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2017年10月6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7年10月6日Science期刊精華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10月6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

1.Science:重大發現!揭示反安慰劑效應產生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n1221; doi:10.1126/science.aap8488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昂貴的藥物可能讓人們更容易感知它的副作用,而這種現象並不只是「存在於他們的頭腦中」。

這項研究深入探究了這種所謂的「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它是眾所周知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的相反形式。安慰劑效應指的是在接受治療後人們因期待有好處而感覺變好一些。對反安慰劑效應而言,患者對治療副作用的擔憂讓他們感到不舒服。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當被告知假藥價格昂貴時,人們更可能報道它的令人痛苦的副作用。但是這並不是人們「編造」的東西。通過大腦成像,這些研究人員將這種現象追蹤到大腦和脊髓中的特定活動模式。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10月6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teractions between brain and spinal cord mediate value effects in nocebo hyperalgesia」。

就這項研究而言,Tinnermann團隊招募了49名健康志願者,並隨機地分配他們測試兩種止癢「藥膏(medical creams)」中的一種。

事實上,這兩種藥膏都是相同的,而且都沒有活性成分。然而,這兩組志願者被告知這兩種產品具有讓他們對疼痛更加敏感的副作用。這兩種假藥膏僅有一種明顯的區別:一種是用昂貴的價格標籤來包裝的;另一種是廉價的。

當這些志願者將藥膏塗於前臂後,這些研究人員讓他們接受一項標準測試來測量他們對熱量誘導性疼痛的耐受性。

結果證實使用昂貴藥膏的那些人在測試期間對疼痛更加敏感。平均而言,他們的疼痛評分停留在15分左右,位於「輕度」疼痛範圍內,然而,那些使用廉價藥膏的人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不適感。

利用功能性MRI大腦掃描,Tinnermann團隊在對昂貴藥膏產生反安慰劑效應的那些人中發現了特定的神經系統活動模式。Tinnermann說,這其中就包括在某些大腦結構和脊髓之間的「溝通」變化。

2.Science:重磅!一種三特異性抗體三管齊下有望阻止HIV感染

doi:10.1126/science.aan8630; doi:10.1126/science.aap813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研究人員報道在實驗室製造的一種三特異性抗體(three-pronged antibody, trispecific antibody)要比用來製造這種三特異性抗體的單一天然抗體更好地讓猴子免受兩種人猴嵌合免疫缺陷病毒(SHIV)菌株的感染。相關研究結果2017年9月2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ispecific broadly neutralizing HIV antibodies mediate potent SHIV protection in macaques」。

這種三特異性抗體是由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和法國製藥公司賽諾菲的研究人員開發出的,而且在實驗室中也比單一的天然抗體更強地阻止更多的HIV毒株感染細胞。這種新的廣發中和抗體結合到HIV的三個不同的關鍵位點上。

目前,這些研究人員正在計劃在健康人群和HIV感染者中開展這種三特異性抗體的早期臨床試驗,希望它最終能夠被用來長期地預防和治療HIV。通過與HIV的3個不同位點結合,相比於單一的天然抗體,這種病毒應當更難躲避這種三特異性抗體。

3.Science:首次解析出史上解析度最高的β澱粉樣蛋白纖維結構

doi:10.1126/science.aao2825; doi:10.1126/science.aap800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和荷蘭的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固態核磁共振光譜技術和X射線衍射技術,解析出有史以來解析度最高的β澱粉樣蛋白纖維(amyloid-beta fibril, Aβ蛋白纖維)結構。人體自身的Aβ蛋白纖維是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聯的大腦蛋白沉積物的主要組分。他們解析出的這種原子水平的三維結構揭示出這些有害堆積物生長的之前未知的方面和遺傳風險因素的影響。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9月7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Fibril structure of amyloid-(1-42) by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這種結構揭示出很多個β澱粉樣蛋白(Aβ)分子如何成層地交錯排列在一起,形成所謂的原纖維(protofilament)。兩個這樣的原纖維彼此纏繞在一起,形成Aβ蛋白纖維。如果幾個這樣的Aβ蛋白纖維纏結在一起,它們就產生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組織中檢測到的特徵性堆積物或者說斑塊。

這種結構的解析度為4埃(即0.4納米),與原子半徑和原子鍵長度屬於同一個數量級。與之前的研究不同的是,這種結構首次展示出Aβ蛋白的精確位置和相互作用。因此,這些纏結在一起的原纖維中的Aβ蛋白分子並未不是處於相同的水平,而是像拉鏈那樣,相隔半個間隔交錯排列。再者,這種結構首次揭示出很多個Aβ蛋白分子中的所有42個氨基酸殘基的位置和構象。

4.Science:在有絲分裂期間,很多基因低水平表達

doi:10.1126/science.aal4671

在有絲分裂期間,染色體內的長程相互作用丟失了,而且很多增強子喪失活性。人們通常認為基因表達在這時是沉默的。然而,當細胞重新進入細胞周期時,為了維持細胞身份,轉錄必須被 重新激活。Katherine C. Palozola等人利用靈敏的新生RNA標記和測序方法揭示出在有絲分裂期間很多基因存在低水平的轉錄。一旦有絲分裂結束,因基礎的細胞功能優先於細胞特異性基因 表達,基因表達的強度重新恢復。因此,轉錄本身可能在整個有絲分裂期間保持基因表達模式。

5.Science:可視化觀察無法預測的中性粒細胞命運

doi: 10.1126/science.aam9690; doi:10.1126/science.aap8361

在微生物不存在時因缺血和再灌注損傷等損害導致的炎症也被稱作「無菌性炎症(sterile inflammation)」。在無菌性炎症期間,中性粒細胞被大量地招募,而且被認為發揮有害的作用。 Jing Wang等人利用活體鏡檢法證實中性粒細胞實際上執行著有用的任務,如移除和再生肝臟中熱損傷的血管。再者,中性粒細胞不會死亡,也不會被吞噬。相反,他們在一種被稱作「逆向遷 移(reverse transmigration)」的過程中返回到血液循環中,並停留在肺部中,最後在它們的生命開始的地方---骨髓中---結束它們的生命。因此,在遭受損傷後,重新考慮使用抗中性粒 細胞療法可能是有必要的。

6.Science:對蜂蜜中存在的新煙鹼類殺蟲劑進行全世界調查

doi:10.1126/science.aan3684; doi:10.1126/science.aao6000

新煙鹼類殺蟲劑(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s)在全球使用。隨著對蜜蜂健康和持續存在的負面影響的證據越來越多,人們對它們的影響的擔憂在不斷增加。E. A. D. Mitchell 等人研究了這些殺蟲劑在來自世界各地的蜂蜜中的存在情況,發現它們在大多數接受測試的樣品中存在的痕迹。這些新煙鹼類殺蟲劑存在的水平被認為對人類消費是安全的,但是這種污證實 了這些殺蟲劑在蜜蜂和它們的環境中大量使用,不過近期已開展降低對它們進行使用的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公園 的精彩文章:

橘生淮北就是枳?
早在3億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過上了熱血的生活!
聖女果是轉基因蔬菜,多吃有致癌風險,這種說法屬實嗎?

TAG:科學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