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泠名家 書印雙絕

西泠名家 書印雙絕

善和齋奇石館歡迎愛收藏的朋友加入

沙孟海積70年之書法功力,被人們尊為當代書壇泰斗。他一生親歷自民國以來現代書法的發展。50歲以前,他的書法廣涉篆、隸、真、行、草各體,晚年尤精行書、草書。他的書法氣勢磅礴,雄渾厚重,剛健有力,自成一體。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翰,又名文若,號蘭沙、石荒、絕命,浙江鄞縣(今寧波鄞州區)人。沙孟海學問淵博,研究精到,造詣精深,是一位集書法學、古典文學、古文字學、篆刻學、金石學、民俗學、考古學於一身的大學者、藝術巨擘。

沙孟海畢業於浙東第四師範學校,曾任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浙江美術學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長、西泠書畫院院長、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沙孟海著有《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述》、《浙江新石器時代文物圖錄》、《蘭沙館印式》、《印學史》、《沙孟海論書叢稿》、《沙孟海書法集》、《沙孟海寫書譜》、《中國書法史圖集》等,主編有《中國新文藝大系·書法卷》等。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缶翁對其嘉許,有一詩言:

浙人不學趙撝叔,偏師獨出殊英雄。

文何陋習一蕩滌,不似之似傳讓翁。

我思投筆一鏖戰,笳鼓不競還藏鋒。

沙孟海既獲一代宗師之嘉許訓迪,自是研索益勤,印風愈趨近缶翁之遒勁古樸。

沙孟海一生治印少而精,趣博而旨約,識高而議平,兼具金石味與書卷氣,格局大,意境深,迥於時流。在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都主張「創新與崇品」兼及,欲能繼承前哲的大道正途,聚沙積薪,示來者以規則正鵠。他反對泥古不化,也反對盲目崇洋媚外;強調「以己之性情,合古人之神理」,主張要兼師眾長,不拘樊籬,融「陽剛、陰柔」於一體兩派。

他的篆刻以秦漢為根基,下涉浙派諸賢及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諸家,運用趙叔孺、吳昌碩兩家之「氣」,調和浙皖,擷取秦漢神韻,而不斤斤計較於與二師的形似,大方簡潔,高致絕倫,傲視群雄,處處見古人,又處處有自我,獨立變法,不為師法所囿。他晚年答友人問:「乃所願,則學鈍丁也」。他所願正是西泠領袖丁敬那種「思離群」的嘎嘎獨造精神!所作不同凡響,近代印壇,無人能出其右!

他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知識廣博,閱歷宏富、治學嚴謹,對書法學、古文字學、篆刻學、金石學,考古學都有精深研究。

1992年,世紀同齡老人沙孟海在杭州病逝,享年92歲。20世紀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也是一個中西文化劇烈碰撞的時代,對於一個生活在這個時代承接傳統文化正脈的知識分子,沙孟海的一生包含了求學、教書、從政和治學的豐富經歷,在時代風雲的感召下,他毫無愧色地登上20世紀書法泰斗的座位,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還沒有人能取代他的地位。

2017年最優秀、最有內涵的公眾號推薦,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己,

關注善和齋奇石館為自己打開一扇樂觀的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和齋奇石館 的精彩文章:

徐悲鴻與陳子奮的金石緣
畫帝張大千 一生究竟用過多少方印章?

TAG:善和齋奇石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