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可能是中國人的傑出代表

他可能是中國人的傑出代表

當一個人從內心深處產生信念時,在猶豫不決便是卑鄙的了。

——石黑一雄,《浮世畫家》

村上春樹又沒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不過,好歹這次是他的偶像得到了,起碼不是個搖滾歌手,哈哈。

今天才看了《李鴻章傳》,一個是愛爾蘭人濮蘭德根據其親身所見所聞寫的,一個是梁啟超寫的。一個是西方視角,一個是東方視角。

評價一個人很難,甚至我們都很難說他們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我們自認為熟悉的同事、同學、朋友,我們其實很難於做出中肯的評價,更遑論一個100年前的人物。

因此,當看到諸如《XXX關鍵是做對了這幾件事》這種標題的文章時,一般都是帶有傾向性的,自媒體很喜歡這種標題,甚至現在一些官媒也喜歡這種標題了。

首先,這種標題背後存在的邏輯謬誤,其次,這種對人物簡單臉譜化的解讀是否有價值也非常值得懷疑。當然,服務於傳播、利益的需要,有時候我們還是需要這種解讀的,因為很多人喜歡「羅輯思維」那種模式的。

因此,李鴻章這個人,到底該如何做出評價?

《一己之力扛起一個帝國,他憑什麼?》

《一介文人竟能與大國總統平起平坐,他做對了什麼?》

《一手創建中國最古老的國企,他做對了這幾件事!》

《西方媒體驚呼這是一個人和一個國家的戰爭,為什麼是他?》

……

還有很多,這種標題估計比較吸引人,這就是李鴻章,大清國的中堂大人,那個我們歷史教科書里提到的「賣國賊」。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評價「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云云

梁任公的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起碼不是基於某個思想、價值觀之上的評價。但通篇看梁先生的文章,最突出的感覺是,梁先生不愧是一把寫文章的好手,讓人尊敬的國學大師,但也有些理想主義,這可能是中國傳統文人的一個特質吧。

為什麼這樣說呢?有個故事可以佐證。

李鴻章與左宗棠素來不和,左宗棠未曾考取進士、選為翰林,死後謚號不能有「文」字。曾國藩謚為「文正」,左宗棠曾經消遣道:「曾公謚為『文正』。我將來豈不是要被謚『武邪』么?」不但表現其不滿,也對自己無法得到「文」字謚號而自嘲。李鴻章聽到此語,曾譏諷道:「劉仲璟說燕王百年後,逃不過一個『篡』字。我說左公百年後,逃過了一個『文』字。」左宗棠聽聞風聲,卻又無可奈何,竟然在1875年西征時,上表朝廷,表明自己欲回京師參加會試。當時兩宮聽政的東西太后知道左宗棠的真正想法,於是破格不須考試,直接賜左宗棠為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暫督軍務,免回燕京。所以左宗棠歿後才能謚為「文襄」。左宗棠當上軍機大臣後,李鴻章私下都稱他是「破天荒相公」,此「相公」意為「軍機大臣」,在消遣左宗棠只考取個舉人,居然做了軍機大臣,實在「破天荒」。

所以,通過讀書考取公務員這條路,是中國人一貫的追求。即所謂的學而優則仕,不能被人說沒讀過書、肚子里沒墨水、連個之乎者也都寫不好。

因此,看過這兩篇關於李先生的傳記後,思來想去,我覺得李先生可能是中國人的傑出代表,這個評價,他很符合。原因如下:

一、思想上尊崇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國文人對論語都是倒背如流的,這種中庸之道是滲入血液、深入骨髓的。所以,要想控制人的思想,就要從小給他們灌輸才行,大了就不好辦了。

二、身體上尊崇養生之道

李鴻章和曾國藩一樣,據說也是被曾國藩責罵過才搞養生的。他們的養生都是很自律的,吃什麼、喝什麼、走幾步路、幾點起床、午休多久什麼的,都是很講究、很規律。這屬於中國的傳統醫學範疇,可能很多人不懂。結果曾國藩62歲腦溢血,李鴻章活了78歲但據說肝不好。整天殫精竭慮、思慮萬千,肝臟確實容易出問題,而且他補得太厲害了。

三、事業上鑽研陞官之道

曾國藩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一心想著陞官。可是,作為一個公務員,陞官不是第一要務么?中國人陞官為了發財,歐美人發財為了陞官,都差不多。

四、財富上鑽研發財之道

升官發財,這是國人傳統,李鴻章深諳此道。在公務報銷、國企經營、政府採購等各方面,他都是能撈就撈。據說,他的兒子在日本投資地產什麼的,典型的高官子女海外投資案例,不服不行。李鴻章搞洋務運動,以政府名義開了一大堆公司,基本都是親信負責。現在的招商局集團,其實就是他最早建立的。

五、政治上黨同伐異之道

這是中國人的典型傳統,據說現在中國人在矽谷敗給印度人,也是因為中國人搞小團伙,歐美企業不敢讓中國人做高管。李鴻章的女婿負責財務,門生盛宣懷經營企業,通過利益輸送與大太監李蓮英聯手打通慈禧太后這關,直接搞定了老闆。而且,他也不是很信任人,承諾的事情可以不幹,例如殺掉有保人的八個太平軍將領等。

六、道德上的假聖人之道

中國的道德標準,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儒學。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里大概講述了儒學這門中國人入世哲學的變遷,孔孟、荀子、董仲舒、程朱理學、陽明心學……。這門入世哲學很大的特點就是服務統治階級,制定一些所謂的道德標準壓抑個體自由,讓人滿足仁義道德、其實口是心非,因此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沒有出現「人權」這兩個字。梁啟超在《李鴻章傳》里很明顯的說李鴻章不知道還有國事、人權這一說,即是如此。濮蘭德也寫到,中國就是一個殺伐生息的國度。殺的人都沒剩幾個了,抓緊休養生息,然後再殺,然後再休養生息……,所謂的生生不息。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宋元、明清,還有後來的那啥,反正就是殺伐,一個太平天國——傳說中的農民起義——可能讓中國減少了一億人口,清朝入關後殺的也不少,廣州的地名「十八甫路」就與此有關。所以,中國目前還有13億人口,也真是厲害。

七、為人處世的隱忍之道

李鴻章一生一共簽了30多個條約,為慈禧背了巨大的黑鍋。甲午海戰後,他去日本談判,被日本人刺殺,他愣是躺在病床上堅持談判把對日賠償從3億兩白銀降低到2億兩。設身處地的替中堂大人想想,假如是我處在他那個位置,估計早就精神奔潰了。但隱忍堅韌,的確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這也就是中國人擅長一邊流淚一邊填自己挖的坑、善於利用道德親情綁架別人、善於自己給自己找借口的原因。這種隱忍堅韌的性格,曾國藩身上也很鮮明,左宗棠罵的他狗血淋頭,他可以照樣讓自己的弟弟聽左宗棠的。其實,解釋等於掩飾,自己給自己找了太多的理由,只是為了掩飾自己不敢跳出火坑、不敢出格無能。這就是梁啟超所言的李鴻章之長處和短處,梁啟超起碼還公車上書,後來跟康有為對著干,寫出《少年中國說》,還是比較出格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中國人喜歡這種思維,這也是典型的中庸之道,呵呵。

總計了7條,其實應該還有,但很多東西其實都差不多。而且,李鴻章能位列晚清四大名臣,並且能讓國外的人只知道李鴻章而不知道大清國,能讓歐洲媒體驚呼甲午海戰其實是日本舉國之力同一個中國男人的戰爭,只能說李鴻章把中國傳統文人的文官之道做到了極致。還有,李鴻章本人思想其實比較開放、包容,他會聘請洋顧問、周遊列國、吸納西方思想、能利用多國矛盾斡旋談判,他認識到大清國打仗幾無勝算只能靠拖延談判這種權宜之計爭取改良提升的時間,也就是所謂的用空間換時間。但可惜的是,他骨子裡中國傳統血液、大清國整個腐朽的體制、他個人對財富權力的追求等,都無法改變歷史前進的方向。

據說,李鴻章對自己作為嘗作出以下的總結: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凈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籠,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因此,李鴻章也被成為「裱糊匠」。其實,傳記里有他同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對話,這個對話證明李鴻章本人其實對政治、自己的位置、大清朝的情況一清二楚,或許是他本人的選擇的問題導致他成了一個悲劇式的人物吧。他的徒弟袁世凱比他有魄力一些,但在學識、思維方面感覺不如他。

總之,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或許真如梁啟超所言李鴻章不過只是時勢造就的英雄,而不是一個能造就時勢的英雄吧。所謂的晚清四個名臣,其實我個人覺得晚清三個人值得佩服:一個湖南人、一個安徽人、一個河南人。但是,論眼界寬度、學識、為人處世、溝通協調等綜合來看,這個安徽人得分會高一些。

讀史讀人,可以為鑒。

對了,濮蘭德提到李鴻章經常為自己不懂外語特別是英語而倍感遺憾!所以,李鴻章多麼的值得我們學習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悟空愛美猴王 的精彩文章:

TAG:悟空愛美猴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