這種限制,他們很快意識到發射衛星的宣傳作用。蘇聯馬上把發射衛星提上日程,給該項目分配了大量資源,而且把太空項目當做需要嚴格保守的國家秘密。最初設計的衛星可以攜帶多個科學器材,但最終發現挑戰太大,蘇聯改為開發最簡單的衛星。

蘇聯為慶祝「斯普特尼克」號成功發射,發行的郵票小型張。(維基百科)

蘇聯最初把衛星發射安排在1958年4月,但蘇聯認為美國可能在1957年10月6日舉行地球物理學會議前發射衛星。帶著非常緊急的心情,克里姆林宮要求科學家加快進程。10月4日,蘇聯火箭升空並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環繞地球的軌道。「斯普特尼克」號是大約直徑2英尺(1英尺相當於0.3048米——本網注)的圓球,重量不到200磅(1磅相當於0.454千克)。「斯普特尼克」號裝有無線電廣播發射器,發出獨特的嗶嗶聲,很快就吸引到全世界的關注。

「斯普特尼克」號給美國敲響了警鐘。蘇聯直到最後都保守住秘密。艾森豪威爾總統的應對措施是加快原有項目的進程,仍然使用非軍用火箭。但最終只有在艾森豪威爾政府轉而使用更加可靠的軍用火箭後,美國才在1958年1月31日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探險者1號」。

「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

華盛頓終於意識到冷戰不僅僅是軍事競賽。但在「斯普特尼克」號之前,華盛頓沒有發現科學和技術成就具有多大的宣傳價值。

「斯普特尼克」號改變了這點。1958年4月,艾森豪威爾向國會提議設立非軍事使用太空的民間機構。幾個月後,國會設立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有關科學、民用技術和教育的冷戰競爭自此全面展開。

美聯社10月4日報道稱,「斯普特尼克」號發射升空60年後,當初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地球軌道的運載火箭的改進版依然是俄羅斯太空計劃的中流砥柱——這既是該國技術實力的驚人體現,也是它沒能再創輝煌的一個標誌。

與冷戰時期的太空曾經是美蘇主要競爭場所不同,現在的太空探索在克里姆林宮的重要事項榜單上似乎排名較低。

目前唯一向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的「聯盟」號飛船,正是在1957年10月4日將「斯普特尼克」號人造衛星送入地球軌道的R-7運載火箭的改進版。

「聯盟」號飛船

蘇聯設計的另一種經久耐用的機器——用於將商用衛星送入高軌道的「質子」號重型運載火箭——也是在上世紀60年代研發的。

兩種運載火箭都為自己贏得了可靠耐用的名聲,但近年來一連串的發射失敗卻在它們的履歷上留下了污點,令人懷疑俄羅斯的航天工業是否還能保持和從前一樣的高水準。

2016年「質子」號和「聯盟」號出現的小故障源於為它們製造發動機的沃羅涅日一家工廠在生產過程中的失誤。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將70多台火箭發動機送回生產線以更換有缺陷的零部件,導致「質子」號的發射中斷了一年時間。

「質子」號重型運載火箭

那次中斷也損害了俄羅斯在全球商用衛星發射市場的地位。去年,俄羅斯的火箭發射次數首次少於美國和中國。

中國9月29日成功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將3顆新衛星送入軌道。

客戶們日益轉向了更新、更高效且更實惠的選擇,比如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9」火箭。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取得了一大突破,即實現了火箭的重複使用從而降低了成本。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9」火箭

俄羅斯官員意識到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及其他競爭對手帶來的挑戰,但他們卻沒能為俄羅斯如何保住自己的全球市場地位給出任何具體方案。唯一的權宜之計似乎是製造一種低功率版本的「質子」號運載火箭以降低成本。

與此同時,旨在取代「質子」號和「聯盟」號的「安加拉」運載火箭的研發過程則屢次受挫,前途未卜。成本較高且尚未建立口碑的「安加拉」可能很難在國際市場上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及其他對手生產的運載火箭展開競爭。

雖然在美國太空梭停飛後,「聯盟」號成為唯一向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的飛船,但隨著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第二代「龍」飛船和波音公司的星際客機定於明年試飛,俄羅斯很快就將失去自己的壟斷地位。

俄羅斯假想的月球基地

研發新型飛船以取代50年前設計的「聯盟」號載人航天器的工作進展緩慢。名為「聯邦」號的飛船暫定於2023年進行首次載人飛行,但人們對於它的特點和功能仍知之甚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

這個有「反華黑歷史」的新當選總統給中國發來國慶賀電了,外交部如是說
外媒關注蒙古國新總統電賀中國國慶:對華姿態或轉向
法媒:英法經濟呈「冰火兩重天」 英國衰落法國走上正軌
日媒稱無現金模式在中國方興未艾:「靠臉消費」興起
果然是個「看臉」的時代!新支付模式在中國興起,這些風險你不得不防

TAG: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