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心靈不純潔」的博士論文,公眾可以打差評嗎

那些「心靈不純潔」的博士論文,公眾可以打差評嗎

要點 | 速讀

1、正是因為這些所謂學者的站台,才勾起了網友的「學術興趣」,在觀賞電影之餘,也把玩起了畢志飛的博士論文。

2、「灰狼」能夠利用長假幾天假期就發現論文存在這麼多問題,這篇論文又是如何通過國內第一學府北京大學的審查的?

3、高校應該公開想辦法公開自己全部的論文資源,讓公眾可以更方便地查詢,甚至可以讓公眾進行「差評」。

文 | 張豐

電影《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創造了一個奇蹟:在豆瓣得到了史上最低的評分2.0分,最後各大院線緊急撤檔,電影收穫了200萬票房——有一部分票房,是那些討厭它的影迷貢獻的,為了更好地在網上吐槽,大家不得不花錢看了這部大倒胃口的片子。

某種程度上,這些觀眾的反應和該片導演畢志飛本人有關。畢導演在網上與那些打差評的人展開論戰,最終引來更多的討伐。最終,這把火燒到了電影之外,有人看到畢志飛是北大博士畢業,就找到了畢的博士論文,最終正和大家想的一樣,和電影一樣,畢志飛的博士論文問題多多。

電影太差,波及論文

電影《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講述的是一位表演系老師教一群學生成長的故事,看起來就像電視台做的真人秀節目的粗糙剪輯版。影片毫無疑問是稚嫩的、粗糙的,甚至是業餘的。

但是這部業餘的影片,不但獲得了在院線上映的機會,在一些高校路演也獲得不少「好評」,不少專家、學者都盛讚這部電影,說它獲得了學術界的一片讚譽也並不為過。這些所謂「學者」的聲音,因為太言不由衷,被網友質疑為「背後有槍指著嗎」。

去年曾有高規格的研討會為《純潔心靈》站台

這些發言,顯示出學術界(電影研究界)很多人與市場的隔閡。如果他們真的能判斷出這部電影后來的慘敗,是否還會發言那麼隨便?很有可能,這些發言並不是「被迫」表態,而是「友情」讚譽。大家都是一個學術圈子,要知道,北大畢業的電影學博士,光師兄師姐就有一大堆。或許,正是因為這些所謂學者的站台,才勾起了網友的「學術興趣」,在觀賞電影之餘,也把玩起了畢志飛的博士論文。

也許正是得益於與周圍圈子的「良好互動」,才讓畢志飛對自己缺乏認知。被豆瓣網友打差評的時候,他在網上發出了指責:「一個青年導演花12年心血認認真真地給中國拍電影,被豆瓣一天毀了。」其實,一部電影上映在豆瓣獲得差評是很正常的事,反而是這種「反擊」讓大家產生了好奇,最終引來大量網友圍觀。

畢志飛的博士論文被扒,圖片引自「槍稿」公號

畢志飛的論文,命運也是一樣的。他充滿自戀風格的個人簡介里,有這樣一句話:「撰寫了博士論文《藝術與商業融合的不懈探索——馬丁·斯科西斯導演研究》,被譽為是國內對美國導演馬丁·斯科西斯研究最為全面、深入的一項研究。」在互聯網時代,這樣的介紹,實在太容易讓人看出破綻。

稍微懂行的人就知道,以「藝術與商業融合的不懈探索」這樣的話為標題,就註定了這項研究既不可能「全面」,更不可能「深入」,因為藝術和商業融合,是絕大多數導演的追求,這樣的論述,用在任何一個導演身上都合適,還沒有觸及到馬丁·斯科塞斯的任何個性,又怎麼可能「全面而深入」呢?

充滿瑕疵的論文怎麼通過評審的?

公號「槍稿」發了一篇署名「灰狼」的長文,對畢志飛的博士論文進行了深入剖析。「灰狼」自稱和畢志飛一樣,都是電影學博士,他對畢志飛論文的點評,體現了專業水準。

簡單概括,畢志飛的博士論文存在下列問題:

1)參考文獻不規範,甚至不合格。只有13個外文引注,而且大多無關痛癢。作為一個自稱有留學經歷的人,尤其研究對象是馬丁·斯科塞斯這樣的外國導演,外文注釋明顯太少了。畢志飛在論文中說,有關馬丁·斯科塞斯的研究,外國只有十本專著,多是在上個世紀,但是「灰狼」檢索出,僅僅在畢志飛寫博士期間,有關馬丁·斯科塞斯的英文著作就不少於50本。

畢志飛論文的外文文獻非常少,有些引用的文獻甚至正文無對應,圖片引自「槍稿」公號

2)就論文結構和篇章題目來看,畢志飛的論文是典型的「學術八股」:導演生平(第一章),劇作和敘事(第二章),視聽語言(第三章),美學文化分析(第四章),關於中國電影的思考(第五章)。看起來,畢的論文就像一本教材,充滿了簡介,怪不得「灰狼」形容這篇論文的風格是「百度百科風」。

3)畢志飛有關電影的「理論框架」,大多來自一些常見的「教材」(比如童慶炳的《文藝心理學教程》、彭吉象《影視美學》)。對這些本科教材的引用,佔到了全部引文的5%以上。博士論文大量引用本科基礎教材,本身就是不恰當的。

4)錯誤隨處可見,比如,把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獲得奧斯卡獎的時間提前了9年。

很明顯,這不是一篇合格的博士論文。「灰狼」能夠利用長假幾天假期就發現論文存在這麼多問題,這篇論文又是如何通過國內第一學府北京大學的審查的?畢志飛的導師,為什麼就沒有看出這些問題?是沒有水平判斷,還是審讀不認真?答辯委員會的老師們,到底認真看過這篇論文沒有?

一篇論文通過答辯,和電影最終成功登上院線一樣,都要經過很多道環節。這樣的論文,從開題到預答辯,還要盲審和終審、答辯,這麼多環節,竟然沒有任何一個環節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不得不讓人疑惑。

公眾可以對論文進行差評嗎?

可以想見,如果不是電影差評引起的風波,畢志飛的論文,可能會永遠「最全面、最深入」。一個人的博士論文,如果不公開出版,就只會被「收錄」在圖書館裡,或者散落在少量親友手中。公眾幾乎不可能讀到。「灰狼」要對畢的論文挑刺,不得不在某網站上設法求購一本。

目前,中國高校已經普遍重視自己的學術聲譽。畢志飛的母校北京大學,就曾多次表態對學術不端零容忍。一位叫於艷茹的博士生,因為在網上被投訴抄襲,儘管涉嫌抄襲的並不是她的博士論文,北大仍迅速反應,取消了她的博士學位,於艷茹也開始了漫長的申訴歷程。

最近幾年,因為論文抄襲而被舉報並最終處理當事人的新聞時有發生,但是,這些案例往往都是偶然和意外造成的。要麼是被侵權者偶然發現,要麼是別的醜聞引發的次生災害(警方破獲論文詐騙團伙,也能牽涉出一些人的學術不端),很少有高校自己主動查處學術不端的行為。

目前,各大學都普遍採用了論文查重系統,明目張胆的抄襲確實並不多見。但是,像畢志飛這樣有明顯瑕疵的論文,卻很難被發現。指導老師往往事務繁忙,沒有仔細閱讀論文(確實也不值得閱讀),答辯委員會敷衍了事,也就不足為奇。但是,更根本的原因,還是博士生教育的「與世隔絕化」,他們自成一體,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自我稱讚、自我滿足。

在學術與公眾之間,橫亘著一道高牆。類似引力波這樣的科學,公眾當然搞不懂,但是像一般的電影研究,難道不應該接受公眾的檢驗嗎?中國高校的論文,在校生都可以通過專門的系統進行查詢,但是對公眾來說,既不擁有查詢的能力,也不擁有權利(需要專門的賬號)。因此,好事者往往是那些有俠義之風的高人,就像這次出手的「灰狼」。

博士論文作為最高等級的學歷論文,尤其應當嚴格審視

高校應該公開想辦法公開自己全部的論文資源,讓公眾可以更方便地查詢,甚至可以讓公眾進行「差評」。同時,高校還應該建立一個可追溯的制度,像畢志飛這樣引起廣泛質疑的論文,儘管並不是「抄襲」這樣的「死罪」,仍然需要有一個「回爐再審查」的制度。畢竟,這是否是一篇合格的博士論文,不但涉及到他自己的名譽,也涉及到北京大學的學術聲譽。

第4037期出品 騰訊評論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話題 的精彩文章:

出境游熱潮下,安全意識待更新
家長反對亂收費被踢群,家委會怎樣才能真正起作用
疼痛就該忍著?中國人為什麼害怕吃止痛藥
修手機比買新手機還貴,都怪維修人員心太黑?
「好人法」能鼓勵見義勇為,糾正社會風氣嗎

TAG:今日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