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蔣兆和: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蔣兆和: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蔣兆和先生人物冊》說起舊京畫壇來,沒有人不曉得蔣兆和,但論京派畫卻從不把他當做正宗,因為他和齊白石都不是以金城、周肇祥為首的中國畫學研究會的成員。在極左的歲月,往往不正視畫學研究會精研古法弘揚國粹的用心;重視傳統了,又往往忽略齊白石、徐悲鴻、蔣兆和們革新創造的意義。說實話,他們都已成了傳統,前者是老傳統,後者是新傳統。他們已構成了一股合力,締造了北京的美術,培育了北京的幾代畫人,是北京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品牌。

蔣兆和: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流民圖

蔣兆和: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流民圖·局部一

蔣兆和: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流民圖·局部二

蔣兆和: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流民圖·局部三

蔣兆和: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流民圖·局部四

蔣兆和: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流民圖·局部五

蔣兆和: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流民圖·局部六

蔣兆和: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流民圖·局部七

蔣兆和: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流民圖·局部八

蔣兆和: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流民圖·局部九

蔣兆和: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流民圖·局部十

蔣兆和: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流民圖·局部十一

要論畫家與民眾的關係,蔣兆和與北京老百姓貼得近。蔣和(1904~1986)原籍四川瀘縣,16歲浪跡上海,而立之年流寓北平,自此為京城老百姓寫照,成為老百姓的畫家,給他那些悲劇性作品做過模特兒的老人們還有不少健在。正如1942年他在北平出版的第一本畫冊的自序所言:「知我者不多,愛我者尤少,識吾畫者皆天下之窮人,惟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餓殍。」

蔣兆和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最執著地為下層民眾呼籲吶喊的水墨人物畫家,解放後是人民大眾的歌者,又是自成體系的現代水墨人物畫教學的一代宗師。時下的美術市場那麼紅火,仍有許多畫家堅持為民寫真,這自是以人為本的現實主義精神的繼續,是蔣兆和藝術傳統的繼續。因此,把蔣兆和作為學習研究的對象,以蔣兆和藝術研究會作為弘揚蔣兆和藝術精神,弘揚現實主義藝術的陣地實乃學術界的一件幸事。該會在籌備期間即已有多項學術活動,它正式掛牌之際又在策劃以「民生·生民」為題的人物畫邀請展奉獻給首都百姓,可見蔣兆和的藝術精神深深地活在人民心裡。

蔣兆和寓所竹桿衚衕113號,竹桿衚衕屬東城區朝陽門地區,是朝陽門南小街路東從北往南數的第二條衚衕。衚衕自西向東溝通朝陽門南小街和朝陽門南大街,長600多米。明代,稱「鑄鍋巷」,據傳當時此地聚居鑄鍋匠人,故名;清乾隆時稱「竹桿巷衚衕」,據說因當時此地有竹竿市場而得名,其實「竹竿巷」乃「鑄鍋巷」之音訛傳也是可能的;宣統時稱「竹竿巷」;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衚衕兩條南北向的小衚衕(貴人關、北扁擔衚衕)併入,稱改「竹桿衚衕」。

竹桿衚衕113號,舊時的門牌是竹竿巷甲34號,在衚衕中段北側,坐北朝南,現已被改造成為樓房居民區,北竹桿衚衕8號樓佔地的一部分。據房屋檔案記載:竹竿巷甲34號,坐北朝南,由東、西兩個小院組成;街門開在東院的東南角,為穿牆式小門樓,故西院為里院,東院為外院。外院是一個呈刀把形的三合小院,院子的南部是通向街門的狹窄過道;房屋集中在院子的北部,有北房4間,東房、南房各3間,西院牆有穿牆門與里院相通。1943年,著名畫家蔣兆和在這個小院里完成了扛鼎之作——《流民圖》。

有評論說:「在殘酷的戰爭年代裡誕生的《流民圖》是蔣兆和的代表作,它融西畫與中國畫傳統筆墨於一體,集大成地將中國水墨人物畫技巧前所未有地推到了現實的面前,代表著中國水墨人物畫的新紀元。」「《流民圖》,它走向了畫家愛國精神的頂峰,走向了畫家崇高藝術的頂峰,走向了畫家人生的頂峰。」

蔣兆和出生在四川瀘州一個貧窮的書香門第。其父蔣茂江(字彙泊)是清末秀才,雖書畫詩文為當地所敬重,卻因家無餘蔭只能以教蒙館為生,生活自是困苦。舊時有諺:「家有三斗糧,不當小孩王」可為佐證。蔣兆和到了上學的年齡,當時科舉已廢,新學已興;然而,卻因家境窘迫蔣兆和不能到新式學堂讀書,只能在其父執教的蒙館中接受傳統的舊式教育,在其父的影響和指導下研習丹青。

蔣兆和對於美術,有天賦,有興趣;美術對於蔣兆和,則是其生存的需要,謀生的手段。他在《蔣兆和畫冊》(1941年版)自序中寫道:「嗟夫,處於荒災混亂之際,窮鄉僻壤之區,兼之家無餘蔭,幼夫教養,既無嚴父,又無慈母;幼而不學,長亦無能,至今百事不會,惟性喜美術,時時塗抹,漸漸成技,於今數十年來,靠此糊口,東馳西奔,遍列江湖,見聞雖寡,而吃苦可當;茫茫的前途,走不盡的沙漠……」

1920年,16歲的蔣兆和因生活所迫離開家鄉,沿長江東下流浪到上海。為了糊口,蔣兆和畫人像、畫廣告,搞商業美術設計和服裝設計,自修素描、油畫和雕塑,他像阿Q一樣「舂米便舂米,割麥便割麥」。即使這樣,有時還得忍飢挨餓、露宿街頭。對於阿Q,人們習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然而,蔣兆和創作於1938年的《與阿Q像》,阿Q的左手托著右手,雖然顯得無力,但右手卻是攥著拳頭。

蔣兆和說:「在舊中國,失業和流浪總是形影不離地伴隨著我,儘管如此,蘊藏在我心中的要把當代現實生活畫下來的志願,並沒有因窮困而有絲毫動搖。」蔣兆和與貧苦大眾是息息相通的,他畫黃浦江畔的黃包車夫,畫北平城裡撿破爛的老人和算命的盲人……畫自己親歷、親見的人間苦難。

齊白石看到蔣兆和畫《賣子圖》,題寫了「妙手丹青老,工夫自有神。賣兒三尺畫,壓倒借山人」的詩句。《藝海春秋—蔣兆和傳》的作者劉曦林說,蔣兆和是一位悲劇藝術家,「他在造型藝術可能的範圍內,以訴諸視覺的形象,把人生最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給人以悲劇般的感受。」蔣兆和自己說:「識吾畫者皆天下之窮人,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餓殍。」

談到蔣兆和,必然要談到《流民圖》。《流民圖》高7尺、長9丈,稱得上是巨幅長卷,通過一百多個不同人物的造型,真實地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巨大災難,濃縮了中華民族那段屈辱的歷史。《流民圖》飽含著藝術家的心血,也體現了蔣兆和的大智大勇。

《流民圖》於1943年在日偽統治下的北平誕生和展出,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凝聚著藝術家的智慧和淪陷區人民的支持。蔣兆和以畫像為名廣泛收集素材,1942年完成了《流民圖》小稿,為防人耳目,逐一找模特兒寫生,分段放大製作,畫一部分藏一部分,在兩米多高的畫板上只留一兩個孤立的人物形象,使人無法了解畫卷的全部。

1943年9月《流民圖》停筆,琉璃廠寶華齋裱畫店的師傅們連夜在當街石台階上,畫面朝下,裝裱了《流民圖》,開創了裱畫史上前所未有的紀錄。為防不測,蔣兆和印製了50套《流民圖》的照片。為了通過日偽當局的審查,《流民圖》改名為《群像圖》,作者被迫在報紙上發表一篇能夠通過審查的《啟示》。

1943年10月29日,《流民圖》在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正殿展出,絡繹不絕的人群靜靜地走過那漫長而悲哀的畫卷。僅在開幕之際,50套《流民圖》的照片就全部售空。當天,日偽當局就禁止了畫展,當蔣兆和正要離開現場時,一位監督收場的中國警察走到畫家面前,恭敬地敬了個禮。二人淚眼相望。

新中國成立後,蔣兆和以滿腔熱忱用自己的畫筆歌頌新社會和新生活。他畫面上的人物不再是乞丐、流浪漢、苦力出賣者或其他受命運撥弄的人,而是新社會的建設者、自己國家和土地的主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紀人物雜誌 的精彩文章:

徐悲鴻《奔馬圖》:一洗萬古凡馬空
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
孫宏斌:成功的並不是最聰明的人
偉光集團2018FIFA世界盃新品發布會今日在莞舉行
曹禺印象記

TAG:世紀人物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