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沒有秋天的荷是遺憾的

沒有秋天的荷是遺憾的

余秋雨在《廢墟》中寫道:「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年少不知其理,長大後細細品味,才明白它的深刻意義。過於完美的事物,遠離了人們意念中的想像,反而讓人產生不真實的距離感。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生命軌道,都有其於四季輪迴中不同的生命呈現。就像有了皺紋的祖母,那個時刻你才發現她老了;就像過了一個夏天的荷,在秋天慢慢開始了它的生命終結。

人們都喜歡夏荷的清婉凈美,荷葉羅裙一色裁。卻鮮有人去留戀秋荷的殘缺之美,而多半是對「秋池滿敗荷」「秋浦荷瘸」的唏噓。但齊白石老人就喜歡秋荷,他將秋荷入畫成景,雖已經歷肅殺之氣的秋荷只剩殘葉敗枝,但他筆下的荷圖大多擁有樂觀健朗的神氣,無論是秋荷、殘荷、還是蟲鳥相伴的荷趣圖,荷花的形象皆挺拔而厚重,蒼勁而清健。有「風送秋荷滿鼻香」的即視感。

齊白石 秋荷 2005秋拍 132萬

題識:看花常記坐池亭,容易秋風冷不勝。

生就不供中婦用,那時荷葉尚青青。白石又題。

鈐印:木居士、白石翁、齊璜之印、老齊

世人皆知白石老先生愛蝦也擅畫蝦,但荷也是老先生畫筆下不可或缺之物。雨荷、枯荷、紅荷……應有盡有。齊白石出身在湘潭農家,家境清寒,從小的生活環境以及固有的身份屬性,讓他在愛荷的同時,更以平民的眼光觀察荷花。早年時期,從新宅梅公祠到老屋星斗塘,「沿路水塘內,種的都是荷花,到花盛開之時,在塘邊行走,一路香風,沁人心胸。」白石老先生就是在見證人們種荷栽藕、采剝蓮子的農家生活中對荷情有獨鐘的。晚年定居北京遊覽北海時,看到滿塘荷花,亦情牽故鄉,勾起了無限回憶眷戀:

「人生能約幾黃昏,往夢追思尚斷魂。

五里新荷田上路,百梅祠到杏花村。

閑看北海荷千頃,強說瀟湘水更清。

岸上小亭終日卧,秋來無此雨聲聲。」

齊白石《欲語秋荷》 2013春拍 成交價138萬元

題識:殘花猶欲語。借山老人句。

鈐印:阿芝

因為愛荷,因而對畫荷頗有研究。他曾寫道:「客論畫荷花法,枝幹欲直欲挺,花瓣欲緊欲密。余答曰『此語譬之詩家屬對,紅必對綠,花必對草,工則工矣,未免小家習氣』。」不拘於窠臼、不流於習氣,才是畫荷的精髓所在。

古來畫荷人才輩出,但齊白石對過往名家之荷畫直言不諱。他曾寫道:「懊道人畫荷花,過於草率;八大山人亦畫此,過於太真。余能得其中否,自尚未信。世有知者,當不以余言為自誇。識者自當竊笑也。」他評價八大山人(朱耷[dā]和懊道人(李鱓[shàn])畫荷或失於「執」,或失於「率」,自己則兼兩家所長。聽來有些自誇,不過仔細對比他們的荷畫,倒是覺得白石老先生說的都是大實話啊!其畫情趣爛漫,美而不俗,獨具特色。

以真實的生活為創作依據是齊白石歷來主張的畫畫原則,不能天馬行空、筆下妄為,而應對客觀對象加以提煉和概括,以營造生動的藝術形象。不過,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在似與不似之間為妙,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才是創作過程中的最高境界。

秋之蕭寂,荷葉已瘦,蓮蓬已老。秋荷不再似夏荷般繁盛豐盈,更多的是以寂寥蕭條的身姿呈現。為了加強「線條美」的效果,白石老人用重墨線條勾畫出荷葉的葉脈及花瓣的經脈,一筆到位,挺健有力,這些錯綜交絡的線條,繁而不亂;有的花葉以淡赭鋪染,有的以淡墨繪製;蓮蓬、花頭造型大方簡練;用筆乾脆純熟,墨色層次和諧。

除了秋荷,在汲取多位名家筆墨精神的基礎上,白石老人自創了「紅花墨葉」畫荷法:用飽滿的洋紅直接潑寫荷花,襯以濃墨葉和用焦墨寫就的荷梗,紅黑、濃淡、乾濕,對比變化出了鮮明奔放的視覺效果。一掃文人畫的荒涼之氣,有生機勃發、綿綿不息之感。

將鳥、蟲、魚、 蝦等物象與荷花相結合,也是白石老人的一種構圖方式。荷的靜與蟲鳥的動相映成趣,更富靈動之美。

「荷花鴛鴦」圖更是他荷畫之中最為廣泛的題材,表達了自己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他說自己「老年心腸,不厭荷香。最怕牛羊,最喜鴛鴦。」幽默風趣。

齊白石老人曾在他的一幅《秋荷》圖上題詩道:

不染污泥邁眾芳,休嫌荷葉太無光。

秋來猶有殘花艷,留著年年紙上香。

《秋荷》是齊白石的傳世名作。他愛荷,不僅因為年少時對荷留有的念想,更因荷之高潔品性。他在1917年的一本冊頁《荷花》中特別題句:「出污泥而不染,余與張五皆足與此花流匹也。齊大並記。」荷之孤傲不染的花品正是齊白石的心性所向。於夏荷愛之,於秋荷亦不棄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天 的精彩文章:

初秋到漢石橋濕地聽鳥鳴、觀美景,尋找秋天的腳步!
仲秋天香飄滿城
怎樣拍秋天的落葉與花草?
秋天,不得不吃的一種食物,原來還可以這樣吃?效果太神奇了!
別再抱怨沒有秋天了,別人把秋葉拍的美出天際,只靠這幾招

TAG:秋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