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寒意四起,露重天涼人保重;繁華不再,心存高遠自悠然

寒意四起,露重天涼人保重;繁華不再,心存高遠自悠然

寒意四起,露重天涼人保重

今日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露,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寒露本是九月的節氣,只不過今年閏六月,所以還在八月里,不過物候已經是九月的了。

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更重,快要凝結成霜了,正如諺語所說,「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古人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

如果說白露是天氣走向涼爽的標誌,早晨有露珠晶瑩閃光;那麼寒露則標誌著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露珠寒光四射。

俗話說:「吃了寒露飯,不見單衣漢。」

寒露過後進入深秋,寒意四起,是告別單衣、穿上秋褲的時候了。

這時節,冷空氣頻頻從北方南下,氣溫降得快,晝夜溫差大,所以要時時注意氣溫變化,及時添加衣物,好好保重自己!

「天冷了,別忘了加件衣服,身體是本錢!」

這親人或者朋友的問候,如同曬過太陽的棉被,格外的溫暖、溫馨,可以把世間的寒涼阻擋。

不破不立,破而後立於當下

《孝經援神契》:「秋分後十五日,斗指辛,為寒露。」

寒露對應的天干為「辛」。

「辛」字在甲骨文中是刑具的形象,它和秋神手中的大鐮刀一樣,都代表著清算和剝奪。

萬物有生就有死,有榮就有枯,沒有對舊事物「秋風掃落葉」式的掃蕩,也就無法產生新的事物。

「辛」通「新」。

「新」字最初是寫成「辛」的,古人造字,之所以在「新」字的一側立著斤(斧),是因為不破不立是事物發展的必經之路,人心也一樣,沒有經過大刀闊斧的自我修理,就無法打破「舊我」,再造「新我」。

曾國藩說:「往日種種譬如昨日死,往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修身就是立志於當下,既往不咎,面向未來,從頭開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只有時時更新自己才能獲得進步,正如梁啟超所說,「不惜今日之是,以否定昨日之非;不惜以今日之新我,否定昨日之舊我」。

繁華不再,心存高遠自悠然

寒露洗清秋。萬物都有靈犀,感節氣而動。

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

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素秋寒露重,芳事固應稀。」

寒露時陰氣大盛,而大多數草木都是由於陽氣開花,所以寒露後開花的就很少了,露寒而冷,繁華不再!

只有菊花卻是感陰氣而綻放,所以菊花成了「隱士」的象徵,其它花都凋零之後,它才迎霜開放,表現出特立獨行。

其實,人人的心中,都有隱士的情懷,我們渴望獨處,卻又害怕獨處,所以總是希求有一片美景,來填補精神的蒼白。

真正的「隱」,不論時間地點,心內清修之處即是,和外在的形式沒有任何關係,都市山野一個樣,當外面紅紅綠綠都褪了色,反而能促使人去發現內心世界的色彩。

寒露有「登高」的習俗,登山就是求一種心境的悠然。

趁著「寒露」的好時節,懷揣著一顆「隱士」的心,試想登山頂而望遠,好一派心曠神怡之感,看得遠了,心胸也遼闊了不少,望天上雲捲雲舒,心存高遠,便可去留無意,悠然怡然!

轉載須註明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齊白石邀她辦展,徐悲鴻為她畫肖像,劉海粟為她畫展站台,她是曾民國畫家六美之一,卻只能靠撿破爛維生,熬盡人間苦辛
「心」字3點,3個小啟示;「忌」字7畫,人生7大忌
清朝皇帝教子經:寧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綿如羊
老祖宗8大「潛規則」,每個都有妙用!
古代各個官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看完這個表就知道了!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