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秋思中的名山,遙遠的故鄉夢境

秋思中的名山,遙遠的故鄉夢境

趙孟頫 鵲華秋色 卷

設色 28.4x93.2公分

趙孟頫(1254-1322),浙江吳興人。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本宋宗室,宋亡仕元,至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諡文敏。詩文清遠,工書善畫,山水、人馬、木石、花竹,樣樣精通。所倡書法入畫,影響後世甚鉅。

畫有趙孟頫「元貞元年」(1295)題款,1292至1295年,趙孟頫曾任職「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鵲、華二山就是濟南所在的名山。據《山東通志》,鵲山在濟南城北大約二十里;華不注山在東北約十五里。趙孟頫對濟南的風景自然熟悉,本卷畫成於1295年回到故鄉浙江之時,為周密(公謹1232-1298)所畫。周氏原籍山東,卻是生長在趙孟頫家鄉的吳興,也從未到過山東。趙氏既為周密述說濟南風光之美,也作此圖相贈。

秋天,此時,大部份的樹木仍維持著一身綠意,有些便迫不及待地替自己妝點上片片紅葉,幾間屋舍落於左方的視野,暗紅的屋頂正好與其相互對映。放眼望去,低緩的陸地藉著迤長抖動的線條與水域相互交錯,辛勤的漁夫穿梭其間,似乎想趁著舒適的氣候滿載而歸。而屋內的婦人,彷彿也為這動人的情景所吸引,忍不住探出身子,向外張望。這一切的氣氛顯得如此安逸詳和,就連其中的主角—左邊呈饅頭狀的鵲山與右側角錐樣的華不注山,寧可有些笨拙、對稱地靜立於畫幅二側,也不願因過於矯揉造作,而失去了平淡天真的趣味。

當趙孟頫在畫〈鵲華秋色圖〉時,其主要的用意,是拿來贈送給好友周密。周的祖先來自於山東齊州地區,但自小生於江南的他,卻一直未曾親睹故鄉的景緻。趙孟頫約四十歲時,在山東一帶做官,當他回到江南,想起了經過齊州時,看到了形狀怪異的華不注山與鵲山,於是將這樣特殊的景物畫下來,希望由此來代表當地特有的風光。想想看,若是您有個外國來的朋友,有機會到他的故鄉旅遊時,是否也會對著當地的特殊景點拍上幾張照片,以便回來與他分享呢?

遼闊的沼澤地上,極目遠處,一望平闊,矗立著兩座山,右方尖峰突起,高峭的是華不注山,左方圓平頂的是鵲山。兩山之間錯落著楊樹、小松及不知名的雜樹,遠處一排杉樹,固然一派滋潤,但也見有些樹木,葉已略脫,枝樹明明可見;葉子染紅染黃,這是秋的信息。山羊五頭,散處在簡陋的茅草屋前嚙食。水邊扁舟數葉,舟上漁叟撐篙,岸邊一漁夫持竹竿敲水趕魚,正待提網。

此幅向是畫史上認定為文人畫風式的青綠設色山水。兩座主峰以花青雜以石青,呈深藍色。這與洲諸的淺淡、樹葉的各種深淺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調的變化;斜坡、近水邊處,染赭;屋頂、樹榦、樹葉又以紅、黃、赭。這些暖色系的顏色,與花青正形成彩學上補色作用法。運用得非常恰當,青色系顯現透明的清秋涼,足以沁人心脾,但在補色作用下,使人感到一片雅逸恬和,是中和寧靜而不是孤寂蕭索,這該是文人畫所推重的意境。畫主山用「披麻皴」,洲諸的線條也是同一種筆調畫法。整卷筆墨色彩交融,對秋思中的名山,該是帶給觀賞者周密一幅遙遠的故鄉夢境。

書藝公社出品

黃庭堅/松風閣/手機殼

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作了這首「松風閣」的詩,歌詠當時所看到的景物,並表達對朋友的懷念。這件書跡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搖槳用力的樣子。不論收筆、轉筆,都是楷書的筆法,下筆平和沉穩,變化非常含蓄,輕頓慢提,婀娜穩厚,意韻十足。在後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蘇軾時,心中不免激動,筆力特別凝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藝公社 的精彩文章:

小楷鼻祖——鍾繇小楷六種
劉洪彪:扎堆歐顏柳趙的人太多了,堵車!傳統是豐富多彩的,沒有必要都扎堆湊熱鬧,往一條道上跑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鄭逸梅:章草巨擘王蘧常

TAG:書藝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