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徑中徑又徑: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能念佛成片

徑中徑又徑: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能念佛成片

勵行法

精持門

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

若口稱佛名。繫心在緣。聲聲相續。心心不亂。設心緣外境。攝之令還。此鬚生決定心。斷後際念。撥棄世事。放下緣心。使此念心漸漸增長。從漸至久。自少至多。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畢竟要成一心不亂而後已。此事一心也。

苟得此已。則極樂之凈因成就。而垂終之正念必然。身無病苦。不受惡纏。預知時至。身心歡喜。吉祥而逝。坐脫立亡。親見彌陀。垂光接引。

若凈佛土。當凈自心。今修行凈業必以凈心為本。要凈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凈。

今持戒之要。先須三業清凈。則心自凈。

然念佛必要為生死心切。先斷外緣。單提一念。以一句阿彌陀佛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斷。

若果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不求成片。而自成片矣。

凡念佛時。先將自己胸中雜亂念頭。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單單提起一句阿彌陀佛。

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

念佛求往生。貴在心專一。

昨日入蓮社。口佛心亦佛。今日火宅中。事雜念亦雜。若非根器深。未免塵勞汩。是以古哲人。山中修凈業。

石南和尚偈曰。念佛切莫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捋轉數珠都不算。如是一百百至千。從千至萬如珠貫。箭射不入刀不侵。百萬魔軍皆退竄。

吾向來念佛。亦只囫圇念過。今始知須字字從心裡出。還須字字入心裡去。

035

幽溪大師淨土法語曰。稱名如小本彌陀經。七日持名。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稱佛名。繫心在緣。聲聲相續。心心不亂。設心緣外境。攝之令還。此須生決定心。斷後際念。撥棄世事。放下緣心。使此念心漸漸增長。從漸至久。自少至多。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畢竟要成一心不亂而後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則極樂之淨因成就。而垂終之正念必然。身無病苦。不受惡纏。預知時至。身心歡喜。吉祥而逝。坐脫立亡。親見彌陀。垂光接引。若理一心者。此無他法。但於事一心中。念念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際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便是未來淨土之際。念而不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於無可念中熾然而念。於無生中熾然求生。是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

幽溪大師凈土法語曰。稱名如小本彌陀經。七日持名。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稱佛名。繫心在緣。聲聲相續。心心不亂。設心緣外境。攝之令還。此鬚生決定心。斷後際念。撥棄世事。放下緣心。使此念心漸漸增長。從漸至久。自少至多。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畢竟要成一心不亂而後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則極樂之凈因成就。而垂終之正念必然。身無病苦。不受惡纏。預知時至。身心歡喜。吉祥而逝。坐脫立亡。親見彌陀。垂光接引。

若理一心者。此無他法。但於事一心中。念念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際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便是未來凈土之際。念而不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於無可念中熾然而念。於無生中熾然求生。是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

036

明憨山大師德清。精修淨業。有海陽禪人求授戒法。因問修淨土之要。清曰。佛說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門。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最為捷要。此法門。乃佛無問自說。三根普被。四眾齊收。非是權為下根設也。經雲。若淨佛土。當淨自心。今修行淨業必以淨心為本。要淨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淨。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惡業。乃三塗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須三業清淨。則心自淨。於此清淨心中。厭娑婆苦。發願往生安養。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要為生死心切。先斷外緣。單提一念。以一句阿彌陀佛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斷。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拈匙舉筯。折旋俯仰。動靜閒忙。於一切時。不愚不昧。並無異緣。如此用心。久久純熟。乃至夢中亦不忘失。寤寐一時。則工夫綿密。打成一片。是為得力時也。又有淨心居士者。問念佛不能成片。請開示。清示之曰。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能念佛成片。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嘗反省。今欲以虗浮信心。就要斷多劫生死。所謂杯水救輿薪之火。有是理哉。若果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不求成片。而自成片矣。此事全要自己著力。

明憨山大師德清。精修凈業。有海陽禪人求授戒法。因問修凈土之要。清曰。佛說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門。唯有念佛求生凈土。最為捷要。此法門。乃佛無問自說。三根普被。四眾齊收。非是權為下根設也。經雲。若凈佛土。當凈自心。今修行凈業必以凈心為本。要凈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凈。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惡業。乃三塗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須三業清凈。則心自凈。於此清凈心中。厭娑婆苦。發願往生安養。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要為生死心切。先斷外緣。單提一念。以一句阿彌陀佛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斷。二六時中。行住坐卧。拈匙舉筯。折旋俯仰。動靜閑忙。於一切時。不愚不昧。並無異緣。如此用心。久久純熟。乃至夢中亦不忘失。寤寐一時。則工夫綿密。打成一片。是為得力時也。

又有凈心居士者。問念佛不能成片。請開示。清示之曰。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能念佛成片。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嘗反省。今欲以虛浮信心。就要斷多劫生死。所謂杯水救輿薪之火。有是理哉。若果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不求成片。而自成片矣。此事全要自己著力。

037

又曰。凡念佛時。先將自己胷中雜亂念頭。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單單提起一句阿彌陀佛。歷歷分明。心中不斷。如線貫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間無一毫空隙處。如此著力靠定。於一切處。不被境緣牽引打失。日用動靜。不雜不亂。夢寐如一。念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便是超生淨土之時也。又曰。每日除二時功課外。單將一聲阿彌陀佛橫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將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捨。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臥。此一聲佛。時時現前。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者一聲佛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以念念煩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便於睡夢中作得主。若於睡夢中作得主。則於病苦中作得主。若於病苦中作得主。則於臨命終時便知去處矣。此事不難行。只是要一念為生死心切。單單靠定一聲佛。更不別向尋思。久久純熟。自然得大安樂。得大受用。

又曰。凡念佛時。先將自己胸中雜亂念頭。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單單提起一句阿彌陀佛。歷歷分明。心中不斷。如線貫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間無一毫空隙處。如此著力靠定。於一切處。不被境緣牽引打失。日用動靜。不雜不亂。夢寐如一。念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便是超生凈土之時也。

又曰。每日除二時功課外。單將一聲阿彌陀佛橫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將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舍。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聲佛。時時現前。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者一聲佛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以念念煩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便於睡夢中作得主。若於睡夢中作得主。則於病苦中作得主。若於病苦中作得主。則於臨命終時便知去處矣。此事不難行。只是要一念為生死心切。單單靠定一聲佛。更不別向尋思。久久純熟。自然得大安樂。得大受用。

038

明張守約嘗擬寒山詩三百首。激勸緇素。一以淨土為歸。一雲。淨土大法門。彌陀大願力。千生萬劫來。今朝始識得。當生難遭想。慎勿更錯失。念佛求往生。貴在心專一。一雲。物外寄閒身。諸緣任運歇。不染半點塵。唯念一聲佛。性使輭如綿。心要硬如鐵。肯作無益事。水底去撈月。一雲。昨日入蓮社。口佛心亦佛。今日火宅中。事雜念亦雜。若非根器深。未免塵勞汩。是以古哲人。山中修淨業。一雲。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參禪病著相。念佛貴斷疑。實實有淨土。實實有蓮池。一雲。七十古來稀。前面無多日。急急辦盤纏。猶恐來不及。橫也任他橫。直也任他直。安得閒工夫。與之分皂白。

明張守約嘗擬寒山詩三百首。激勸緇素。一以凈土為歸。

一雲。凈土大法門。彌陀大願力。千生萬劫來。今朝始識得。當生難遭想。慎勿更錯失。念佛求往生。貴在心專一。

一雲。物外寄閑身。諸緣任運歇。不染半點塵。唯念一聲佛。性使軟如綿。心要硬如鐵。肯作無益事。水底去撈月。

一雲。昨日入蓮社。口佛心亦佛。今日火宅中。事雜念亦雜。若非根器深。未免塵勞汩。是以古哲人。山中修凈業。

一雲。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參禪病著相。念佛貴斷疑。實實有凈土。實實有蓮池。

一雲。七十古來稀。前面無多日。急急辦盤纏。猶恐來不及。橫也任他橫。直也任他直。安得閑工夫。與之分皂白。

039

明張光緯念佛說曰。經雲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執持雲者。若可把捉。而非把捉。儒家所謂拳拳服膺。朱子訓以恭敬奉持者是。下文弗失。便是不亂義。儒家又言顧諟。朱子釋以常目在之。即是觀佛義。亦即是不亂義。口誦佛名。眼觀佛像。耳還自聽。聲從舌流。禪味悅心。鼻聞香氣。知是念佛。反六還一。云何得亂。吾今念佛。作一方便。自視此心。如淨寶瓶。佛名如穀。逐字逐句。如穀投瓶。貫珠而下。穀既無盡。瓶亦不滿。不放一粒拋向瓶外。顧念此瓶。不滿徑寸。中藏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微塵數佛。我亦與之俱會一處。游樂宴息。方是我安身立命處也。又曰。石南和尚偈曰。念佛切莫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捋轉數珠都不算。如是一百百至千。從千至萬如珠貫。箭射不入刀不侵。百萬魔軍皆退竄。吾向來念佛。亦只囫圇念過。今始知須字字從心裡出。還須字字入心裡去。當念佛時。先要閉目端坐。凝神定慮。不可有一毫雜亂心。躁競心。昏惰心。開口出聲。務令聲從心發。心籍口傳。息調聲和。不徐不疾。字字分明。句句相續。分之則一字可作一句。貫之則百千句直如一句綿綿密密。自一聲而至千萬聲。自一刻而至十二時。無斷無續。不缺不漏。久之純熟。花開見佛。

明張光緯念佛說曰。經雲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執持雲者。若可把捉。而非把捉。儒家所謂拳拳服膺。朱子訓以恭敬奉持者是。下文弗失。便是不亂義。儒家又言顧諟。朱子釋以常目在之。即是觀佛義。亦即是不亂義。口誦佛名。眼觀佛像。耳還自聽。聲從舌流。禪味悅心。鼻聞香氣。知是念佛。反六還一。云何得亂。

吾今念佛。作一方便。自視此心。如凈寶瓶。佛名如谷。逐字逐句。如谷投瓶。貫珠而下。谷既無盡。瓶亦不滿。不放一粒拋向瓶外。顧念此瓶。不滿徑寸。中藏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微塵數佛。我亦與之俱會一處。遊樂宴息。方是我安身立命處也。

又曰。石南和尚偈曰。念佛切莫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捋轉數珠都不算。如是一百百至千。從千至萬如珠貫。箭射不入刀不侵。百萬魔軍皆退竄。

吾向來念佛。亦只囫圇念過。今始知須字字從心裡出。還須字字入心裡去。當念佛時。先要閉目端坐。凝神定慮。不可有一毫雜亂心。躁競心。昏惰心。開口出聲。務令聲從心發。心籍口傳。息調聲和。不徐不疾。字字分明。句句相續。分之則一字可作一句。貫之則百千句直如一句綿綿密密。自一聲而至千萬聲。自一刻而至十二時。無斷無續。不缺不漏。久之純熟。花開見佛。

徑中徑又徑征義白話譯註

勵行法

精持門

蓮池大師又說,學佛的人,不一定講究莊嚴的儀錶,重要的是在於真實修行。因此,作為在家居士,不必一定要穿僧衣海青 ,帶髮修行的人,可以穿平常服裝念佛,不必一定要敲木魚擊鼓磬。好靜的人,可以安坐寂靜念佛,不一定成群結隊做法會。怕事的人,可以閉門念佛,不一定要進寺院聽經。識字的人,可以依教念佛。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凈念佛。寄庫來生 ,不如現在作福念佛。許願保平安,不如悔過自新念佛。閱讀外道書籍,不如一字不識念佛。自己無知,而對人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簡而言之,凡是端正自心,滅除惡念,這樣念佛,稱為善人。收攝心念,除去散亂,這樣念佛,稱為賢人。明悟心性,斷除惑業,這樣念佛,稱為聖人。

蓮池大師說,我出家後,到處參訪,當時遍融法師門庭非常興盛,我到京城參拜求教,膝跪前行,再三請求開示。遍融師說:「你可要守本分,不要去貪名逐利,不要去攀緣。應當因果分明,一心念佛。」我恭敬受教而出,同去的人大笑道:「就這幾句話,哪個說不出?千里迢迢而來,還以為有什麼高深奧妙的地方,原來一錢不值!」我說:「這才真正看見他的好處。我們渴仰欽慕,遠道而來,他卻不談玄說妙,凌駕於我們之上,只是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的、切近精實的功夫,叮嚀開示。所以這就是他的好處。」我至今老實遵守,不曾放任忘失。

大師又說,我從前在寺院的煉磨場中,一次方丈對大家說:「中元日(七月十五)要作盂蘭齋 。」我以為要設供吧,然而沒有設供,只是念佛三天而已。又聽說以前有一院主被官府逮捕,堂中第一座,召集眾僧救護,大家以為要持誦經咒,也只是高聲念佛而已。這二件事,完全出乎常情之外,有大人作略,真可效法!

優曇大師《蓮宗寶鑒》上講到,「離相念佛無住法門」。慈照宗主說,「離相念佛三昧」,是指上根利智的人,領悟了這一深理,就能時常運用虛空平等之心,無我人眾生壽者相 。經上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從這裡出發,念念彌陀出世,處處極樂現前。能如此,離相則無相,無相則無住。無住則入佛的境界,這才是無上真正大菩薩道。

《金剛經》講:「應如是生清凈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清凈體中,空空蕩蕩,晃晃朗朗,一無所有,一切無住。《心要訣》說:「冥心本乎無住,無住心體,圓融不測。」《凈名經》說:「一切法以無住為本。」安住無為,名之為住。住無方所,故名無住。無住之心,是為真心。」

空觀 念佛三昧無念法門

關於空觀念佛三昧,智者大師開示三止、三觀之法。先空、次假、次中。如今要想使修行人返妄歸真,先觀一切法是假,乃至四大、五蘊、六根、六塵、六識,盡十方世界山河大地,全無一物,了知一切事物皆虛妄不實,才能懂得什麼叫做真實。修這個法門的人,先要攝心靜坐,把世間一切虛妄不真實的境界,全都掃除乾淨,一切放下,只觀於空。連空也要空去而不可得,如此則立即進入到如來的寶明空海之中。性覺真空,就是如來藏 。

《瓔珞經》講:「世間的人之所以不能成道而了脫生死,都因為妄念成為他們輪迴的種子的緣故。」佛教以無念為宗,如果見一切法,心中不受染污,也不執著,這就叫無念。無念之念,就是正念。圭峰法師說:「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的奧妙,就在這裡。 古代的高僧大德說:「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也徒然。」

參禪念佛三昧究竟法門

慧遠祖師的《禪經序》說:「禪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禪無以深其照。禪智者,寂照之謂也。」念佛的人,要想參禪見性,只依照這個方法,要在靜室正身端坐,掃除緣累,斬斷情塵。外不著境,內不住定,回光一照,內外俱寂。然後密密舉念南無阿彌陀佛三五聲,豁然明悟,親見本性彌陀。內外身心,一時透脫。盡乾坤大地,全是西方。萬象森羅,無非自己。靜無遺照,動不離寂。得生上品,稱為實報莊嚴土。

永明禪師四料簡說:「有禪無凈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在為人師,將來作佛祖;無禪無凈土,鐵床與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蓮池大師說:「參禪的主要目的在於見性開悟,專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為了能夠往生凈土。念佛人見性開悟,正是上品上生的事情。如果說經中專說執持名號,沒有參究的說法,但要是存此廢彼就不可以了,因為念佛人既已見性,怎麼還擔心不得往生呢?」

攝心念佛三昧調息 法門

《坐禪三昧經》說:「菩薩坐禪,不念一切,只念一佛,即得三昧」。初機修習,總免不了昏沉、散亂這二種病。《人天寶鑒》說,凡是修習禪定,應進入靜室,正身端坐,數出入息,從一至十,從十至百、 至千萬。便感到此身兀然不動,此心寂然不起,與虛空相同。不須禁止,自然就會得到光明徹悟。如今攝心念佛,要想速成三昧,數息最為重要。凡要準備坐時,先觀想自己的身體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不使間斷。乃至深入禪定,出入息和念佛都忘掉。這時自己的身心,與虛空相同。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然現前,即是唯心凈土。

唐代飛錫大師說,世上用水晶、菩提、木梙(音患)當數珠的多,而我則以出入息當作念珠。稱念佛名號,依照出入息。行住坐卧,常用此珠。即使睡覺,也帶著佛念去睡,醒來立即繼續念佛,這樣做必然會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夢既不斷,念佛三昧就修成了。面見彌陀,親蒙授記,就萬無一失了。

一相念佛三昧專念法門

《大般若經》雲,佛告訴曼殊師利 說:「菩薩能正修行一相莊嚴三昧,速證菩提。修這個法門的人,應當遠離喧鬧繁雜,不要思想眾相,專心繫念於一位如來。審取名字,善想儀容,就是普觀三世一切諸佛,就會得到諸佛的一切智慧。」《天台十疑論》云:「眾生的根機愚鈍、濁亂的人多。如果不專心繫念一尊佛,心必散亂,三昧難以修成,所以專門教他念阿彌陀佛,就是一相三昧。」

《彌陀疏鈔》講,有的人說:「佛佛都可以念,為什麼不能隨便念哪一尊佛,而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呢?」這是你不知道阿彌陀佛與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特別有緣的原故。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人人都喜歡念,即使是惡人,有時也不覺失聲念佛。人逢喜事,會不自覺地念佛。人遇惡事,以及災難等尤其會不自覺地念佛。如果使之自然念佛,就專念阿彌陀佛,即得三昧。

憨山大師說,佛為了救度娑婆世界這些苦惱眾生,專說西方極樂凈土法門。只要專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國,有《彌陀經》一卷,經中所說的,都是極樂國土的真實境界。其修行方法,只以念佛為主。每天清晨早起禮佛,即誦《彌陀經》一卷,或《金剛經》一卷。接著手持數珠,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或三五千聲,或一萬聲。念完後面對佛前迴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國土。這是早課,晚課也同樣,以此作為定課,不可減少。每天除早晚功課外,於十二時中,單將一聲阿彌陀佛放在心中,牢牢記住,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世事俗務都不思想,只把一句佛號,當作自家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舍。就是飲食起居,行住坐卧中,這一聲佛號,也要時時現前。如果遇到順逆喜怒煩惱境界,心神不安的時候,就把這一聲佛號,提起一壓,就能看到煩惱當下消滅。因為人的念念煩惱,就是生死根本,現在以念佛消滅煩惱,便可了得生死,再沒有別的方法。如果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就能在睡夢中作得主;若在睡夢中作得主,就能在病苦中作得主;若在病苦中作得主,那麼臨命終中時,就能了了分明,就知道去處了。這件事並不難,只要了生死的心切就是了,因為方法很簡單,僅僅靠定一聲佛號,不再向其他方面去尋思,直接念下去,久久純熟,自然得大安樂自在,得大歡喜受用。

白居易《念佛偈》說:「余年七十二,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然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凈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么生,不達又如何 ?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張光緯《念佛說》寫道,石南和尚有偈說:「念佛切莫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亂 。九十九聲心念差,捋轉念珠多不算。如是一百百至千,從千至萬如珠貫。箭射不入刀不侵,百萬魔軍皆退竄。」我以往念佛,也只是囫圇念過。今天才知必須字字從心裡出,還字字入心裡去。要念佛的時候,先要閉目端坐,凝神定慮。不可有雜亂心、急躁心、昏惰心,開口出聲,務必要使聲從心發,心藉口傳。息調聲和,不快不慢。字字分明,句句相續。分開則一字可作一句讀,連貫則百千句如同一句。綿綿密密,從一聲至千萬聲,從一刻到十二時,無斷無續,不缺不漏。久久純熟,花開見佛。

呂祖有偈說:「念佛虔誠便是丹,念珠百八轉循環。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結菩提了聖凡。念意不隨流水去,念心常伴白雲間。念開妙竅通靈慧,念偈今留與汝參。」

呂祖:指呂洞賓。

明代徑山覺浪道盛禪師的《念佛直指圖說》:

覺浪道盛禪師說,佛法之要,沒有超過參禪的。念佛、持咒、修觀、持戒,這些都屬於修福。其中念佛三昧,最為尊貴特殊,因為人只有一心,既然此心全提心佛,那麼一切妄念、雜念全攝歸到不亂的正念中去了。無始以來的業識種子,全融化為獨露的真心。正因為全提心佛,萬法都皈依它,不用藉助於其他方法,自然就會立即超脫。這一法門自從慧遠大師開宗,結社於廬山,如十八高賢輩,各有感應。至於臨終見佛,聖境現前,而得往生的人,無法計算。他們都是一生辦成,不等來世再修。所以我特創立這一圖表,以闡明馬祖「即心是佛」的宗旨。

圓信法師說,一心不亂的意思,就是只用一句佛名,極力追頂。猛之又猛,情識一斷,則過去的事,思量不來。未來的事,卜度不著。現在境,心識不撓。三心斷絕,稱為前後際斷。 眼前如大圓鏡中所映現的森羅萬象,並無一物可得。身心蕩然,好像行雲的去來。這種光景,稱為一心不亂。到此也無心可亂了。現今目前,就是極樂世界。山光水聲,無不是佛法。所以臨命終時,就沒有痛苦了。

石雨方禪師說,念佛有多種,有漸,有頓。有頓中漸,有漸中頓。所說的漸,如像現今人隨口念佛,雖不知觀相,也不識西方,日後直到善惡業報盡時,這一句隨口彌陀,也用得著。如果是頓念的人,直接持名,或者一日,或者七日,念得一心不亂,這樣不僅死後往生,即在此時,就可以看到阿彌陀佛全身顯現。更有要認識「念佛是誰」的人,隨念隨追,追到無可追處,忽然撞著,這就是頓中漸。如果是漸中頓,那就不管你西方東土,也不管你凈念散念,只要一句念得著,就是好手。所謂「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蓮池大師說,我見到新學的後生,才把一句佛放在心頭,越發覺得閑思妄想,沸騰起來,於是就說念佛不能攝心。他不知道萬念紛飛的時候,正是做功夫的時節,應該提起正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功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況且你之所以能夠覺察到妄念重,多虧這一句佛號,如果不在念佛時,縱然妄念如潮翻湧,剎那不停,自己又怎能覺察到呢?照此雖散亂心念佛,必得久歸純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願往西方 的精彩文章:

肉真的不能吃,奇奇怪怪的病都從這兒來的
【印祖法匯】大師自述
蓮池大師法語:繼祖傳燈
學知足
念佛吃素往生西方,是世間第一功德事

TAG:同願往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