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偏執的樂觀主義者

偏執的樂觀主義者

對未來的樂觀幻想對你的健康的確是有好處的,但如果這種樂觀是不現實的,

它也會產生負面的結果。

---Oettingen

「你怎麼又不開心?樂觀點兒樂觀點兒!」

「你這樣發愁能解決問題嗎?不能吧。那你還愁什麼?」

「相信自己,只有你變得愛笑了,生活才會美好起來!」

這些話是否聽起來有些熟悉?

有時候當你自己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你身邊的某些人是否蹦到你面前,努力逗你開心,說過這些話?

生活中總有一些把「正能量」天天掛在嘴邊的人:

他們總是努力呈現出樂觀積極的樣子;

總是勸你忘掉那些不開心的事,強迫你想點兒高興的事;

總是跟你說,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不開心點呢?

當他們在我耳邊像連珠炮一樣給我灌輸正能量的時候,我真的一點也笑不出來。

總難過是存在問題的,但比難過更可怕的是永遠正能量,永遠樂觀。

樂觀

OPTIMISTIC

樂觀(optimism)這個詞源自拉丁語的optimum(意為「最好的」),它是一種精神態度,反映出的是擁有一種「期待未來會向著最好的方向發展」的信念。

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最先在哲學層面被提出。如果一個人認為,宇宙對於人類的目標和渴望來說,在整體上是舒適友好的,那麼就會被認為是樂觀主義的;而如果認為宇宙對於人類和文明的繁榮發展來說是冷漠和敵對的,就會被認為是悲觀主義的。

而在現代心理學層面上,樂觀和悲觀被認為是「傘狀的概念」,可以在不同的層面被解釋。

1. 樂觀主義可以作為一種氣質類型而存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說一個人是樂觀或悲觀的時候,往往指的是氣質,它指的是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傾向於期待最好的結果會發生。氣質性的樂觀是很難改變的。

2. 樂觀也可能是解釋風格上的。特別是在對負面事件進行解釋時,它傾向於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3. 樂觀和悲觀都可以是一種動機取向。即一種驅動人們的行為、影響人們對未來的準備的策略性方式。作為動機取向的樂觀是最容易改變或習得的

然而,生活中令人不開心的事情還是很多的。

這其中,可能有很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刷題刷到一半筆沒水了;在學校被老師批評;食堂中午的盒飯巨難吃;

也可能有嚴重的喪失或痛苦,像是女友突然說分手等等。

我們以為只要能繼續生活了,悲傷的事情就結束了。但事實上,是痛苦仍在繼續,只是大腦在幫我們抵抗這些痛苦

人類會本能地迴避負性情緒帶來的傷害。

我們可能會跟自己說:

這件事也沒有那麼壞;

我其實並不難過;

……

拒絕接受事實,或是認為痛苦的思想、感覺並不存在,這種處理不愉快的方式,被稱為否認的防禦機制(denial)。

心理防禦機制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防禦機制共有十六種類型,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有:否認,隔離,潛抑,反向形成,合理化,升華,幽默,補償。

這裡我們介紹的是第一種,否認防禦機制。否認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比如當人們聽到一個噩耗時,通常第一反應會問:「啊?不可能吧,我不信!」

很多人會用否認來抵禦生活中的挫折和無法抗拒的壓力。

盲目樂觀的人,也就是所謂的正能量狂魔,對於否認的運用尤其熟練。

有些人總在朋友圈裡轉發正能量的雞湯,每天都對著鏡子跟自己說「相信自己!我能行!」然後雞血滿滿地迎接新一天。

勸自己也就算了,他們還總是拿自己的積極理論去寬慰別人,想要告訴別人痛苦中還有一絲希望,這不僅是無效的,而且還讓人很崩潰。

有的人跟家裡遭了不幸,失去了一切的人說:「至少你還活著呀」。

遇到這種事,就算再怎麼轉變看法、改變觀念,它還是一件客觀的負性事件,並不是強行找「事情積極的一面」就能得到寬慰的。

是的,他們總想讓事情立刻變好。

但我們都明白,遇到的壞事不可能因為幾句話就能夠好起來。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需要人們先處理情緒,之後再去想解決辦法的

而那些盲目樂觀的人,總是一味地認為悲傷「沒有用」,慌忙地掩蓋,然後裝作什麼都沒發生。

也許內心深處的痛苦情緒只有最親近的人才能了解,這也是正能量背後所付出的代價。

「那些天天高興的人,心裡一定很苦吧。」

沒錯,往往正是悲傷和痛苦的經歷造就了他們。

在他們的成長環境中,表達負面情緒,可能是一件不被允許的事情。

小時候,當他們哭鬧、難過的時候,可能遭到了父母的恐嚇和暴力制止;他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準哭!」

為了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 他們不得不去隱藏悲傷、憤怒、恐懼……並逐漸學會了不表現出任何負性情緒,轉而逼著自己去做一個24小時都開心的人。

所以那些正能量狂魔或許並不是生來如此,而是不得不如此。

長大之後,他們就帶著兒時習得的應對負面情緒的方式,來處理生活中的不快,父母的呵斥變成了自己內心的聲音,他們在心裡對自己說:「不準哭。」

但不論是難過還是痛哭,其實都是情緒的正常釋放。悲傷是人類最基本、最正常的情感之一,它應該被允許和接受。

「快樂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東西。」

一個人,要有能力去感受多種情緒。

正如快樂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樣。悲痛,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裝作看不見,不代表它就不存在。

比起掩蓋和否認,也許我們還可以做的是,在悲傷來襲時,去感受它。如果感到消極的話,那就允許自己消極幾天;想哭的話,就讓自己哭一場。

生活中需要正能量,但不能時時刻刻充滿正能量。

只有當我們給予了負能量足夠的空間之後,

那些快樂才能更加真實地被感受到。

主筆、排版:徐露津

References:

Oettingen, G. (2015). Rethinkingpositive thinking: Inside the new science of motivation. Current.

?

腦洞很大的

翠園心理社

歡迎各位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翠園心理社 的精彩文章:

我只是想抱抱你

TAG:翠園心理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