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高曉松主張靠房子混日子?是裝蒜還是發現了人生的真諦?

高曉松主張靠房子混日子?是裝蒜還是發現了人生的真諦?

高曉松主張靠房子混日子?是裝蒜還是發現了人生的真諦?

這兩天的朋友圈被一篇高曉松寫的《我主要教育女兒心安理得的混日子》刷屏,其中內容大致是說,上大學只是為了就業,工作就是為了買車買房,這樣的人生是浪費的;最實用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懂得在不成功的時候心安理得的混日子。當然他說這些可能是博眼球,但也許是發自內心吧,畢竟他之前還說過「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情懷與實現情懷的條件

當然很多人會罵他「裝逼」,確實有點裝,但比起很多人來,也是高到不知哪裡去了。首先我們說能保證情懷,難能可貴;有些人肯定會說,別說風涼話,給我幾套房、衣食無憂的,我也有情懷。怎麼可能呢?身邊太多人充滿了焦慮,甭管是奮鬥半生的中年人,還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他們都在為莫名其妙的生計問題發愁。尤其是明明已經有一定經濟基礎,完全可以讓人生更為豐富的那些人,他們卻更看重財富的數量級,而非財富帶給生活品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升。

高曉松主張靠房子混日子?是裝蒜還是發現了人生的真諦?

這並不是說努力工作、艱苦創業是壞事情,而是說僅僅盯著既有的成功,並把所有力氣集中於此,最終只是會毀了更遠的前途吧:這裡不是說詩意與遠方,而是真正的遠方。

我一個朋友突發奇想,工作幾年後又跑回學校廝混日子,他說想要思考人生。回來給我講當下年輕人的普遍狀態:瞎忙、沒理想。天天說就業難,平日里既不提高自己的外國語水平,也不多看看趨勢與市場,更不要說培養終身理財的觀念,而是擠出一些時間做兼職、做家教,甚至荒廢了課業。這樣的年輕人,成長之後就是那種拚命的買房、甚至犧牲掉家庭幸福,把全部收入用於還月供。

所以說,高曉松寫的人生態度,完全可以借鑒來觀照財富態度,沒有「遠方」的概念,就不能在當下進行正確的選擇。

高曉松主張靠房子混日子?是裝蒜還是發現了人生的真諦?

房產信仰源於「房產等於財富」

那麼那些短視的、做家教代替上課的年輕人,長大以後拚命買房,源於一種什麼觀念呢?大致上就是看別人買房創富,就以為房產等於財富。我說他們目光短淺,是因為房產可能帶來財富,也可能毀掉財富。稍微了解一點房地產發展史,就會知道,日本、香港、美國都經歷過房價的大漲與大跌,而房價下行時,幾乎半數以上的中產階級一夜返貧,曾經引以為榮的房產,變成手中的累贅:租不出去、賣不回成本價、銀行月供要還、搞不好還要交房地產稅……奮鬥若干年就換回個這樣的結果,難道就不反思,是什麼樣的觀念讓自己走到這一步呢?

當然,國內地產要穩,而且也有能力讓房價穩住,但問題來了,穩住的房價如何帶來財富?房子不是用來炒的,這句話擲地有聲,之後所有的市場規則與政策方向都為之服務,並且不再是一句空話。租售同權、共有產權保障居者有其屋;限售限賣、信貸收緊保障市場穩定與金融安全。投機客所有路子被堵死,房價的長效機制逐步建立,那麼留給財富增值的機會還有多少呢?

高曉松主張靠房子混日子?是裝蒜還是發現了人生的真諦?

抓住本質,長遠謀劃

高曉松談「混日子」,談「遠方」,不是讓人變成寄生蟲啃老,也不是讓人不思進取,而是他看到了太多的人不知方向、不知敬畏、不辨是非的奮鬥著,這樣的奮鬥,只會讓人離成功漸行漸遠;就拿買房來說,買房為了財富,沒毛病;為了財富買房,就要掂量掂量;為了財富囤房、炒房,就有問題了。本來房子應該為投資者牟利,但現在投資者要全力供養它;很多人批判,房子讓人「異化」——現在看來,恰恰是人自己的選擇,成了房子的奴隸。因此,抓住本質,才能走的更遠;對待房產財富,也要回到「初心」,看看房子是否能滿足當時的想法和願望,如果一套房讓人心力交瘁,還得不到想要的生活,那就說明投資方向出了問題,就要從長計議,重新調配資產了。

本文作者:劉磊,福布斯金融理財師評審委員、遠見財訊特邀地產評論員,中國外國專家局澳籍專家資質,多家媒體房地產專欄作者、作家,微信號劉磊房產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