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駐京辦」的那些事兒

古代「駐京辦」的那些事兒

2012年1月29日,國務院正式發文加強和規範各地政府駐京辦,除保留52家副省級以上單位的駐京辦外,其他的駐京辦將在6個月內都要被裁撤。「駐京辦」這個名詞,早已家喻戶曉。實際上,「駐京辦」並非新生事物,而是歷史上早已有之的機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它充當著上傳下達的中樞機構,是古代龐大官僚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呂后用「駐京辦」 囚禁不聽話的諸侯王

現在的「駐京辦」,古代叫「邸」。在漢代,邸的種類很多,其中級別最高的,是國邸。國邸,就是諸侯國邸,專門用來接待前來朝見皇帝的諸侯王及其隨從。

西漢初年,劉邦逐步廢除異姓諸侯王,在全國各地大封同姓諸侯王,諸侯王的封地面積廣闊,手中握有的權力極大。為了有效控制諸侯王,漢朝制定了朝請制度。諸侯王須在規定的時間,到京城覲見皇帝。當時的京城長安,有「趙邸」、「代邸」、「燕邸」、「齊邸」等諸多國邸。

一旦和皇家的內部鬥爭沾上關係,國邸有時就成了人間地獄。據史書記載,漢高祖劉邦死後,皇后呂雉的兒子劉盈即位,即漢惠帝。惠帝的皇后沒有兒子,呂后就讓她假裝懷孕,然後找到幾個男孩冒充惠帝之子。其中一個叫劉恭的,被呂后立為太子。劉恭與呂后不合,招致呂后不滿,呂后借口劉恭並非劉氏後人,將他和其他幾位諸侯王送進國邸幽禁,當天夜晚,他們全部被處死。西漢時期,分封各地的諸侯王一旦被廢,也會被投入國邸。運氣好的,軟禁一段時間後,還能回到自己的封地,運氣差的,就喪命其中了。

西漢時期的「駐京辦」——國邸

「駐京辦」修到了泰山腳下

按照制度規定,漢代的國邸由中央政府出資修建,在京師劃有專門的地方。但到漢武帝時,卻打破常規,不僅將國邸修到了泰山,而且還讓諸侯王自己出錢。

漢武帝執政的最後20多年裡,先後八次到泰山封禪,成為史上封禪泰山次數最多的一位皇帝。皇帝要到泰山封禪,諸侯百官當然都要跟著。於是,「諸侯各治邸泰山下」。除了地位顯赫的國邸,漢代還有郡邸。郡是漢代最高級別的地方行政機構,從其政務性質和規模來看,都與諸侯國十分相似。在漢朝初年,郡的存在,的確達到了制衡諸侯國的作用。

郡邸通常也設在京城,由中央政府劃定區域,由地方政府出資修建,專供各郡官員進京時居住。郡邸的用途有三個方面:首先,供各郡的上計吏赴京送交上計簿時居住。上計是一種考核地方官的制度。地方官員向朝廷將轄區內一年的戶口、墾田、錢穀出入等政績編為簿籍上報的制度稱為上計。上計吏到京城後,在郡邸住下,等到中央有關部門受領公文後,才返回地方。其間,上計吏的食宿和馬匹都由郡邸負責。其次,郡邸還供升任京官的郡守赴京任職時居住。其三,郡邸還供各郡選送孝廉、秀才居住。漢代由地方選舉的孝廉、秀才等人,往往隨上計吏一起到京城,並一同居住在郡邸。

先後八次上泰山封禪的漢武帝

跑官始於西漢的「駐京辦」

從修建的初衷來說,郡邸的服務對象,都是公務在身的人員,並不接待一般人。可是,因為是地方政府出資修建的,因此,郡邸里的常駐人員,也通常由地方派出。漸漸地,郡邸也開始收留一些來京城謀差的「京漂」。

《漢書?朱買臣傳》中,就曾提到過郡邸的這一用途。會稽人朱買臣,是個窮酸書生,40多歲了,靠和妻子一起砍柴為生。後來,老婆和他離了婚。過了幾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朱買臣跟隨上報賬目的官員押送行李車到京城,想謀個一官半職。

奏摺遞上去以後,久久沒有答覆。朱買臣帶的糧食吃完了,手頭也沒有錢,於是,他就賴在郡邸,從服務人員那裡蹭飯吃。也該朱買臣走運,他的同縣人嚴助受皇帝寵幸,嚴助向皇帝推薦了朱買臣。朱買臣被授予會稽太守。就這樣,窮書生朱買臣衣衫襤褸懷揣夢想來京城闖世界,結果真的坐著郡邸的馬車體面地衣錦還鄉了。

朱買臣的經歷,開創了客居駐京辦跑官的先例。

樵夫朱買臣 圖

大唐「駐京辦」孕育中國最早新聞事業

唐朝的駐京辦,最初叫「上都留後院」,大曆十二年(777年)才改稱「上都進奏院」,簡稱「進奏院」。當時,一般只有道(相當於今天的省)一級單位才有設立駐京機構的資格。

進奏院一般由政府設立的道或節度使的藩鎮派出,費用也由地方承擔。由於唐中期以後地方節度使獨攬軍政大權,割據一方,皇帝也忌憚三分,進奏院勢力膨脹,開始窺伺朝政。鼎盛時期進奏院長官竟擁有副宰相的地位,代表地方勢力干預朝政,甚至控制皇帝。唐後期,還出現過地方駐京辦人員暗殺京官的情況,其飛揚跋扈,可見一斑。

這些進奏院並不受中央政府管轄,而是對地方節度使負責。其職責包括協調節度使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辦理和朝廷聯繫交涉的各項事宜以及為地方搜集、彙編和通報京城的各類政治信息。經由進奏院傳發給各藩鎮用來介紹朝廷政事動態和各項消息的書面報告,即被稱為「進奏院狀」,這也是全世界最早出現的報紙形式。

唐朝後期,「駐京辦」兼職當錢莊

唐朝中期開始,州和藩鎮一級的留邸,改為上都進奏院,簡稱進奏院。進奏院的官員稱為進奏官,多由地方的行政長官兼任。到唐朝後期,這種進奏院在長安有50多個,多集中在長安城中心。而在東都洛陽,也有各地方設置的藩鎮。

進奏院一方面向地方通報宮廷內情以及朝廷百官和地方的奏摺內容,另一方面,進奏院也負責監視本地官員在京城的活動。唐人柳宗元在他的文章中,還提到了進奏院的另一個功能——即負責保管錢財,有點像今天的銀行。

唐憲宗時期,因為市場交易活躍,流通的銅錢不夠用,一度提倡實物交易。但是實物交易實在麻煩,於是,「飛錢」應運而生。各地在京城的商人,將售貨所得款項,交付各地的駐京進奏院或者有錢的官員,對方收取一定的費用,然後開具票據。票據一半交給商人,一半寄往地方或留在京城。這樣,商人可以輕鬆地遊走四方,一旦需要錢,無論在京城還是回地方,只要拿著票據就可以兌換現錢。

除了替商人提供方便,唐朝的進奏院還衍生了許多新功能,比如,為地方的長官在京城購買私宅等。由於這些附加的功能,「駐京辦」無形中成為腐敗滋生的溫床。

盛唐時期的都城長安 圖

北宋嚴懲「駐京辦」小金庫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削平藩鎮勢力後,進奏院的官員改由中央委派,主要職能是向地方傳達中央的政令。諸州各置進奏官,專達京師,由朝官兼領,隸屬於給事中,掌傳遞公文。這樣就改變了唐朝藩鎮通過進奏院窺視、挾制朝廷的情況,使它成為加強朝廷對州郡直接控制的機構。

宋代進奏官員最多時有100多人,他們的主要經費由皇帝劃撥,其中最大的一塊是鏤刻雕版的費用。這些進奏官員定期把朝廷政令刻成雕版,由驛馬送到地方,然後印成紙張文本給地方官觀看,這也是中國早期的時政類報紙。由於邸報印得太多太濫,甚至出現宮中私人生活泄露的情況,有進奏官因此受到處罰。

1044年,由於在進奏院里抨擊朝政,北宋著名詩人蘇舜欽與其同僚被北宋朝廷的官員盯上了。後來,蘇等人把進奏院日積月累的廢紙出售,建立了一個「小金庫」,召妓飲酒,結果受到嚴厲查處。《宋史》載「同時會者皆知名士,因緣得罪逐出四方者十餘人」,史稱「進奏院獄」或「邸獄」。

明朝「駐京辦」成為地方官員賄賂對象

明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王朝。但是,明朝建立之後,統治者認為,類似進奏院職能的機構還是需要的,於是,便新設了一個叫「通政司」的部門。

據學者分析,這個部門同樣起著「上傳下達」的功能:掌管著將皇帝的命令通傳下達給地方,收受、檢查地方及內外奏章和申訴文書,奏報四方臣民的動態、陳情申訴及軍情、災異等事。通政司取消了進奏院時期地方派員駐守的中間環節,直接受皇帝管轄,與六部平起平坐,權力很大。

因為通政司的存在,使皇帝耳聰目明,能夠及時了解執政的得與失,有時也是皇帝選拔官員的渠道之一。為此,各地方部門對通政司官員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哪怕是正常的工作內容,也都會用金錢鋪路。每到傳統節日,各地都會派人進京,用金錢通路,為各種事項活動。通政司便是他們必去之地。

雖然中央集權登峰造極,地方官不敢公開在京師設立「留邸」,但仍然設立了「會館」來充當「駐京辦」功能。會館乃是民間機構,外官進京述職、外地舉子進京趕考,常常在會館住宿。同時也是地方大員派幕僚、下屬進京長期打探消息,或者讓自己在京的關係網向自己通報京城情況,打通與朝廷各種關係的地方。

明朝的社會風俗圖 仇英《明代清明上河圖》

長按下面二維碼,賞些碎銀

最後,請允許小編給大家推薦一個點評辛辣、解讀深刻的新聞評論號

最後,請允許小編給大家推薦一個點評辛辣、解讀深刻的新聞評論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風傾城 的精彩文章:

你所不知道的以色列歷史真相!讀完給你一生的啟示!
古今最具有個性的十大墓志銘,你絕對意想不到
在大街上撞衫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
為什麼六成德國人打死也不買房?
一位中國老知青的緬甸叢林記

TAG:古風傾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