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澄懷園語解說(70)人心猶印版 正道應萬變

澄懷園語解說(70)人心猶印版 正道應萬變

嘯園叢書

澄懷園語卷之四

桐城張廷玉硯齋

【原文】

元主語王恂以守心之道。

恂曰:「嘗聞許衡言,人心猶印版。

然版本不差,雖摹千萬紙,皆不差;

本既差矣,摹之於紙,無不差。」

元主曰:「善。」

【解曰】

元主即孛兒只斤·真金,元朝第一代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之嫡子,第二代皇帝元成宗鐵穆爾之父,人稱真金太子,成宗即位後追封為裕宗。世祖忽必烈曾命王恂輔導裕宗,為太子伴讀,後升為太子贊善,在太子宮中掌侍從講授。世祖嘗令王恂講解嘉言善政,且命真金太子受業。並詔王恂管理太子起居飲食,慎為調護,非所宜接近之人,勿令得侍太子左右。

王恂很早就以算術聞名於世,裕宗曾問其緣由。王恂答道:「算數,六藝之一,定國家,安人民,乃大事也。」大意是說,算學術數,是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之一,平定邦國朝廷與氏族家庭,安撫人民百姓,這是一件大事。

王恂為裕宗真金侍講,必然發揮闡明三綱、五常、八目的宗旨與為學之道。三綱即為君臣、父子、夫妻關係,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八目乃指曾子《大學》中的格物、致知、心正、意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且王恂還善於分析歷代治亂興亡的原因,並用前代遼金時期的歷史事實佐證,區別善惡,評論得失。

裕宗真金曾問王恂,保持心正的方法,王恂說:「曾經聽許衡講過,人心猶如印刷圖文的印版,如果印版沒有差錯欠缺,雖然摹印千萬紙張,都不會有差錯;假如印版本身有差錯,摹印在紙上,是沒有不差錯的,因此關鍵在於正心。」裕宗真金深切同意這個觀點,說:「是這樣的」。

後來,世祖忽必烈就讓皇親國戚所有的子弟,都來跟著王恂讀書學習。

裕宗孛兒只斤·真金(1243-1285年),年少時,已從漢儒姚樞、竇默二人讀《孝經》,元世祖忽必烈大悅。世祖忽必烈中統三年(1262),封其為燕王。至元十年(1274),晉封為皇太子,並統轄中書省。至元二十二年(1285),有御史奏請忽必烈,禪讓皇位給真金,阿合馬餘黨塔即古等人得悉此事後,便借理算為名,突然封存御史台奏章,把此事上報給忽必烈。結果忽必烈大怒,真金因此驚恐而逝。後來事過境遷,忽必烈在悔恨之餘,立真金之子鐵穆耳為皇太孫,即後來的成宗。成宗即位後,追封其父真金廟號裕宗,謚號文惠明孝皇帝。

王恂(1235-1281年),字敬甫,中山唐縣(今河北唐縣)人。幼小從劉秉忠學於邢台紫金山,習數學和天文曆法,精通曆算之學。劉秉忠把他推薦給忽必烈,命輔導皇太子真金,為太子伴讀。元世祖忽必烈中統二年(1261),擢太子贊善。真金任中書令,凡有咨稟,必令他與聞。後領國子祭酒。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王恂等人奉命改歷,議修金《大明曆》,和郭守敬一道組織太史局,後改稱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分掌天文觀測和推算方面的研究,遍考曆書四十餘家。在《授時歷》的編製工作中,其貢獻與郭守敬齊名。《授時歷》編製後,至元十八年(1281),王恂的父親去世。王恂悲傷過度,每日只能喝一小勺水,不久去世,時年四十六歲。可謂英年早逝。

王恂死後,他的推算方法沒有定稿,由郭守敬加以整理為《推步》七卷、《立成》二卷、《歷議擬稿》三卷、《轉神選擇》二卷、《上中下三歷注釋》十二卷。由於王恂書生出身,家裡沒有什麼積蓄,皇帝重賞他家。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延佑二年(1315),贈他為推忠守正功臣、從一品光祿大夫、司徒、從一品上柱國、定國公,謚號文肅。王恂為我國天文、曆法、數學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元初開國重臣劉秉忠、郭守敬、張文謙、張易、王恂等五人,先後同學於邢台西部紫金山書院,史學家稱之為「紫金山五傑」。

許衡(1209-1281年),字仲平,號魯齋,世稱魯齋先生。懷慶路河內縣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

自幼勤讀好學,之後為避戰亂,常來往於河洛之間,從姚樞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與姚樞及竇默相講習。

元憲宗蒙哥四年(1254),許衡應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學,授國子祭酒。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奉命與徐世隆定朝儀官制。至元八年(1271),拜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又領太史院事,與王恂、郭守敬等修成《授時歷》。至元十七年(1280),因病歸懷慶休養。

至元十八年(1281),許衡去世,年七十三,贈榮祿大夫、司徒,謚號文正,後加贈正學垂憲佐運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魏國公。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皇慶二年(1313),從祭孔廟。著有《讀易私言》《魯齋遺書》等。

【參引】

附1:明代宋濂《元史》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一

王恂(節選)

恂早以算術名,裕宗嘗問焉。

恂曰:「算數,六藝之一,

定國家,安人民,乃大事也。」

每侍左右,必發明三綱五常,為學之道,

及歷代治忽興亡之所以然。

又以遼、金之事近接耳目者,

區別其善惡,論著其得失,上之。

裕宗問以心之所守,恂曰:

「許衡嘗言:人心如印板,

惟板本不差,則雖摹千萬紙皆不差;

本既差,則摹之於紙,無不差者。」

裕宗深然之。

詔擇勛戚子弟,使學於恂,師道卓然。

及恂從裕宗撫軍稱海,乃以諸生屬之許衡,

及衡告老而去,復命恂領國子祭酒。

國學之制,實始於此。

附:明代馮從吾《元儒考略》卷一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縣人。

父良金末為中山府掾,

尋棄去,潛心伊洛之書。

恂性頴悟,篤信理學,

太保劉秉忠見而奇之。

世祖時以秉忠薦為太子贊善。

恂早以數學名,太子嘗問焉,

恂曰:「算數六藝之一,

定國家,安人民,乃大事也。」

每侍講讀,

必發明三綱五常之旨,修身賓士之道。

太子問守心之道,恂曰:

「嘗聞許衡言人心猶印板,

板不差,雖摹千萬紙,皆不差;

板既差矣,摹之於紙,無不差者。

故要在正心。」

太子深然之。

恂以正道經術輔相太子,

以師道自任。

由是貴戚多慕文學矣。

遷國子祭酒。

先是衡病,歸秉忠等,

言若以太子贊善,

王恂主國學庶幾衡之規模,

不致廢墜,從之。

既又詔恂,與楊恭懿,及衡等,定歷。

居父喪過,毀卒,謚文肅。

子寬賓,並從衡游,元史有傳。

【影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忽必烈 的精彩文章:

利民珍事:「郭太史真神人也!」使民不為素餐
如此慘烈的奪位,元世祖忽必烈如何登上大汗寶座
蒙元大軍橫掃亞歐大陸,奈何東征日本屢屢失利一蹶不振?原因何在
此人冒死上書忽必烈,忽必烈才放棄征服日本的計劃
为啥把吃晚饭叫为“喝汤”……

TAG: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