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臭氧空洞實況

臭氧空洞實況

2006年10月,臭氧空洞的大小不亞於以往任何時候。臭氧最稀薄的地方呈藍紫色,臭氧最濃密的地方呈黃綠色。

臭氧空洞實況

胡德良譯

在南極上空10英里處的同溫層,漂浮著一片令人不安的、輻射吸收水平低的臭氧層。隨著季節性的溫度變化和損耗臭氧污染物的濃度變化,這個臭氧空洞而時大時小。2006年10月初,南極的同溫層是自1979年以來最為寒冷的,因此臭氧空洞也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面積超過了北美洲。1987年聯合國制定了一個國際性的協定—《蒙特利爾議定書》,以限制氟氯化碳類物質(CFCs)等損耗臭氧化合物的排放。難道該協定沒能縮小這個威脅地球生命的大氣「禿斑」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跟全球變暖的化學原理一樣,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不簡單。然而,跟全球變暖不同的是,大家一致認為臭氧損耗會造成威脅,對引起臭氧損耗的原因、所應採取措施都毫無異意。沒有臭氧層的保護,生物就會暴露於來自太陽的紫外線之中,使體內的脫氧核糖核酸遭到破壞。遺憾的是,具有三個氧原子的臭氧極具活性,南極上空同溫層雲朵中的環境使其活性更強。每當那裡的氣溫下降到-126華氏度時,破壞臭氧的化學反應就開始了,含氯物質開始分解,釋放出的氯原子將臭氧轉化為分子氧,分子氧防紫外線的性能要差得多。僅僅一個氯原子就可能分解幾千個臭氧分子!

在二十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氣候研究提供的最初證據顯示:氟氯化碳類物質會進入同溫層,釋放氯原子,引發一系列破壞性的連鎖反應。氟氯化碳類物質存在於髮膠、製冷劑、殺蟲劑、塑料製品和阻燃劑等物品中。《蒙特利爾議定書》及後來的修正案通過禁止絕大多數含氟氯化碳物品的使用,大大地緩和了這一問題。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動力實驗室(NASA s Jet PropulsionLaboratory)的大氣科學家米歇爾·桑蒂表示:「我認為可以很有把握地說,情況已經開始恢復了。」不象引起酸雨的硫化合物分解得那麼快,大氣中的氯可以持續存在50多年。因此,即使空中的氯含量在減少,臭氧層卻仍在遭受破壞。

還有,為什麼這一年的臭氧空洞如此巨大?一種可能性是2006年確實比其他年份更為寒冷;另一種可能性是全球變暖造成了上空的寒冷。象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將熱量限制在接近地球表面的範圍內,結果同溫層的氣溫更低了。

然而,從長遠來看消息是有利的:在過去的十年中,全球的臭氧水平一直保持穩定,或稍微有所升高。即使如此,專家們估計南極臭氧層恢復到接近二十世紀80年代的水平,仍然將需要50至70年。當然,這還要靠繼續控制損耗臭氧物品的使用。

譯自:美國《發現》雜誌網

原著:Stephen Ornes

註:本文曾經發表於《世界科學》雜誌。

關注科普翻譯,獲悉科技信息

健康就任性,福壽有捷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翻譯 的精彩文章:

巨型恆星——熾熱氣體的源泉
相同質量的矮星系
有關生命起源的新線索
跟蹤人類的遷移路徑
老化會使想像力減退

TAG:科普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