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什麼是葯食同源產品?

什麼是葯食同源產品?

葯食同源是說中藥與食物是同時起源的。《淮南子·修務訓》稱:「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見神農時代葯與食不分,無毒者可就,有毒者當避。

葯食同源

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反映出「葯食同源」的思想。

隨著經驗的積累,葯食才開始分化。在使用火後,人們開始食熟食,烹調加工技術才逐漸發展起來。在食與葯開始分化的同時,食療與葯療也逐漸區分。

《內經》對食療有非常卓越的理論,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可稱為最早的食療原則。

由此可見,在中醫藥學的傳統之中,論葯與食的關係是既有同處,亦有異處。但從發展過程來看,遠古時代是同源的,後經幾千年的發展,葯食分化,若再往今後的前景看,也可能返璞歸真,以食為葯,以食代葯。

葯食同源

中國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有「葯食同源」(又稱為「醫食同源」)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食物和藥物一樣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會中,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食物和藥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藥用,許多藥物也可以食用,兩者之間很難嚴格區分。這就是「葯食同源」理論的基礎,也是食物療法的基礎。

中醫藥學還有一種中藥的概念是:所有的動植物、礦物質等也都是屬於中藥的範疇,中藥是一個非常大的藥物概念。凡是中藥,都可以食用,只不過是一個用量上的差異而已,也就是說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嚴格地說,在中醫藥中,藥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對而言的:藥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藥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藥物的副作用大。這就是「葯食同源」的另一種含義。

葯食同源

為了達到健康之道,除了須注意日常生活習慣之調整外,飲食的調整也可達到養生目的,中國千年來的生活體驗,經歷了「神農本草經」,「食療本草」甚至「本草綱目」等,已經將食物及醫藥溶成一體,演化出「葯食同源」之文化,中國醫學發展過程中首重預防,而預防之道在於遵循自然治療之原則,因此食療須求其所宜,其所忌,且中醫治病相當重視「對證下藥」,所以在選擇適當的中藥進行食補前應先了解體質,才不至選擇偏差太多,反而失去其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養龜過程中,應用於龜的中藥與西藥區別劃分
本是同室友,相煎何太急,畢業就刪號碼,老死不「想」見~
神問答|哪些中藥具有養肝護肝的功效?
治療肺癰吐膿、痰熱喘咳,中藥用「它」效果奇特好
解酒的中藥,認識幾個,隨時用得上!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