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家人過日子,最忌諱是爭訟

一家人過日子,最忌諱是爭訟

每天20分鐘,52期輕鬆學完《群書治要》

第二十九講 兄友弟恭(上)

「悌」的含義是「善事兄長」。在中國古人看來,兄弟姐妹,骨肉一體,是一個身體,誰也離不開誰,所以相互之間要友愛,要做到兄友弟恭。

友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做兄長的要友愛幫助弟弟妹妹,而做弟弟妹妹的對兄長要恭敬,要聽從。如果兄弟姐妹不和睦,就會讓父母操心,這就是大不孝了。所以,一個能夠善事父母、有孝心的人,也一定能夠善待兄弟姐妹。「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間能和睦相處,孝便自然體現其中了。《弟子規》上有幾句話,用來處理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也非常合適。

第一句話是「財物輕,怨何生」,兄弟姐妹之間更重視骨肉之情、手足之情,而把財物看得淡一點,輕一點,這樣怨恨又怎麼會產生呢?

在兄弟關係當中,繆彤先生,他跟四個兄弟,他父親很早就過世了,所以兄弟們住在一起。結果後來兄弟長大了,都娶妻了,這些弟婦有一些爭吵、衝突,最後就吵著要分家產,整個要分家,不住在一起了。

繆彤從小就是他這個哥哥照顧弟弟,最後還都讓他們娶妻了,安定生活了,最後反而跟他爭著要分家產。繆彤當下確實沒有指責他的弟弟,他自己關起門來對著上天說道,「繆彤,你一生讀聖賢書,修養自己,謹慎自己的言行,想用德行以後可以改善社會風俗」,這是讀聖賢書的目的,移風易俗,「結果現在連弟弟都不能感化,實在是愧對聖賢人。」說著說著他就自己打自己。結果後來弟弟跟弟婦發現這個情況,非常惶恐,趕緊推開門,全都跪在地上,「大哥,你別這個樣子。」

其實是繆彤當下那個完全不指責的心,那個真誠反省自己,觸動了他所有弟弟跟弟婦的良心。其實坦白講,他們知不知道哥哥對他們的人生有多重要?當然知道。可是知道的事為什麼有時候忽然迷糊了呢?慾望上來了,有時候會稍微沖昏頭。而哥哥這種至誠的反省,又把他們的良心給喚醒了,後來一家團結在一起。所以繆彤這個兄弟關係也是反省,至誠感通。

「言語忍,忿自泯」,兄弟姐妹在相處的時候,言語互相忍讓一下,少說一句,語氣委婉一點,那麼憤憤不平的心就自然泯滅了。

像我們看在《德育故事》中,有一個周文燦的故事,「文燦拒間」。文燦的哥哥住在他的家裡,吃他的、用他的,還拿他的錢去喝酒,結果喝醉了酒之後就耍酒瘋,回來就打文燦,鄰居們看了之後都打抱不平,要來罵他的哥哥。這個時候周文燦是怎麼樣做的?周文燦出去擋住了他的鄰居,而且還這樣說:「你們不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所以你看兄弟之間的那種骨肉之情,處處為對方著想的心,沒有絲毫的怨恨。他的這種情義,兄弟之間的骨肉之情,也會感動他的鄰居,他們也會知道應該怎麼樣去讓人和睦相處,而不是讓兄弟失和。

所以你看,很多人好像是向著我們,說我們親人、說我們朋友的不好,實際上這都是沒有從一個家庭、一個團隊的整體和睦的狀況來考慮,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希望這個家庭成員之間團結互助、和睦相處,因為家和萬事興。一個團隊有沒有發展,也是看這個團隊成員之間是互相稱讚還是互相詆毀,所以這個是團隊成敗的關鍵。有德行的人他就知道了,要把團隊的氣氛帶得很和諧,這比什麼都重要。

《朱子治家格言》上也有這樣一句話,「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一家的兄弟姐妹在一起過日子,最忌諱的就是起了爭訟,把彼此送上了法庭,打起了官司,即使官司贏了,但是因為你的心量太狹窄,連兄弟姐妹都不能容納,那麼這一個家道也一定會衰落,所謂「訟則終凶」。古人看到哪一家因為家產打起了官司,就能夠判斷出他們的家道一定會衰落,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家和萬事興」。

我們在歷史上有一則「誠感讓田」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叫嚴鳳的人,他對兄弟的友愛感動了他同鄉的兩個兄弟。故事中施佐和施佑是兄弟兩個人,他們做官之後都回到家鄉,但是這兩個人因為田產的問題引起了紛爭,而且互不相讓,還有了怨仇,親戚朋友都從中勸說,但是也都勸說無效。在他們同鄉之中有一個叫嚴鳳的人,素以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而著稱。

有一天,弟弟施佑見到了嚴鳳,就把自己和哥哥爭田產的事情告訴了嚴鳳,嚴鳳聽了之後,他就皺眉頭長嘆道:「可惜我的兄長身體太弱,如果他能像你的哥哥那樣強壯有力,可以盡把我的田產奪去,那我還有什麼憂慮的呢?」嚴鳳說到這裡,想到自己的哥哥身體很瘦弱,不禁哭出聲來。施佑看了,非常感嘆,也非常感動,所以他就拉著嚴鳳的手來到哥哥的家裡,向哥哥道歉,說自己不應該和哥哥爭田產。他的哥哥也非常地感動,從此以後,他們各就以田產相讓。

這一件事就是告訴我們,嚴鳳自己能夠力行悌道,而且能夠以真情實感感化自己同鄉的人,正是他的那種發自內心的對兄長的真摯的友悌之情溢於言表,所以才能夠感動鄉人,感動施佐、施佑兩兄弟,讓他們不再因為田產而紛爭。

所以中國古人說,「觀德於忍,觀福於量」,看一個人有沒有福氣,就看他有多大的心量。所以我們看兄弟爭訟,就能夠判斷出他們的家道要衰落不是偶然的。因為一個人,他的心量已經狹窄到連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不能夠寬容,同胞兄弟都要送上法庭,那麼可見這一個人的心量狹窄到極處了。因為他心量很狹窄,所以他們的家道一定會衰落。古人對於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非常重視,在這樣良好的倫理道德教育之下,人們也不會因為一點點田產、一點點財產就會吵上法庭。

比如說法昭禪師曾經寫過一首詩,專門描寫兄弟姐妹之間的深情厚誼。這首詩這樣寫道,「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家的兄弟姐妹就像一棵大樹,從一個樹根長出的不同枝杈,是「同氣連枝」。等他們長大之後,各自有了發展,有了各自的事業,這個就叫「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兄弟姐妹在相處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言語的不忍讓而傷害了彼此之間的手足之情,骨肉之情,中國人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孔老夫子教導弟子,首重德行,其次就是重視言語,然後才是政事,才是文學。由此可見,如何說話,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思,能夠堅持自己的想法又不傷害別人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一種藝術。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弟兄姐妹之間相處,只要能夠守住一個「忍」字,便相安無事。我們看一看這個「忍」,上面是一個刀刃的「刃」,下面是一個「心」字,這個字就告訴我們什麼是忍呢?當我們的心上有一把刀刃來割,我們都能夠處之泰然,不起怨恨之心,這叫「忍」。假如別人說一句不好聽的話,說一句比較直接的話,都不能夠忍受;別人稍微怠慢一點,稍微不禮貌一點,我們都不高興,那麼我們的忍辱功夫,就是一點都沒有了。「弟兄同居忍便安」,對於陌生人的侮辱誹謗,尚且能夠容忍,對於弟兄之間的言語,稍微直接一點,稍微過分一點,又怎麼會忍讓不了呢?「莫因毫末起爭端」,不要因為一點點芝麻大的小事,就起了爭端,起了爭訟,把兄弟送上了法庭。

「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回為弟兄」像我們上了年紀的人就非常有感觸,逢年過節的時候,兄弟姐妹好不容易碰到一起,會突然發現哥哥姐姐的頭上多了幾根白髮,臉上多了幾條皺紋,確實是「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我們還有多長時間能夠相處在一起,互相關心、互相照顧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余莉學館 的精彩文章:

侍奉父母,什麼樣格局的人能做到事必躬親?
大喜大怒大醉時,要特別謹慎言辭
只顧眼前的快樂,以後的苦報誰來受呢?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感召同樣的下屬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感恩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

TAG:劉余莉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