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泉州晉江深滬與海上絲綢之路

泉州晉江深滬與海上絲綢之路

2009年在無錫舉行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中,絲綢之路成為「文化線路」遺產保護的核心內容。與會者就海上絲綢之路申遺事宜進行協調和座談,確定福建、廣東、寧波、揚州、蓬萊五城被納入申遺計劃。由於泉州宋元時期是世界第一貿易口岸,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而深滬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歷史上的古泉州港,是泉州地區「三灣十二支港」合成的集群海港的總稱。古深滬灣介於泉州港的北港與南港之間,有深滬、永寧、祥芝、福全四個支港,是泉州港通往海外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國東南沿海海防的軍事要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廷任命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沿海經略海防,設衛、所、司。時深滬置巡檢司。因而鄭和下西洋航海圖的泉州部分,清晰地標註著「泉州衛」、「永寧衛」、「崇武所」、「深滬巡檢司」等地名。有力地佐證了深滬灣在海上絲綢之路和對外貿易的歷史地位。

根據史實記載,深滬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和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如明永樂年間,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的偉績中,就記載著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舟師曾停泊駐紮深滬港候風、補給。而今,在深滬南春松柏山還留存著「三保街」、「柴仔岫」、「南春井」、「水月池」(亦稱「上田井」)等鄭和舟師駐紮地和飲用井水的遺址。深滬科任(烏潯)人吳夢,因善水性、悉航道,加入鄭和舟師,深受鄭和的重用,從一名水手,提升到武德將軍之銜。吳夢告老還鄉後,在科任故里建造家宅。於今,在其宅門口還留存著旗杆夾石遺物。由於鄭和對吳夢的賞識,其時,深滬便有大批船員加入下西洋的船隊。據《晉江縣誌》記載,明初時,深滬人就有旅居菲律賓和東南亞各國。《明史·呂宋傳》載:「永樂三年十月,遣官賁詔其國。」奧斯汀·克雷格《西班牙人到來以前歷史》一文說:「1405年,永樂帝曾派一位高級的中國官員,英文名KOCHALAO,(譯音許柴佬,俗呼許佬哥)到呂宋去治理該國。」據載,許柴佬為深滬呂宅人,明初僑居呂宋,因經商有方,後成為呂宋島巨富。在當地享有盛譽,為華僑界領袖。明永樂三年,欽差大臣鄭和下西洋巡蒞菲律賓島,奉永樂帝詔書封許柴佬為呂宋總督,統攬該國軍、政、財、文大權。任職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達二十年之久。

600多年前,鄭和率領由兩萬多名官兵,數百艘戰船組成的龐大艦隊,七下西洋。據專家研究,鄭和船只有相當部分在福建建造,其船形也就是歷史所稱呼的「福船」。在泉州首批省級「非遺」項目和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中的水密艙海船營造工藝傳承人,是深滬人陳芳財先生,是國寶級的「非遺」傳承人。這就充分證實了深滬的福船製造工藝的歷史地位。福船,是福建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稱,是中國「四大古船」之一,為中國古代著名海船船型。福船特點包括:一是首部尖尾部寬,兩頭上翹,首尾高昂,它的兩舷向外張拱,兩側有護板。特別是有高昂首部和尖底,又有堅強的衝擊能力,吃水深,可達四米以上,適合於海上航行和作戰。二是船體高大,上有寬平的甲板、連續的艙口,船首兩側有一對船眼。作為戰船用的福船全船分四層,下層隔艙,可用石條壓艙,二層住兵士,三層是主要操作場所,上層是作戰場所,頂樓是作戰指揮台或瞭望台,居高臨下,弓箭火炮向下齊發,往往能克敵制勝。三是操作性好,福船特有的雙舵設計,在淺海或深海都能進退自如。由於具有上述特點,福船可以作為遠洋運輸船和戰船。

深滬是一座在文化和歷史方面都有著深厚積澱的古鎮。水密隔艙仿古海船,就是在船艙中以隔艙板分隔的彼此獨立且不透水的一個個艙區。它由隔艙板、船殼板、水底板、船甲板相聯圍成,構成相對獨立的空間,給船體增強粘結力和安全性,大大提高了海船遠航的抗擊能力。時至今日,值得一提的是深滬沙灘造船仍然沿用傳統營造方式,尤其是用於填抹船體縫隙的「桐油灰」,仍然沿用傳統的製作工藝,《馬可波羅遊記》中稱其「凝結粘固之力,不亞於膠的粘合物。」又如傳統的鋸木工具,船體的龍骨鋪設在作坊的沙灘上,等等,都得到了保存。這些傳統工藝仍保持鄭和時代的特色,讓海船得以堅固無比。這大概是14世紀,鄭和和他的船隊能夠縱橫海疆,無往不勝的原因吧。新近一艘仿古木帆海船——「太平公主」號,在深滬建造成功,就是由水密艙海船製作工藝傳承人陳芳財先生設計、主持建造而成的。這艘船從造型設計、選料、製造工藝到外觀裝飾,以及製造流程和造船儀式,一切都遵循古制。

當人們回眸600多年前那個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也是不禁對開闢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先河的代表人物鄭和產生景仰之情,同時又審視深滬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係和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泉州好所在 的精彩文章:

晉江人避「五毒」的習俗
男子醉酒露宿街頭 民警聯繫家人送回

TAG:泉州好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