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晉江人避「五毒」的習俗

晉江人避「五毒」的習俗

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晉江俗稱「五月節」,自先秦至今延綿不絕,成為我國的一大傳統節日,在歷史的演變中,除了傳統的吃粽子「煎 補天」、賽龍舟和「採蓮」外,民俗更豐富多彩,內涵更豐富多樣。

在傳統習俗中,五月初五被認為「毒月惡日」,因此民間中流傳著「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的說法。

那麼晉江人是如何避「五毒」的呢?

世俗除了祭祀各式降魔祛瘟的神明之外,主要驅「五毒」習俗有:

一、懸五端:五端即艾草、菖蒲、蒜、石榴花、龍船花五種香草。端午節是日。一早,家家戶戶採集五端紮成人形懸於大小門上。艾蒿等味辣,是一種芳香化濁藥物,可祛毒氣。

二、熏「仙退腳」 :節日前一日,家家戶戶就將屋裡屋內打掃乾淨,端午節是日中午時分,家家起「風爐火」將藥店買來的「仙退腳」放在木炭上慢慢熏,此「仙退腳」實為二味中藥,蒼朮和蟬蛻腳,此葯具有祛濕作用、葯的濃烈味道可凈化空氣。

三、纏五色絲:是日長輩用五種顏色絲線纏成一股,繫於小孩手足腕,或用五色絲線,串上蒜瓣,掛於脖項,讓孩童辟邪。過午後,將掛於脖項上的絲線連蒜瓣一起丟入大井。此法據傳是漢代流行五行陰陽之說,據說五色絲象徵五色龍,可驅邪辟瘟。

四、帶虎仔帽:家中婦女在節前就用綵綢製成虎仔帽或帽環,再點綴用綵綢制的粽子、蘿蔔、辣椒、掃帚、簸箕、老虎等各類的小飾物,讓小孩戴在頭上,可除毒辟邪。

五、掛香袋仔:香袋仔用料講究,製作精巧、形狀各異、顏色多樣,香袋仔內裝雄黃、蒼朮等,帶於胸前,以驅毒蟲、散濁氣。香袋仔也作為親朋好友互相贈送、交流手藝、增進情誼的一種方式。

六、雄黃酒:雄黃酒用雄黃、甘草、紅花、蒜頭等用酒炮製,有解毒殺菌之功效,酒和以雄黃揮發的氣味可驅蟲除穢。人們在這一天只可飲小量雄黃酒(據現代科學分析,雄黃有毒,只能用作環境消毒,不宜內服)或在屋內外灑雄黃水,更多則在兒童耳、鼻、額上塗雄黃。

七、洗艾湯:是日將菖蒲、艾葉等香草放於鍋內煮水,謂之「香湯」 ,一家大小用「香湯」洗澡擦身,據說可祛邪辟災。

遺憾的是這些富有情趣的風俗,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已逐漸被人們遺忘,只能讓我們慢慢回味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泉州好所在 的精彩文章:

男子醉酒露宿街頭 民警聯繫家人送回

TAG:泉州好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