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老北京小吃歷史,你知道多少?

老北京小吃歷史,你知道多少?




相信朋友們對吃肯定不會陌生,哪怕是從東五環跑到西五環,想吃的東西也必然要吃到。在北京什麼驢打滾、豌豆黃、唐耳朵、麵茶等都是咱老北京地道小吃,但是您對咱老北京這十三絕了解多少?想知道這些小吃來歷您接茬往下看。







一、豌豆黃




說到豌豆黃我想起一故事,說是慈禧有一天正坐在北海靜心齋歇涼,忽聽大街上傳來敲打銅鑼聲和吆喝聲,心裡納悶,忙問是幹什麼的,當值太監回稟是賣豌豆黃、芸豆卷的。慈禧一時高興,傳令將此人叫進園來。




來人見了老佛爺急忙跪下,並雙手捧著芸豆卷、豌豆黃,敬請老佛爺賞光。慈禧嘗罷,讚不絕口,並把此人留在宮中,專門為她做豌豆黃和芸豆卷。這個豌豆黃也稱為豌豆黃兒,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春季的一種應時佳品。




清宮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成,因慈禧喜食而出名;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通常將豌豆磨碎、去皮、洗凈、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成品後,外觀淺黃色,味道香甜,清涼爽口。







二、艾窩窩




艾窩窩的特點是色澤雪白,形如於笑狀,質地粘軟,口味香甜。不僅北京人喜歡這款小吃,就是進京的外地人也常常要品味下這款聞名全國的清真小吃。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三、驢打滾




據說,慈禧太后吃膩了宮中的食物,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御膳大廚發愁了,各種想招,發現江米粉裹著紅豆能有不同味道。新品剛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御膳廚房。




聊天的功夫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面的盆里,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



慈禧太后一吃這新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呀?」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從此,就有了「驢打滾」這道小吃。








四、糖卷果




糖卷餜是北京傳統小吃中的名品,中華名小吃。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製成。糖卷果可補益脾肺,補益氣血。凡屬脾肺氣陰不足而引起的乏力,自汗等症皆可輔食之。亦可美容,豐肌澤膚。







五、老北京炒肝




炒肝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會仙居」發明的,1900年前後,他在原來售賣的「白湯雜碎」的

基礎上,去掉心和肺,並且勾了芡,從而形成流傳至今的炒肝。

(說實話我沒這種小吃,已經在歷史發展中被淘汰了,顧名思義,做法跟現存的羊雜碎湯類似,不過原料是豬下水)



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興居在會仙居對面開業,因為選料更精、採用味精、醬油等當時的新式調料代替原來的口蘑湯等,生意逐漸蓋過了會仙居,1956年兩店合併,就只剩下天興居的招牌了,現在基本滿大街都是。








六、糖耳朵




糖耳朵又稱蜜麻花,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而得名。前人有詩曰:「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蜜麻花宜在秋、冬、春季食用。



因為夏季炎熱,糖稀容易脫落,不易吃。蜜麻花色澤棕黃油亮,綿潤鬆軟,甜蜜可口。北京南來順飯莊的蜜麻花最有名。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




與蜜麻花相似的還有蜜篦子(又稱『』蜜三刀『』),原料配製與蜜麻花完全一樣,只是形狀不同,它是三層平,中間豎劃幾刀,油炸後過蜜而成。此外還有干糖麻花、芙蓉干糖。干糖麻花不過蜜,芙蓉干糖也不過蜜。而是滾上一層用熟面和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酥、脆的特點。








七、糖火燒



傳說在明朝的崇禎年間,有個叫劉大順的回民,從南京隨糧船沿南北大運河來到了古鎮通州,也就是今天北京城正東的通州。劉大順見這通州鎮水陸通達,商賈雲集,是個落腳謀生的好去處,便在鎮上開了個小店,取名叫「大順齋」,專製作銷售糖火燒。




一直到了清乾隆年間,大順齋糖火燒就已經遠近聞名。為保持傳統特色,大順齋的糖火燒在選料製作上是相當講究的,多少年來,製作的師傅們堅持面要用純凈的標準粉,油要用通州的小磨香油,桂花一定要用天津產的甜桂花,再如必不可缺的紅糖和芝麻醬,也是專購一地,絕不含糊。




這座百年老店之所以經久不衰,正在於它的貨真價實,取信於民。





八、蛤蟆吐蜜




據悉是在明朝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之時,追隨燕王征戰的將士們為了軍糧便於攜帶,就把一種用麵粉烤制的餅抹上羊油脂。劉家人見到這種餅子後萌生出製作一種既便於攜帶又口感上佳的麵食的想法。




經過幾代人的不斷探索,劉家人在祖輩傳承的麵食技藝的基礎上探索出工序多達26道的「蛤蟆吐蜜」,現在也由劉家人完整的記錄下來。











九、麵茶




麵茶是一種老北京特色傳統風味小吃。天津、山西晉中、太原等地,也流行一種麵茶。麵茶不是茶湯,而是黍子面或小米麵煮成的糊狀物,表面淋上芝麻醬,芝麻醬要提起來拉成絲狀轉著圈地澆在麵茶上。




老北京人喝麵茶,講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著圈喝。麵茶很燙,其實用吸溜更加恰當。

碗里的麵茶和麻醬一起流到碗邊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醬又是麵茶,要的就是這種感覺,這種味道。麵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早上售賣。




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 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不是老北京人恐怕沒有這種吃法的。









十、焦圈




焦圈色澤深黃,形如手鐲,焦香酥脆,風味獨特。在老北京,男女老少都愛吃焦圈。北京人吃燒餅愛夾焦圈,喝豆汁的時候也愛就著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的食品。




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入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十一、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它的製作比較麻煩。在事先將礬、鹼、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麵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挫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後揪成40克一個的小劑。




在古代清明節前一日為民間的寒食節,要禁火3天。晉陸翙的《鄴中記》有「冬至後一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的記載。說的是介子推曾伴隨公子重耳一起過著流亡生活達19年之久,在重耳餓肚無食時,曾割股獻君,可謂忠心耿耿。

但重耳重新執政為晉文公後,在論功行賞時卻忘記了介子推。




為此介子推帶了母親去了綿山隱居,晉文公一日忽然想起介子推,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不見,命令放火燒山,想趕出介子推母子。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不肯會見晉文公,母子雙雙抱木而被燒死。




為此晉文公十分悲痛,遷怒於火,下令介子推死前三日全國禁煙火,於是就有了寒食節。三日不動煙火,吃什麼呢?當然是這種饊子麻花啦!它過油炸制,能夠儲存不變質,保持酥脆不皮,是當然時最理想的食品了。









十二、奶油炸糕




這奶油炸糕歷史可夠悠久的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古代印度人就已掌握了原始的奶油製作方法。把牛奶靜放一段時間,就會產生一層飄浮的奶皮,奶皮的主要成分是脂肪。




印度人把奶皮撈出裝入皮口袋,掛起來反覆拍打、搓揉、奶皮便逐漸變成了奶油。但這種方法頗費時間,而且從牛奶中產出的奶油量也很少,不斷的被後人改版,牛奶炸糕也成了京城的一大美食。





十三、薑絲排叉兒




薑絲排叉兒,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茶菜是滿族、回族禮儀性食品。滿族人在設席宴客時,習慣用茶及茶食為先,然後才是冷葷、熱菜、甜食、湯等,一定按順序上。回族人不飲酒,但為了禮節,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南來順」的薑絲排叉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










這是番外篇——豆汁。這玩意兒你出了北京沒準還真就吃不到了,而且喜歡的是真喜歡,討厭的是真討厭啊!這可不是豆漿,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的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據那些不喜歡喝的人說,這豆汁,就像是豬的泔水味兒,絕對讓你欲仙欲死。




對了,豆汁兒還有個故事。話說豆汁兒本來是北京普通百姓的最愛。乾隆十八年(1754年),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




於是,源於民間的豆汁成了宮廷的御膳,乾隆皇帝命人把豆汁兒引入宮廷,並召集群臣共同品嘗這民間飲品,結果眾大臣喝完齊聲叫好。就這樣,豆汁兒同樣成為宮廷飲品。我再想,就算官員絕對不好喝估計也不敢說,畢竟命比較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GO野 的精彩文章:

不走尋常路,這些個性Tee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奇特」的超載現場,往死里整~
挖掘幾張被歷史遺忘的老照片
給皇帝戴綠帽兒,妃子該咋處置?
菲律賓地下斗馬比賽,兇猛撕咬場面殘酷!

TAG:GO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