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漢魏六朝詩選》第四十一首《雜詩》

《漢魏六朝詩選》第四十一首《雜詩》

【篇目】

[作品介紹]

[作者介紹]

[注釋]

[譯文]

[賞析一~~賞析五]

【古風泊客一席談】

雜詩二首

[魏詩·曹丕

其一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輾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鬱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其二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

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

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

吳會非我鄉,安得久留滯。

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

[作品介紹]

《雜詩二首》是魏朝開國皇帝曹丕寫的一組五言古詩。這兩首詩都是遊子詩,寫遊子客中思歸之情。

第一首詩以情景交融的筆法,描寫了遊子對家鄉的深切思念的苦情。秋夜寒風,冷月白露,草蟲悲鳴,孤雁南翔,詩中的一景一物都深深染上了凄涼的色彩,烘托出一個蕭瑟悲苦的意境。作者把遊子放在蕭瑟的秋夜背景中,纏綿往複地寫出了遊子的彷徨愁苦和憂傷。

第二首詩以浮雲喻遊子飄泊流離的人生遭遇。前六句以比興手法寫遊子身不由主流離他鄉,後四句抒寫他滯留異鄉惴惴不安的心情。全詩語言樸素自然而帶感情,比喻貼切,情景相生。

[作者介紹]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與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

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曹丕在位期間,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謚號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葬於首陽陵。曹丕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建安三曹」,都是建安時期文學方面的積極創作者和熱心提倡者。曹丕詩文的風格悲婉凄清、低回纖弱。《文心雕龍》曾說「魏文之才,洋洋清綺」,沈德潛曾說「子桓詩有文士氣」,大約都是指的這個意思。總的說來,他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不如其父與其弟。但就論說文而言,曹丕的成就比其弟曹植為高,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注釋]

1、烈烈:風吹過之聲。

2、展轉:展同輾,指睡覺時翻來覆去。寐:入睡。

3、彷徨:徘徊,猶豫不決,心神不定。

4、天漢:指銀河。西流:指銀河由西南轉而向正西流轉,表示已是夜深時分。

5、三五:指星。三指心星,五指噣星。

6、鬱郁:苦悶憂傷。

7、濟:渡。梁:橋。

8、中:同「衷」。中腸:謂腹中之腸,喻愁苦之甚。

9、浮云:漂浮的雲。

10、亭亭:聳立而無所依靠的樣子。車蓋:車蓬。

11、時不遇:沒遇到好時機。

12、適:正值,恰巧。

13、行行:走了又走,這裡是極言漂泊之遠。吳會:指吳郡與會稽郡,今江、浙一帶。

14、滯:停留。

15、棄置勿復陳:此為樂府詩套語。棄置:放在一邊。陳:敘說。

16、畏人:言客子力單,怕被他人所欺。

[譯文]

其一

漫漫的秋夜多麼深長,烈烈的北風吹來正涼。

躺在床上輾轉不能睡,披衣而起徘徊在前堂。

徘徊不定時光忽已久,白露漸漸浸濕我衣裳。

俯視池中清水起微波,仰看空中皎皎明月光。

心星噣星排列呈縱橫,銀河轉而流向正西方。

草蟲的叫聲多麼可悲,鴻雁孤獨地向南飛翔。

內心悶悶不樂憂愁多,連續不斷地思念故鄉。

想要高飛何處得雙翅,想要渡河河面無橋樑。

面對長風而微微嘆息,憂思不盡斷我腹中腸。

其二

西北天空有一朵浮雲,聳立無依形狀如車蓋。

可惜浮雲沒遇好時機,恰巧與突起的暴風遇。

暴風吹我飄行到東南,南行來到吳郡會稽郡。

吳會二郡不是我故鄉,如何能夠在此久停留。

拋開憂愁不必說其他,客子身居異鄉畏人欺。

賞析

壹/

文學鑒賞

用「雜詩」做題名,開始於建安時期。《文選》李善註解釋這一題名說:「雜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雜也。」也就是說,觸物興感,隨興寓言,總雜不類。所以,題為「雜詩",等於是無題,賦物言情,都是比較自由的。曹丕這兩首雜詩則是抒寫他鄉遊子的情懷。

建安時期風氣之一,是詩人喜作代言體詩。即揣摩客觀人物的情懷代其抒情。曹丕是其中突出一個,如他的《於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是代新婚者抒情,《寡婦詩》是代阮璃的遺孀抒情,《代劉勛妻王氏雜詩》是代棄婦抒情。《雜詩二首》也屬於這一類,不過是代遊子抒懷而已。它的高妙在於能真切地抒寫出他鄉遊子的情懷與心境,其中自不妨有作者自身的感受,卻並不限於作者一身,這是與自抒己情的抒情詩不盡相同的。

第一首的主要特色在善用賦筆,也就是善用白描的手法寫情。詩人先不點明主題,開篇用了整整十二句詩,即佔全詩三分之二的篇幅,著意描寫主人公夜不安席、徒倚彷徨的情態。詩人將主人公置於秋夜的大背景中,用環境的豐富拓開一介廣闊的描寫空間,得以從容落筆,淋漓寫情,整個畫面情景相生,氣氛濃郁。

詩從季節、辰侯發端。 「古詩云:「愁多知夜長」。思心愁緒滿懷的人最不耐長夜的煎熬,而颯颯秋風自又分外增一層凄涼之感。首二句表面看來純系景語,實際其中已隱含一愁人在,與三、四二句水乳交融,這是行筆入神的地方。人未見而神已出,全在詩句中醞釀的一種氣氛,妙在雖不明言,卻真切可感。三、四兩句接著寫出主人公心神不定,輾轉難眠。五、六兩句寫主人公的思懷太深沉了,太專一了,竟然感覺不出時光的流逝,不知已徘徊了許久時間,露水都把衣衫沾濕了。雖只兩何詩,卻極傳深思痴想之神。他低頭游目,只有清澄的池水在月色下滾動鱗鱗的波光;仰頭縱觀,也無非明月當頭,夜色深沉,銀河已向西傾頹,寥廓的夜空上鑲嵌一天星斗。第七至第十這四句詩筆筆寫景,卻筆筆無不關情。主人公那一種百無聊賴、寂寞孤獨之感,直從字裡行間泛溢出來,與開端兩句同樣具有以景傳情之妙。「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恰在此時此境,又是秋蟲的陣陣悲鳴送入耳鼓,失群的南飛孤雁闖入眼帘,無不觸物傷情,頻增思懷愁緒。整個這一大段,以悠然的筆調一筆筆描來,情景如見,氣氛愈釀愈濃。

經過上面這一段高妙筆墨的描述,主人公思深憂重的情態已如在眼前。這時詩人才將筆頭輕輕掉入主題:「鬱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二句便有千鈞之重。這力量不是來自兩句直述語本身,而是來自前面那一大段精採的鋪墊描寫。那深愁難遣、寢息不安、孤寂無聊的形象,已把鄉思推到了極點,因而使這二句平淡的敘語具有了畫龍點睛的妙用,與前面的情景相映益彰。由此也可以悟出古詩章法的奧妙。詩人並沒有就此打住,繼續從欲歸不能這個側面展拓一筆:「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強烈的歸鄉愿望,更反襯出鄉思的深濃。而還鄉無望,把主人公推入更深的悲哀,因而只有向風長嘆,肝腸斷絕了,這個結尾餘味悠然,余情裊裊,頗有餘音繞樑之妙。

第二首詩與前一首雖然都是寫遊子題材,卻截然不同。在藝術表現上,前一首多用賦筆,這一首則多用比興。在思想內容上,前一首著重抒寫他鄉遊子的纏綿深摯的思鄉之情,這一首則著重表現遊子身處異鄉的不安之感。適應這一主題的需要,前六句運用比興的手法突出揭示了遊子身不自主流落他鄉的情勢。詩人將比興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貼切傳神,韻味濃郁。開端二句便奕奕有神:「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一朵飄搖不定的浮雲本就與遊子的處境極其切合,車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浮雲形似車蓋,又分外增一層流移飄蕩之感。下面每兩句一層,層折而下,把遊子流落他鄉的遭際寫得筆酣墨飽。「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浮雲本難滯定一方,卻又命乖時舛,恰與突起的狂風遭遇。飄風,暴起之風。以浮雲遭遇狂風表現遊子為情勢所迫不得不奔走他鄉,可謂形景切合,情理自然。因受飄風鼓盪,一去便千里迢迢,遠至東南的極點了:「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句中沒有一個感嘆字眼,卻有千迴百轉無限傷懷之味,「行行至吳會",無字不含遠颶怨尤之意。這六句詩筆在浮雲,意在遊子,形象鮮明,意蘊沉深,耐人玩味。古人說詩寫得好,要「意象俱足」,這幾筆足以當之。

開篇這六句詩中飽含對命運的哀怨。這哀怨固然來自遊子飄泊之感,然而在這首詩中尤其是來自他鄉難以駐足的怨憤。這就成為下文寫遊子異鄉不安之感的先行之神。詩歌運筆前文能成後文先行之神,便前後關鎖緊密,境界渾融,意濃味足。因此下文落筆便較為輕易了:「吳會非我鄉,安能久留滯「。吳郡、會稽這兩個地方不是我的家鄉,怎麼能長久呆在這裡!雖只是一種態度決絕的聲音,這聲音的背後卻不知含有多少怨苦與憤懣。妙在千言萬語已經涌到嘴邊,卻沒有一宗宗傾訴出來,而只化為一句決絕的聲音,表現出極其複雜的感情,饒有餘味。末二句用了同樣的手法:「棄置莫復陳,客子常畏人。」丟開不要說了,作客他鄉是不能不「常畏人」的。遊子駐足他鄉,人地兩生,孤立無援,落腳與謀生都不能不向人乞求,看人眼色。這極為複雜的感受只用「畏人」二字表現出來,有含蘊無窮之感。

異鄉不安之感,也是遊子歌詠的老主題。《詩經·王風·葛藟》說:「謂他人父,亦莫我顧。」「謂他人母,亦莫我有。」「謂他人昆,亦莫我聞。』』寫盡了遊子處他鄉求告無門的境遇。漢樂府《艷歌行》中所寫流宕在他縣的兄弟幾人要算遭遇較好的了,碰到個熱情的女主人還為他們縫補破衣服,但已遭到男主人的猜忌與斜眼,害得他們不得不表白:「語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見。」不過曹丕這一首沒有像《詩經》、漢樂府那樣,做某些細節的具體描繪,而是全用高度概括的筆墨,發揮虛筆的妙用。寫得虛了,似乎說得少了,實際上概括得更深廣,啟人想像更多,包蘊的內容更豐富了。虛、實各有其妙用,藝術的辯證法總是如此。

名家點評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五):(「漫漫秋夜長」篇)景中情長。(「西北有浮雲」篇)二詩獨以自然為宗。言外有無窮悲感,若不止故鄉之思。寄意不言,深遠獨絕,詩人上格也。」

王夫之(《船山古詩評選》卷四):(「西北有浮雲」篇)風回雲合,繚空吹遠。子桓《論文》雲『以氣為主』,正謂此。

佚名

賞析

貳/

第一首表現了清峻通脫的魏晉風度,俚直中透出美贍。如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一文所分析,詩文藥酒都是人事,「既有詩,就可以知道於世事未能忘情。」這首詩真誠地表達了許多「未能忘情」的希望、痛苦和矛盾,十分感人。 全詩的結構恰好是循著自然——人——自然的脈絡生成和發展。人類社會,斑駁陸離,五彩繽紛,命運無論是富貴還是清寒、顯赫還是卑微,人,畢竟都是從自然中來,並且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自然中去。這種文學構想同哲學思考的契合,僅僅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曹丕已經深諳這一人生真諦?如果是後者,那麼在詩人纏綿悱惻的沉吟中,或許還蘊蓄著些微曠達超逸的洒脫吧。

第二首是曹丕的深層內心獨白,憂思百結,概括深廣,氣象磅礴,體現了「烈士多悲心」(曹植詩)的建安風骨,為魏文詩中精品。 古代望氣者稱,居處有雲亭亭如車蓋者,乃帝王氣象。所以此詩開首「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句中「浮雲」當是隱隱然以帝王自居的比喻。西北的「浮雲」飄然作吳會(吳郡和會稽郡)東南行,並非漫無目的遊仙之舉。曹丕稱帝後,曾二次伐吳,均未取得勝利。詩中「浮雲」的「東南行」是滅吳蜀統一全國的帝王大業的化裝表現,此乃曹丕魂牽夢縈的大事。然而詩中「吳會非我鄉,安得久留滯」等句對伐吳卻顯得缺乏信心,何故?曹丕對待政治問題的一些矛盾心理,大概要從其人生觀、宇宙觀的矛盾來找原因。曹丕沒有乃父曹操三十餘年馬上征戰殺伐的生活歷練,故後天形成的個性傾向性父子大不相同。曹操尚武講法治;曹丕重文,傾向老莊的清靜無為,對「文景之治」很嚮往,為人處事哪比得上魏武那般果決。曹丕稱帝改元黃初後,下息兵詔、輕刑詔、禁復讎詔、薄稅詔等,一反曹操的法治政策,想將社會引向無爭無欲的原始狀態,但這種歷史倒退實際是不可能的。在門閥勢力的壓迫下,他又不得不行九品中正制,維護貴族官僚的利益。在政治措施上,魏文表現出自相矛盾的軟弱,缺乏自信。

佚名

賞析

叄/

《文選》李善注此詩說:「於黎陽作。」並以為作於伐吳之時。從曹丕執政以後的情況看,他曾率大軍二次南征孫權,經過黎陽(今河南浚縣),魏在西北,吳在東南,從詩中「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等句看來,此詩似乎是南征時借浮雲的隨風飄蕩以比喻征夫的被迫出征,表現對戰亂的厭倦情緒。但此說證據不足,吳景旭《歷代詩話》曾駁之,以為曹丕雄才且有智略,必無可能作此詩以示弱子孫權,取笑於劉備。此外,魏伐吳至廣陵(今江蘇揚州),在長江北,而吳會指當時的吳郡(治所在今江蘇吳縣)和會稽郡(治所在今浙江紹興),在長江南,曹丕臨江觀兵而還,並無至江南事,故此說難以成立。又,吳淇《選詩定論》、張玉谷《選詩賞析》等則以為詩乃作者早年時疑懼其父曹操欲立曹植為世子而作,亦似牽強。今人余冠英等則以為是遊子詩,寫漂泊不定、客居異鄉的抑鬱痛苦和強烈的思鄉之情,從詩的內容看,此說較為可信。

作者所處的時代,戰亂頻仍,人民飽經動亂之苦。很多人或因戰亂饑荒而流浪在外,或為兵役徭役所迫而離鄉背井。作者即有《於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等詩,以反映此類現象。可見遊子的懷鄉,思婦的怨別,乃是當時普遍而突出的社會現象。因此,此詩亦不是一般的懷鄉之作,而是從一個側面反映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

詩以浮雲比遊子,前六句寫浮雲的遭遇。「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發端即落到所詠的浮雲。一「浮」字充分顯示了身不由己的處境,「亭亭」二字描繪浮雲的聳立而無所依靠,暗示遊子的孤獨無依,為下文的「東南行」埋下伏筆。次四句是首二句的繼續,仍就浮雲落筆,寫其飄泊流宕的遭遇。「惜哉時不遇,適遇飄風會」,寫其生不逢辰,遭遇亂世,並自然地引起「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的飄泊流落的遭遇。需要指出的是,這裡乃泛指遊子從西北飄泊到東南,有些古代論者根據「吳會」二字而去坐實地名以尋求更深的含義,則是不可取的。

「吳會非我鄉,安能久留滯」二句,點明思鄉的主題,是本詩關鍵性的轉折,開始由上文的敘事轉入抒情。句從王粲《七哀詩》其二:「荊蠻非我鄉,何為久留滯」變化而來,並暗含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以浮雲的口吻,抒發客居的厭倦和對故鄉的深切思念。結尾二句「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又一次轉折,點明客子的身分,感情更深一層,從反面抒發了不得回歸的抑鬱痛苦。句學《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之「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而稍有變化。前一句既是客子的自我安慰,說既然身不由己,流落異鄉而無法回歸,那麼這種思鄉之情還是不說的好。同時又是客子的反語解嘲,暗含欲棄不能之意。後一句則說己既不願復陳,所以不願人問其鄉貫等情,而人若問之則勢必作答,將更增其痛苦耳。然而愈是抑而不說,毫無疑問地將會更增加主人公強烈的思鄉之痛。以壓抑的情調作結,表現了無可奈何的悲哀,耐人尋味,有餘音裊裊不絕之效果,真切傳神地表達了客子當時凌亂複雜的內心世界。

在藝術上,此詩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結句的換韻,戛然而止,音調促迫,和客子當時達到高潮的痛苦壓抑的心情正相吻合,對整詩的氣氛起到了較好的渲染烘托作用。本詩和曹植《雜詩》之二的結句換韻方式,在當時乃是首創,顯示了建安詩人們大膽的創新精神和多變的創作手法。

另外,本詩採用比物象徵的手法,寫遊子而以浮雲作比,賦浮雲以人的感情,通過浮雲的遭遇,揭示客子的心情。構思新穎別緻,抒情婉轉細膩,有相當強的感染力。沈德潛《古詩源》說:「子桓詩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要其便娟婉約,能移人情。」正是指作者的此類詩作而言。

佚名

賞析

肆/

蕭統《文選》有"雜詩"一類,李善注說:"雜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雜也。""雜詩"大多是一些富有興寄的遊子思婦詩,今所存者以建安詩人之作為最早。此篇是一首遊子思婦詩,寫長期漂泊異鄉的遊子濃厚抑鬱的思鄉情緒。從風格、情調和措詞都和《古詩十九首》相近,帶有模擬性質。

自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以悲秋而引起愁苦鬱悶心情的抒發以後,對後世詩人的創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此詩寫遊子,一開始即將主人公置於凄涼寂寞的漫漫秋夜:"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這種凄涼的深秋長夜,最容易引起飄泊異鄉的遊子的滿腹憂愁和對家鄉和親人的深切思念。次二句即將筆鋒轉向了遊子,寫主人公由於強烈的懷鄉思緒的折磨,展轉反側而夜不能寐,在無聊的愁思之中披衣起床,徘徊於戶外。這"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徘徊"二句,明顯化用《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憂愁不能寐"一節。

"彷徨"以下八句,承接上文,寫出戶徘徊所見的景物。"忽已久",交待彷徨時間之長,也顯示了主人公當時思鄉的意痴情迷。"白露沾我裳",暗示夜深和氣侯的寒涼,由於寒露的侵襲,驚斷了客子的思緒,從而引起下文的"俯視"和"仰看"。曹丕寫詩,善於通過視覺上下角度的變化,多方位地表現景物,並從而引起聯想。這一俯一仰,極其自然和諧,毫無斧鑿痕迹。"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二句,承上繼續寫"仰看"。"天漢",指銀河,"回西流",寫銀河的方向,秋天傍晚時銀河是西南指向,隨著夜深而向西轉移,現已轉向正西,可見夜已很深。"三五",指天空稀疏的星斗,《詩經·召南·小星》有"嚖彼小星,三五在東"之句,朱熹《詩集傳》說:"三五",言其稀,蓋初昏或夜將旦時也。"二句既是眼前景物,又暗示了主人公的彷徨之久,反襯出他長夜不寐的痛苦。"草蟲"二句轉寫動物,"草蟲鳴何悲",寫聽覺,照應上文的"俯視","孤雁獨南翔"句又一轉,寫視覺,照應上文的"仰看",俯仰之間,所見所聞,無非都是令人心傷的景象。使主人公彷彿感到自身如一隻失群的孤雁般無所歸依,並從而引出下文濃厚愁苦的思鄉之情的直接抒發。這種以自然界的動物襯托主人公的心情,引起聯想也是詩人慣用的手法。

"鬱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正面點明主人公強烈而愁苦的思鄉之情,詩中的一切感受視聽和意念皆由此而生髮。全詩的筋骨,至此方始揭出。末四句更具體寫欲歸不能的痛苦,暗用漢樂府《悲歌》中的"思念故鄉,鬱郁累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之意,表現不得回歸時肝腸寸斷的痛苦。至此,主人公苦痛悲切的思鄉之情達到了高潮,全詩也就在這斷腸聲中戛然而止。

此詩寫得清麗自然而又纏綿悱惻,歷來被認為是曹丕的代表作品。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說:"魏文帝詩如西子捧心,俯首不答,而回眸動盼,無非可憐之緒。傾國傾城,在絕世佳人,本無意動人,人自不能定情耳。"正是指此類詩所達到的高度藝術效果而說。

佚名

賞析

伍/

劉邦留下了「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種大氣的詩句,開場就是一個開國之君的氣魄。可是來看三國時魏文帝曹丕的一首《雜詩》: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鬱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這完全是《古詩十九首》的調子,晚上睡不著覺,披著衣服起來到處走,那種心裡的茫然,完全不像個帝王。他心裡有這麼多的憂傷、迷惑、茫然。曹氏家族有非常強烈的詩人氣質,曹丕內心那種本質上的憂傷和他的父親非常像。「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因為睡不著覺,在花園中走來走去,時間長了,衣服都被露水打濕了。「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去看一看水池的水波,看一看月亮,這大概是三國以前政治圈裡的人不會做的事情。曹丕獲得皇帝位置的過程非常兇險,可是他回到家裡,就會寫這樣的詩句,這是很迷人的。

三國政治人物所以有趣,是因為他們都非常複雜,身上有如此愛美的部分,能把自己從險惡的政治環境中解放出來,恢復其作為一個人的部分。

三國是一個大的美學時代,人們在讀曹操、曹丕、曹植的時候,會發現他們所有的角色都在倒錯,而倒錯是美學裡很重要的部分,帝王不像帝王了,變得如此憂傷。夜晚失眠,起來看大自然,白天沉溺於政治鬥爭的帝王,忽然在這個時候恢復了人的本性,恢復了對大自然的感情。倒錯是種彌補,使人能擁有豐富、完滿的人性。

佚名

《雜詩二首》 [魏詩·曹丕]

其一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漫漫的秋夜多麼深長,烈烈的北風吹來正涼。

烈烈:風吹過之聲。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躺在床上輾轉不能睡,披衣而起徘徊在前堂。

展轉:展同輾,指睡覺時翻來覆去。寐:入睡。彷徨:徘徊,猶豫不決,心神不定。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徘徊不定時光忽已久,白露漸漸浸濕我衣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俯視池中清水起微波,仰看空中皎皎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心星噣星排列呈縱橫,銀河轉而流向正西方。

天漢:指銀河。西流:指銀河由西南轉而向正西流轉,表示已是夜深時分。三五:指星。三指心星,五指噣星。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草蟲的叫聲多麼可悲,鴻雁孤獨地向南飛翔。

鬱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

內心悶悶不樂憂愁多,連續不斷地思念故鄉。

鬱郁:苦悶憂傷。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想要高飛何處得雙翅,想要渡河河面無橋樑。

濟:渡。梁:橋。

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面對長風而微微嘆息,憂思不盡斷我腹中腸。

中:同「衷」。中腸:謂腹中之腸,喻愁苦之甚。

其二

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

西北天空有一朵浮雲,聳立無依形狀如車蓋。

浮云:漂浮的雲。亭亭:聳立而無所依靠的樣子。車蓋:車蓬。

惜我時不遇,適與飄風會。

可惜浮雲沒遇好時機,恰巧與突起的暴風遇。

時不遇:沒遇到好時機。適:正值,恰巧。

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

暴風吹我飄行到東南,南行來到吳郡會稽郡。

行行:走了又走,這裡是極言漂泊之遠。吳會:指吳郡與會稽郡,今江、浙一帶。

吳會非吾鄉,安能久留滯。

吳會二郡不是我故鄉,如何能夠在此久停留。

滯:停留。

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

拋開憂愁不必說其他,客子身居異鄉畏人欺。

棄置勿復陳:此為樂府詩套語。棄置:放在一邊。陳:敘說。畏人:言客子力單,怕被他人所欺。

《雜詩二首》是五言古詩。

其一「漫漫秋夜長」。

泊客以為,本詩可以分為兩段。

第一段:夜不能寐。從首句到「孤雁獨南翔」。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漫漫的秋夜多麼深長,烈烈的北風吹來正涼。躺在床上輾轉不能睡,披衣而起徘徊在前堂。

為何夜不能寐?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徘徊不定時光忽已久,白露漸漸浸濕我衣裳。

秋涼的夜晚,「我」徘徊在前堂有多久了?白露都已經打濕了「我」的衣裳。不冷么?

可想而知,「我的「憂思有多深!

那麼,「我」憂愁什麼呢?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俯視池中清水起微波,仰看空中皎皎明月光。心星噣星排列呈縱橫,銀河轉而流向正西方。

用天象再次說明夜已很深了。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草蟲的叫聲多麼可悲,鴻雁孤獨地向南飛翔。

應該說,「草蟲鳴何悲」是實寫,「孤雁獨南翔」是想像。因為,秋涼的深夜,是無法看得見天上的孤雁的(也不知道,孤雁在夜晚是不是還在飛)。

「我」在此秋涼的深夜,夜不能寐,愁思很深。聽到了草蟲的鳴叫,那是叫得可悲,不由得想到「我」自己,獨自一人,遊客(遊子客居)於南方。

第二段:思鄉憂思。從「鬱郁多悲思」到末句。

鬱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內心悶悶不樂憂愁多,連續不斷地思念故鄉。

直接點題。夜不能寐的原因就是想念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想要高飛何處得雙翅,想要渡河河面無橋樑。

身在南方,故鄉在北方。想要回家,卻無法回鄉。恨不能如大雁有雙翅膀!

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面對長風而微微嘆息,憂思不盡斷我腹中腸。

思念故鄉,有家卻難回。思鄉之情,不僅夜不能寐,更是「斷絕我中腸」。

《雜詩》其一「漫漫秋夜長」,通過秋涼之夜,遊子夜不能寐,彷徨堂前的描寫,抒發了遊子極度思念故鄉,但卻有家難回的憂傷心情。

其二「西北有浮雲」。

泊客以為,本詩可以分為兩段。

第一段:流離他鄉。從首句到「行行至吳會」。

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我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西北天空有一朵浮雲,聳立無依形狀如車蓋。可惜浮雲沒遇好時機,恰巧與突起的暴風遇。暴風吹我飄行到東南,南行來到吳郡會稽郡。

首句便以浮雲比喻遊子。由於受到外力的無可避免的因素,遊子受排擠,從西北流落到了吳會之地。

實際上,此段也是交代了寫此詩的背景和緣由。

第二段:遊子苦遇。從「吳會非吾鄉」到末句。

吳會非吾鄉,安能久留滯。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吳會二郡不是我故鄉,如何能夠在此久停留。拋開憂愁不必說其他,客子身居異鄉畏人欺。

他鄉非故鄉。遊子不想留在吳會之地,除了是被迫流落到了他鄉之外,更主要的是外鄉人在當地還會受人欺負。

曹丕稱帝後,先後兩次伐吳。因此,有專家稱,這是曹丕伐吳時作的感懷之詩。

泊客以為,這就有點牽強附會了。這《雜詩》二首,明明都是遊子之詩,堂堂一帝皇,伐吳怎能會有以上的多愁善感?

但,這《雜詩》二首,也確實是曹丕以遊子之心在作的。從這個角度講(其實從曹丕的大部分詩作來看),曹丕也確實是不多見的、多愁善感的帝王。

《雜詩》其二西北有浮雲同樣描寫了遊子的思鄉之情,但更多地描寫了遊子的客居生活艱難。

點擊輯期圖標,暢遊古詩文世界。

《古風泊客》第二輯《詩經》

《古風泊客》第三輯《楚辭》

《古風泊客》第四輯《樂府詩集》

《古風泊客》第五輯《古詩十九首》

《漢魏六朝詩選》

漢魏六朝是我國古代詩歌逐漸成熟的重要時期,這一段時間既有采自民間的樂府詩,也有文人創作的五言、七言詩;既有南方清麗婉約的詩歌,也有北方的鏗鏘之聲。本書選錄詩約300首,分為九部分:漢詩、魏詩、晉詩、宋詩、齊詩、梁詩、陳詩、北朝詩、隋詩;分4卷,漢詩一卷,魏晉詩一卷,宋齊詩一卷,梁、陳、北朝、隋詩合為一卷。全面的反映了當時各個朝代各詩人的不同風格和內容。余冠英突出了各時期的風格和代表作家,詳加註釋,是讀者了解漢魏六朝詩歌的入門必備之冊,既可以作為專業人士的備用資料,也可以作為文學愛好者收藏典籍。

作者:項籍等

編訂:余冠英

成書時間:1958年

《古風泊客》第六輯《漢魏六朝詩選》

漢魏六朝詩選41

心 ? 養性?品生活

這世上有三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

一是吃進胃裡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夢想,三是讀進大腦的書。

古風泊客 ┃ 也許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賞析微刊

作者簡介: 徐建老師,此處省略無數字…… (作者屬低調之士,囑咐省略簡介)

本文已經過作者授權,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出處:古風泊客(czgfpk)

編輯:近蘭寒舍(ydfqyw)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蘭寒舍 的精彩文章:

懂你,是最美麗的緣
菊香滿籬,楓葉鋪暖庭徑 一一散文:秋葉飛揚,歲月無恙
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一一《訴衷情》,痴心最難懂?
清淺時光、思念渺無畔

TAG:近蘭寒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