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俄將合作建造月球空間站 人類跨星球夢想更進一步

美俄將合作建造月球空間站 人類跨星球夢想更進一步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近日在澳大利亞舉行的國際宇航大會上宣布,美國將與俄羅斯聯合建造名為「深空通道」的月球空間站。這個空間站將作為人類向火星以及其他太陽系天體進行探索的中轉站。空間站將在2020年動工,建成後將有航天員長期駐守。

從目前已知的信息來看,這個月球空間站的建造和運營模式,很有可能沿用國際空間站的模式。由美國主導,聯合俄羅斯、日本、歐洲空間局等國家和組織,在環繞月球的軌道上搞一個小型的國際空間站2.0版。新的月球空間站的功能將主要聚焦於針對火星、小行星等地外天體進行探索,充當火星飛船的中轉站,類似一個太空碼頭。

目前,美國通過國際空間站項目,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長期太空飛行經驗,以及聯合十幾個國家進行系統資源整合,將各方優勢集於一身,打造系統工程的經驗。美國必然將國際空間站上取得的經驗和成功模式,複製到月球空間站中去。可以預見的是,將來的月球空間站,必將是一個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歐洲甚至包括印度航天員輪流值守的國際化空間站。

國際化運行的好處是,第一,可以取長補短,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在目前的國際空間站任務當中,美國最倚重的合作對象就是俄羅斯。俄羅斯的空間交匯對接技術、天地往返技術、長期太空飛行方面的經驗,在國際空間站的建造運行當中是不可或缺的。沒有俄羅斯,就沒有現在的國際空間站。此外,日本、加拿大、歐洲空間局等國家和組織,對於國際空間站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

第二,經費方面的支持。國際空間站一共有十幾個國家共同參與建造和維護,不僅提供技術而且提供金錢。新的月球空間站,雖然規模沒有目前的國際空間站大,但是把載荷從地球運往月球,路途遙遠、花費不菲,資金的需求必然是天文數字,美國人顯然已經覺察到預算上會相當吃緊,因此打起了盟友的主意。與其自己搞,不如來個「眾籌」。

建造月球空間站的意義在於,由於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而且月球沒有大氣層,火星飛船從月球出發可以攜帶更多的燃料、給養,運送更多的航天員。要實現這個設想還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在月球表面建立月球基地。在月球基地裡面能夠利用月球上的資源提取燃料,甚至能夠建造部分或者整個的火星飛船。

未來可以承載很多航天員的火星飛船,將在環月球的軌道上進行總裝,與月球空間站對接,在添加了來自月球提取的燃料之後,從地球上來的航天員通過月球空間站,進入到火星飛船裡面。然後火星飛船與月球空間站分離,加速駛離月球軌道,踏上火星探險之旅。

因此,美俄合作建設月球空間站,只是未來太空探索計劃的「一期工程」。在是否重返月球這個問題上,美國人一直舉棋不定。目前美國人的探索太空路線圖是放過月球,直接登陸火星和小行星。但是俄羅斯已經把載人登月明確納入太空探索規劃中去。這一次美國聯合俄羅斯搞月球空間站,實際上是看準了俄羅斯有實現載人登月的意圖。既不用推翻現有路線圖另起爐灶,又可以借俄羅斯的力量實現重返月球,把月球作為其以後開發火星的橋頭堡。

(資料圖:火星)

待月球空間站部署這個一期工程完成後。美俄及其它月球空間站項目的參與國,必然開展二期工程——載人登月。多國航天員將以月球空間站為大本營,先從地球乘飛船來到月球空間站做休整,然後從這裡換乘登月飛船下到月球表面進行探索,為第三期工程的實施尋找合適的地點。

所謂第三期工程,就是在月球表面建立月球基地。月球基地除了進行科學考察以外,更重要的任務是開採月球資源,並且利用月球上的資源建設月球工廠,生產火星飛船急需的液氫燃料。

在第三期工程的初期,許多巨型火箭會從地球發射,將許多積木式的月球艙送上月球。這些月球艙在月球表面對接起來,就形成了可以長期居住的房屋,供航天員居住和工作使用。

隨著月球基地的逐步擴大,這裡將升級成為月球工廠,開採月球的各種資源,包括氦三,以及月球南北兩極的冰。月球上的冰可以通過電解變成氫和氧,而氫可以用作火箭燃料,氧則用來提供給航天員呼吸。這樣一來,月球就成為了未來火星探險飛船的後勤基地。

月球基地的意義在於,它可以支持人類進行大規模的火星殖民,而不僅僅是派幾個航天員上去做一些象徵性的科學考察。從月球空間站這個計劃可以看出端倪,美國和俄羅斯都有非常明確的在太陽系內進行星際殖民的路線圖。

正如埃隆·馬斯克所說,人類必然成為太陽系內的一個跨星球智慧物種。目前來看,這個設想不是科幻,而是正在穩步推進當中的現實!

歡迎發表評論,期待您的真知灼見!

小貼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銳評 的精彩文章:

拉斯維加斯槍擊案 將更加撕裂美國社會
中國實現人類首次洲際量子通信,意義何其重大!
特朗普要這樣減稅,中國見招拆招

TAG:環球銳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