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誦經六訣竅,積累大功德

誦經六訣竅,積累大功德

誦經

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誦經,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會誦一些經典。可是沒有幾個佛教徒懂誦經的訣竅,他們認為誦經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實誦經並非如此簡單,若是懂得誦經訣竅的人,他在一次誦經中就可以獲得一座殊勝修法圓滿的功德。要是一個知道誦經訣竅的人若如法地按訣竅誦經,就會很快受到法義的加持而開啟智慧。

誦經的訣竅有六個步驟:一、觀想法會聖眾;二、修供養;三、修皈依;四、發菩提心;五、安住;六、迴向。

01 觀想法會聖眾

我們不管誦哪一部經典,首先要把我們誦經的處所觀想為講這部經典的法會場所。然後明了的將偉大導師釋迦牟尼佛和法會聖賢等眾清清楚楚地觀想出來。再觀想自己身在法會之中。這樣觀想就會使得誦經者如同身臨其境一樣,這樣就會很容易理解經義。

02 修供養

如前所說把一切諸佛聖賢等眾都觀想出來後,我們就要開始修供養。這時我們要觀想自己的意念中以種種七寶供養佛陀及諸大菩薩和阿羅漢等。經云:行者無物供養三寶,於意幻觀想供養亦可得如實供養的功德。意幻供養和真實供養的功德是一樣的,所以在誦經時亦可以修供養。

03 修皈依

我們在誦經時若不能生起究竟地歸投三寶的心,就不能於三寶所弘之法相應。所以在誦經前必需要修皈依。我們供養完法會聖眾後,就要緊接著觀想自己與一切眾生恭敬對三寶前頂禮皈依,心中念誦皈依偈頌。

04 發菩提心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佛法都是大乘教法,我們修學者一般學的經典都是大乘經典。學大乘法就要有大乘的心態,什麼是大乘的心態呢?那就是菩提心。所以我們讀誦大乘經典時就要有相應的發心。當我們修完皈依後就要觀想自己在諸佛面前發起大願來。心中這樣想:慈悲偉大的導師佛陀啊!願您加持愚痴的我,令我開啟無上的智慧,成就圓滿正等覺,圓滿度化一切眾生。這樣發願後,再觀想自己發完願後,佛陀很是歡喜地從五體中同放清凈寶光灌入我們的頭頂來加持自己。由於佛陀地加持從而清凈了自己的聞法業障,我們在往昔時曾經造過好多對佛法的誹謗等障因。所以此生要想很快的領悟佛法,就要清凈往昔所造聞法違緣的障礙。若不觀想凈除業障就不可以很快的了解法義。必需發起菩提心來。這是很重要的。

05 安住

前面的前行具足了以後就要趨入正行而來誦經。在誦經時我們要把心安住在經書的字裡行間中。一邊誦一邊觀想這些經文化成光明融入自己的心中。誦經不要追求速度和數量,要注重誦經的質量。字句分明的來誦經是最好的。

06 迴向

當我們誦完經後觀想這部經典化成光明融入自心。然後就恭對佛陀之前發願迴向。把誦經的功德迴向於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皆能成就無上智慧,究竟地出離生死輪迴諸苦。

我們圓滿了這六個訣竅來誦經典,這樣就會獲得誦經的覺受,這樣才可以很好的理解經義法理。同修們啊!!!要知道,欲想出離輪迴諸苦,就要在聞思經書教理時注重訣竅而實實在在的行持。小事可以累積大功德,即使像掃地、洗碗、洗菜這樣的小事,也可以累積大功德。常聽佛子們有這樣的抱怨:我時間緊,工作忙,沒有時間修行,沒有時間做功德,沒有時間護持常住,沒有時間參加法會,沒有時間……總之,沒有時間積累功德,修善積福慧。

其實,學佛本不同於世間學習某類知識,只是在學這種知識的時候,才想到這個知識,平時可以不去想到它。而學佛本是學會生活,佛法不離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佛事。如果在做生活中的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本著一片佛心,利樂有情,那麼生活就是我們做功德的道場,每一個我們身邊的人就是常住僧,就是諸佛菩薩。我們做的每一件事就是供養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若以清凈心,把我們的真誠投注於每件事中,以待奉三寶的心來做,這個功德是做在遍人間的大道場的,這個功德力,自然很大。

若是能在做每件事情的時候,更發廣大心,做如是想:「讓我的工作,帶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生靈安康、祥和,讓每一個享受我工作成果的生靈與佛法結緣,都能夠種下一顆菩提種子,因果成熟見佛聞法,畢竟成佛。」那麼,你做的再普通的工作,它的功德也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我們的工作也許是忙碌的,但我們的心是清凈的、自由的,如果我們只是為了自己的衣食或妻兒而工作,那麼這個心量不大,所得的利益也是宿命中應得的。如果我們一念清凈,心中懷著為大眾,為盡虛空遍法界生靈的心去做,那麼這一念的功德力便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說:功德的大小,功德的做法,不在於形式,而在於至真、至純的一念之間。只要心到了,那麼再小的事情,也有無量的功德,因為你的心量有無限大。可見,只為一日三餐而工作,那隻得到三餐的好處,若為盡虛空遍法界的有情、無情眾生而工作,那就得到盡虛空遍法界的功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台市觀音禪寺 的精彩文章:

師父說:生活中的壓力都是一種成長的動力
10.1是國慶節,還是「國際老人節「-說說佛教中的孝親敬老!
太虛大師:學佛之簡明標準
《地藏月》以佛法的威德力救拔生生世世的父母
損害福報的幾種行為,你中招了嗎?

TAG:東台市觀音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