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賈題韜壇經講座:禪宗的系統

賈題韜壇經講座:禪宗的系統

前面講了行由品,現在講般若品。般若是印度音,就是智慧的意思,這個智慧不是我們平常理解的那個智慧,而是依照佛的說法,了生脫死,得到解脫的那種智慧。佛說法49年,談經三百餘會,而講得最多的就是般若。菩薩們稱佛一切時都說般若,所有的佛法都從般若而出,所以般若為諸法本,為諸佛母。龍樹菩薩有個徒孫叫阿侯羅拔陀羅,他寫了一首「贊般若波羅蜜多偈」,寫得極好,其中有這麼幾句:

佛為眾生父,般若能生佛,

是則為一切,眾生之祖母。

你看,般若的地位有多高。佛經被記錄、整理出來後,其中部頭最大、分量最大的就是般若。一部《大般若經》就有六百多卷。玄奘法師譯經,力氣花得最多,精力耗得最大的就是這部經。而《金剛經》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學佛的人不學般若,那他就等於沒有學佛法,不管你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都必須有般若的見地,這是本錢,也是學佛的資糧。對禪宗而言,般若就是禪宗的靈魂。要知道,歷代真正的祖師,他們都是把般若弄活了的。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剌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

師曰:「是。」

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梁武帝大家知道,他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護持佛教的皇帝。他在位50年,到處修建寺廟,剃度僧人,翻譯和流通經典,為當時佛教的興盛做了很大的貢獻。他自己還幾次出家為僧,願意在寺廟裡當小沙彌,為寺廟做事,但都被宮廷和政府出錢把他贖回來。梁武帝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生活也很清苦,但真正說來,他卻不懂佛法,對世間法也不很精通,所以後來弄得家破人亡,被侯景困在宮裡活活餓死。

梁武帝的故事,後來成為外面、特別是儒家攻擊佛教的重大口實,說這是佛法的過錯。這個論斷是不科學的,現在世界到處亂鬨哄的,這兒有原子禪,那兒有污染,許多國家有戰爭,如果把這些歸罪於科學的發展,試問,這到底是科學的過錯還是世間煩惱的過錯呢?這一點是要嚴格區分開來的。

所以只重視物質文明的建設,不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是不行的,是會出大問題的。一些人看到科學是殺人的利器,國什麼看不到科學濟世之益呢?醫院裡那麼多的病人是科學救出來的嘛!現在人口爆炸,不是綠色革命,使糧食生產番了幾番,地球50億人怎麼吃飯?所以,不論對科學,對佛法都要看你以什麼態度來對待,若以煩惱心來搞,什麼好事都全變成壞事的。

梁武帝晚年昏聵,與佛法有什麼關係呢?並且達摩和六祖就認為他根本不懂佛法,六祖對梁武帝更有直接和深刻的批評。

關於功德,中國歷史上那麼多信佛的人都沒有弄清楚過,現在國家落實了宗教政策,開放了寺廟,到寺廟敬香拜佛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都是為了做「功德」,也就是求福報。對什麼是功德,一般人心裡是糊塗的。這裡六祖大師對功德的內容說得極為明白,我們共同來學習,認真弄清楚佛教里的功德是怎麼回事。

六祖明確指出:「不可將福德便為功德」。這裡六祖在功德和福德之間劃開了一條線。「功德在法身中」,法身修成了,才算有了功德。這與一般庸俗的理解有極大的不同。要知道,與成佛有關的才能稱為功德。為什麼呢?功德是方便你成佛的,是方便你解脫生死的,決不能庸俗地理解為修福。

六祖有六祖的系統,這個系統不等於世間學說的系統,又不同於佛教內其它宗派所建立的系統。六祖,也就是禪宗的系統是:要在自己的本性、內心中見道,以道為綱並範圍萬法、創造萬法,這才是真正的系統。你看六祖在這裡對功德的反覆說明,都是回歸在自己的真實見地上,並且不離分毫,也不往別處說,這才是真正的大師。若要花言巧語、繞起彎子說,就不是菩薩心腸,也是沒有見道。

如果我們過濾了精神中種種不實在的東西,清純的自性就會現前。六祖對功德的解釋,是以自己內心之中發出來的,不是做學問做出來的,所以不論怎麼說,都滴滴歸源。所以你看怎樣才能成佛呢?——見性。怎樣才能得到無上的佛法呢?——見性。什麼是功德呢?——見性。一切一切,總不離明心見性, 一切一切,都要回歸這裡。學佛的人不在這裡下功夫,不論求這學那,終歸是虛幻不實的,如同梁武帝一樣。若論修福,你這些老百姓,哪怕那些達官貴人,還能與梁武帝相比嗎?與人為善是好事,佛教強調布施波羅蜜,布施是求功德的,但千萬注意《金剛經》所說的:「佛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你做功德,千萬不要執著,做就行了,更不要企圖回報,這樣才與波羅蜜相應。若執著了,企圖回報,那麼你所得的福德也可憐得很,更與功德不相應。

所以,我們今天說一切功德,都應迴向法身,不要迴向下一輩子如何如何。學佛的人,特別是學禪宗的人,千萬不要搞那類事情。志向一定要立得大,目標要緊緊盯著解脫和成佛才行。若說下一輩子,怎麼了得盡呢?那是沒有個完的。只有求得當下解脫,才能一了百了,徹底脫手。所以要認真體會六祖這一段中對功德所作的解釋。

賈題韜先生(1909-1995)

號玄非,法名定密,山西洪洞人。當代著名佛學家,先後在山西大學、金陵大學、成華大學教授,教授邏輯學、哲學。四十年代在成都創建著名禪修團體「維摩精舍」,解放後在西藏、四川等地從事佛教領導工作。賈題韜先生對佛學,特別是禪宗造詣甚深,在海內外頗有影響。賈題韜先生生前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傳統文化研究所所長,東方文化藝術研究所顧問。

往期回顧

歡迎您關注十方叢林微信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覺居士 的精彩文章:

知乎31個神回復,知識分子聚集地並非空口無憑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是極其柔軟的
世界三大哲學體系略說
靈祐禪師開闢道場艱辛路
世佛聯和平大會舉行 中佛協首次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聲

TAG:明覺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