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最好的家教,是幸福的婚姻

最好的家教,是幸福的婚姻

婚姻幸福,家庭和諧

教育在孩子成長成才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教育中家庭教育同樣不容忽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孩子要進入校園、步入社會之前的時光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

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這段時間內,家庭成為孩子接受各種教育和人格培養的主要途徑。

家庭教育除了父母個人還有看不見的家庭環境。中國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任何教育都是需要投入感情的,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只有有愛的家庭才能形成良好溫馨的家庭環境,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才能有健全的人格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家庭要形成有愛的家庭環境,最關鍵的是要有一場幸福的婚姻。孩子快樂的性格是在適宜的環境中熏陶感染形成的,是一次次快樂的情感經驗浸潤、積澱的結果。

父母間婚姻幸福,家庭氛圍自然和睦,在這種環境中孩子們往往表現開朗。反之,充滿爭吵或者父母離異往往給孩子心理性格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例如不少離異後跟隨母親生活的男生漸變變成「媽寶男」。

只有在相愛、溫馨的生活里,孩子能感覺到愛,父母愛的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子女,這樣才是好的「家教」。

婚姻幸福,父母和睦

好父母勝過好老師,孩子與父母時時相處,最易受到父母的影響。看過一本書中說「婚姻是兩個成年人合寫的生命自傳,是讓他們最親愛的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體會生命的美麗,認識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啟蒙教材。」

一場幸福的婚姻離不開愛與尊重。一個人家教的好壞也體現在他對待愛與尊重的態度上。孩子從父母身上學會愛,他才能愛人並接受他人的愛;學會尊重,他才能尊重他人並得到他人的尊重。

孩子的內心都渴望形成與父母連接的歸屬感,而這種歸屬感就是通過與父母做相同的事建立的。基於追求這種歸屬感的需要,孩子們不會在意他做的事情的好壞。

孩子的內心渴望與父母雙方都發生聯繫,如果對其中一方的連接缺失,孩子就會感到空虛,如果父母雙方間總在一方否定另一方,孩子也會在心理上以一半的自己否定另一半的自己,造成心理上的分裂。

婚姻不幸福的家庭,多數伴著爭吵與抱怨,父親抱怨母親,母親又放過來抱怨父親,當父母在彼此否定的同時,孩子的內心也在承受巨大的折磨。

父母總是跟孩子抱怨,列舉對方的缺點,孩子接收到的也只能是父母的缺點,鑒於孩子與父母形成連接的需要,你的孩子也會不自覺向這些缺點靠攏。

母親跟孩子說「別跟你爸一樣懶」,父親說「別跟你媽一樣愛錢」,孩子長大後肯定會出現懶、愛錢。如果夫妻和睦,彼此眼中都是對方的優點,跟孩子講話也總是誇獎對方,那孩子自然也會像好的一面靠攏。

婚姻幸福,家風和暢

家教指的是家庭教養,是最初始、最基本、最具內在價值體認和內在認同連貫性的教育和教化。

家風則是指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漸形成並傳延下去的價值觀念、生活作風、生活方式、行為規範、生活習慣及道德倫理品格等的總和。家風是家教長短得失的體現,是家教的外化。

家教好,家風才能好,家風好,家教自然差不了。一場幸福的婚姻是建立良好家風的起點,家風的形成源自父母的德行。

一場幸福的婚姻,是兩個家風的碰撞與包容。婚姻幸福了,家風也會變的和諧,好家風讓孩子們受益終生。

父母給與孩子最好的家教,是一場幸福的婚姻。一場幸福的婚姻可以讓孩子從小就感受到陽光,在和諧的家庭、和睦的父母、和暢的家風影響下,孩子會收穫一種安全感,這是對孩子最大的保護。

本文系儒風大家原創,轉載須註明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在慌亂的世界裡,不慌不忙地生活
曾國藩:分寸,是人生的關鍵
兩則小故事,很有溫度
人到中年:碗有三不端,財有三不發,債有三不欠
千古奇文,不足200字,把「錢」寫活了、說透了!

TAG:儒風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