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年前糧倉仍在使用 防水設計巧妙雨停即干

百年前糧倉仍在使用 防水設計巧妙雨停即干

在陝西大荔朝邑鎮南寨子村,有一座建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的民辦糧倉,叫豐圖義倉,由當時的東閣大學士閆敬銘倡議修建。糧倉座北朝南,高14.89米,東西寬133米,南北長83米,總面積1.1萬平方米。慈禧太后曾御封此倉為"天下第一倉"。至今,該糧倉作為中央儲備糧庫仍在使用。作為儲糧重地,防水防潮十分關鍵,豐圖義倉自建成始,其防水系統設計堪稱一絕,竟達「雨停即干」的神奇效果。圖為豐圖義倉全景圖。

豐圖義倉牆頂平面由青磚鋪成,採取分段四周高、中間低的結構,下雨時,能巧妙地將雨水匯於中間部位。圖為糧倉的倉頂。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周高、中間低的建築形態。

倉頂中間部位的最低處,有一個逐漸向外傾斜的落水槽。雨水流到低處時,會自然地順著落水槽向院內排出,避免雨水四散造成倉頂積水、滲水。目前,落水槽用鐵制漏板掩蓋著,以防雜物進入水槽影響排水。

落水槽從倉頂伸出後,與水馘(guo)道相通伸向院內,並用女牆護衛,這樣的水馘道在整個糧倉共建有12個。圖中紅圈處即為部分水馘道。

圖為一處伸向院內的水馘道側面形狀。水馘道與女牆相互配合,可防止雨水順著倉庫外牆流下而滲蝕牆體。

水馘道的水槽里嵌著用鐵皮捲成的半圓管,從而實現水槽的長期使用。

圖為從女牆上面伸出的水槽末端。

每一個水槽的下面,都放有一個大水缸,下雨時,雨水順著水槽可直接流入缸內。

流入水缸的雨水長期存貯,作為防火用水使用。圖為盛滿水的水缸。

除了倉頂,豐圖義倉的倉院場地也是四周高、中間低,每逢下雨天,從倉牆到院內,排水通順流暢,雨停牆院即干。古代建築師們利用智慧設計的這種防水構造簡單而科學,設計理念非常值得現代建築工程借鑒。本組圖片拍攝於10月2日。如要了解更多信息,請添加微信公眾號「大河鄉土」(dahexiangtu),歡迎投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河鄉土 的精彩文章:

觸目驚心!千年古城不收費,娘娘廟慘遭刻劃
中秋節回家團聚 7旬老父把僅有的兩分花生全刨了
天下第一奇山 英國著名攝影師鏡頭下的黃山
遊人冒雨涌壺口瀑布 汽車堵20公里
朱文公祠遭刻字 遊客:真對不住大教育家

TAG:大河鄉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