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稱吳王,為什麼建國後不定國號為吳呢?!

朱元璋稱吳王,為什麼建國後不定國號為吳呢?!

這是兩個問題,悅史君一個一個回答。

第一個問題,吳王朱元璋稱帝建國,為什麼不走尋常路呢?

因為他本就不是尋常人!

我們先來看看朱元璋起家的源頭。他本是一個窮游四海的和尚,機遇巧合中,加入了江淮地區的紅巾軍頭目郭子興的隊伍,成了郭帳下的十夫長。

郭子興是紅巾軍的頭目之一,而紅巾軍的老大,就是有著「大小明王」之號的韓山童、韓林兒父子。

朱元璋跟著郭子興,不僅娶了郭的養女馬氏為妻,還得到了根據地(滁州、和州),有了一支自己的隊伍。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被小明王韓林兒任命為左副元帥,開始了自己的奮鬥。

朱元璋攻下集慶後,小明王韓林兒又升任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

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後,紅巾軍頭目張士誠派部將進攻小明王韓林兒駐地,朱元璋率軍救援,把小明王韓林兒安排在滁州居住,開始在紅巾軍內部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朱元璋擊敗陳漢大軍,勁敵陳漢政權皇帝陳友諒被殺。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稱吳王,但他仍以小明王韓林兒的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集中優勢兵力討伐同樣稱「吳王」的張士誠,張士誠部潰不成軍,很快只剩下了平江(今江蘇蘇州)一座孤城,朱元璋接著發動圍城戰役。

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心腹去滁州,以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的名義,在渡江時將小明王韓林兒淹死。

小明王韓林兒死後,沒有留下子嗣,韓宋政權滅亡。朱元璋隨後宣布不再以龍鳳紀年,而稱明年(1367年)為吳元年。

按照這個節奏,似乎「吳」已經是呼之欲出的新王朝名號,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吳元年、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在圍城數月後,終於拿下平江府,張士誠被殺。

同年十月,朱元璋與元朝展開決戰,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北伐,發布《諭中原檄》,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元朝軍隊節節敗退。

到了吳二年、元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改年號為洪武。

國號是大明,不是吳!

大明國號來源有多種說法,悅史君認為有三種比較合理:

第一,朱元璋從一開始就是紅巾軍的人,直到貴為吳王,小明王韓林兒這塊牌子也沒有扔掉。那麼,小明王韓林兒死了,「吳」不就名正言順了嗎?當然不是,朱元璋手下的很多人已經接受了明教的灌輸,這是一個旗幟,而用「明」作國號,也與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相吻合。

第二,明教首領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稱號為「大小明王」,國號取為大明,是一種繼承,利於安撫人心。

第三,根據古代的五德終始說,以明喻火,表示明朝取代元朝,就是以火克金。

第二個問題,漢唐宋三國等是慣例嗎?

悅史君的回答,是,也不是。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在建立漢朝前,封號漢王。

唐高祖李淵在建立唐朝前,封號先為唐國公,後為唐王。

宋太祖趙匡胤在建立宋朝前,曾在後周擔任歸德軍節度使,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這個已經歪樓。

三國時曹魏文帝曹丕在建國前,封號魏王。

三國時蜀漢昭烈帝劉備在建國前,自稱漢中王,而且以繼承「大漢」為旗幟。

三國時孫吳大帝孫權在建國前,封號吳王。

雖然題干中宋太祖趙匡胤稍微歪了一下,但問題不大,接下來悅史君再舉幾個例子,讓樓塌一下。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建立北魏王朝前,自稱代王。

後唐庄宗李存勖在建立後唐王朝前,封號晉王。

後晉高祖石敬瑭在建立後晉王朝前,封號趙國公。

……

其他還有不少,但悅史君覺得不需要多舉例了,大家一目了然。

那麼,王朝命名沒有慣例,開國君王的不同考量是什麼目的呢?

很簡單,一穩定民心,二維護統治,都是為了王朝的長久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朝 的精彩文章:

這島本是中國囚犯流放地:被人侵佔後,有條規矩專門針對國人
我們該如何看待中國的大元朝?是否可以理解為殖民時期?
中東恐怖組織在元朝就已出現 欲刺殺蒙古大汗 被蒙古鐵騎屠城
大錫盟也有影視城了,忽必烈影視城!

TAG:元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