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名家名作◎白描:我的習書歷程

名家名作◎白描:我的習書歷程

著名作家白描授權 專欄

白描,作家、教授、文學教育家、玉文化學者。曾任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玉文化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玉雕專業委員會會長,現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家書畫院執行院長,兼職中國傳媒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延安大學等高校客座教授。 在文學創作、文學評論、文學教育之外,長期從事玉文化研究和玉雕藝術評論工作,出版和發表玉文化專著《翡翠中華》《中華玉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文化的尊榮徵徽》《玉演天華》等。連續多年主編《中國玉器百花獎獲獎作品集3》並擔任總鑒評,多次主持全國性玉文化論壇。

我的習書歷程

我的家鄉出過一個人物:于右任。于右任的老家鬥口於村,距我家手巾白村5里地,孩提時,在秋日的風雨過後,我們村一幫孩子,常去鬥口於村撿拾落果。那裡有一片很大的果園,早年于右任在家鄉搞農業改良試驗,建了鬥口農事試驗場,果園那時就有了,引進了多種優良品種的蘋果。新中國成立後鬥口農場成了國營農場,那是我們孩子的嚮往之地,買果子要花錢,但撿拾地上的落果卻不用,蘋果有黃元帥、國光等,雖然落果大都跌破或有腐爛,卻是不花錢的解饞吃物,收穫不會很多,但足以讓我們興高采烈。

為39集電視連續劇《風滿樓》題寫片名

我們兩個村子,地處涇陽和三原兩縣交界處,早先歸三原縣轄,新中國成立後一會兒歸三原,一會兒歸涇陽,歸屬幾經變動,現在屬於涇陽地面。有人說于右任是三原人,那是老話,確切地說應該是涇陽人。涇陽地處三秦大地腹地,被譽為關中平原的「白菜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就在離我家10里外的一處高地上。縣西50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寢九嵕山,形同筆架,人們叫它筆架山,縣北30里是嵯峨山,五峰並峙,也形同筆架,人們叫它北筆架山。兩架筆架拱抱涇陽,於是有了說道:此地必出文曲星。後來僅現當代便出了于右任、吳宓、馮潤璋、李若冰、雷抒雁等。

于右任早年在家鄉致力於辦學興教,我的父親曾在他開辦的小學念過書。父親曾回憶:於先生讓人把桌子在操場一字排開,學生們寫字,他逐一察看,見寫得好的,便當眾誇獎。父親說,他的毛筆字曾受到於先生的表揚。于右任的鼓勵,讓父親好不得意,後來他雖做了農民,刨挖土地終其一生,但對筆墨依然心存眷戀,我剛識得幾個字,他便把毛筆塞到我手中,說字是一個人的臉面,字不行,便顏面無光。他告訴我,於先生說過:「寫好飛鳳家,天下人人誇。」飛、鳳、家三字最難寫,他寫了這三字,讓我照著寫。在我慢慢對寫字有了興趣後,家裡泥皮牆上,到處都是我用鍋墨寫的「飛鳳家」,還有一些類似口號的塗鴉。莊戶人家裡少不了麻袋、口袋類盛糧物具,村人拿來讓父親在上邊寫名字,以作標記免得丟失,後來遇到這樣的事,父親就讓我代筆。我很喜歡在口袋上寫字,這是一種頎長袋子,用粗棉線編製而成,能裝百十斤糧食。毛筆落在棉織物上,比塗在土牆上的感覺要好得多。

古來家鄉人便崇文重教,農民里,毛筆字寫得好的人多不勝數。「文革」後「清理階級隊伍」,大隊舉辦審查對象學習班,我剛返鄉做了農民,便讓我去做記錄。審查對象里有個老地主,腰間掛一隻粗布小袋,讓他寫交代材料,他便從腰間解下袋子,打開,拿出一方黃銅墨盒,一支細管毛筆,滿把老繭的粗手卻寫得一手漂亮的蠅頭小楷,直叫人心裡不由得讚歎。他的字我是喜歡得不得了,百讀不厭,在我看來無異於法帖。學習班結束時,我偷藏了兩份老地主的交代材料,一直保留在手邊。

于右任已作古,父親已作古,老地主已作古,但故鄉的傳統沒有丟。故鄉的書法家層出不窮,他們很牛,別人問:「你臨誰的帖?」答曰:「沒臨過帖。」問者吃驚:「沒臨過帖字寫得這麼好?」再答:「我臨碑哩。」西安有碑林,那是聞名於世的書法寶庫,臨碑比臨帖聽去更唬人。雖有吹牛的嫌疑,但得條件便利,可常去碑林接受浸禮,也非誑語。記不清我去過碑林多少次,上大學時5分錢門票,我不吃不喝在裡邊從早上開館待到晚上清場閉館。米芾講:「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也許米芾的話自有道理,但在我感覺里,碑刻的漢字藝術,讀來更能使人心旌搖蕩。

我常感嘆天下字寫得好的人是那麼多,《三希堂法帖》32冊,收錄自魏、晉至明134位書法家的作品,只是乾隆年間內府所藏之精要,歷朝歷代官方民間還有多少書家可為法式楷模,那是一個說不清的數字。走到各地城市大街上,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店鋪牌匾,我一直固執地認為牌匾上的題刻,是一個城市文化底蘊的代表性符號,父親說字是人的臉面,我以為牌匾是城市的臉面,一個城市的水有多深,看看大街上的牌匾,心裡便大概有了數。有些匾額,字寫得頗有氣象,看署款,聞所未聞,讓人心裡直感嘆散落在民間不知有多少高人。

字,本是一種實用書寫符號,但漢字的魅力就在於可以獨立成為一門藝術。古人解釋: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漢字創造之初,形是第一要素,這形在數千年發展演進中,出落得活色生香,搖曳多姿。字因人異,不同的書家會有不同的書體,這便構成了書法藝術的恣肆汪洋。

我之習書,皆因興趣,沉浸在翰墨書香中,實屬人生之大樂趣。南朝書法家王僧虞講:「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神采最難得。我一向認為,從漢字脫穎出來的書法藝術,不同書體不同造詣不僅給人不同的視覺印象,而且給人不同的審美感受。在這黑白對比的審美感受里,首要的是書法意蘊提供給觀者的審美愉悅。激活這愉悅感覺的酵母就是神采。我一直嚮往自己筆下有鮮活神采,也一直為之努力,但所得不多。每每看到別人字寫得那麼好,自己便沮喪得很,好在漢代趙壹一番話聊可自我安慰。趙壹講:「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哉?」喜歡,投入,就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風軒書香 的精彩文章:

TAG:微風軒書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