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CC上個月發行的這部電影是大陸影迷的集體遺珠嗎?

CC上個月發行的這部電影是大陸影迷的集體遺珠嗎?

《某種女人》 是去年口碑最好的美國獨立電影,拿了一堆大大小小獎,最後卻因為被奧斯卡忽視,沒能進一步引發國際影迷更多關注。今年,影片在法國上映後,再次引發法國媒體一邊倒好評。以發行經典電影聞名的英語碟商CC也為本片背書,將其列入了2017年發行計劃里。然而,影片在大陸反響和口碑一直低迷,僅在深焦口碑榜上停留三周就被讀者投下了榜單。在此,我們推送這片舊文,再次推薦這部好電影。

作者| Wegmarken (Berkeley, CA)

審讀| 譚香山(巴黎)

編輯| 凱琳(天津)

作為聖丹斯系的一員大將的《某種女人》近來可謂炙手可熱,加上「克里斯汀·斯圖亞特(Kristen Stewart)悄無聲息地演了女同片」的標籤推波助瀾,NYFF放映時架勢不遜於諸多大成本頂級卡司三大系翹楚影片。導演Kelly Reichardt自06年的《舊夢》開始備受矚目,其作品核心多為探索人物模糊或丟失的「身份」,「他們總渴望著某種東西」是對人物的概括性解讀,而《某種女人》也不例外。該片改編自Maile Meloy09年推出的短篇小說集,平鋪式地刻畫三個生活在美國小鎮的女性形象,節選其在事業、家庭、愛情上的片段。與視覺誘惑背道而馳,蕭索的筆觸貫穿全片,同時披著隱形衣的女性主義完美地藏匿在每一幀里。

開篇的景深鏡頭中,曠野平原、山丘雲煙一覽無餘,沿對角線行進的火車粗暴卻不違和地割裂畫面。而後鏡頭轉向白雪覆蓋的屋頂,畫外音可靠地進入。就這樣娓娓道來第一個故事:勞拉(Laura),中年,女性,律師。家中的一個鏡頭意味深長,給丈夫一個中景,右上角的部分鏡框里反射出面色緊張的勞拉,這何嘗不是一幅不動聲色的社會素描。或出於破罐破摔的絕望,或出於男性權威受損的不悅,相識八個月的顧客死命糾纏。第二個故事更為簡單,吉娜(Gina)是為家庭忙碌奔波的中年女性,有一個對其勞動和奉獻無動於衷的女兒和一個關鍵時刻一無是處的丈夫。在波瀾不驚的日常里,她所做的一切都顯得如此微不足道。第三個故事,一反常態的純情戲碼,克里斯汀的女同題材處女作或應貼上別的標籤。片段里最讓人心動的是沉默,深邃的眼神里穿透現實的渴望。克里斯汀斯圖亞特飾演的律師貝絲(Beth),接下需要深夜驅車四小時的教職,碰巧遇到無名飼馬女。後者充滿愛意的凝視模糊了敘事所需的情節起伏。「我知道若我沒有開車上路我就無法再見到你,而我不想這樣。(I just knew if I didn』t start driving I wasn』t gonna see you again. I didn』t want that.)」 這樣不加修飾的台詞一反鏡頭語言的精緻,在製造脫離感的同時真實得可怕。

片子里依舊有不少顯性的女權主義元素,比如勞拉與丈夫打電話的時對於身為男子的假想,或Gina對日夜操勞的慨嘆。近年來銀幕上不乏獨立女性形象,高等教育和體面工作像光鮮亮麗的壁紙裝飾著其矛盾的社會形象,即便這些對男性話語權的挑戰流於表面,不少人依舊心生恐懼。而《某種女人》,於其冷靜的敘事背後,在意境深邃的畫面深處,在女性地位上升的今天(這點與《她》異曲同工之妙)敲響另一面警鐘:如何看到被閃閃發光的正方形包裹著的傷痕纍纍的正三角?(稍作解釋,觀念上的女性地位是正方形,而其情感的缺失和撕裂是語境里的正三角。)

電影這一媒介與人的窺視慾望密不可分,換句話說,電影進一步滿足了人類的這項「本能」。男性,或通過認同人物角色,或通過滿足視覺需求,完成另一層面的征服,取得了亦真亦假的勝利感。女性形象通常是敘事的阻礙,功能往往局限於提供奇觀或推進男性角色發展。影院的漆黑氣氛是短暫脫離現實的條件,而沉浸於影片製造的虛擬空間中時,觀眾往往實現了對性別權威的再次確認。因而,越是對故事不可自拔,越無法拍出真正的女性電影。而《某種女人》的特別之處,就是這種難得一見的抽離感,通過零碎的故事結構、點到為止的人物感情、最小化的戲劇衝突,呼喚自覺而清醒的觀影態度。一旦短暫地在某個時刻和劇中人物達成共識,下一瞬間即被猝不及防地拉回現實:因美國總統辯論而頗為熱門的「反男性解釋(counter-mansplaining)」無疑能喚起認同,新時代女性事業家庭的雙重責任對觀眾來說亦不陌生,而陷入對顏值和智慧兼具的迷信中不可自拔更是女性的家常便飯。但不可否認,導演並不想製造情緒上的統一,每每觀眾即將投入情感,當頭一棒便來得恰到好處。這與《卡羅爾》給人帶來的感覺截然不同,後者製造的幻覺足以徹底將觀眾帶入敘事,劇中角色美得如此驚世駭俗,美得在劇終時刻依舊沉醉,美得在現實中醒來時不知所措。然而,《卡羅爾》更像是一部LGBT電影而非女性電影,因為它走得很近,又或許太近,近到女性看不到自己。

《卡羅爾》所缺失的,或許正是《某種女人》所強調的,一種發人深省的距離感,即使這和影片本身的好壞關係甚微。作為理解電影的另一個角度,偏文本內涵而非影像腳本的訴求,而最直接的特點便是觀眾在觀影的恍然大悟——即便在過程中時常抽離。這又與意識流的模式相呼應,發散式的啟迪,而非聚焦式的衝擊,這或許便是《某種女人》在平靜如水的敘事中孕育出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原因之一。

一句話總結,《某種女人》帶給筆者的思考就是:即使每個人都是囚徒,困在這根深蒂固的社會秩序里,我們仍可以以思辨的、交互的心態感受被軟弱和不安囚禁的渴望。

- FIN -

歡迎給深焦口碑榜投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焦 的精彩文章:

獨自在夜晚的海邊畫一條無線趨近洪尚秀的漸近線
再見,中國姑娘
離間之後的真實——簡論《中國姑娘》的真實觀
我不是你想像的大鵬
為了多蘭吵翻天,而你選擇站哪邊?

TAG:深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