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工智慧40年發展簡史

中國人工智慧40年發展簡史

智能機器是一種能夠呈現出人類智能行為的機器。人工智慧(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是計算機科學或智能科學中涉及研究、設計和應用智能機器的一個分支。人工智慧的近期主要目標在於研究用機器來模仿和執行人腦的某些智力功能,而遠期目標是用自動機模仿人類的思維活動和智力功能。

人工智慧探索歷史

人類對人工智慧和智能機器的夢想與追求,可以追溯到3000 多年前。中國也不乏這方面的故事與史料。

近代科學技術的許多重大進展都是人類智慧、思維、夢想和奮鬥的成果。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像今天這樣的思想大解放,關於宇宙、星球、生命、人類、時空、進化和智能等思想與作品,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似百花爭艷迎春怒放。其中,人工智慧尤其引人注目。進入20世紀後,人工智慧開始孕育於人類社會母胎。到20世紀30—40年代發生了兩件極其重要的事件:數理邏輯的形式化和智能可計算(機器能思維)的思想,建立了計算與智能關係的概念。被稱為「人工智慧之父」(The father of AI)的圖靈(Turing AM),於1936年創立了自動機理論,提出一個理論計算機模型,奠定電子計算機設計基礎,促進人工智慧特別是思維機器的研究。1950 年圖靈的論文「機器能思考嗎?」,為即將問世的人工智慧提供了科學性和開創性的構思。

1956 年夏季由麥卡錫(McCarthyJ)、明斯基(Minsky ML)、羅徹斯特(Lochester N)和香農(Shannon CE)共同發起,並邀請其他6位年輕的科學家,在美國達特茅斯(Dartmouth)大學舉辦了一次長達兩個月的十人研討會,討論用機器模擬人類智能問題,首次使用「人工智慧」這一術語。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工智慧研討會,標誌著國際人工智慧學科的誕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發起這次研討會的人工智慧學者麥卡錫和明斯基,則被譽為國際人工智慧的「奠基者」或「創始人」(The founding father),有時也稱為「人工智慧之父」。

中國的人工智慧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取得哪些成績?存在什麼問題?面臨何種機遇?有哪些解決方案?本文力圖逐一探討。

一、發展過程

與國際上人工智慧的發展情況相比,國內的人工智慧研究不僅起步較晚,而且發展道路曲折坎坷,歷經了質疑、批評甚至打壓的十分艱難的發展歷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人工智慧才逐漸走上發展之路。

1.迷霧重重

20世紀50—60年代,人工智慧在西方國家得到重視和發展,而在蘇聯卻受到批判,將其斥為「資產階級的反動偽科學」。當時,受蘇聯批判人工智慧和控制論(Cybernetics)的影響,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幾乎沒有人工智慧研究;20世紀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雖然蘇聯解禁了控制論和人工智慧的研究,但因中蘇關係惡化,中國學術界將蘇聯的這種解禁斥之為「修正主義」,人工智慧研究繼續停滯。那時,人工智慧在中國要麼受到質疑,要麼與「特異功能」一起受到批判,被認為是偽科學和修正主義。《摘譯外國自然科學哲學》月刊1976年第3期刊文稱:「在批判『圖像識別』和『人工智慧』研究領域各種反動思潮的鬥爭中,走自己的道路」。這足見中國人工智慧研究迷霧重重的艱難處境。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在華國鋒主持的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發表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講話。大會提出「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的戰略決策,打開解放思想的先河,促進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使中國科技事業迎來了科學的春天[9]。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聲,廣大科技人員出現了思想大解放,人工智慧也在醞釀著進一步的解禁。吳文俊提出的利用機器證明與發現幾何定理的新方法——幾何定理機器證明(圖1),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就是一個好的徵兆。

20世紀80年代初期,錢學森等主張開展人工智慧研究,中國的人工智慧研究進一步活躍起來。但是,由於當時社會上把「人工智慧」與「特異功能」混為一談,使中國人工智慧走過一段很長的彎路。一方面,包括許多人工智慧學者在內的研究者把人工智慧與特異功能攪在一起「研究」;另一方面,社會上在批判「特異功能」時將「人工智慧」一起進行批判,把兩者一併斥之為「偽科學」。

2.艱難起步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知識工程和專家系統在歐美髮達國家得到迅速發展,並取得重大的經濟效益。當時中國相關研究處於艱難起步階段,一些基礎性的工作得以開展。

1) 派遣留學生出國研究人工智慧。

改革開放後,自1980 年起中國大批派遣留學生赴西方發達國家研究現代科技,學習科技新成果,其中包括人工智慧和模式識別等學科領域。這些人工智慧「海歸」專家,已成為中國人工智慧研究與開發應用的學術帶頭人和中堅力量,為發展中國人工智慧做出舉足輕重的貢獻。

2) 成立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1981 年9 月,中國人工智慧學會(CAAI)在長沙成立,秦元勛當選第一任理事長。于光遠在大會期間主持了一次大型座談會,討論有關人工智慧的一些認識問題。他指出:「人工智慧是一門新興的科學,我們應該積極支持;對所謂『人體特異功能』的研究是一門偽科學,不但不應該支持,而且要堅決反對。」1982年,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刊物《人工智慧學報》在長沙創刊,成為國內首份人工智慧學術刊物。

CAAI首任理事長秦元勛也頗受爭議。秦元勛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於1948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執行副所長,中國核學會計算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人工智慧學會首屆理事長等職。他在常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論、運動穩定性、近似解析、機器推理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國處於開創的地位。其中極限環的研究,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他曾負責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威力計算工作,是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原子彈氫彈設計原理中的物理力學數學理論項目的主要工作者之一,並開闢了計算物理學這一新的學科分支。

3) 開始人工智慧的相關項目研究。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一些人工智慧相關項目已被納入國家科研計劃。例如,在1978年召開的中國自動化學會年會上,報告了光學文字識別系統、手寫體數字識別、生物控制論和模糊集合等研究成果,表明中國人工智慧在生物控制和模式識別等方向的研究已開始起步。又如,1978年把「智能模擬」納入國家研究計劃。不過,當時還未能直接提到「人工智慧」研究,說明中國的人工智慧禁區有待進一步打開。

3.迎來曙光

1984年1月和2月,鄧小平分別在深圳和上海觀看兒童與計算機下棋時,指示「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此後,中國人工智慧研究的境遇有所好轉。例如,人民日報關於人工智慧的報道也漸漸多了起來。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的人工智慧迎來曙光,開始走上比較正常的發展道路。

國防科工委於1984年召開了全國智能計算機及其系統學術討論會,1985年又召開了全國首屆第五代計算機學術研討會。1986年起把智能計算機系統、智能機器人和智能信息處理等重大項目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

1986 年,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經過三次討論後,決定同意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人工智慧及其應用》著作。

1987年7月《人工智慧及其應用》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公開出版,成為國內首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智慧專著。接著,中國首部人工智慧、機器人學和智能控制著作分別於1987年、1988 年和1990 年問世。1988 年2月,主管國家科技工作的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親筆致信蔡自興(圖2),對《人工智慧及其應用》的公開出版和人工智慧學科給予高度評價,指出該人工智慧著作的編著和出版「使這一前沿學科的最精彩的成就迅速與中國讀者見面,這對人工智慧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必定會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我深信,以人工智慧和模式識別為帶頭的這門新學科,將為人類邁進智能自動化時期做出奠基性貢獻。」宋健對該書的高度評價,體現出他對發展中國人工智慧的關注和對作者的鼓勵,對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在這封信中宋健還提到:「十年前,當我們和錢先生修訂工程式控制制論時,尚無系統參考書可言,只能斷斷續續介紹一些思路。現在錢先生看到此書,也一定會欣喜萬分。」這體現了宋健的謙虛品德,也表現出錢學森當時對人工智慧的熱烈支持。

1987年《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雜誌創刊。

1989年首次召開了中國人工智慧聯合會議(CJCAI),至2004年共召開了8次。此外,還曾經聯合召開過6屆中國機器人學聯合會議。

1993年起,把智能控制和智能自動化等項目列入國家科技攀登計劃。

1993年7月,宋健應邀為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智能機器人分會成立題詞「人智能則國智科技強則國強」,向成立大會表示祝賀。本題詞很好地闡明了人工智慧與提高民族素質、增強科技實力和建設現代化強國的辯證關係,也是國家科技領域領導人對中國人工智慧事業的有力支持以及對全國人工智慧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4.蓬勃發展

進入21世紀後,更多的人工智慧與智能系統研究課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重大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 計劃)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科技部科技攻關項目、工信部重大項目等各種國家基金計劃支持,並與中國國民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重大需求相結合,力求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這方面的研究項目很多,代表性的研究有視覺與聽覺的認知計算、面向Agent的智能計算機系統、中文智能搜索引擎關鍵技術、智能化農業專家系統、虹膜識別、語音識別、人工心理與人工情感、基於仿人機器人的人機交互與合作、工程建設中的智能輔助決策系統、未知環境中移動機器人導航與控制等。

2006年8月,中國人工智慧學會聯合其他學會和有關部門,在北京舉辦了「慶祝人工智慧學科誕生50周年」大型慶祝活動。除了人工智慧國際會議外,紀念活動還包括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主辦的首屆中國象棋計算機博弈錦標賽暨首屆中國象棋人機大戰。東北大學的「棋天大聖」象棋軟體獲得機器博弈冠軍;「浪潮天梭」超級計算機以11:9的成績戰勝了中國象棋大師。這些賽事的成功舉辦,彰顯了中國人工智慧科技的長足進步,也向廣大公眾進行了一次深刻的人工智慧基本知識普及教育。主辦者認為,這次中國象棋人機大戰「無論贏家是人類大師或超級計算機,都是人類智慧的勝利」。

同年,《智能系統學報》創刊(圖3),這是繼《人工智慧學報》和《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之後國內第3份人工智慧類期刊。他們為國內人工智慧學者和高校師生提供了一個學術交流平台,對中國人工智慧研究與應用起到促進作用。

2009 年,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牽頭組織,向國家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部提出設置「智能科學與技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的建議。該建議指出:現在信息化向智能化邁進」的趨勢已經顯現;因此,今天培養的智能科學技術高級人才大軍,正好趕上明天信息化向智能化大規模邁進的需要。為此,一個順理而緊迫的建議就是:為了適應信息化向智能化邁進的大趨勢,為了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目標,在中國學位體系中增設智能科學與技術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這個建議凝聚了中國廣大人工智慧教育工作者的心智心血和他們的遠見卓識,對中國人工智慧學科建設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5.國家戰略

近兩年來,中國的人工智慧已發展成為國家戰略。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發表重要講話,對發展中國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給予高屋建瓴的指示與支持。

2014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由於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機器人技術相互融合步伐加快,3D列印、人工智慧迅猛發展,製造機器人的軟硬體技術日趨成熟,成本不斷降低,性能不斷提升,軍用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家政服務機器人已經成為現實,有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已具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思維和學習能力。……我們要審時度勢、全盤考慮、抓緊謀劃、紮實推進。」這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首次對人工智慧和相關智能技術的高度評價,是對開展人工智慧和智能機器人技術開發的莊嚴號召和大力推動。

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人工智慧技術將為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提供核心基礎。未來人工智慧技術將進一步推動關聯技術和新興科技、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新一輪的信息技術革命,勢必將成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新支點。」這是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重要作用給予的充分肯定,是對人工智慧的有力促進。

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中國製造2025》(圖4),部署全面推進實施製造強國戰略。這是中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圍繞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製造2025》明確了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

這些戰略任務,無論是提高創新能力、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或是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全面推行綠色製造、推進位造業結構調整、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都離不開人工智慧的參與,都與人工智慧的發展密切相關。人工智慧是智能製造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

2016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為「十三五」期間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描繪了清晰的藍圖。該發展規劃提出的大部分任務,如智能生產、智能物流、智能工業機器人、人機協作機器人、消防救援機器人、手術機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務機器人、智能護理機器人等,都需要採用各種人工智慧技術。人工智慧也是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

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等4部門聯合印發《「互聯網+」人工智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未來3年智能產業的發展重點與具體扶持項目,進一步體現出人工智慧已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根據方案的內容,未來3年將在3個大方面、9個小項推進智能產業發展。

國家最高領導人對人工智慧的高度評價和對發展我國人工智慧的指示,《中國製造2025》、《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和《「互聯網+」人工智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的發布與施行,體現了中國已把人工智慧技術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優良環境,也賦予人工智慧艱巨而光榮的歷史使命。

2015年7月在北京召開了「2015中國人工智慧大會」。發表了《中國人工智慧白皮書》,包括「中國智能機器人白皮書」、「中國自然語言理解白皮書」、「中國模式識別白皮書」、「中國智能駕駛白皮書」和「中國機器學習白皮書」,為中國人工智慧相關行業的科技發展描繪一個輪廓,給產業界指引一個發展方向。

2016年4月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發起,聯合20餘家國家一級學會,在北京舉行「2016 全球人工智慧技術大會暨人工智慧60 周年紀念活動啟動儀式」(圖5)。這次活動恰逢國際人工智慧誕辰60周年,谷歌AlphaGo與韓國圍棋九段棋手李世石上演「世紀人機大戰」(圖6),將人工智慧的關注度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啟動儀式共同慶祝國際人工智慧誕辰60周年,傳承和弘揚人工智慧的科學精神,開啟智能化時代的新征程。

現在,人工智慧已發展成為國家發展戰略,中國已有數以10萬計的科技人員和大學師生從事不同層次的人工智慧相關領域研究、學習、開發與應用,人工智慧研究與應用已在中國空前開展,碩果累累,必將為促進其他學科的發展和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新的重大貢獻。

二、主要成就

中國的人工智慧研究開發、學科建設、產業應用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已經取得不俗的成就,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得到證實。

1.形成人工智慧學科

1981年9月建立了全國性的人工智慧組織中國人工智慧學會(CAAI),標誌著中國人工智慧學科的誕生。1982年在長沙創辦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刊物《人工智慧學報》,成為中國人工智慧學科領域的第一份學術刊物。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至目前已舉辦16屆。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成立後,又相繼成立了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智能機器人專業委員會、機器學習專業委員會、模式識別專業委員會、自然語言處理專業委員會和智能控制專業委員會、人工智慧教育工作委員會等。

此外,中國計算機學會的一些二級學會也開展人工智慧相關學術活動,為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例如,中國計算機學會成立了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專業委員會,中國自動化學會成立了模式識別與機器智能專業委員會以及智能自動化專業委員會等二級學會。有些省市也成立了地方人工智慧學會。1989—2004 年,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中國計算機學會等多個學會聯合舉辦過7屆中國人工智慧聯合會議(CJCAI)。

與人工智慧密切相關的機器學習、模式識別、智能機器人、自然語言處理、專家系統等領域的學術組織也先後成立,學術活動也十分熱烈。例如,國內機器學習的重要學術活動包括每兩年舉行一次的中國機器學習會議和每年舉行的中國機器學習及其應用研討會。前者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專業委員會協辦,目前已歷經15屆。後者每屆會議包括特邀報告、大會交流及Top Conference Review等部分,迄今已歷經13屆。又如,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智能機器人專業委員會自1993年成立以來,每兩年舉行一次全國智能機器人學術會議,已組織過11屆,還與其他學會共同舉辦過6次中國機器人聯合會議。在王湘浩倡導與組織下,全國高校人工智慧研討會研究班自1980年起每年舉行一次,是國內最早的人工智慧學術研討活動。

這些人工智慧學術組織和會議開展廣泛深入的國內外學術交流,對開展人工智慧學術活動和組織科技交流起到積極的作用,有力推動了中國人工智慧科技發展和學科建設。

2.科學研究成績斐然

國家已先後設立了各種與人工智慧相關的研究課題,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專項、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重大戰略項目智能製造2025等。在這些科研基金的支持下,國內人工智慧研究已取得許多突出成果。

1)人工智慧基礎研究成果突出

除了前面提到的幾何定理證明的「吳氏方法」外,吳文俊還於2004 年發表了重要論文「計算機時代的腦力勞動機械化與科學技術現代化」,宣布他在幾何定理證明「機械化」方面的系列成果,指出:「在幾何定理機器證明取得成功之後的20多年來,筆者與許多志同道合的同志們在科技部、科學院、基金委等大力支持下,開展了一場可謂『數學機械化』的『運動』,在理論與應用諸多方面都已取得了若干成功。」

國內學者在人工智慧的諸多領域,如問題求解、不確定推理、泛邏輯理論、拓撲學、模式識別、圖像處理、機器學習、專家系統、智能計算和智能控制等領域的基礎研究也多有建樹,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造性成果。例如,在模式識別方面,對文字識別、語音識別(圖7)、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和步態識別等進行深入研究,涉及生物醫學、衛星遙感、機器人視覺、貨物檢測、目標跟蹤、自主導航、保安、銀行、交通、軍事、電子商務和多媒體網路通信等應用領域。

又如,機器學習也是人工智慧的核心研究領域之一。現在機器學習的大數據往往體現出多源異構、語義複雜、規模巨大、動態多變等特殊性質,為傳統機器學習技術帶來了新的挑戰。為應對這一挑戰,國內科技企業巨頭華為、百度等與國外巨頭谷歌、微軟、亞馬遜等展開競爭,紛紛成立以機器學習技術為核心的研究院,以充分挖掘大數據中蘊含的巨大商業與應用價值。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領域一個新興的子領域與研究方向,它是一種通過多層表示來對數據之間的複雜關係進行建模的演算法。深度學習模仿人腦結構,具有更強的建模和推理能力,能夠更有效地解決多類複雜的智能問題。近年來,中國在深度學習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進展,一些研究成果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學者在自動規劃領域也取得開創性成果。1985年提出與發展了基於專家系統的機器人規劃機理與方法,實現了人工智慧專家系統與機器人技術的結合,為基於知識的自動規劃和高層控制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對提高生產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並推動國內外機器人規劃研究的發展。該成果被廣泛引用,並被收入清華大學吳麒等主編的全國高校規劃教材《自動控制原理》。1999年以來,又在機器人進化規劃方面取得創新性成果。

國內在認知計算、情感計算、模式識別、神經網路、智能駕駛、水下機器人和其他智能機器人等領域也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術帶頭人:郭愛克、任繼福、李衍達、王守覺、焦李成、賀漢根、蔡鶴皋、徐玉如和黃心漢等。

此外,有些人工智慧基礎研究獲得國際獎勵,如1990年張鈸獲得ICL歐洲人工智慧獎,蔡自興指導的王勇博士獲得2015 IEEE計算智能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等。

值得一提的是美籍華裔學者王浩對人工智慧的傑出貢獻。1958 年夏天,王浩在紐約州的IBM實驗室的一台IBM704機器上用彙編語言編寫了3個程序,證明了羅素和懷特海《數學原理》中的200多個定理。他關於數理邏輯的一個命題被國際上定為「 王氏悖論」。1966年,他在哈佛大學指導的博士生Stephen Cook,因NP 完全性方面的開創性研究成果而獲得1982年圖靈獎。王浩還與吳文俊進行了合作研究。

2)專用人工智慧開發有所突破

中國在專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已在自然語言處理和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機器學習、虛擬現實、智能處理器、認知計算、智能駕駛和智能機器人等方面取得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應用成果。

互聯網和大數據推動人工智慧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的智能語音技術在移動互聯網、呼叫中心、智能家居、汽車電子等領域的研究與應用逐步深入,帶動智能語音產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2013年科大訊飛以54.2%的市場份額繼續處於國內領先地位。智能語音正在成為主流的交互方式之一。

近幾年在多層神經網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深度學習和深度神經網路已在中國很多模式識別領域獲得成功應用。其中,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譚鐵牛團隊在虹膜識別領域,堅持從虹膜圖像信息獲取的源頭進行系統創新,全面突破虹膜識別領域的成像裝置、圖像處理、特徵抽取、識別檢索、安全防偽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建立了虹膜識別比較系統的計算理論和方法體系,還建成目前國際上最大規模的共享虹膜圖像庫,已大規模用於煤礦人員辨識和北京城鐵監控等,並在70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 多個科研團隊推廣使用,有力推動了虹膜識別學科發展。

在2010年舉行的國際上難度最高、規模最大的虹膜識別專業測評競賽中,譚鐵牛團隊提交的演算法,從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41支參賽團隊里脫穎而出,以測試性能指標超過第2名41.3%的絕對優勢蟬聯虹膜識別演算法賽事冠軍(圖8)。在2008年進行的上屆國際虹膜識別演算法競賽上,譚鐵牛團隊戰勝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97支參賽隊伍。這充分展示出中國在虹膜識別領域領先國際的整體實力。

在模式識別領域,石青雲領銜的北大高科指紋技術有限公司在指紋識別領域取得領先成果,成為國家科技強警的利劍。

專家系統已在國內獲得廣泛應用,應用領域涉及工業、農業等行業,其經濟效益相當可觀。例如,在冶金專家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方面,已把專家系統技術用於高爐建模、監控與診斷等,建立了基於多核學習的高爐自動化框架、基於Volterra級數的高爐系統數據驅動建模、高爐熱風爐流量設定、高爐爐溫預測、鐵水含硅量預報、數據採集處理、布料狀態評估、爐況分析與監控、診斷與決策支持等專家系統,實現高爐煉鐵過程的智能化(圖9)。

3)計算智能與進化計算研究引人注目

計算智能是人工智慧的新領域,涉及模糊計算,神經計算、進化計算和免疫計算等。近10多年來,中國在計算智能特別是進化計算研究方面取得不少國際領先成果。中國科技大學、中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等院校都做出頗具影響的貢獻。蔡自興團隊在進化計算領域研究取得的成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蔡自興團隊提出的一些進化計算演算法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引起國際進化計算學界的廣泛重視,已成為相關演算法比較的基準,不僅對演算法設計觀點頗有指導價值,而且已成功地應用於國內外30多個領域,並得到國際高級檢索機構的頂級檢錄,已對國際計算智能研究產生重要影響。例如,他們提出的一種單目標差分進化演算法CoDE,已成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Rickard O C 和Sitar N 設計的商業軟體bSLOP 的核心技術;該軟體已在蘋果官方網站上售出。Sahalos J N、Yao X 和Najy W K A 分別把CoDE 演算法成功地直接應用於移動通信系統設計、產品缺陷預測軟體和電網保護協調。很少有同類演算法能夠引起國際上如此密切關注和獲得這麼多的優化問題的成功應用。此外,他們提出的一種被國際上廣泛引用和應用的演算法,被稱為「蔡王演算法」(CW Algorithm),獲得好評。

近10多年來,計算智能「中國海外軍團」異軍突起,成績斐然。在計算智能與進化演算法研究領域,Yao X(姚Jin Y C(金耀初)等的研究成果獲得國際同行公認,成為進化計算領域的國際學術領軍人物,並為中國的計算智能與進化計算研究起到促進作用。

3.著作和科技論文出版發行

據不完全統計,自1987 年人工智慧著作開禁以來全國已編著出版了70多部人工智慧著作。這些著作有專著,也有教材,不乏深受讀者歡迎的高水平作品。例如,上面提到的引領人工智慧著作開禁的《人工智慧及其應用》(圖10),已先後出版了7個版本,印刷50多次,發行40多萬冊,擁有上百萬讀者,得到廣泛應用,對國內人工智慧基礎研究、開發應用和人才培養發揮了重大作用。張鈸的專著《問題求解理論與應用》先後在國內外出版,提出基於統計推斷的啟發式搜索和基於拓撲的空間規劃方法,降低了計算複雜性,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此外,譚鐵牛、陸汝鈐、何新貴、石青雲、何志均、塗序彥、鍾義信、李德毅、周志華、蔡自興、蔡文、史忠植、何華燦、施鵬飛、王萬森等在國內外出版的人工智慧相關專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人工智慧的研究成果,對進一步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從事人工智慧相關研究人員和高校師生,已在國內外知名刊物與學術會議上發表了數以萬計的人工智慧相關論文。其中不乏高水平文章,例如,王勇與蔡自興合作的論文曾被列為2012 年進化計算國際頂級刊物《IEEE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他引次數最高的論文。

還有一些論文被評為國內外學術會議與學術刊物的優秀論文。

4.人工智慧教育培養大批專門人才

人工智慧教育和人才培養是人工智慧學科發展的重要基礎。國內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始,在少數高校開設各種人工智慧類課程。經過推廣與提高,30年前的人工智慧星星之火如今已形成燎原之勢,數以百計的高校開設了各種層次的人工智慧課程,有些課程已成為我國高校教育園地上的奇葩。

例如,中南大學的「人工智慧」課程已成為首批國家級精品課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網路課程、國家級全國雙語示範課程、首批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和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表1所示為入選國家級質量工程的人工智慧類相關精品課程名單。這些人工智慧類課程在改革中不斷發展壯大,已為國家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人工智慧專門人才。雖然這些課程只佔數以千計的國家級質量工程課程的冰山一角,但也表明人工智慧課程仍然佔有一席之地,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產生了非常的影響力。

全國智能科學與技術教育暨教學學術會議是國內人工智慧教育與教學領域具有特色的最權威的學術盛會,自2003年起已舉辦10次,對於人工智慧及其相關學科的教育教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發揮了關鍵作用。

2005年在北京大學開設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已在全國近30所大學開設,僅這些大學的「智能」專業每年就培養大約2000名人工智慧專業人才。據估計,近30年來,全國高校已培養人工智慧及其相關學科的碩士和博士數以千計,本科畢業生數以萬計。這些高層次的人工智慧專門人才是中國發展人工智慧的最為寶貴的財富。他們有幸遇上難逢的人工智慧大好發展機遇,必將成為中國人工智慧跨越式發展的中堅力量。

5.人工智慧產業化蓬勃發展

儘管中國的人工智慧產業化應用尚存在較大不足,但仍然已建立了一定的基礎,並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據不完全統計,最近5年內,中國在人工智慧產業化應用領域的投資已超過1000多億元。下面略舉數例說明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化的發展情況。

1)模式識別

在虹膜識別、步態識別、身份識別等領域取得新成果。近年來,在多層神經網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深度學習和深度神經網路在很多模式識別應用領域產生了領先的性能,成為當前最熱門的方法。前面提到的虹膜識別及其在身份識別等方面的成功應用,已形成產業,佔領國內外市場,就是很好的例證。

2)語音識別

中國在自然語言處理特別是語音識別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5 年中國智能語音產業規模達到40.3億元,較2014年增長41.0%,遠高於全球語音產業增長速度。預計到2017年,中國語音產業規模預計達到100.7億元。2015年智能語音市場繼續保持寡頭壟斷格局,科大訊飛已躋身全球排名前五,佔有中文語音技術市場70%以上市場份額,語音合成產品市場份額達到70%以上。現在中國智能語音的應用需求不斷增加,應用市場更加廣闊,已在智能家居、智能車載、智能客服、智能金融、智能教育和智能醫院等場合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此外,一些海外留學人員也在語音識別領域取得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微軟研究院黃學東就是該領域的一位突出代表。

3)人機博弈

中國象棋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一種怡神益智的活動,千百年來長盛不衰,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自2006年8月舉行「浪潮杯」首屆中國象棋人機大戰(圖11),至今已有10年,共舉行過5屆大賽,產生深遠影響。同樣中國也是國際圍棋的發源地,無論是國際圍棋或中國象棋,在國內具有眾多的人機博弈愛好者,其產業發展和市場前景十分看好。僅一款象棋對戰遊戲平台軟體,就可以萬人同時參與在線對決。

4)專家系統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專家系統在工業、農業、商業、科技、教育、服務業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以農業專家系統為例,開展了各種農業專家系統的研究、開發及推廣應用(圖12)。例如,作物病蟲預測專家系統、農作制度專家系統、玉米低溫冷害防禦專家系統、蠶育種專家系統、小麥專家系統等。

20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農業專家系統得到了迅速發展,已成為農業信息技術的突破口。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農業部和許多省級部門都安排了相應的攻關課題;863計劃項目已將農業專家系統等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列為國家重點課題,搭建了中國農業專家系統研究開發的戰略平台,為農業專家系統的進一步開發起到了積極催化作用。進入2l 世紀以後,農業專家系統的開發速度日益加快,不僅數量增多,而且涉及的領域也更加全面,開發的深度和廣度有了很大的進展,為大範圍推廣應用農業專家系統鋪平了道路。

如小麥栽培管理農業專家系統、水稻高產栽培專家決策系統、番茄栽培管理專家系統、溫室番茄病蟲害缺素診斷與防治系統等。這些農業專家系統的開發,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此外,我國在機器學習、智能機器人、智能駕駛等人工智慧領域,也已有不同程度的產業集聚,產業化步伐逐步加快。

在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化過程中,企業巨頭搶灘布局人工智慧產業鏈,各大IT公司積極投入人工智慧產業研發。

他們非常關注深度學習的應用前景,紛紛成立以機器學習技術為核心的研究院,充分挖掘大數據中蘊含的巨大商業與應用價值。例如,2012年,華為成立諾亞方舟實驗室,運用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對移動信息大數據進行挖掘,尋找有價值的規律。2013年,百度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研究如何運用深度學習技術對大數據進行智能處理,提高分類和預測等任務的準確性。近年來還湧現出寒武紀、甲骨文、地平線、北京雲知音和湖南自興等一批初露頭角的涉及人工智慧的創業實體,從某種程度上體現出人工智慧領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磅礴生機。

從整體來看,中國的人工智慧產業化仍處於起步階段。毫無疑問,在人工智慧產業創業與競爭過程中,會出現多家實力強大的企業,有些企業也會在某些領域內形成領先優勢甚至壟斷局面。

6.開設多種人工智慧獎項

為了總結中國人工智慧的研究成果,表彰人工智慧工作者的突出貢獻,鼓勵更多的人員投身人工智慧的創造性研究,設立了一些人工智慧獎項,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如下幾種。

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是中國智能科學技術領域唯一以個人名字命名、依託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該獎項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為方針,獎勵在智能科學技術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以不斷推進中國智能科學技術領域創新與發展。

該獎項是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批准設立的全國獎項,被譽為「 中國人工智慧科技最高獎」,於2010年起開設,已舉行了5屆。

其中,有4位人工智慧傑出學者獲得(終身)成就獎。中國計算機學會也於2010年始設立終身成就獎,授予70歲以上、在計算領域做出卓越成就與貢獻、被業界廣泛認可的老科學家,其中,有2位從事人工智慧研究取得突出成果的計算機學者獲得此項殊榮。

「中國象棋人機大戰」計算機博弈大賽始於2006年,已舉行5屆,引起國內外人工智慧學界和主流媒體的高度重視。隨著今年AlphaGo與圍棋九段李世石人機對決引發的新一輪的人工智慧與機器博弈熱潮,中國象棋的人機大戰必將攀上新的高度,為推動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做出其獨特的貢獻。

自1998 年以來,已在中國舉行了數百場智能系統、智能機器人和智能小車比賽,其中包括一些國際比賽。這些比賽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青少年學生參加,並獲得大批國內外獎勵,這對於提高他們對信息科技特別是人工智慧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鍛煉人工智慧科技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一些學者和學生還獲得國際重要獎勵。例如,王勇獲得2015 年IEEE計算智能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圖17),這是中國大學首次獲得該項殊榮。

據不完全統計,表2給出獲得國內外人工智慧重要獎項的名單。

7.國際交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人工智慧國際交流與合作進一步開展。

2006 年,中國人工智慧學會聯合美國人工智慧學會和歐洲人工智慧協調委員會,共同發起在北京召開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慧國際學術會議,圖18),隆重慶祝國際人工智慧學科誕生50周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嘉璐等在大會上致詞。中國人工智慧研究開拓者和領軍人物吳文俊、模糊數學創始人美國Zadeh LA、國際EBMT機器翻譯方法發明人Nagao M等在大會上做主題報告。大會開得非常成功,影響廣泛。

2013年還承辦了第23屆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議(InternationalJoint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JCAI),這是國際人工智慧領域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學術地位最高的綜合性會議。承辦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議表明中國的人工智慧研究與應用已在世界範圍內產生積極影響。

中國還創辦與主辦一些人工智慧或與人工智慧密切相關的國際會議。例如,2010 年舉辦了全球智能控制與自動化國際會議(The World Congress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WCICA),自1993年以來每2年舉行一次,共舉行了12屆。本會議已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科技盛會。此外,中國人工智慧學會還發起組織「國際高級智能會議」,已經舉辦了2次。

8.人工智慧對社會的影響日益擴大

人工智慧的發展已對人類及其未來產生深遠影響,這些影響涉及人類的經濟利益、社會作用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僅社會影響而言,就包括勞動就業問題、社會結構變化、思維方式與觀念、心理上的威脅等。

1)勞務就業問題。由於人工智慧能夠代替人類進行各種腦力勞動,將會使一部分人不得不改變他們的工作方式或工種,甚至造成失業。

2)社會結構變化。社會結構正在悄然改變,人-機器的社會結構終將被人-智能機器(人工智慧)-機器的社會結構取代。從發展的角度看,從醫院裡看病的「醫生」和護理病人的「護士」,旅館、飯店和商店的「服務員」,辦公室的「秘書」,指揮交通的「交通警察」,到家庭的「勤雜工」和「保姆」等,都將由智能機器人取代。因此,人們將不得不學會與智能機器相處,並適應這種變化了的社會結構。

3)思維方式與觀念的變化。一旦智能系統的用戶開始相信系統(智能機器)的判斷和決定,那麼他們有可能不願多動腦筋,變得懶惰,並失去對許多問題及其求解任務的責任感和敏感性。過分地依賴計算機的建議而不加分析地接受,將會使智能機器用戶的認知能力下降,並增加誤解。

4)心理上的威脅。人工智慧還使一部分社會成員感到心理上的威脅,或叫做精神威脅。人們一般認為,只有人類才具有感知精神,而且以此與機器相別。如果智能機器的人工智慧會超過人類的自然智能,那麼人類可能淪為智能機器和智能系統的奴隸。

上述這些影響在國內同樣存在。針對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國內已開展人工智慧科技知識的普及宣傳。例如,通過視頻公開課普及人工智慧知識。精品視頻公開課是向大學生和社會大眾免費開放的科學與文化素質教育網路視頻課程與講座,著力廣泛傳播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和現代科學技術前沿知識,提升大學生及社會大眾的科學文化素養,服務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人工智慧PK人類智能」和「從自然世界到智能時代」等,在國內網路媒體播出後,反映熱烈,深受歡迎,對擴大人工智慧對社會的正面影響,減少人工智慧對社會的負面影響起到積極引導的應有效果。

三、存在的問題

雖然國內人工智慧已取得許多驕人成就,但與國家發展戰略要求相差甚遠,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概括起來存在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1)經濟效益至上,缺乏遠大眼光。

許多人工智慧企業和一些地方政府缺乏遠大眼光,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企望1~2年或2~3年內獲得明顯的經濟回報,致使很大一部分人工智慧創業企業急功近利,底氣不足,發展乏力。需要追求經濟效益,但像人工智慧這樣的高科技產業,或把人工智慧技術用於促進其他產業轉型升級的產業,其發展應當遵循一定的規律,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能急於求成,過早追求經濟效益。

2)人工智慧整體水平亟待提高。

由於國內人工智慧起步較晚,未能較早參與相應的人工智慧國際技術、專利及標準制定,因此奉上了數額不菲的「學費」。在國內人工智慧領域,有很多科研機構和企業在參與技術研發,並在某些領域處於與國外基本同步甚至領先水平,這對於提升中國在未來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標準話語權以及市場應用主導權至關重要。但是,中國人工智慧的整體能力和水平遠未達到通用智能化程度,人工智慧基礎研究的總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仍然存在明顯差距。要在整體上趕上國際先進水平依然任重道遠,需要時日。

3)國家的決策有待落實於行動。

中國雖已公布了一批與人工智慧相關的發展規劃,如《智能製造2025》、《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和《「互聯網+」人工智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但尚未制定全面發展人工智慧的國家戰略。上述規劃與方案也需要把政策規劃轉化為行動,變成看得見的效益。

4)國家資金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如前所述,中國已經在許多國家級科學研究和科技發展項目中,支持人工智慧及其相關科技項目的研究,而且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不過,與「 互聯網+」、智能製造等項目,與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相關項目投入相比,國內對人工智慧科研和產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還遠遠不夠。況且,比起其他項目,人工智慧需要研究的問題更多,涉及面更廣,難度也更大,需要國家支持的力度也更大。

5)科研經費分配不夠公正。

長期以來,對科研經費的分配問題不時引發爭議。首先,未能把有限的經費用到最重要和最急需的項目上,而是平均分配,致使一些並不急需使用經費的項目與急需重點支持的項目「平分秋色」。其次,有些基金項目「專家組」成員,以權謀私,為本單位申請項目的立項出力,甚至相互勾結,為專家組成員單位獲得項目助一臂之力,而許多非專家組單位成員申請的項目就受到不公正待遇;在一段時間內這幾乎成為潛規則。再次,科研經費的評定與使用缺乏有效監督,這些問題在人工智慧領域同樣存在。

6)公眾對人工智慧的發展存在顧慮。

自人工智慧孕育於人類社會母胎之日起,人工智慧的社會影響就引起人類社會的廣泛關注。社會上有一部分人對人工智慧和智能機器人的出現與發展表示擔憂,擔心有朝一日人工智慧和智能機器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其中最典型的要算史蒂芬·霍金。作為當今世界一位極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他擔心運用人工智慧技術製造能夠獨立思考的機器,最終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霍金說:人工智慧的全面發展可能導致人類的滅絕(圖22)。他的觀點引起包括眾多民眾和一些科技人員的共鳴。當然,社會上也存在另一種觀點的,他們認為,儘管人工智慧經過60年的發展已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在看得見的未來人工智慧的整體水平還難以超越人類智能,還不足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他們主張必須高度重視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不失時機地研究與制定對策,以消除公眾顧慮,確保人類自身安全。

7)一哄而起可能導致無序競爭。

有人認為,中國社會存在一種傳統文化,即普遍存在「一哄而起,遍地開花」,全國許多地方開發同一產品的現象。這些行為勞民傷財,無法保證產品質量,造成資源和人力的巨大浪費,最終既無經濟效益,也無社會效益。以往的大鍊鋼鐵、射流技術、可控硅(晶閘管)器件是這樣,現在的汽車生產、機器人產業園、無人機開發等也是如此。當前,不但汽車產能過剩,而且機器人產業園內的多數企業都面臨無序競爭的艱難境地,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險。

現在,中國人工智慧及其產業已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值得慶幸的是還沒有出現人工智慧產業「一哄而起,遍地開花」的現象。人工智慧產業的科技起點的門檻比較高,開發創業的難度和風險比較大,有膽識、有基礎、有實力的創業者可能要比機器人創業者少,但願不會重複機器人產業園一哄而起的現象。

8) 盲目樂觀和夜郎自大不利發展。

許多有識之士認為,當前國內人工智慧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國際影響力有待提高。然而,國內有一部分人工智慧研究與開發人員卻過高地估計成績,認為國內人工智慧已經在很多方面甚至全面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評價一門學科是否達到與超過國際先進水平,不但要有客觀標準和國際同行普遍認可,而且要有一批令人信服的標誌性成果。這裡不準備具體討論或爭論這個問題,而是想從國際計算機學科的科技最高獎圖靈獎的獲獎情況來說明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水平。

自1969 年以來,美國計算機學會先後舉行過48屆圖靈獎評審與頒獎,圖靈獎得主共計64位。其中,美籍華裔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2000年獲得圖靈獎,他是圖靈獎設立48年以來獲得該獎項的唯一華裔學者。在64點陣圖靈獎得主中,有12位傑出人工智慧專家獲此殊榮,當中沒有一個是中國人。

中國已數次蟬聯國際超級計算機運行速度冠軍,值得慶賀;但這不足以說明中國人工智慧科技已達國際先進水平。許多國內企業巨頭的人工智慧開發雖然進步很快,成績可喜可賀,但在總體上也遠未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國際IT巨頭及歐美日發達國家都紛紛投入巨資,力爭在本輪人工智慧全球競爭中佔據主導地位。我們切不可盲目樂觀,過高地估計自己的成績。

9)存在以哲學研究代替人工智慧研究傾向。

人工智慧有哲學問題需要研究,但人工智慧不屬於哲學。有些人從信息哲學或其他哲學角度進行人工智慧研究,既是需要的,也是值得支持的。不過,長期以來國內存在一種以哲學研究代替人工智慧研究的傾向,並過分誇大哲學問題對人工智慧的作用,甚至企圖以哲學主導人工智慧學科,值得警惕[129]。

需要就人工智慧主流問題進行踏踏實實的研究。吳文俊曾經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們真正的意圖絕不在於口舌之爭,在字面上夸夸其談。真正應該做的事是實幹巧幹,借計算機時代來臨的大好契機,率先在全世界推行腦力勞動機械化,以具體成就和向世人表明我們的主張。

10)國際合作需要進一步加強。

中國雖然進行了一些人工智慧的國際合作,包括舉辦人工智慧國際會議、出國出席人工智慧國際會議和派遣人員參加人工智慧國際合作研究等。這些合作不僅在規模上需要擴大,而且合作水平和成果也需要提升。應該說,人工智慧的國際合作需要進一步加強,中國的人工智慧國際地位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發展機遇

中國的人工智慧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具備諸多發展優勢。

1)國際大勢所趨。

人類社會的信息環境與科技水平已取得了重大進步,與計算機和人工智慧密切相關的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等已獲得快速發展。人工智慧已開始對人類社會結構產生重大影響,人——機器二元社會正在逐漸地向人-機器-智能機器三元社會發展。人、機器、智能機器協作與共存將成為人類社會結構的新常態,人、機器、智能機器和諧共存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為人工智慧和人工智慧產業提供了用武之地。縱觀國際社會與科技發展潮流,人工智慧的發展是人類社會進入信息社會後繼續前行的重要標誌,是國際科技發展的大勢所趨,將引領一輪新的機器革命,促進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為經濟復甦與發展注入正能量。這也是中國人工智慧遇上的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期。

2)國家戰略驅動。

回顧國內人工智慧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到,公眾對人工智慧的認識、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和政府對人工智慧重視程度都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如前所述,中央領導人鼓勵發展人工智慧,習近平、李克強等對中國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的發展給予高度支持和明確指示,並提出目標要求;國務院和相關政府部門已制訂與發布了人工智慧相關的發展戰略規劃,如《「互聯網+」人工智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智能製造2025》和《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等。國家戰略與政府推動是中國人工智慧科技與產業健康發展之源,人工智慧如果離開了國家的政策協調,就寸步難行;有了國家的戰略支持,就能闊步前進。

3)國內發展需求。

發展人工智慧是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發展智能產業和智慧經濟需要人工智慧的持續創新,人工智慧產業化是國家發展的大趨勢。

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正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勞動力紅利的缺失、老齡化社會的來臨、精英人才的需求、關鍵技術的開發,都需要通過發展來逐一解決。發展人工智慧和智能機器能夠實現「機器換人」和產業轉型升級,「人工智慧+X」將成為萬眾創新的新時尚和新潮流。不能說發展人工智慧能夠解決所有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但是可以說人工智慧產業能夠為解決現有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創造良機。中國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迫切需要人工智慧的得力參與,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重構也為人工智慧科技和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提供了「用武之地」。

4)智力資源優勢。

儘管中國的人工智慧起步較晚,又走過一段很長的曲折發展道路,但在中國發展人工智慧具備得天獨厚的智力資源優勢。

其一,人工智慧重在智能軟體,中國人在這方面具有優良傳統和特別的智慧。被譽為「中國人工智慧之父」的吳文俊指出:中國不僅具有作為典型腦力勞動的數學機械化的合適土壤,而且也是各種腦力勞動機械化的沃土。古代中國是腦力勞動機械化的故鄉,也是腦力勞動機械化的發源地。它有著發展腦力勞動機械化所需要的堅實基礎、有效手段與豐富經驗。中國歷史上研究數學的「術」方法,與現在研究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二,現在中國擁有龐大的互聯網網民群體、最大的網民基數和人才基數,形成首屈一指的人工智慧群體資源優勢。

其三,中國派遣的大批出國研究人工智慧的「海歸」專家,已成為中國人工智慧研究與開發應用的中流砥柱和學科帶頭人,對人工智慧研究開發、產業應用和人才培養極為重要。

其四,中國改革開放的優越發展環境,已經並將繼續汲引更多的從事人工智慧研發的海外學子和外國專家前來加盟中國的人工智慧建設。

處在最好發展機遇期的中國人工智慧科技與產業,只要制定與執行好人才策略,何懼無人?

5)產業初步基礎。

與機器人產業相比,中國的人工智慧產業起步很晚,但近年來已在人工智慧科研成果及其產業轉化上取得長足進展,已與10年前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在當前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深入發展與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國內外IT 企業不失時機布局人工智慧產業。以智能語音產業為例,2015 年全球智能語音產業規模達到61.2億美元,較2014年增長34.2%。其中,中國智能語音產業規模達到40.3億元人民幣,較2014年增長41.0%,遠高於全球語音產業增長速度。預計到2016年,中國語音產業規模將達到59億元人民幣。

中國語音產業規模提升主要源於以下3個原因:

首先,政府在智能語音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方面的政策支持,為語音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其次,語音技術提供商不斷優化產品性能,進一步深化了智能語音在車載信息服務系統、智能家居等領域的應用。

其三,4G網路的普及、大數據和雲計算的發展,為智能語音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這3個原因也是中國智能語音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當前IT巨頭以智能語音為切入點,積極布局人工智慧領域發展。國際上,谷歌、蘋果、微軟、IBM、Facebook等互聯網企業在積極推進智能語音技術研發與應用之後,以此為切入點開始布局整個人工智慧領域。國內的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科大訊飛、小i機器人、思必馳、雲知聲、華大基因、捷通華聲等企業,以智能交互(文本或語音)為切入點,積極布局人工智慧領域,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

除了智能語音產業外,中國在自然語言處理的其他方面也有一些創新產品和產業集結。此外,圖像處理、機器學習、智能駕駛、智能家居、智能感測器等領域,也已經或正在醞釀產業布局。

中國的人工智慧產業正在逐步形成中,其規範性也特別需要加強。

6)金融資本助力。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力的空前提高,中國的金融資本實力已具有舉足輕重的國際地位,已向國內外大量投資。近年來,國內的金融資本市場已為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開闢了很好的土壤。據最新一期國際金融報報道,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它將像當年互聯網的崛起一樣,打造一批新的人工智慧巨無霸,這些新巨人可能從現有的企業巨頭進化而來,也可能從目前還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甚至個人創客成長而來。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對智能機器人的熱捧,讓股市呈現出難得的大合唱格局。機器人行業2015年的投資水漲船高,機器人產業的融資金額達到2014年的3倍以上。同時,機器人產業的併購金額也逐年攀升,眾多上市公司紛紛涉足機器人併購,一些國內企業開始瞄準海外市場,掀起更大規模的併購高潮,中國的代步工具開發商納恩博全資收購美國自平衡車Segway公司就是一例。

隨著《中國製造2025》規划進一步落地,中國機器人產業勢能將進一步釋放。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已有約70家上市公司併購或投資了機器人及智能自動化項目,其中許多首次涉足機器人業務,而這一數據將在2016年有望快速被打破。有跡象表明,一旦國家全面出台人工智慧戰略,國內外金融資本將會以不亞於對智能機器人的熱情,投資人工智慧產業鏈。

讓機器模仿甚至超越人的智力行為和思考方式,始終是充滿豐富想像與巨大挑戰的科學領域,近期無人駕駛及AlphaGo等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的重大進展,激發金融資本進入人工智慧領域的熱情。有的科技巨頭更是直白地宣稱人類社會將從移動互聯時代跨入人工智慧時代。

五、發展對策

針對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基礎、存在問題、發展機遇,特提出發展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戰略思考,供討論與決策參考。

1.出台與實施國家大腦計劃

國務院印發的《「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中已明確提出人工智慧為形成新產業模式的11 個重點發展領域之一。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等4部門於2016年5月23日聯合發布《「互聯網+」人工智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根據該方案,未來3年將在3個大方面、9個小項推進智能產業發展。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機器人等都將成為發展的重點扶持項目。該實施方案明確未來3年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重點與具體扶持項目,體現出人工智慧領域已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在國家高度重視下,科研投入增加與人才紅利注入預期將加速產業變革,如人臉識別、語言識別、智能機器人等細分領域的應用將不斷拓寬並進一步實現商品化。

人工智慧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有必要借鑒西方先進科技國家的做法,探討並在適當時機出台與實施中國的國家大腦計劃(圖23)。

近年來,美國、歐盟和日本先後啟動了投資巨大的大腦計劃。2013年4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啟動「大腦基金計劃」,將在未來10年投資約45億美元。分為2個階段:前5年著重開發探知大腦的新技術,如功能性核磁共振、電子或光學探針、功能性納米粒子、合成生物學技術;後5年力爭用新技術實現腦科學的新發現包括繪製人類大腦動態圖。2013年1月,歐盟啟動「人類大腦計劃」,將在未來10年內投人10億歐元,研究重點除了醫學和神經科學外還有未來計算機技術。2014年4月,日本的腦計劃也宣布啟動。

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有必要汲取歐美日等國的經驗教訓,跨學科、跨行業討論論證,集思廣益,探討中國是否需要制訂大腦計劃?如果需要大腦計劃,應該包括哪些內容?什麼時候出台與實施符合中國國情的國家大腦計劃?「大腦計劃」的實施不僅涉及人工智慧,而且還與生命科學特別是神經科學密不可分。建議在腦科學領域採用「人工智慧+生命科學」的合作模式,集中優勢資源,解決當下最迫切的社會需求,如發展預防和治療腦疾病的診療手段,尤其是神經發育疾病、精神類疾病、神經退行性病變的早期診斷和干預。主要的研究應聚焦在腦工作原理和與腦重大疾病防治的相關前沿領域上。

2.全面打牢人工智慧基礎

人工智慧的基礎涉及數學、經濟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計算機工程、控制論、語言學、生物學、認知科學、仿生學等學科及其交叉。人工智慧學科有著十分廣泛和極其豐富的研究內容,包括認知建模、知識表示、知識推理、知識工程、機器感知、機器思維、機器學習、機器行為等。不同的人工智慧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人工智慧內容進行研究。例如,基於腦功能模擬、基於應用領域和應用系統、基於系統結構和支撐環境、分散式人工智慧系統、機器定理證明、不確定性推理等。中國學者在人工智慧基礎研究方面已在機器定理證明、分層知識表示與推理、自動規劃、虹膜識別、語音識別、可拓數據挖掘、進化優化等方面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力;但總體上看成果還不夠多,面不夠廣,整體影響力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人工智慧基礎研究是人工智慧科技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只有打牢人工智慧基礎,才能為人工智慧及其應用的蓬勃發展與全面升級提供原動力。需要全面加強人工智慧基礎研究,鼓勵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重視和加強人工智慧前瞻性基礎研究,經過長期努力與積累,使中國的人工智慧基礎研究整體水平走向國際先進行列。

3.深化人工智慧技術開發與推廣應用

應用需求是科技創新的不竭之源,也是人工智慧技術的創新之源。被稱為加速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的「德國工業4.0」,其主題即為3個智能:智能工廠、智能生產和智能物流。《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核心內容就是建立智能化生產線,採用智能化管理運營模式,從設計、工藝、生產、服務保障、管理5個方面的智能化入手,最終全面實現智能製造。人工智慧技術對智能製造的關鍵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可以推廣至各行各業,這些行業需要各自的人工智慧典型產品、項目或系統。例如,對工礦企業應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的智能化開發可包括:

1)採用智能機器(含智能機器人)代替危險、有毒、放射性等有害環境下和笨重、單調、高空、粉塵等惡劣條件下的勞動,減輕體力和腦力勞動強度,保護工人健康。

2)採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廠礦、生產車間、工段和設備的設計,快速優化設計方案,實現生產設計的智能化。

3)應用智能化技術,全面實現製造過程智能化。

4)開發智能諮詢與決策系統,提供生產過程的科學諮詢、決策與管理,走向生產和人員管理智能化。

5)研發各種專家系統,用於生產規劃、生產過程監控與控制、生產系統和設備的智能故障診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

人工智慧開發者要結合各類企業的特點,以推進「中國製造2025」和「互聯網+人工智慧」為契機,抓住第二次機器革命的歷史機遇,實現「人工智慧+」,大力發展人工智慧技術與產業,為經濟新常態注入智能化的思路。要提高工業領域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和創新能力,開發高水平的人工智慧產品,避免低水平重複和無序競爭。要深化人工智慧技術的推廣應用,做大做強智能產業。人工智慧作為高新技術,更需要創新政策機制、管理體制、市場機制和成果轉化機制,為人工智慧及其產業的發展提供優良環境,為人工智慧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要出台人工智慧應用的鼓勵政策,在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推廣和市場開發中,得到國家政策、資金及應用等方面的扶持與支持,加快人工智慧新技術儘早從實驗室走嚮應用領域。

在開發與應用人工智慧技術過程中,要求真務實,有序發展;要謹防「全民動手,遍地開花」。

4.培養高素質人工智慧人才

人工智慧教育是人工智慧科技和人工智慧產業賴以發展的強化劑和推動力,也是高素質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及人工智慧科技與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中國的人工智慧教育已初步形成學科教育與課程教學體系,已在大學計算機、智能科學技術、電子信息、自動化等專業開設不同層次的人工智慧課程。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存在問題和人工智慧的基礎建設問題,都與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密不可分。只有培養好足夠多的高素質人工智慧人才,才能保證中國人工智慧的順利發展,攀登國際人工智慧的高峰。

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方面,提出以下值得注意的建議:

1)把人工智慧人才培養上升為國家教育重點。

不久前的AlphaGo與李世石的國際圍棋人工智慧秀,促進中國興起了一個以人工智慧技術推進經濟社會智能化的浪潮。人工智慧人才是人工智慧基礎建設的重中之重。做好發展規劃、掌握關鍵技術、進行推廣應用都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去實現。要適應這一社會需求,全面規劃高素質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為中國人工智慧進入新的發展機遇期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需要進一步提高對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的認識,建立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制度,全面規劃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把人工智慧人才培養上升為國家教育重點(圖24)。

2) 建立與規範各級人工智慧教育。

根據市場需求,全面規範各級人工智慧教育,開辦一定規模與比例的各類學校,包括大學、職業技術學院、人工智慧學院、技工學校等;建議國家教育部全面擴大現有「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設置,支持辦好「智能科學與技術」等本科專業,加強本科人工智慧教學;在部分相關專業設立人工智慧研究生培養方向,加強人工智慧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力度;在中小學開設人工智慧科技或科普課程,開展形式多樣的人工智慧課外活動,培養中小學生對人工智慧的興趣;搞好人工智慧師資培訓,提高人工智慧教師水平,規範與組織編寫各類人工智慧教材,為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提供基本保障。

3)多模式多渠道培養高素質人工智慧人才。

努力探索通過多模式多渠道培養各類高素質人工智慧人才,進行人工智慧品牌產品開發和市場化營銷,總結經驗,加以推廣。政府主管部門應當為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提供相關政策支持;國營和民營研究所主要進行人工智慧產品開發與創新,讓人工智慧科技人員發揮才智;學校和學院除參與人工智慧產品研發外,首要任務是提供知識資源,培養各層次的高素質人工智慧人才;企業要精益求精進行人工智慧產品生產,讓人工智慧科技人才和技術工人充分發揮作用。要建立人工智慧人才激勵機制,鼓勵各類能工巧匠和大師級精英等人工智慧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鼓勵從事人工智慧學習與開發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進行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創業,對他們的創新思想和原型成果給予創業基金支持。

4)充分利用互聯網培養人工智慧人才。

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為人工智慧系統的「人工智慧+」提供得力的技術保障,為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提供有效手段。利用與國際接軌的高水平人工智慧平台,創建與發展人工智慧主流媒體;開發與完善國內人工智慧網路教學平台,為各層次人工智慧教學提供網路教育服務,為其他課程提供輔助教學工具。

5.深刻認識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有些學者或企業家認為,中國的人工智慧科技水平已經與美國不相上下。需要科學客觀地評估已有成績,既不要妄自菲薄,又不能夜郎自大。既要充分肯定成績,又要深刻認識差距。過高地估計中國現有人工智慧成果既不實事求是,又不利於人工智慧產業的健康發展。

美國是現在人工智慧科技整體水平最高的國家。分析中美兩國在人工智慧方面的差距,有助於我們保持清醒的認識。許多人工智慧界內專家指出:我們在人工智慧方面一直跟蹤美國的理論,然後應用並在一些地方有所創新,應用上的追趕很快。但是,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和美國還是差距很大。

國內做人工智慧基礎理論研究的人很少,這是學術環境問題造成的。例如,美國把腦科學和類腦科學排在研究的最前面,而中國在這方面的自主研發能力卻比較薄弱,在突破和創新上也有所差距。又如,國內在深度學習方面發表了不少論文,但真正有理論上創新或具備重要應用價值的研究並不多。

美國人已經在構思下一個人工智慧是什麼,而國內還沒有起步。這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這是個難題,牽涉面很廣,不是一兩個團隊投入進去就能解決的。這種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國內學術評價體系以及以實際應用為導向。學術評價體系、待遇保障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們可能要通過10~20年努力才能在人工智慧方面全面趕上美國。

美國公司會投入大量資金培養一批高端的純技術人員,從他們博士畢業開始,招聘到公司,並致力於人工智慧純技術研發。這樣的一個頂尖精英團隊,以科技興趣和信念為動力進行技術研發,在人工智慧的研究領域遙遙領先世界水平也不足為奇。而在國內,很少有公司會願意花大筆經費培養這樣的純技術人工智慧團隊,公司內部也缺乏獎勵機制。在國內高校,人工智慧的研究水平也與世界領先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6.增大研究經費支持力度,科學地合理分配經費

首先,國家要大幅度加大對人工智慧的投入力度,特別要重視對人工智慧基礎研究的長期經費支持,有針對性地加強對有基礎和有優勢的人工智慧產業的支持。要吸取以往國家科研與開發經費分配的經驗教訓,制訂完善合理的經費分配原則和辦法,採取有效公正措施,解決國家研究經費分配不公的問題,讓國家研究經費「物盡其用」,發揮最大的支持與激勵作用。

其次,鼓勵民間金融資本對人工智慧產業與創業的投資。在當前人工智慧熱潮的激勵下,許多民間資本有意與人工智慧產業結緣。巨頭與創業公司發力,共助盤活人工智慧市場。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公司均已布局人工智慧領域,資金的注入有望盤活市場。據艾瑞諮詢調查,目前已有近百家創業公司布局人工智慧領域,約65家獲得投資,融資金額達29.1 億元人民幣。在國家政策支持、應用需求倒逼、技術進步升級和資金注入等因素共同推動下,千億級市場盛宴正在開啟。注意為非公有人工智慧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在市場准入、審批辦照、待遇與服務等方面,提供寬鬆和良好的服務,調動民營企業的積極性,加快非公有經濟的發展。

不過,由於人工智慧產業具有應用前景廣、科技含量高、投資回報周期長、技術迭代周期短等特點,不少投資者在談及人工智慧技術時直言「看不懂」,令涉足該領域的資本需付出更多智慧。

他們必須評估所投資的人工智慧領域或項目在國內外的技術先進性和商業化應用前景,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術和長線投資眼光。現在很多投資機構比較關注的是短期投資價值,希望3~5年內能夠產生回報,但投資人工智慧的項目往往回報周期比較長,能不能在預期內產生回報,就需要進一步去判斷。投資人工智慧科技與產業,必須三思而行。

在加大人工智慧研發支持力度的同時,需要加強研發經費的管理。建議在項目評審與實施過程中實行全程科學管理,加強同行評議特別是經費評審和經費使用管理,杜絕浪費,防止腐敗,使有限的經費用在人工智慧研發的「刀刃」上,助推人工智慧科技和產業強勁發展。

7.建設開放共享的人工智慧創新發展平台

李彥宏曾在2015年全國政協發言中提出:建議搞一個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工智慧開發平台。我們姑且不談這個建議跟「中國大腦」有什麼關係,而是想來探討建立一個全國人工智慧的開發大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網路時代,像人工智慧這樣的高新技術和超大數據科學與產業如果沒有自己的人工智慧通用平台,那要發展是不可想像的。要讓科研機構和企業以至個人創客都能公平地在這個平台上做各種各樣的創新。現在,人工智慧技術已有了實質性的應用,無論是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多語種翻譯、機器學習、智能規劃、智能控制,還是無人駕駛汽車、無人飛行器和水下自主航行器等智能移動機器人,其核心基礎技術都是人工智慧技術。智能機器人開發平台、大數據與雲計算開發平台、互聯網金融開發平台、智能遊戲開發平台、人工智慧訓練開發平台、智能物流系統開發平台、智能電網、智能服務、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旅遊、專家系統等也需要建設開放的人工智慧創新發展平台,實現資源設施共享,獲得人工智慧大平台的強力支持。

中國已擁有極其豐富的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資源。

隨著計算資源和網路資源越來越豐富,成本越來越低,原來計算機不能模擬的許多智力功能現在已經能夠模擬了。人工智慧是當今世界一個技術的制高點,中國有能力構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慧大平台。同時,要認識到,實現全國甚至全球人工智慧資源共享、數據共存和數據積累,還是有很大的差距與難度的,切不可掉以輕心。

8.抓實人工智慧產品的標準化建設

人工智慧產品兼有硬體和軟體等,而以軟體為其技術核心。以往我國的人工智慧產品為數不多,雖然沒有國家標準,但影響較小。隨著人工智慧產業的迅速崛起,人工智慧新產品很可能出現井噴之勢。這些人工智慧產品可能魚目混珠,泥沙俱下,不可避免地會摻雜一批偽劣產品,擾亂市場。為保障人工智慧產業的健康發展,保護廣大消費者的正當權益,政府立法與質量檢查部門以及市場管理部門,需要未雨綢繆,不失時機抓緊制訂或審定人工智慧產品標準,嚴格產品檢查,嚴禁不合格的人工智慧產品投放市場。只有讓合格的人工智慧製品進入市場,才能維護人工智慧高科技的信譽,使人工智慧產業形成良性發展,進而促進人工智慧產業真正成為智能製造的核心技術、國民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新支點和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引擎。

9.發展人工智慧文化

人工智慧對人類文化有諸多影響。人工智慧技術能夠改善人類知識、改善人類語言、改善文化生活。需要營造與發展人工智慧文化。人工智慧知識的普及工作也是人工智慧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人工智慧的科學普及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向大眾傳播人工智慧基礎知識,讓他們客觀了解人工智慧,正確認識人工智慧,積極支持人工智慧。另一方面向廣大青少年普及人工智慧基本知識,培養他們對人工智慧的興趣,甚至發現與培養一批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的接班人。為此,需要開展一系列的工作。

首先,大力開展人工智慧科普活動需要加強人工智慧的教育和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這是人工智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要讓人工智慧成為天使而不是魔鬼,科普工作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爭取國家和企業的大力支持,建立人工智慧科普基地,為普及人工智慧知識發揮示範作用;鼓勵科技人員和各級教師進行人工智慧科普創作,支持出版人工智慧科普作品,廣泛傳播與普及人工智慧知識;出版人工智慧科普雜誌,向青少年介紹國內外人工智慧的發展動態、應用示例、科普知識、趣聞軼事;規範與舉辦各類人工智慧科技競賽和夏令營、冬令營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對人工智慧的興趣;面向全國大學生和中小學生,舉辦人工智慧網路競賽,營造良好的人工智慧生態文化。

此外,在發展人工智慧文化和科技中,要特別注意發揮各級學術團體的作用,讓學會組織為普及人工智慧知識和發展人工智慧文化發揮特別作用。

10.重視人工智慧社會學研究

人工智慧在給創造者、銷售者和用戶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就像任何新技術一樣,其發展也引起或即將出現許多問題,並使一些人感到擔心或懊惱。這些問題涉及勞務就業、社會結構變化、思維方式與觀念的變化、心理上的威脅和技術失控危險等。社會上一些人擔心人工智慧技術會搶奪他們的飯碗而導致失業,擔憂智能機器人的智慧超過人類而威脅人類安全等。這些都是值得高度關注的影響社會安定和諧的社會問題。

有必要把人工智慧的社會學問題提上議事日程。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學術團體,都要把人工智慧社會學研究納入相應計劃,研究解決對策與辦法。人工智慧可能出現的一些負面效應或新問題,如利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金融犯罪(即所謂「智能犯罪」),智能駕駛車輛需要出台相應的交通法規等。因此,需要建立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避免可能風險,確保人工智慧的正面效應。只有人工智慧應用得好、把握得好,才能確保人工智慧不被濫用,確保人工智慧是天使而不是魔鬼。

此外,如前所述,人工智慧已使社會結構產生變化,人-智能機器-機器協作與共存將成為人類社會結構的新常態,必將對人類社會產生具有跨時代的影響。

六、結論

國際人工智慧經過60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目前正呈現爆發增長之勢。近年來,國內外人工智慧出現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環境,各種人工智慧新思想和新技術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人工智慧的應用領域更加拓展,人工智慧的人才隊伍日益壯大。但總體上看,人工智慧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仍遠不足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但是它的社會影響問題應當得到高度重視。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人工智慧起步較晚,而且走過一段很長的彎路。不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工智慧逐步走上發展的康庄大道。如今,中國人工智慧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正在醞釀一場重大的人工智慧變革與創新,必將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歷史性貢獻。

作為智能化時代的關鍵技術,人工智慧將日益成為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引擎,必將深刻影響國際產業競爭格局和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應當以「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和「人工智慧+」等國家戰略為契機,抓住第二次機器革命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人工智慧技術與產業,為經濟的新常態注入智能化思路。要系統謀劃,瞄準國際人工智慧發展趨勢,立足國內社會發展實際需求,統籌整合國內相關資源,科學設定發展目標。要尊重與探索人工智慧發展規律,認清發展形勢,發現存在差距,明確努力方向,迎頭趕上人工智慧的國際先進水平,為國際人工智慧的發展做出中國人應有的積極貢獻。

發展人工智慧科技及其產業,開拓者們需要下定決心,堅定信心,胸懷虛心,樹立恆心,鍛煉耐心,追求精心,獨具匠心,保持細心,讓全國人民放心。相信在人工智慧發展良機面前,中國各級政府部門和人工智慧開發者一定能夠抓住機遇,創造新的輝煌,迎接人工智慧發展的新時代。人工智慧技術和產品就在大家身旁,人工智慧時代就在前面。

在本文即將脫稿之際,傳來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發表的「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鬥」的重要講話。他在大會上提出的5點要求應當成為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中國科技研究探索的指路明燈。讓我們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發動人工智慧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向著人工智慧科技強國目標不斷前進!

火眼財經轉自:藍海長青科技發展、北郵人機與認知實驗室;

火眼財經:中國領先的財經科技服務提供商,在這裡讓賺錢變得更簡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眼財經 的精彩文章:

從Nvidia開源深度學習加速器說起
科技改變世界太快,馬雲說的「新中國製造」又是個啥?
史上最貴iphone推遲發布:JDI錢燒光尋外援,日媒點名京東方

TAG:火眼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