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植以三寸不爛之舌簽訂合同
終於定下來了,馬植好不興奮。等不到阿骨打回到國內,馬植便快馬加鞭,在遼上京附近追上阿骨打,進行最後的合約簽訂確定儀式,馬植首先拿出了宋徽宗的親筆信。宋徽宗在信中,先是說了一些禮節性的問候,然後就點明聯合攻遼成功後,金國將燕京一帶舊日漢地歸還宋朝。
當時,實際上,遼國(契丹)佔領的長城以南的地方共分成燕、雲、平三部分:燕是北京周邊(包括北京城)的9個州縣;雲是大同周邊(包括大同)的7個州縣,加起來共十六州。其實還有個平州,就是今天河北的灤、昌、樂等州縣。可宋朝卻隻字未提這幾個州縣。或許,是馬植的「燕雲十六州」提法約束了宋徽宗的思維,也或許宋徽宗對能夠討回祖宗丟失的十六州已經很滿足了。經過幾番激烈辯論,雙方達成如下條款:1.宋金南北出兵夾攻契丹。兩國軍隊均不許越過長城。在此期間,雙方均不得單方面與遼國講和。2.作為代價,宋朝將每年進貢給遼國的歲幣,按舊數轉貢金國。金國出兵,宋朝給予一定的糧餉軍費補貼。3。勝利後,金國同意將燕雲十六州交給宋朝。4.雙方不許招降納叛。
帶著這份合約,馬植回到汴京。由於出色地完成了「海上之盟」的簽訂,宋徽宗和童貫都非常高興,對他大加讚賞。今天的趙良嗣、昔日的馬植,一下子成為了大宋朝的功臣,聲名顯赫。雖然算起來,為了這次談判,兩國共進行了 「五來二去」的波折,但最後終於敲定此事,讓馬植頭頂上開始閃現出耀眼的光環,宋朝的君臣,都一廂情願地想像著,燕雲十六州已經回到祖國的懷抱,他們顯然沒有意識到,從最開始1118年實施該計劃時,金國曾為能夠與大宋結盟而欣喜。但到1120年,金軍已佔領了半個遼帝國,他們顯然已經不太看重北宋從南面夾擊的攻勢。所以,金國才會提出讓宋朝將往年給予遼國的進貢金銀如數進貢給金國的建議。儘管這份合約中飽含屈辱,但宋徽宗和馬植等人,覺得畢竟能夠要回燕雲十六州,還是很合算的。
1121年,本該同步進攻遼國,宋朝南方卻發生了方臘起義的內亂。為了平息內亂,宋朝只好暫不出兵攻打遼國。第二年正月,金國攻陷遼國中京,童貫總司令統軍北上奇襲燕京。然而,讓遼國和金國都難以置信的是,在金國軍隊面前不堪一擊的遼軍,雖然面臨亡國、潰敗的殘局,卻依然能夠輕而易舉地打敗宋軍二十萬軍隊。見宋朝軍隊被遼軍打得落花流水,幾乎全軍覆滅。金國軍隊遂直接進攻燕京。神奇的是,這些讓童貫毫無還手之力的遼國軍隊,與金軍一經交戰,馬上再次潰敗如山倒。真是一物降一物,金國於是看出了宋朝的無能,看出了宋軍的軟弱,心理上產生了蔑視,所以就不想按照合約履行條款。這真是「弱國無外交」。儘管馬植以三寸不爛之舌勉強應付局面,卻不得不屈辱地修改方案:1.金同意將太行山以東燕、薊、檀、景、順、涿、易七州交還於宋;2.宋每年向金納歲幣銀絹各20萬兩匹,另輸代稅錢100萬緡;3.宋朝不得招納遼國滅亡後南奔的漢人和契丹人。4.燕京是金國攻陷的,燕京賦稅和人口,金國要帶走。
公元1123年,宋金達成協議,宋徽宗不惜代價得到了燕雲舊地。恍惚間,他一下子成為大宋王朝開國以來最英雄的皇帝,陡然間形象高大起來。他甚至覺得,連開國皇帝趙匡胤、趙匡義兄弟以及一直耿耿於懷想收復失地的宋神宗都只有帶著遺憾離世,燕雲之地竟然被他收復了。一瞬間,宋徽宗演變為大宋的英明領袖。同時,被遼軍打得潰不成軍的總司令童貫,官職未降反而被封為豫國公。封趙良嗣為近康殿學士。又宣詔全國大赦,同慶三天。最可笑的是,他覺得這些還不夠,最後在萬歲山刻了一塊石碑,讓自己的功績永垂青史。
舉國上下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到此時,馬植似乎已經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夙願得以實現,該全身而退了。但他還想為國家出力。然而,張覺事件的出現,讓趙良嗣的命運一下跌入谷底,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


※宋神宗14個兒子,夭折8個,宋哲宗無子
※今日赴宴不聽琴,只管吃好,喝好
※才子風流也亡國(美文)
※關羽是如何一步一步成為武聖的!
TAG:宋徽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