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全球著名的失落32座古城 精華極品收藏

全球著名的失落32座古城 精華極品收藏

全球著名的失落32座古城

1印度桑吉。桑吉是印度一座不朽的歷史遺迹,其上有50座佛塔。這些巨大的佛塔其實是巨大的半圓形球形結構,它中央的小室用來盛放佛陀的遺物。桑奇大塔還是佛陀由生到死的人生輪迴的象徵。桑吉是佛教藝術和建築學經歷興起、發展和死亡的地方。

桑吉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世界遺產,該城位於印度中部靠近拜特瓦河的平頂砂岩山上,高出村落90米,是印度佛教紀念碑群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最值得一提的是桑吉大塔,它於1818年被世人發現。其中最著名的是桑奇大塔,它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早期佛塔和世界最精美的一座建築物。這座塔可能於公元前3世紀中期由阿育王(emperor Asoka)開始建造,之後又有所擴建。塔身堅固,附上了一條用大石砌成的欄杆,連通4個門,上面有精美的雕刻描繪了佛祖的生活。

2秘魯馬丘比丘。神秘的馬丘比丘遺址可能是世界上最讓人捉摸不透的謎一樣的古代遺址。它是一座新大陸發現之前就存在的印加遺址,位於秘魯印加聖谷上方的山脊上。它的建築風格屬於古典印加風格,周圍分布著很多天然溫泉、梯田、很多寺廟、儲藏室和其他美麗的宮殿。整個馬丘比丘城令人賞心悅目,感覺像個綠色天堂。馬丘比丘又稱「古老的山巔」(Old Peak)是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前的印加古城,位於秘魯印加聖谷(UrubambaVall)之上的海拔2430米的山脈之上,靠近庫斯科。馬丘比丘可能是印加政權最為人所知的象徵,常被稱為「印加失落的古城」。

馬丘比丘建於1450年前後,與印加王國在相同高度上,在之後的不到100年時間裡,西班牙的入侵導致了帝國的瓦解,這座古城也成為廢墟,遭到了遺棄。雖然這座古城距印加首都庫斯科僅50英里遠,但它並沒像其他印加地區一樣,被西班牙人發現並毀壞。幾個世紀以來,周圍的叢林不斷生長,將此遺址遮住,這樣就極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了。1911年,耶魯歷史學家及探險家海拉姆·賓厄姆(HiramBingham)讓此「失落的」城市得到了世界的關注。賓厄姆和其他人猜測,這一遺址是印加人民傳統的出生地,或者是「太陽的處女」的精神中心,而最近一件收藏品的所有者推測,馬丘比丘是皇室的避難所。

這裡於1983年被認定為世界歷史遺址,被描述為「完美的建築傑作和印加文明的獨特證明」。

3英格蘭巨石陣。這座古代紀念碑位於英格蘭,它反映了古代人類的精湛工程學技藝。英國的國家標誌——巨石陣是古代實力強大的文明社會的象徵。對當今研究人員來說,這些巨大的環形垂直岩石結構和數百座古墓都是個謎,它們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

在英格蘭東南部的索茲伯里附近,有一個叫做埃姆斯伯里的小村莊,這個村莊因為有著名的史前遺迹「巨石陣」而聞名。巨石陣位於村西一片空曠的原野上,主體是由幾十根巨大的石柱組成,石柱大致呈長方形,高約七、八米,每根重達幾噸甚至幾十噸,直立在地面之上。還有一些巨石則橫架在石柱上面。根據科學推算,巨石陣的建造開始於新石器時代後期,因為經過了長時間的風吹日晒,石頭表面形成了許多奇形怪狀的凹洞。但讓人感到震驚的是,所有石柱排列、組合成了幾個完整的同心圓。

由於巨石陣所在的地方並沒有採石場,科學家推測,如同金字塔的石塊是從遙遠的地方搬運去的一樣,這些巨大的石塊應該都是從幾百公里遠的威爾士搬運過來的。但令人困惑的是,數千年前的人們,是如何輕鬆地將這些巨石從如此遙遠的地方搬運而來。為此,專家進行了一次試驗,試圖用幾千年前的工具和方法將一塊重約25噸的巨石從威爾士運來,但是,實驗中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僅僅將巨石挪動了100米。因此,又有人猜測說:可能是冰川運動將巨石帶到了這裡。但是,冰川運動怎麼可能讓這麼多巨石排列得如此整齊……

實際上,人們對巨石陣的猜測越來越多。其中最為普遍的說法是,巨石陣可能是天文觀測台。巨石陣的主軸線、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陽在同一條線上。另外,還有兩塊石頭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這意味著巨石陣的建造者們非常崇拜太陽。除了太陽外,巨石上還記載有月亮的起落點:在靠近巨石陣的入口處,有40多個柱孔,排成6行,恰好和月亮在周期中到達最北的位置相符合,所以,6行柱孔很有可能代表著6次周期,也就是6個太陰曆的時間。

另外一種說法是,巨石陣可能是古代的祭祀場所。早在17世紀,英國古董學家奧波雷就認為,巨石陣是羅馬統治時期德魯伊教(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不列顛、愛爾蘭等地的一種宗教)的祭祀場所,目的是用來對太陽神獻祭。科學家還在巨石陣周圍發掘出土了大量獸骨殘骸,這些獸骨殘骸被認為是當時祭祀用的犧牲品。

但是,一項最新的研究則認為巨石陣是治療疾病的地方,相當於那時的「醫院」。2008年,英國考古學家傑弗里·溫萊特和蒂莫西·達維爾經過研究發現,巨石陣類似於「新石器時代的盧爾德」(盧爾德是法國聖地,因被認為具有神奇的治療功能而聞名)。他們在巨石陣周圍的墳墓進行了挖掘,發現一大批死人骸骨,這些骸骨上面均留有重病或重傷的跡象,其中有兩具骸骨上面還留有原始手術的證據。對遺骸牙齒進行化驗分析的結果表明,其中大約一半的死者是來自遠離巨石陣的其他地區。這表明當時有很多人從其他地區專程來到這裡治病,或許他們認為這裡的石頭具有治病的「神力」。達維爾還曾在倫敦古物學會上說:「我猜測,病人們當時懷著一種悲傷、絕望的心情來到巨石陣,冀望『神石』能夠幫助他們康復。」直至今日,仍然有人相信巨石陣具有不可思議的治病能力,專程來到這裡治療疾病。

除此之外,關於巨石陣的用途,還有很多其他說法。如有人認為這裡曾是墓地。因為考古學家曾在這裡發掘出多處墓穴,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包括金、銀、銅等裝飾品,由此可以看出墓中的主人地位非常顯赫。甚至還有人認為,這些巨石具有「音響」的功能。有人曾做過實驗,在一些巨石中放入錄音器材,結果發現,這些巨大的石塊不僅能非常精確地放射出巨石陣內部的回聲,還能將其集中於巨石陣的中心,形成共鳴。而巨石陣的重要研究者之一阿特金森發現,幾千年來巨石不斷被挪走或增加。由此看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巨石陣的用途和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可能有著天壤之別。直到現在,巨石陣仍然是未解之謎。每年都還有無數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建築學家和天文學家來到這裡進行考察和研究,但最終無人能夠完全解答所有的疑問。

1986年,巨石陣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如今,神秘的巨石陣是英國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每年都有無數人前來遊覽,其中有不少人還專門選擇在夏至這天來到這裡。

4非洲大辛巴威。公元1250年到1450年間,大辛巴威由非洲本土人建造。大辛巴威遺址與眾不同,它是一座令人敬畏的綜合建築物,由矩形花崗岩和高牆構成,一條狹窄的道路由花崗岩石條鋪成。它充分顯示出非洲古代的精湛建築技術。其中最重要的建築是衛城,它是撒哈拉沙漠南部最大的一座遠古建築物。

石頭城的秘密———大辛巴威城的牆和塔,由切割得非常精確的石板天衣無縫地壘砌而成,石板間找不到任何泥漿之類的黏合物。它曾是一個強大的非洲國家的中心。傳說這就是《聖經》中的黃金和寶石城———俄斐。遺址龐大巍峨的建築及出土文物所體現的高度非洲文明,曾使歐洲人不相信這是「低人一等」的黑人所建。1980年,羅得西亞獨立,一切權力歸占絕大多數的黑人,這個國家自豪地取名辛巴威,這是馬紹那語的英語形式,意思是「望族。

大辛巴威是非洲歷史、文化和建築的驕傲,它堪比歐洲的帕特農神廟,美洲墨西哥、瓜地馬拉的瑪雅金字塔,它與亞洲的吳哥窟一樣,是在近代才被歐洲人所發現的,1871年來到這裡探險的德國地理學家最先把這個奇蹟公之於世。他說:「那是一大片精妙堆砌的石造建築物,都用灰色的花崗岩石塊以高超的技術建成,有些石塊還曾雕琢。山上那些高大的石牆,分明是歐洲式的建築。」探險家進入城內作了一番考察,認為石頭城的最初建造者們生活富裕、勢力強大。然而,對於究竟是什麼人在什麼年代建造的,以及為什麼要建造這麼龐大的石頭城?又為何放棄了這裡等諸多疑問,卻無法解答。

大辛巴威遺址三面環山,一面是波平如鏡的凱爾湖。遺迹里曾經找到土著人的繪畫,和許多出土文物,其中有中東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等。在遺址旁還保留著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遺址地基上還找到了古代鑄造錢幣的泥模。遺址中還曾找到四塊中國明代瓷器碎片,其中兩塊大的可以辨認出是青瓷大花瓶的底座部分,底圈中央有用青釉繪製的「大明成化年製」6個字。這是我的專業比較拿手,成化是明憲宗朱見深的年號,成化元年是乙酉年,換算西方紀元的話是1465年,文明夠古老的了,成化這個年號用了二十三年,也算比較長的了。

從已經發掘到的文物來看,大辛巴威遺址曾經是一座非常繁榮的城市,農業、冶煉業、對外貿易都相當發達,而且一度與中國、阿拉伯、波斯等許多國家有著經濟、文化的交往。

據最初記載,大辛巴威衛城上有七座實心塔,現今只剩下四座。這四座塔的真正用途,人們至今仍弄不明白。更令人費解的是遺址裡面的圓錐塔,此塔高二十多米,沒有任何文字記錄。多少年來,一批又一批考古學家和前來企圖在塔內搜尋黃金寶藏及古物的人,至今還沒有研究透徹這裡,留下了與金字塔一般的謎。

這整座的石頭城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專家們沒能真正弄明白。有人說這是一個消失的帝國國王的住所,有人說這是宗教場所,也有人認為這是古代人開採、提煉黃金的地方。由於這些石頭建築上沒有文字,世界各地史籍上也沒有記載,種種說法都只不過是人們的推測和臆想。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大辛巴威以及其它石頭廢墟是歷史上已經湮沒的一個帝國遺迹,是古代非洲文明的傑出代表,它代表著撒哈拉以南地區文明發展的最高成就。

5敘利亞帕米拉。帕米拉是一座敘利亞古城,這裡有很多永恆不變的風景。它雖然出現在聖經里,但實際上它是幾種不同文明的中心。這裡有很多值得一看的東西,例如四塔門、貝爾神廟(Temple of Bel)、依拉貝陵(Tomb of Elahbel)和令人震撼的帕米拉城堡。帕米拉經常又被稱作「沙漠新娘」,它是公元前2世紀建立的一個王國的完美例子。在古代,帕爾米拉是敘利亞中部的一個重要城市。這裡是旅行者穿越敘利亞沙漠的必經之地,因其名「沙漠新娘」而著稱。早期史料提到了該城的前閃族語名,即泰德穆爾(Tadmor、Tadmur或Tudmur),在馬里(Mari)發現的巴比倫石板上有所記載。儘管這一古城在16世紀之後不復使用,但人們仍然記得泰德穆爾,在緊鄰遺址的地方,有一個新的居住地同樣採用了這個名字。

敘利亞沙漠中心是神秘的帕爾米拉廢墟,她經常被描述為「沙漠新娘」。宏偉的遺址敘說著芝諾比亞女王統治時期的英雄歷史。有時候人們稱之為「綠洲」,她位於阿富卡溫泉附近,是穿行於伊拉克與愛爾塞姆(現在的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約旦)之間商旅理想的休憩之處,那時商人們從中國到地中海做著絲綢貿易。

帕爾米拉在中世紀是一個富庶、優雅的城市,位於沙漠商道上,連接波斯與羅馬敘利亞和腓尼基的地中海港口,受羅馬控制。在繁榮過後的歲月里,帕爾米拉的阿拉伯市民承襲了東方的伊朗帕提亞和西方的希臘羅馬的風俗和衣著方式。在希伯來聖經中(歷代記8:4第二卷)對泰德穆爾有所提及,這裡說它是由大衛之子,朱迪亞的所羅門王築起的沙漠城市。在台比留(14-37)統治期間,帕爾米拉成為了敘利亞羅馬省份的一部分。帕爾米拉作為貿易要道,連接波斯、印度、中國和羅馬帝國的地位日趨重要。在634年,第一批穆斯林來到帕爾米拉。在636年,在哈利德·伊本·瓦立德(Khalid ibn Walid)統治時期,該城被穆斯林阿拉伯人佔領。在6世紀,法克雷丁·瑪尼(Fakhreddine al Maany)城堡建諸于山上,俯瞰這個鸀洲。城堡被護城河環繞,只有通過弔橋才能進入。帕爾米拉城完好無損的保存下來。公元800年之後,人們才漸漸遺棄這個古城。

6伊拉克尼姆羅德(Nimrud)古城。尼姆羅德是一座亞述古城,公元前717年前的150多年間,它一直是亞述帝國的首都。這裡的高大城牆和建築物建在泥土築建的平台上,亞述女王亞巴(Yaba)、巴尼圖(Banitu)和亞塔利亞(Atalia)的王室陵墓是這裡最吸引人的東西。在考古學家最重要的發現中,王室會客室因其擁有做工精美的象牙雕刻品而著稱。

7埃及塔尼斯(Tanis)。塔尼斯又稱達賈奈特(Djanet),它曾是一個最富有的貿易中心和埃及21和22王朝的首都。最近幾年考古學家在塔尼斯遺址獲得最大考古學發現。這座古城有很多精美絕倫的皇家陵墓和方尖石塔。

8義大利龐培古城。龐培古城位於義大利西部,靠近那不勒斯灣,公元前8世紀它第一次被佔領。龐培是一座被火山灰深埋地下的羅馬古城,它像羅馬一樣是個國際化大都市。現在你在這裡仍能看到色彩斑斕的壁畫、裝修精美的別墅、石塊鋪出的街道和已經保持數千年的建築物。

全球最具盛名的5座失落古城龐貝,這座義大利的繁榮都市,幾乎在一瞬間化為灰燼,成為歷史上永恆的記憶。公元79年的這一天對龐貝人來說原本再普通不過。可突然之間,躁動的維蘇威火山爆發了,火山灰、岩渣和各種碎屑立刻復蓋了整座城市。許多龐貝人及時逃出了城池。然而,未能逃脫的2000龐貝人卻被掩埋在灰燼下,火山灰就像隔絕空氣的封印,將整座城市籠罩起來。

直到1748年,龐貝古城才重見天日。考古學家隨即開始進行挖掘。他們驚奇地發現,被掩埋超過1500年之久的房舍和日常用品仍保存得近乎完好。他們甚至能給那些困在廢墟下的人體鑄造模型。雖然這些人體早就化為殘骸,但包裹他們的空氣囊仍是完好無損的。一旦在這些空氣囊里灌入石膏,這些模具就會形成在那次災難中做出各種逃生姿態的受害者的形象。

公元前10世紀,龐貝只是一個小集鎮,主要從事農業和漁業生產。後來,它演變成一座繁華的城市,約有2萬居民。它面積約1.8平方公里,環繞有4800多米長的石砌城牆,兩條筆直平坦的大街將全城分成9個城區,裡面小街小巷縱橫相連,路面用碎石鋪成。大街兩旁有人行道,街寬達10米,鋪著整塊的大石板;十字路口雕花石砌的水池裡滿是清涼的泉水。最宏偉的建築物集中在城西南,這兒是政治、經濟、宗教的中心。龐貝人奔放的個性和整座城市歡愉的風情,至今仍令2000多年後的人們傾倒。

地球上有1500座活火山,維蘇威是其中最活躍者之一,它海拔1277米,位於義大利西南海岸,可以俯瞰那不勒斯海灣。它已經平靜了幾百年,人們都以為它是座死火山,但公元63年,它開始變得不安靜,其後小震不斷;至公元79年,它突然變成不眠的活火山,帶給龐貝城以滅頂之災。

8月24日中午,悶熱的天氣令人窒息。突然,一塊奇怪的雲從維蘇威山頂升起,太陽暗淡下來,接著一聲巨響,火山口揭蓋了!熔化的岩石以1000度的高溫衝出火山口,火紅色的礫石飛上7000米的高空。火山灰、浮石、火山礫構成的「陣雨」在龐貝城下了8天8夜,接著是高熱水蒸氣形成的瓢潑大雨掃蕩了山頂的灰渣,混濁的泥流漿沖向山麓的平原。

火山爆發18個小時後,火山碎屑將整個龐貝城掩埋,最深處竟達19米,曾被譽為美麗花園的龐貝消失了。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人有時間逃命,至今在遺址只發掘到2000多具屍骨。後來,考古學家將石膏漿灌進已經乾枯了的屍體空殼,製成許多和真人一樣形狀的石膏像,再現了受難者當時絕望和痛苦的表情,令觀光者無不唏噓嘆息。

新的城鎮很快又矗立起來。經過漫長的歲月,人們已忘卻了這座完整密封於佔地65公頃的火山屑中的羅馬古城,只叫它「西維塔」。

1707年,有人打井時掘出了三尊衣飾華麗的女性雕像,但只將其當作海灣沿岸古代遺址中的文物。1748年,又有人掘出了被火山灰包裹著的人體遺骸,這才想起了那座被掩埋中的古城。1750年,一群義大利農民挖水渠時發現了金幣,接著又掘出刻有「龐貝」字樣的石頭,沉睡了1600多年的古城開始蘇醒了,大批考古學家和尋寶者聞風而至。

龐貝最初是坎帕尼亞人的城市,在曠日持久的較量中,它於公元前89年秋被羅馬人征服。富有表現欲的龐貝人在公元前6世紀前~8世紀中,創造了空前的文明神話,濃墨重彩的肉慾享樂活動,勾畫出他們多元的世情風俗畫面。

遠古的龐貝富庶而又開放,工商業的繁榮和藝術水準的高超,令人驚嘆。商業的發達產生了不少銀行家,商業之神墨丘利清秀可人的形象隨處可見。和諧有序的社會從未有過階級鬥爭,也沒有種族歧視。每年7月,市民們選舉市政官員。婦女的地位與男人一樣,城內的小酒館很多,多由女人經營,是休閑的好去處。人們對維納斯極為崇拜,稱她為「龐貝女人」,她的任何錶現形式,都受到歡迎。

觀看角斗是龐貝人一種殘酷的愛好,已有專職的角鬥士出現,他們是最令人羨慕的人。城東南角的圓形露天劇場也兼作角斗場,有灌水和防泄系統。四周層環的觀眾席,分下、中、高席,分屬不同的社會階層,可容納5000人。中心低處為舞台,可進行海戰表演。它建於公元前70年,比羅馬圓形劇場還早40年。

龐貝人對神極為崇拜,也不排斥外來的神,他們認為赫克力士是龐貝的創造者,維納斯則是龐貝的守護者。他們也熱愛藝術,戲劇、繪畫、雕刻都是他們所鍾愛的。浴場也是龐貝城的一大景觀,而且都集中在市中心,遍布的浴場滿足了人們日益高漲的享樂慾望。德國詩人歌德在遊覽龐貝後說:「在世界上發生的諸多災難中,還從未有過任何災難像龐貝一樣,它帶給後人的是如此巨大的愉悅。」而英國文學批評家泰納則感嘆道:「它是一座灰紅色的城市。」「那時候的人,是用整個身體活著。」

9柬埔寨吳哥窟。吳哥的歷史可以上溯到9世紀,它見證了高棉帝國的輝煌。它是世界最大的單一宗教紀念碑,該地分布著大大小小數千座神廟。該遺址包括一些東南亞最華美的宗教藝術品和建築傑作,其中包括1200多座石碑和各種擁有精美浮雕的塔。

吳哥是高棉王朝代首都,該王朝興盛於約公元9世紀至15世紀。更精確的說,吳哥時代的界定可始於公元802年,這一年高棉印度教君主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II)自立為柬埔寨的「宇宙之王」和「神王」,止於公元1431年,這一年暹羅入侵者入侵了高棉首都,致使其人民向南移至金邊地區。

吳哥廢墟位於大湖(洞里薩湖,TonleSap)以北及庫廊山(Kulen Hills)以南的叢林和農田中,靠近現如今的暹粒(Siem Reap,13°24'N,103°51'E),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世界遺產。吳哥地區的寺廟有上千個,其規模從散落在稻田中由碎石塊砌成的不知名建築,到被稱為世界最大的單獨宗教遺址的宏偉壯觀的吳哥寺。吳哥的很多寺廟都已被重建,並且它們形成了高棉地區最重要的地點。每年遊客數量接近一百萬。

2007年,一個世界性的研究小組利用衛星照片和其它現代技術得出了這一結論:吳哥城市擴張達1150公里,它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化前的城市。吳哥的勁敵,瓜地馬拉提卡爾的瑪雅城,其總面積大概為50平方英里。

10約旦佩特拉古城。佩特拉古城位於約旦赫爾山(Mount Hor)坡上,它因其獨特的建築藝術而著名。這是在紅色岩石上雕出的一座城市,是一個令人震驚的遺址。佩特拉古城把東方傳統與希臘建築風格相結合,它包括一個大型劇院、一座13世紀的神殿和亞德?德爾修道院(Ad Deir monastery)等。

佩特拉(又稱「岩石」,「Rock」)位於群山腹地的何珥山(Mount Hor,約旦)的斜坡上,這些群山形成了亞拉巴(Arabah)東部的山側(亞拉巴谷,Wadi Araba),從死海流向亞喀巴灣的巨大山谷。佩特拉因其岩石上的石雕建築而著名。此遺址隱匿多年,在1812年被瑞士探險家布爾克哈特(Johann Ludwig Burckhardt)發現,並在西方世界公之於眾。紐迪吉特獎得主約翰·威廉·柏根(John William Burgon)曾在其獲獎的十四行詩中進行過這樣著名的描述:它是「玫瑰色的城市,年代有歷史的一半那麼久遠」。柏根實際上從沒到過佩特拉,只有一戰後由當地導遊做嚮導,武裝護衛保護的歐洲人到過那裡。這一遺址在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委世界遺產,當時被描述為「人類文化遺產中最寶貴的文化財產之一」。

佩特拉由高聳的岩石和終年不息的溪流環繞,它不只具有要塞的優勢,還控制著經過佩特拉到西邊的加沙,北邊到達布斯拉和大馬士革,在紅海到達亞喀巴灣和Leuce Come,穿過沙漠到達波斯灣。佩特拉在羅馬統治下迅速衰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基於海上的貿易路線有所改變。在363年,地震毀掉了建築和人們賴以生存的水源管理系統。佩特拉遺址在中世紀引起人們的好奇,在臨近13世紀的時候,埃及蘇丹拜巴爾拜訪此地。布爾克哈特於1812年到達此地,是第一個描述該城的歐洲人。

被穆斯林看做「禁區」的佩特拉地處從阿拉伯半島到地中海的貿易之路上,傳說中它是摩西「擊石出水」的地方。摩西是希伯來先知、猶太民族的立國之父、猶太教(又稱「摩西教」)的創始人。他依靠上帝的力量,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後重返迦南。傳說只是想像,但佩特拉卻的確有著沉重和不尋常的歷史,它是中東古代城市中的一個另類。

佩特拉在希臘語中意為「岩石」,隱藏在狹窄而陰森的西克峽谷中,建築物雕築在紅色和粉紅色岩壁上,最引人的特徵是其色彩:在陽光照耀下,粉紅、紅、橘色及深紅色層次分明,襯著黃、白、紫三色條紋,閃閃爍爍,神奇異常;但據考證,早先它既不是玫瑰紅也不是類似鮭魚的粉紅色,而是灰泥粉飾,與今天看到的完全不同。它是已消失的納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廟。納巴泰人與貝督因人一樣,是阿拉伯游牧民族,公元前6世紀從阿拉伯半島北移於此,並建立了佩特拉城,因為這兒水土肥美而又地勢險要。在其全盛期,居民多達3萬人,比早期歐洲人估計的大得多。王國由大馬士革一直延伸到紅海地區,連原來的阿拉伯文字也被納巴泰文化所替代。他們曾鑄造自己的錢幣,修建了希臘式的圓形劇場,蜚聲於古代世界。

但其後的5個多世紀,除貝督因人知道它存在於大漠與高山間,幾乎無人造訪過。公元1世紀,羅馬人攻入,它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稱作阿拉伯佩特拉,是羅馬帝國最繁榮的一個省。公元4世紀,它淪為拜占庭(或稱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成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稱東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地區東山再起,波及西亞和北非地區,最終控制了從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廣大地區,阿拉伯佩特拉又成為伊斯蘭帝國的一個小省。石頭城在十字軍東征時再次興旺,直到12世紀後再次被遺棄。14世紀中,地處土耳其中心地帶的奧斯曼帝國強大起來,17世紀,成為地跨亞、非、歐的穆斯林軍事封建帝國。由於幾個世紀帝國與信仰基督教的歐洲各國戰火不斷,奧斯曼土耳其人及他們遍布中東和北非的臣民對歐洲人頗懷疑心,獨身途經此地的基督徒會被驅逐出境甚至殺害。1812年,一名化裝成阿拉伯商人的瑞士探險家奇蹟般地通過西克峽谷,發現了佩特拉,而6年前,他的同道、德國學者卻因基督教身份被揭穿而慘遭殺害。

20世紀,佩特拉「禁區」重又被打開,但它的幾度興廢乃至最終被遺棄,始終是一個謎,因為即使它一度失去了對商道的控制權,仍然可能倖存,而它卻為什麼卻沒有倖存下來呢?這一直是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11土耳其以弗所。土耳其的以弗所被認為是一座偉大的室外博物館,它是最著名的阿耳忒彌斯神廟,也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公元前10世紀,以弗所由雅典-愛奧尼亞(Attic-Ionian)殖民者建立,是很多建築紀念碑所在地。它們包括聖約翰大教堂、哈德良神廟、羅馬塞爾蘇斯圖書館和奧古斯都之門。甚至第一座信奉聖母瑪利亞的教堂也在以弗所。

以弗所在古代安納托利亞(Anatolia)是一座愛奧尼亞(Ionian)希臘城市,在公元前10世紀由雅典殖民者建立。該城坐落於愛奧尼亞,基士特河口從這裡流向愛琴海(Aegean Sea),也是帕尼歐尼亞同盟的一部分。以弗所主持亞洲七個教堂之一,這一點在《啟示錄》(2:1-7)中有所提到。這裡也有一大片格鬥者的墓地。

以弗所是早期基督教的重要中心。保爾將其用作基地。他捲入了一項與工匠們的糾紛中,這些工匠靠阿耳特彌斯寺廟為生(《使徒行傳》19:23–;41),並在以弗所寫出了《哥林多前書》(1 Corinthians)。之後保爾寫信給以弗所的基督教會。

12伊朗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古城。大約在公元前515年,古波斯王大流士下令在一個人造平台上修建波斯波利斯古城。波斯波利斯遠離鬧市,位於高山之上,是波斯帝國的首都。龐大的建築物環繞四周,擁有雙排樓梯。這座失落的古城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四座高大宏偉的陵墓。除此以外,這裡還散落著大量石碑和浮雕藝術品。

13帕倫克(PALENQUE,墨西哥)帕倫克是古代瑪雅城市,靠近墨西哥恰帕斯州的烏蘇馬辛塔河(Usumacinta River)。這裡有一些由瑪雅人製造的最美的建築、雕像、條脊和淺浮雕作品。帕倫克這座古老的瑪雅古城,憑藉其華麗的叢林和高雅典建築和裝潢,成為了墨西哥的一個奇蹟。該城於公元前100年左右被首次佔領,在約公元600-700年間繁榮昌盛,在那個世紀顯赫榮耀。在巴加爾(Pakal)的統治之下走向鼎盛時期。巴加爾是位畸形足皇帝,他在公元615年至683年間統治這裡,他在象形文字中以太陽和盾表示,他也被視為是「;太陽盾」;或「;白色金剛鸚鵡」;。在巴加爾統治時期,在帕倫克成興建了很多廣場和建築,包括最高的「;碑銘神廟」;(Templo de las Inscripciones,他的陵墓),這些建築共同的特色是精緻的灰泥淺浮雕。

帕倫克是位於墨西哥南部的一座古代瑪雅城市,它可上溯到公元400年到700年。帕倫克的一些寺廟、雕塑和令人震驚的石雕,都是迄今為止人們見過的最精美的。通過這座被毀的城市,可以更好地了解瑪雅建築學。如果有機會,你一定不要錯過佛丹?帕卡爾(Pacal Votan)金字塔、天文台和這座古城的宮殿。

帕倫克是古代瑪雅城市,靠近墨西哥恰帕斯州的烏蘇馬辛塔河(Usumacinta  River)。這裡有一些由瑪雅人製造的最美的建築、雕像、條脊和淺浮雕作品。帕倫克這座古老的瑪雅古城,憑藉其華麗的叢林和高雅典建築和裝潢,成為了墨西哥的一個奇蹟。該城於公元前100年左右被首次佔領,在約公元600-700年間繁榮昌盛,在那個世紀顯赫榮耀。在巴加爾(Pakal)的統治之下走向鼎盛時期。巴加爾是位畸形足皇帝,他在公元615年至683年間統治這裡,他在象形文字中以太陽和盾表示,他也被視為是「太陽盾」或「白色金剛鸚鵡」。在巴加爾統治時期,在帕倫克成興建了很多廣場和建築,包括最高的「碑銘神廟」(Templo de las Inscripciones,他的陵墓),這些建築共同的特色是精緻的灰泥淺浮雕。

巴加爾的兒子強·巴魯姆二世(Chan-BahlumII)延續了帕倫克的政治和經濟擴張,繼續發展藝術和建築,並主持修建了幾座神廟建築,每一座都有一塊體積龐大的石柱碑文。你可以看到帕倫科建築對瑪雅提卡爾城的影響。托尼那的敵對可能是在強·巴魯姆二世於702年去世後,帕倫克極速衰落的主要原因。有資料顯示托尼那於730年對帕倫克進行了全面進攻。在10世紀之後,帕倫克大部分地區都被遺棄了。這片遺址在墨西哥一個雨量最重的地區,被埋在了地下,直到18世紀才再次被人發現。20世紀前半葉的調查者弗朗斯·布隆(Frans Blom)評論道:「第一次訪問帕倫克的時候,這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有人在這片廢墟里住過一段時間,他就會對這裡著迷。」

帕倫克廢墟位於所有墨西哥和中美洲最重要的瑪雅建築遺址當中。站在岩崖上,俯瞰墨西哥灣的海濱平原,只見帕倫克逐漸隱沒在墨西哥契亞帕斯省湯布拉山麓濃密的熱帶森林中。雖然對陶瓷碎片的分析顯示這個地區在公元前100年就被佔領,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部分建築建於公元6到10世紀。這座城邦最偉大的統治者是帕克,他於公元603年奪取政權,他在位的68年間和以後,建築革新開始,全國大興土木,呈現一片建設繁榮景象。最引人注目的建築項目之一是宮殿。宮殿的牆和屋頂均用灰泥粉刷,上面雕刻的圖案描述著統治者和神靈的禮儀活動,這些使現代的研究者能深入了解瑪雅人的生活和信仰。另一項宏偉的建築是寺廟的碑刻,上面刻有象形文字詳細記錄著很久以前統治者的祖先歷史。去帕倫克旅行的最大的收穫莫過於縱情於一個又一個無法解答的謎團,當旅遊者蜿蜒行走在四周晨霧繚繞的古建築廢墟中,驚嘆於古代建築奇蹟的同時,也感受到古瑪雅人的偉大和神秘。500座建築中可能只有34座被挖掘。

14維查耶納伽爾(VIJAYANAGAR,印度)維查耶納伽爾是印度最大的帝國之一的首都,它由桑伽馬王朝的王子哈利哈拉(Harihara)和布卡(Bukka)於1336年建立。該政權在克利須那德瓦拉亞(Krishnadevaraya,1509-29)的統治下達到頂峰,當時它幾乎控制了克利須那河和棟格珀德拉(Tungabhadra)河的整個南部半島。估計該城有50萬人口,面積33平方千米,周圍環繞著幾條發散的防禦工事,這與14世紀的德里有相似之處。其財富來源於對香料貿易和棉花業的控制。這裡的旅行者如葡萄牙的努奈茲(Nunez)和佩斯(Paes)稱其為熱鬧集市,這裡是國際商業中心。在1565年塔里寇達(Talikota)戰役之後,此政權隨即垮台,當時城市遭到了德干蘇丹(Deccan sultans)的同盟軍的洗劫(比德爾Bidar、比賈布爾Bijapur、戈爾康達Golconda、阿美納伽Ahmednagar、貝拉爾Berar),至此南印度被穆斯林征服。

此廢墟設在一處奇特又美麗、有巨礫散落的地方,品質令人不可思議。16世紀的魏塔拉寺廟尤為突出,它相當於世界遺產紀念碑。這座寺廟始建於克利須那德瓦拉亞時代,但它從未完工也從未用作祭祀;其令人難以置信的雕刻工藝達到了維查耶納伽爾藝術的頂峰。外部的柱子以音樂柱聞名,輕輕敲擊即可發出回聲。寺廟庭院中的一架石頭戰車上面還雕刻著揭路荼(Garuda)的圖案。

15孟斐斯(MEMPHIS,埃及)

孟斐斯是下埃及(Lower Egypt)第一個省的古都,自古王國建立伊始到大約公元前2200年,後在新王國延續了很短一段時間,作為行政中心貫穿古代歷史。孟斐斯的古埃及名為Ineb Hedj(「;白色的牆」;)。「;孟斐斯」;(Memphis)這個名字則來源於「;佩皮一世(Pepi I,第六王朝)金字塔」;的埃及名稱Men-nefer的希臘語變體,而Men-nefer在埃及古語中變為Menfe。根據希羅多德(Herodotus)的說法,該城建於公元前3100年左右,其創建者是統一了埃及兩個王國的美尼斯王。

對其人口多寡的估計眾說紛紜。根據T。錢德勒姆(T.Chandlerm)的說法,孟斐斯有三萬居民,自其建立至公元前2250年,以及公元前1557至1400年間,這裡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定居地。孟斐斯在第六王國時期作為卜塔祭祀的中心,達到了聲譽的頂峰。在18世紀之後,隨著底比斯的興起,孟斐斯經歷了短暫的衰落時期,隨後在波斯總督的領導下又再度復興,在亞歷山大城建立之後,退居其後。在羅馬大帝統治時期,亞歷山大城成為埃及最重要的城市,孟斐斯位列第二,直到641年福斯塔城(Fustat或Fostat)的建立。那時候孟斐斯大部分都被遺棄,並成為了周圍城池的石料供應源地。在12世紀,它仍是壯麗的遺址,但不久之後就成了廢墟和散石場。卜塔和神牛(Apis)神殿的遺迹與其他一些雕像一起,包括2座4米高的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II)的雪花石膏雕像都被掩埋於地下。塞加拉墓地離孟菲斯很近。

16黃金國 對於財富的渴求一直刺激著人們去 買彩票、賭博或者長途跋涉尋找金礦。然而,其中最能引起人們強烈反應的莫過於黃金國的傳說。數千年來,人們始終無法找到這座據說擁有豐富寶藏的古城。

黃金國(El Dorado,在西班牙語里表示「鍍金城市」)古城的傳說起源於16或17世紀。當時,一些前往南美的歐洲探險者聽說一個有趣的故事,講的是一名富庶無邊的印第安酋長最終被埋在金子中。據說這座應當位於南美洲北部某處的城市藏有大量金銀珠寶。無數探險家試圖找到黃金之城,但都以失敗告終。而且許多人還由於疾病或飢餓等原因死在途中。

其中最著名的一位當屬Percy Harrison Fawcett。他是英國探險家,1925年出發尋找被他稱為Z. Fawcett之城的黃金國。他所帶領的探險隊進入了亞馬遜叢林,然後就不知所蹤了。還有許多探險家試圖去尋找Fawcett探險隊的蹤跡,但大都空手而歸或死在途中。鑒於這一紀錄,即便是著名的探險家印第安納瓊斯,可能也會勸說那些想要尋找黃金國的探險者,乾脆去買兩張彩票,何必拿自己的生命冒險。

1531年1月,西班牙冒險家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率領著一支由同180人組成的部隊,從巴拿馬出發,來到了美洲的秘魯,這些西班牙人雖然數量不多,但十分兇悍,並且配備了當時先進的火槍和大炮,另有62 名騎兵。當時統治印加帝國的皇帝阿塔雅爾帕對外來侵略者毫無了解,也沒有採取任何防禦措施。在這種情況下,皮薩羅以突然襲擊的手段,俘獲了阿塔雅爾帕,並向他勒索黃金,貪生怕死的阿塔雅爾帕為了保全性命,竟對皮薩羅說,如果釋放他,他願用黃金堆滿囚禁自己的房間,直至他舉手所及的高度。但皮薩羅把這些黃金掠到 手後,仍把這個印加皇帝絞死了。1533年11月,皮薩羅帶兵進入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把那裡的黃金和財寶洗動一空。

皮薩羅在印加帝國掠奪黃金的消息,進一步激起了西班牙冒險家們的貪慾。更多的西班牙冒險家們漂洋過海,不惜生命危險,如痴如狂的奔赴南美叢林,想要從這裡掠奪更多的黃金。他們得到的黃金越多,就越是想這麼多黃金從何而來,也就越是相信只要穿過更多的高山大盤,密林叢莽,必定還會獲得更多的黃金。

1535年,曾經遠征過印加帝國的西班牙人塞瓦斯蒂安.德.貝拉卡薩曾遇到一個印第安人,那個印第安人對他說,在遠方胡有一個部落的國王,用金粉灑遍全身後,在一個聖湖裡洗浴。被貝拉卡薩稱這個傳說中的國王為 「多拉都」,即 「黃金人」 後來,這個名字又被訛傳成 「 愛多都」,成了傳說中的黃金國的名字。

1536年,一個名叫貢薩洛.希門內斯.德.奎薩達的西班牙人,率領一支.900人的探險隊從哥倫比亞北岸向南美內陸進發,去尋找黃金國。他們在印第安人齊布查族的索加莫索村內,看到一座太陽神廟,廟裡存放的齊布查族的酋長木乃伊,身上覆蓋著黃金飾物。齊布查人對奎薩達說,這些黃金是用食鹽向另一個印第安國度交換來的。他們還說,那裡有個名叫瓜地維塔的湖,在湖上每年舉行一次神奇的儀式,就是黃金人慶祝大典。慶典時,那裡的國王全身灑滿金粉,戴上黃金飾品,乘坐木筏,從湖岸出發。周圍的族人燃起野火,奏起樂器,國王便躍入湖中,把身上的金粉一洗而凈,祭師和貴族們也同時向湖中投入貴重的金飾,獻給太陽神。

這本是多年來流傳在印第安人中的一個傳說,西班牙冒險家們卻聽得垂涎三尺。奎薩達立即帶們人向該湖進發。後來他們在海拔近3000米處的一個火山口附近找到了一個湖,附近有幾間小房子,卻根本就沒有黃金國的蹤影。

這時貝拉卡薩率領的另一支尋找隊和德國人尼可拉斯·費德曼率領的一支尋寶隊,為了尋找黃金國,也來到了南美大陸。他們在崇山峻岭中搜尋了幾年,全部一無所獲,人員卻傷亡過半,不得不失望。

此後三百多年裡,先後有幾百支探險隊,懷著瘋狂的黃金夢來到南美叢林,但進去的多,出來的少。在尋找黃金的路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冒險家、士兵和印第安人的冤魂。但那個神秘的「黃金國」卻還是無法找到。

十九世紀初,德國學者波德率領的一支探險隊,在哥倫比亞的昆迪瑪伽高原找到了真正的瓜地維塔湖。波德是個科學家,對於湖底的黃金並無興趣。但他找到瓜地維塔湖的消息,激起了新的尋找黃金的熱潮。1912年,英國一家公司花費15萬美無購置了當時最先進的設備,來到哥倫比亞,企圖抽干瓜地維塔湖的湖水,以找到傳說中的「黃金國」人投到湖底的黃金。經過多日抽吸,露出了部分湖底,但找到的黃金很少,還不夠支付少半探險隊的費用。

此後,黃金國的傳說對人們的誘惑力逐漸消失了。但在1969年,兩名哥倫比亞農場工人在波哥大附近的一個洞穴中發現了一件純金製成的古代遺物:一個木筏上站著九個人像,其中周圍八個戴金飾,似乎是貴族和侍衛,中間一個高大的人像裝飾異常豪華,無疑是國王本人。這似乎可以說是那個黃金國慶典中木筏的模型,它使人感到,那個黃金國的傳說也許並非虛構。但是,它又在哪兒呢?

17特洛伊古城 史上被研究最多的史詩,莫過於荷馬在公元前800年左右所創作的《奧德賽》和《伊利亞特》了。這些詩篇描述了波瀾壯闊的特洛伊戰爭。特洛伊(Troy)古城位於在現代的土耳其,處在亞洲和歐洲夾縫之間。由於地理上的優勢,特洛伊曾是發展文化和貿易的理想溫床。荷馬史詩描述了傳說中的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斯(Menelaus)漂亮的妻子海倫與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私奔。據說這一事件引起了特洛伊戰爭,並為海倫贏來萬世艷名。墨涅拉俄斯向特洛伊發動了規模空前的進攻。而正是這場戰爭產生了特洛伊木馬、阿基里斯之踵等著名的故事和傳說。

特洛伊古城的歷史包含了這麼多的傳奇色彩,難怪歷史學家不能確定它是否真的存在。顯然在這場戰爭之後,特洛伊古城在公元前1100年到700年便被遺棄了。後來特洛伊之城曾一度有人定居,並重新開始繁榮起來,直到公元前85年被羅馬人佔領。此後,人們逐漸離開這座城市,使其淪為廢墟,直到1822年再次被人們發現。考古學家們在廢墟中發現了數層不同的城市,一座座堆疊起來。最古老的第六和第七層中的石牆和壁壘,被人們認定就是荷馬史詩中描述的特洛伊之城遺迹。儘管發動戰爭的原因仍不得而知,但特洛伊戰爭的傳說現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特洛伊:毀於世上最美艷的女人

這是個充滿戲劇性的廢墟。美女是導火索,木馬是轉折點,布拉德皮特和好萊塢都為發生在這裡的戰爭大大捧場。但無論導遊如何費盡口舌,我們就是不相信幾匹木馬就能讓特洛伊人喪失起碼的智商——幾箱金銀珠寶還差不多。如果這傳說是真的,那麼特洛伊人真是浪漫得無可就葯;如果這是後人杜撰的,那隻能說明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浪漫入骨了。

如今的特洛伊古城前立著一匹新建的巨大木馬,爬進去,從馬身上開出的窗向外望,不遠處,那幾乎化為齏粉的殘跡已經足夠彰顯這座城市當年的輝煌。也許,對於中國人來說,那場戰爭太過遙遠和滑稽,因此我看特洛伊的熱情無論如何也比不上西方觀光客。

衰草斜陽中,廢墟里開滿了紅色的妖艷花朵,土耳其人把它們叫做「剛結婚的美女」,我們乾脆把它們叫「少婦花」,其實就是中國的虞美人,可能真是睹物思人,我更想知道當年的禍水——絕色美女海倫的下落了。

18迦太基古城 與特洛伊古城類似,迦太基(Carthage)古城也位於地中海地區。它離現代的突尼西亞很近,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作為北非地區的一個貿易中心,迦太基古城由腓尼基人在公元前800年建成,與義大利半島的西南部遙相呼應。雖然優越的地理位置曾給這座城市帶來了繁榮,但長達150年的戰爭——主要與羅馬作戰——最終導致迦太基古城的隕落。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0年-公元前241年)中,羅馬軍隊利用卓越的海軍戰術大敗迦太基人。而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1年)中,迦太基又一次在與羅馬爭奪西班牙的戰爭中慘敗。羅馬甚至成功俘虜了迦太基優秀的軍事戰略家漢尼拔。

在這場慘敗之後,迦太基便漸漸衰落。公元前151年,羅馬人發現了這座城市有了復甦的跡象,頓時感到十分緊張。因此他們在迦太基違反了一項和平協議後,藉機對其宣戰。這次戰爭只持續了幾年,最終導致迦太基城被徹底毀滅——所有房舍全數坍塌,所有迦太基人也最終滅亡。儘管還有人在這裡定居,但這座城市再也不能恢復以前的強盛局面。時至今日,迦太基只是突尼西亞附近一塊富饒的郊區。

突尼西亞,迦太基古城遺址,文化遺產,197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從公元前6世紀起,迦太基發展為覆蓋了地中海沿岸大部分地區的巨大的貿易帝國,孕育了燦爛的文明。但在公元前146年被古羅馬滅亡,新的羅馬-迦太基城在原來的廢墟上重建起來,這是僅次於義大利羅馬的第二大城。現在的古城遺址主要是這一時期的建築。

古代迦太基人城邦遺址坐落在北非突尼西亞北部丘陵起伏的三角半島上,距首都突尼西亞城約18公里,瀕臨地中海,扼守突尼西亞海峽,據東西地中海要害,是世界上著名的古城之一。往日,迦太基帝國曾勢力強大,疆土遼闊,囊括北非沿岸、西班牙中部、巴利阿里群島、科西嘉島、撒丁島、西西里島和馬爾他島,首都迦太基富極一時。歲月流逝,今天所見到的已是遺迹中的遺迹了。

相傳,公元前814年,腓尼基蒂爾王國(位於今黎巴嫩西海岸)公主愛麗莎因其兄庇格瑪隆在國王穆托死後,排斥她而獨攬大權。為免遭迫害,愛麗莎挾財寶與僕人飄洋過海,在突尼西亞登陸,受到當地人的歡迎。她向部落首領馬西塔尼求借一張牛皮之地棲身,得到應允。於是她便把一張牛皮切成一根根細絲,然後把絲連在一起,在緊靠海的山丘上圍起一塊315公頃的地皮,建起了迦太基城(腓尼基語,"新城"的意思)。因此,大家奉她為皇后。現在,在迦太基山坡上的蒂東皇后旅館,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公主而建的。

公元前654年,迦太基人征服了伊維薩島、西西里島和撒丁島;前535年奪取科西嘉島。公元前264~前146年,迦太基同羅馬帝國進行了3次布匿戰爭。第三次戰爭以迦太基失敗而告終,迦太基被夷為平地,成為羅馬治下的阿非利加省。公元前122年,羅馬人重建該城,同時修建了一座圓形競技場和一座圓形劇場。羅馬人還修築了巨大的馬加爾蓄水池和著名的安東尼浴室,工程從哈德良執政時期開始,到公元2世紀中期安東尼·皮厄斯當政時竣工。公元439年,迦太基遭到汪達爾人的洗劫。一個世紀後,又淪為拜占廷的屬地。在這裡產生了第一所基督教拉丁文學院。許多著名的基督教衛道士如德爾圖良、西普里安以及名重一時的聖·奧古斯汀都曾在此生活、寫作過。公元698年,阿拉伯人哈桑·伊本·諾曼率部侵入該城,迦太基又被夷為平地,成為阿巴西特的政府所在地。

今天看到的迦太基殘存的遺迹多數是羅馬人在公元前146年到公元439年佔領時重建的。該城曾發展為當時僅次於羅馬城的第二大城。從殘存的劇場、公共浴室和渡槽等遺迹可知當時工程之浩大,設計之精美。當時主要建築有長34公里、高13米、厚8米的城牆以及宮殿、神廟、別墅、住房、公共浴室、競技場、跑馬場、劇場、基地和港口等。安東尼浴室緊靠海邊,規模巨大,面積達3.5公頃,在古羅馬的浴池中名列第四。沐浴在古羅馬時代佔有重要地位,人們往往把浴室看作是社交活動的場所,在那裡會見親朋,縱論國家大事。由於年代久遠,浴室上部的建築物已蕩然無存。雖臨近大海,浴池用水卻是從60公里以外的扎古旺通過渡槽引來的。可蓄水3萬立方米的馬加爾蓄水池,至今仍在使用。

古城內發掘的腓尼基時代的遺物,大多是墳墓、石棺、墓葬品等。有幾具公元前400年的石棺,棺蓋上有死者的雕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陳列出來的墓葬品有水壺、陪葬者石雕像和裝飾品等。

迦太基,是地中海地區古代文明的重要標誌,對北非馬格里布具有重要影響。它象一個文明彙集的櫥窗,透過它可窺見歷史的豐富多彩。但作為突尼西亞市的一個住宅區,古城遺址的完整性正受到城市高速發展的威脅。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一項拯救遺址的活動,迦太基被列入其內。197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亞特蘭蒂斯 根據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說,亞特蘭蒂斯是一座繁榮的城市。它擁有無盡的財富、繁榮的文化,以及各種建築奇蹟。儘管大多數人認為柏拉圖對於亞特蘭蒂斯的美妙描述是虛構的,但仍有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座城市確實存在。只不過他們對於亞特蘭蒂斯存在的時間和地點有著不同的猜測。柏拉圖曾提到,亞特蘭蒂斯島早在9000年前就已消失,但一些學者認為這個數字是轉錄或翻譯中的一個錯誤,他們認為900年更加合理。一些考古學家推測亞特蘭蒂斯曾座落於希臘島上,後因一場火山爆發而沉沒。另一些考古學家則猜測它位於加勒比、愛爾蘭、南美洲甚至是南極洲的海面之下。

不論亞特蘭蒂斯是否確實存在。這座被喻為烏托邦之都的城市的確吸引了許多人的好奇,也引來無數書籍、電影和文獻為其增光添彩,並試圖解開它的消失之謎。2009年2月,一名航空工程師聲稱他用谷歌海洋工具(一種能讓用戶獲得無數海洋景觀圖片的工具)找到了亞特蘭蒂斯遺址。這使他登上了全球各大媒體的頭條。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能夠說情這座位於非洲西北海岸的水下城市是否真的是亞特蘭蒂斯古城。

亞特蘭蒂斯的建築成同心圓狀,互相用艦隻分隔開。隨著越來越深入,身份限制也越嚴格。

在圓環內圈是最重要的廟宇和保留地。城市的建築美妙地讓人感受到了音樂的韻味。鍍金的圓屋頂,由於風力和溫度的不同,會發出和諧的聲音。通常是三個音節。對於亞特蘭蒂斯來說,三是它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線條會重複三次,建築群由三組類似的建築組成,三個金字塔組成的塔群。城市的每一層的街道都呈對角線分布,從海濱一角到另一角,在地下還有很多錯綜複雜的地下長廊。

亞特蘭蒂斯(亦名大西洲、阿特蘭提斯)首府是波賽多尼亞(亦名海神市)。可以說它代表了大西洲的精粹,

亞特蘭蒂斯

是文化,藝術和工藝水平的集合體現。這是一座紀念碑樣的城市,是其他國家的典範,是顯示亞特蘭蒂斯的偉大所在。

亞特蘭蒂斯的綜覽。是傳說中的這個城市的經典模式,由一系列浮於海上的同心圓連接成。可以看到,它是如何一層層由低到高排列向中心的。中心部分是大本營,直徑接近2.5公里。

接兩個同心圓層的海洋通道的景觀,從城市內部朝外看去,可以看到城市的另一層:亞特蘭蒂斯的內海區域。而右邊有座燈塔。兩座金屬雕塑支撐著巨大的燈。背景是天空中的三輛飛車。中心城市的一些莊嚴建築。階梯的最高處,雕塑頭上的翅膀顯而易見。在亞特蘭蒂斯的藝術中那代表了生生不息。城市的整體設計極儘可能的體現了各種藝術的巔峰。階梯通向一座綜合院校。

金子是最常用的建築材料。城市中心最輝煌的建築有天文意義。那些金碧輝煌的建築在風中會發出和諧的音調。城市的中心地帶。鍍金的音樂圓頂是天象館和其他一些公眾建築。並非所有人都有權進入中心城市到處布滿了巨大的山洞。這是支撐的柱子。仔細看可以看到緊貼入口是金牛座的標誌,以及男人和公牛。

這塊祖母綠被精細的雕刻成透明,城市的主要法典寫在上面。翻譯成不同的語言和土語。祖母綠被安放在一個地下房間嚴密看守著,那是亞特蘭蒂斯最神聖的地方。

離開城市不遠的山谷中掩埋著亞特蘭蒂斯的國王。這是個很深的山谷,專用作墓地。那些墓碑上記錄了人的一生。在這裡,不僅埋葬著官員也有藝術家。山谷在山的上面,還有很多已經絕種史前動物。

20巴比倫(babylon) 巴比倫最初不過是由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衝擊而成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一個無名小城,後來不斷壯大和輝煌,佔地2100英畝,是當時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成為兩河流域的明珠。古城遺址在現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90公里處,3800年前,這裡誕生過強大的巴比倫帝國,帶給人類歷史空前的輝煌,其古老的文明由蘇美爾人、巴比倫人、亞述人和迦勒底人共同創造,史稱巴比倫文明或「巴比倫一亞述文明」。巴比倫城在《聖經》中被稱為「天堂」。

巴比倫城以其豪華壯麗著稱於世,包括王宮、神廟、大道和寺塔。其城門尤為世界之最,共有100多座,城池的8道城門用8個神的名字命名,最著名是北門,以巴比倫神話中掌管戰爭和勝利的女神伊什塔爾命名。城門高12米,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每道門有4個望樓,相互間以拱形過道相連,牆外壁及塔樓用色彩艷麗的彩釉磚和琉璃磚砌成,磚上飾有獸類浮雕,浮雕高約90公分,共有575座。由於多次戰火,此門現為該城惟一完整的建築,由柏林國家博物館復原收藏。

世界上第一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也由巴比倫創立,它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共3500行,正文有282條內容,用阿卡德語寫成。此外,巴比倫還第一個把一天劃分為12個時辰,並實行7日一周制度。後來的希臘文化、羅馬文化都深受其影響。

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空中花園」也屬於巴比倫文明,它最令人稱奇的是供水系統。空中花園實際上是一個築造在人造石林之上,具有居住、遊樂功能的園林式建築體。它呈階梯型,中央矗立一座城樓,有幽靜的山間小道,上面栽滿奇花異草,下面是潺潺流水,由於花園比宮牆還高,又被稱為「懸苑」。

「楔形文字」因其形狀像楔子而命名,是蘇美爾人的一大發明,它由圖畫文字經幾百年時間,約在公元前3000年中期才完成。19世紀中葉,英國人萊亞德在發掘亞述王國首都尼尼微時,將2萬多塊楔形文字碑帶回英國。這種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印證了《聖經·創世紀》上「洪水與諾亞方舟」的故事,解決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上爭論最激烈的上古大疑案之一:遠古初民時代,地球確曾是被一場特大洪水淹沒過,由此,全世界才會有這麼普遍的關於一場大洪水的傳說。

公元前539年,波斯人佔領了巴比倫城,巴比倫開始失去往日的輝煌,到亞歷山大大帝時期,它逐漸勢微。公元前330年春,亞歷山大引兵北上追殺了波斯國王大流士,並建立起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但他還不到33歲時,即因發熱生病而亡。

從亞歷山大進入巴比倫到塞琉西王朝時期,巴比倫城開始沙漠化。至公元前2世紀,古巴比倫被沙漠徹底摧毀,在歲月無情的滌盪下,滾滾黃沙掩埋了昔日輝煌無比的巴比倫城。1958年,伊拉克政府開始對城址中的遺址進行修復。

古巴比倫的廢墟位於現在的巴格達以南90英里處,最初起名「bab-ili」,意為「神靈之門」。它精巧美麗,富麗堂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城之一。古巴比倫城牆的建造藝術令人驚奇,在古羅馬時期就獲得了人們的尊敬。它的「空中花園」被認為是世界上七大奇蹟之一。

從公元前1850年亞摩利人到來至公元前322年亞歷山大帝卒於那裡,古巴比倫作為文化和政治的中心,繁盛了大約1500年。城市早期最出名的統治者之一的是偉大律法頒布者--漢謨拉比(公元前1792年-公元前1750年)。

巴比倫(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遺址和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90公里處,幼發拉底河右岸,建於公元前2350多年,是與古代中國、印度、埃及齊名的人類文明發祥地。巴比倫意即「神之門」,由於地處交通要衝,「神之門」不斷擴展,成為幼發拉底河和格里底斯河兩河流域的重鎮。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曾是西亞最繁華的政治、經濟以及商業和文化中心,這裡還曾是古巴比倫王國和新巴比倫王國的首都。

古巴比倫城垣雄偉、宮殿壯麗,充分顯示了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築水平。幼發拉底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城,城內的主要建築埃薩吉納大廟及所屬的埃特梅蘭基塔廟,高達91米,基座每邊長91.4米,上有7層,每層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磚砌成,塔頂有一座用釉磚建成、供奉瑪克篤克神金像的神廟。據說,這就是《聖經》中耶和華變亂人們的語言,致使人們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別塔。城內古建築精華之一的「女神門」,高12米、寬近20米,門牆鑲嵌著形象生動的釉彩動物圖案,還有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蹟的「空中花園」,引人注目的人與獅子搏鬥的石刻雕像。

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亦稱「懸苑」,它依偎在幼發拉底河畔,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曾以興建宏偉的城市和宮殿建築聞名於世,他在位時主持建造了這座名園。相傳,他娶波斯國公主賽米拉米斯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鬱鬱寡歡。國王為取悅愛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倫興建了高達25米的花園。此園採用立體疊園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層重疊,層層遍植奇花異草,並埋設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園由鑲嵌著許多彩色獅子的高牆環繞。王妃見後大悅。因從遠處望去,此園如懸空中,故又稱「空中花園」。

然而從公元前539年起,巴比倫城曾先後被波斯人、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和帕提亞人佔領。自公元前4世紀末逐漸衰落,到公元2世紀則淪為一片廢墟;當年「女神門」內慶典大道兩旁的120尊石獅早已蕩然無存。

樓蘭古城遺址

21樓蘭樓蘭是西域2000年前的一個小國,地處羅布泊和孔雀河故道上,恰好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一度極其繁盛。作為東西方文明交匯之地,樓蘭古國受東西方文明尤其是漢文明的影響極大,在手工業、建築、宗教、民間藝術都有傑出成績。而活躍了五六百年之後,公元4世紀時,樓蘭古國突然神秘消亡,成為古絲綢路上最大的謎團。直到19世紀末,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才在中國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發現了被風沙湮沒了1600餘年的樓蘭古城。

羅布泊的美麗幽靈———19世紀末,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中國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發現了被風沙湮沒了1600餘年的古城樓蘭,世界驚呼:「中國再現了龐貝城!」樓蘭是一西域小國,2000年前,因位處羅布泊和孔雀河故道的「絲綢之路」而盛絕一時。東西方文明尤其是漢文明的衝擊,使手工業、建築、宗教、民間藝術等成為樓蘭文明的傑出代表。但作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樓蘭,只在歷史舞台上活躍了五六百年便在公元4世紀神秘消亡,史不記載,傳不列名。它的傳奇消失,使其成為古絲綢路上的最大之謎。

樓蘭王國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乾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片廢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開始進行挖掘,發現了一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築構件、五銖錢、一封佉盧文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台一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裡就是樓蘭古城。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邊長在330米左右,幾乎全部為流沙所掩埋。城牆用粘土與紅柳條相間夯築。有古運河從西北至東南斜貫全城。運河東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圓頂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組高大的木構建築遺迹,曾出土漢文、佉盧文文書及簡牘、五銖錢、絲毛織品、生活用具等。運河西南的中部,有3間木構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漢文文書、木簡及早期粟特文和佉盧文文書,估計為衙署遺迹。其西的一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邊分布著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種文書、簡牘,被稱作羅布泊文書。

在20世紀初的考察過程中,大量樓蘭文物被國外考察團掠走。

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學工作者對它進行了幾次詳細考察,終於揭開了這個被風沙湮沒1600多年的「沙中龐貝」之謎,使人看到了它的本來面目——

樓蘭古城的確切地理位置在東經89度55分22秒,北緯40度29分55秒。它佔地面積為10萬8千多平方米。城東、城西殘留的城牆,高約4米,寬約8米。城牆用黃土夯築;居民區院牆,是將蘆葦紮成束或把柳條編織起來,抹上的粘土。全是木造房屋,胡楊木的柱子,房屋的門、窗仍清晰可辯;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築,牆厚1.1米,殘高2米,座北朝南,似為古樓蘭統治者的住所;城東的土丘原是居民們拜佛的佛塔。

羅布泊怎會游移呢?科學家們認為,除了地殼活動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積了大量的泥沙而造成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匯聚在羅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長,泥沙越積越多,淤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覓新道,流向低洼處,形成新湖。而舊湖在炎熱的氣候中,逐漸蒸發,成為沙漠,水是樓蘭城的萬物生命之源。羅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樓蘭城水源枯渴,樹木枯死,市民皆棄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樓蘭終於被沙丘湮沒了。

樓蘭的消失跟人們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也有關係。樓蘭地處絲綢之路的要衝,漢、匈奴及其他游牧國家,經常在樓蘭國土上挑起戰爭;為了本國的利益過度墾種,使水利設施、良好的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公元三世紀後,流入羅布泊的塔里木河下遊河床被風沙淤塞,在今尉犁東南改道南流,」致使樓蘭「城郭巋然,人煙斷絕」、「國久空曠,城皆荒蕪。」

羅布泊曾經是我國西北乾旱地區最大的湖泊,湖面達12000平方公里,上個世紀初仍達500平方公里,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築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但至1972年,卻最終乾涸。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曾經水豐魚肥的羅布泊變成茫茫沙漠?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當年絲綢之路的要衝——樓蘭古城變成了人跡罕至的沙漠戈壁?這一直是個科學之謎。

22瓜地馬拉的蒂卡爾 蒂卡爾是最大的考古遺址之一,是前哥倫比亞瑪雅文明的都市中心。它位於瓜地馬拉北部皮騰盆地的考古地區。這個令人驚奇的地方是瓜地馬拉蒂卡爾國家公園的一部分,1979年被宣布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蒂卡爾是瑪雅文明主要的文化和人口中心。雖然遺址的紀念建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但是蒂卡爾在公元200年到公元900年的古典時期達到了繁榮鼎盛頂點,在此期間,蒂卡爾受到瑪雅地區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影響,地區之間相互交流遍布中美洲,例如,中部墨西哥中心的特奧蒂瓦坎古城。也有證據顯示蒂卡爾在公元4世紀時被特奧蒂瓦坎人征服。

古典時期晚期以後,在蒂卡爾沒有建造新的主要建築物,有證據表明精美宮殿遭到焚燒破壞。這些事件與人口數量逐漸下降交織在一起,到了10世紀末隨著遺址的廢棄達到了高潮。

23巴拉圭的特立尼達在去巴拉圭的東方市的路上,距離恩卡納西翁大約25公里處,是最有趣和最值得建議去的8個耶穌會城遺址之一。

特立尼達是由來自聖卡洛斯教會的本地人建造的。主要建築師是米蘭的胡安?巴蒂斯塔?普里莫里神父和加泰羅尼的喬希?格里瑪神父。這是一個未完成的建築,根據當時的旅遊者描述,這個教會有所有教會中最大和最漂亮的教堂。

穿過舊教堂的中殿,可以看到祭壇牆上用完整石頭裝飾的精美檐壁。檐壁上雕刻著巴羅克藝術風格姿勢的天使和他們的樂器。通向聖器安置所的兩扇門值得一提:柱頭不成比例的柱子和3個一行的葉狀結構支撐著檐壁,兩個為側柱,中間一個雕有圖案。

西側是塔的廢墟和一個長長的禮拜堂。塔的地基為正方形,使我們想起了一座堡壘,只是不知道它是鐘塔還是觀察塔或者兩者都是。主教堂被建期間可能在使用小禮拜堂。其中一個聖器安置所還有一間小博物館,存放當地物件(最原始的顏色)和教會的比例模型。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人類遺產。

24宏都拉斯的科潘科潘曾是公元4世紀到公元8世紀的瑪雅首都,是迄今為止在瑪雅遺址中心發現的最大和令人印象最深的建築群。它由金子塔,寺廟和21根精心刻有古代科潘帝王雕像的石柱組成。雖然瓜地馬拉的蒂卡爾是已知最大的並且更容易去的瑪雅遺址,但對瑪雅文明感興趣的人們不應錯過科潘這個地方。

24菲律賓的特利莎城菲律賓的特利莎城是一個糖業大亨上世紀初修建的公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阻止日軍使用,它曾遭到兩次毀壞。美國空軍曾在菲律賓執行任務時轟炸並用機槍掃射公館,菲律賓抵抗軍也放火焚燒以免它落入日軍手中。

25瑪雅古城瑪雅古城位於現在的瓜地馬拉市北部360公里的瓜地馬拉密林深處。大約2000年前,瑪雅帝國的工匠們用石灰石磚塊建立了許多金字塔、寺廟和廣場,並給這些建築物塗上石灰泥,還用赤鐵礦中提取的一種大紅的色素氧化鐵在這些建築物上繪畫。但是不知為何,公元900年之後,這個繁榮的帝國突然滅亡,只留下瑪雅古城給後人猜想。1502年,哥倫布最後一次橫跨大西洋,在宏都拉斯海灣碰見一群他們從未見過的「怪異」人種———瑪雅人(又譯「馬亞」、「馬雅」),繼而打開了美洲大門,使這片土地既成為天堂,又成為印第安人的地獄,人們將其視作哥倫布一生最偉大的錯誤。

瑪雅文化誕生於公元前2世紀,大約在公元前250年即進入所謂的古瑪雅時代,其中心地帶從瓜地馬拉高原、墨西哥城、薩爾瓦多、宏都拉斯一直延伸到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遼闊平原,身處其間的科潘古城是其前哨。

公元前1100年,瑪雅先民出於一種對離奇世界的幻覺,開始在各地修建大型城市,並像其他古代民族一樣修建了一座座巨大建築;不同的是,瑪雅建築散布在高山叢林中,也未修建連接都市與密林的道路。他們的金字塔與埃及不同,前者是空心的,內部為帝王陵寢;後者是實心的,塔頂供教士們辦公、居住或觀察天象之用,塔前廣場是民眾參加祭典的場所。在熱帶雨林中建造世界最大的超文明金字塔,所需巨石必須從10公里外運來,再切成塊狀。瑪雅人始終不曾使用過金屬,這些巨石從何而來,如何搬運,至今仍是一個謎。瑪雅人修建巨大建築不僅是為了居住,其中包含了深奧的科學道理,如金字塔型神廟有12個平台和365階,每一平台代表一月,每一階代表一天,計算了一年的時間;有的建築指出金星或月球的運行;有的則表示出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瑪雅人的曆法可維持到4億年以後,計算的太陽年與金星年的誤差可精確到小數點後4位。他們把一年分為18個月,測算的地球年為365.2420天,現代人測算為365.2422天,誤差僅0.0002天;他們測算的金星年為584天,與現代人50年內的測算僅差7秒。幾千年前的瑪雅人就能有這麼精確的計算,簡直不可思議。他們還保持著一種特殊的宗教紀年法,一年分13個月,每月29天,稱「佐爾金年」,此種曆法從何而來,也是一個謎。

瑪雅人還有著無與倫比的數學造詣和獨特的謎一樣的文字。瑪雅文字最早出現於公元前3世紀,是用800個符號和圖形組成的象形文字,辭彙量多達3萬個;主要是代表一周各天和月份的名稱、數目字、方位、顏色及神祇的名稱;大多記載在石碑、木板、陶器和書籍上;至今只破譯出其中數字和曆法的記號,某種人名、城市名,及少量有限名詞和某些表示動物的繪畫文字。他們曾留下過幾千本書或手抄本,但只有4本倖免於西班牙傳教士和時間的蹂躪。瑪雅人至少在公元前4世紀就掌握了「0」這個數字概念,比中國和歐洲人早了800年~1000年。此外,瑪雅人精美絕倫的雕刻、繪畫和青銅藝術也令人咋舌。

16世紀西班牙人登上美洲大陸時,瑪雅人還巢居樹穴,以採集為生,過著原始部落生活,但公元前8世紀的他們,怎麼會產生如此高度的文明?實在是匪夷所思。

在殖民者入侵之前,大多數瑪雅城市早已荒廢幾百年,瑪雅人似約好了一般,各自放棄了城中的一切,帶上他們民族文化中最為神聖的東西,到達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瑪雅異常璀璨的文

化就如此突然地中斷了,這給世界留下了巨大的困惑。

26泰國大城府,在梵語中意味著「不可戰勝」,也許不像泰國的清邁或普吉島那麼受人歡迎,卻是那些到泰國想目睹世界聞名廢墟的旅遊者經常參觀的地方之一。在它的全盛期,大城府是享有國際盛譽的喧鬧大都市。根據歷史學家記載,它的繁榮甚至可以和同時期的歐洲重要城市媲美。大城王國如此繁榮以致它的鄰國緬甸(現稱Myanmar)覬覦良久,後來緬甸軍隊出兵洗劫並焚燒了該城。如今,昔日帝國光輝只有殘骸留存,大城府已成為大城歷史公園的一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Ayutthaya(大城府)在梵語中意為「不可戰勝」。雖然知名度和受歡迎程度可能無法與曼谷、清邁或者普吉相提並論,但大城府卻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泰國擁有很多世界著名的古代遺址,一些希望了解這些遺址的遊客往往會頻繁關顧,大城府就是他們必到的遺址之一。

歷史學家表示,在全盛時期,大城府是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的一座人口稠密的大都會,其進步程度甚至與當時的一些歐洲首都不相上下。由於非常繁榮和富足,大城府成為鄰居緬甸覬覦的對象,緬甸最終派出軍隊將大城府洗劫一空並一把火將其焚毀。時至今日,我們只能從殘留的廢墟中感受大城府曾經的輝煌,這些廢墟構成了現在的大城府歷史公園——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一部分。

27義大利的古羅馬斗獸場

斗獸場或者羅馬大劇院--最初的弗萊維姆圓形劇場--羅馬帝國在義大利羅馬中心建造的最大的橢圓形劇場,是羅馬建築最偉大的傑作之一,可能是最受讚揚的世界遺址。能夠容納50,000觀眾的斗獸場被用來角斗和進行公共表演。和角斗遊戲一樣,其他的表演也在這裡舉行,例如,摹擬海戰,獵殺動物,處決犯人,著名戰爭重現,以及上演古典神話戲劇等。大約有500,000人和一百多萬隻動物死於角斗遊戲中。雖然在21世紀因為劇烈的地震和石頭劫匪,部分地方受到毀壞,但是它依然是羅馬帝國和防震工程有突破性成就標誌性的象徵。它是羅馬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仍然和羅馬天主教有著緊密聯繫,每個星期五教皇帶領打著火炬的「耶穌赴難路」隊伍在圓形大劇場四周平地上行走祈禱。

28墨西哥的奇琴伊察 奇琴伊察是由瑪雅人建造的前哥倫比亞大型考古遺址,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州,尤卡坦半島的北部中心。它是瑪雅低地從晚古典時期經過最終古典進入後古典時期早期的一個主要的地區焦點,該遺址展現了許多建築風格,從所謂的「墨西哥式」和中部墨西哥的懷舊風格到北部低地普克瑪雅中發現的普克風格,風格各異,多姿多彩。現在的中部墨西哥風格曾經被認為是中部墨西哥直接移民或者征服的代表,但是大部分當代的解釋都把這些非瑪雅風格更多地看做是文化傳播的結果。

29希臘的帕特農神廟

希臘女神雅典娜的廟宇,帕特農神廟建於公元前5世紀雅典衛城上。它是古希臘現存最重要的建築,一般被認為是多利克柱式發展的最高峰。它的裝飾性的雕刻被認為是希臘藝術的頂點之一。帕特農神廟被看做是古希臘和雅典民主精神永恆的象徵,是世界最偉大的文化紀念性建築物之一。希臘文化部目前正在進行重建恢復工作。

30高昌高昌位於東西方交通的十字路口上,由於受到中原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的影響,它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號稱西域五大名城之一。漢人主政高昌,出現了儒、道、佛並存的多元文化,並在此發現了早已滅絕的波斯摩尼教遺迹。察合台汗國建立之後,首領鐵木爾汗成為第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汗王。落入「聖戰者」手中的高昌城,最後因戰火成為一片廢墟。

城頭變幻大王旗———赫定從樓蘭帶走的大批900年前的佛教古物,引發了一場國際考古熱,古城高昌的神秘面紗在此尋寶賽中被悄然揭開。高昌是東西方交通的十字路口,中原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使其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和西域五大名城之一。它城郭高聳,街衢縱橫,防禦工事固若金湯。漢人主政高昌,出現了儒、道、佛並存的多元文化,並在此發現了早已滅絕的波斯摩尼教遺迹。察合台汗國建立後,首領鐵木爾汗成為第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汗王。落入「聖戰」者手中的高昌城,在戰火洗禮中變成一座廢城。

高昌是和交河齊名的絲路名城。公元前1世紀,西漢大將李廣利率領部隊在此屯田,設立高昌壁;公元327年設高昌郡。公元450年,北涼殘餘勢力滅了車師前國後,高昌城一躍而為吐魯番盆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460年成為高昌國都城。640年唐朝統一高昌,在此設立西州,轄高昌、交河、柳州、天山、蒲昌五縣。9世紀後成為回鶻高昌國的首府。公元1275年,蒙古游牧貴族都哇叛亂時率領12萬騎兵圍攻火州(高昌),長達半年,回鶻高昌王巴爾術阿而忒的斤英勇戰死,高昌城就毀於一旦。1961年高昌故城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昌古城,歷史悠久,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漢代,因其「地勢高敞,人廣昌盛」因而得名。公元460年(和平元年)車師國亡,柔然立闞氏伯周為王,稱其國為高昌國,掀開了高昌王國的序幕。

高昌城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初稱「高昌壁」,為「絲路」重鎮。後歷經高昌郡、高昌王國、西州、回鶻高昌、火洲等長達1300餘年之變遷,於公元14世紀毀棄於戰火。漢唐以來,高昌是連接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經貿活動十分活躍,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後經由高昌傳入內地,毫不誇張的說,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躍最發達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薈萃的寶地之一。鼎鼎大名的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公元629年,為了提高佛教學水平,29歲的玄奘,不畏殺身之禍,偷偷離開長安,出玉門,經高昌,沿絲綢中路到印度,遍游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諸國,歷時17年。在高昌,玄奘誦經講佛,與高昌王拜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高昌故城位於吐魯番市以東偏南約46公里火焰山鄉所在地附近。城郭高聳,街衙縱橫,護城河道的殘跡猶存,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內城、外城、宮城三重。外城大體呈正方形,牆厚12米,高11.5米,周長5.4公里。為夯土板築,部分地段用土坯修補,外圍有凸出的馬面。每面大體有兩座城門,而以西面以北的城門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

內城居外城正中;西南兩面城牆大部分保存完好。周長約3公里。宮城為長方形,居城北部,北宮牆即外城北牆,甫宮牆即內城北牆。這一帶尚存多座3-4米高的土台,當時為回鶻高昌宮廷之所在。 內城中偏北有一高台,上有高達15餘米的土坯方塔,俗稱「可汗堡」,意為王宮,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雙層建築,可能為宮殿遺址。外城內西南有一大型寺院,寺門東西長約130米,南北寬約85米,佔地約1萬平方米,由山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大殿內尚殘存壁畫痕迹。唐代高僧玄奘西遊取經,於貞觀二年(628年)春,曾到高昌國講經一月余,據即在此寺內。寺院附近,還殘存手工作坊和集市遺址。外城內東南部有一小型寺院,殘存的壁畫較上述大寺完美。

古城

古城

31良渚2006年12月20日,中國在杭州發現了距今大約5000年的良渚古城遺址,是同時期城市遺址中最大的,其考古價值可能會超過殷墟。良渚城的總面積達290萬平方米,城牆極寬,達到60多米。據稱,良渚文化在當時的影響囊括了大半個中國,而良渚文化也並沒有消亡,一直在夏商周三代及以後漢民族中存在影響。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非常意外,緣於去年6月一次保護區域內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的基建項目。

當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高地西側挖掘時,發現了一條良渚時期的南北向河溝。這讓劉斌感覺到有戲,隨後,他帶領考古隊員深入挖掘。洛陽鏟一把鏟下去(洛陽鏟,長柄,剷頭為半圓筒狀,打入地下再提起來時,剷頭就能帶出一筒土,對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別),在4米多深的地方,剷頭碰到了石塊,換個地方再鏟,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塊。當泥土一層層挖去,一大片石塊露出來,經過局部解剖發現,這一高地是由人工堆築而成,寬60多米,深近4米。

良渚石魚

結果考古人員發現整塊土地其實都是人工夯築而成——土質為黃土,不同於良渚一帶灰黑色淤泥,明顯是人工從外面搬運而來。在黃土下面,鋪著一層石塊,石塊比較圓滑,應該是從周邊現成揀來的。之後的挖掘證明,這大堆的黃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牆,稻田下的那條溝渠是護城河。

西城牆全長約1000米,寬約40~60米,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接下來,南城牆、北城牆和東城牆依次被發現,同樣是底部鋪墊石頭、大量黃土夯築;城牆環繞著中間的莫角山遺址。與西城牆相比,其他三面城牆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牆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裡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加一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牆防水能力。

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痕迹說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牆,等到建其他三面城牆,經驗更豐富了。

32統萬(tongwan):惟一遺存的匈奴都城———中國陝西和內蒙古交界的毛烏素沙漠深處,有一座湮埋地下千餘年的匈奴故城統萬。它建於5世紀初,正是史稱「西晉十六國」大亂的時代。這裡曾是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匯點,在建成後的5個多世紀里,統萬一直是鄂爾多斯高原南部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也是扼守「草原絲綢之路」的東西方交通重鎮之一。統萬依地勢而築,構思精巧,雖是土城,卻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地和抗毀性,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建設的最完整、雄偉、堅固的都城。它直到清朝後期才被發現。它是營建之初就在沙漠中,還是後來陷入沙漠中的,已成為一個懸案。

統萬城位於鄂爾多斯草原南部的薩拉烏蘇河畔的沙漠之中。這座古城遺址氣勢浩大,它是1500年前北朝十六國時期的大夏國首都,俗稱「白城子」,在今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子村。近年來一批又一批中外學者專家,紛紛到毛烏素沙漠對這座古城進行考察。這座古城雖然被沙漠吞噬了,但是古城牆卻歷歷在目,因城池呈白色,所以當地群眾冰「白城子」。

史載公元407年,匈奴首領赫連勃勃稱「天王,大單于,雄據朔漠。赫連勃勃鳳翔元年(公元413年)驅役十萬各族人民,採用「蒸土築城」法在朔方水(今紅柳河)之北黑水之南營建都城。取名「統萬城」寓「統一天下,居臨萬郡」之意。這座城歷時7年建成。城基厚25米,城高23.33米,寬11.16 米。又據史料記載:築城的土都經過蒸熟。築成後用鐵錐刺土法檢驗其硬度,凡刺進一寸,便殺築者;凡刺不進去便殺刺者。城堅硬可以磨刀斧。宮內樓台高大,殿閣宏偉,裝飾土木,極其侈麗。赫連勃勃是個殘暴的君王,在築城過程中至少殺民工、匠人數千人。統萬城規模十分宏偉。「城高十仞」,周圍數里,內有三道城,城內有宮殿、鼓樓、鐘樓等建築,四周的城牆上還築了若干座敵樓,特別是西北隅的那座,現仍高達24米。在10公里外,越過波浪般的沙丘,就可以遠遠望見它那雄偉的造型,正好像一座巍峨的紀念碑,不是用文字,而是用形象寫下了歷史上勞動人民艱苦卓絕的創造。四座城門分別名曰:北朔、招魏、朝宋、服涼。公元 431年,赫連氏後裔爭權內訌,北魏乘機滅掉夏國。「統萬城」的遺址在民族史和建築以及考古等方面,都是很有價值的。

統萬城,是東晉十六國時夏國的都城。故址在今陝西省靖邊縣境內,城址東北有淖泥河,向東南注入無定河。

十六國中葉,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鐵弗部劉衛辰為魏所敗,其子劉勃勃南逃投後秦,後秦王姚興命其為安北將軍,鎮朔方。劉勃勃兵權在握當即與後秦反目,於東晉義熙三年(公元407年)稱大單于,大夏天王,年號龍升,國號大夏。不久南下攻取秦屬嶺北諸城,西吞南涼,成為十六國之一。夏鳳翔元年(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勃勃改姓赫連,命叱干阿利調秦嶺以北10萬人築都城。並豪言:「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統萬城名由此而來。

據史料記載,統萬城建設歷時六年,採用「蒸土築城」法,即把白石灰、白粘土以糯米汁攪拌,蒸熟進行注灌,類似於今天的澆注法,城牆堅固可抵刀斧。傳說叱干阿利監工殘酷,命人以鐵錐檢驗,凡錐入一寸者,便立刻將工匠殺死,填屍於牆內。

統萬城城垣有東西南北四門,東門名招魏,西門名服涼,南門名朝宋,北門名平朔。城牆高10仞,基厚20步,上寬10步,東西長倍於南北,周長約18里。城內復有皇城,內營造有亭台樓閣,雕樑畫棟,富麗堂皇。

《晉書》載《統萬城銘》:「崇台霄峙,秀闕雲亭,千榭連隅,萬閣接屏……溫室嵯峨,層城參差,楹凋雕獸,節鏤龍螭。瑩以寶璞,飾以珍奇……」

《北史》也有記載:「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廣十步,宮城五仞,其堅可以礪刀斧。台榭高大,飛閣相連,皆雕鏤圖畫,被以綺綉,飾以丹青,窮極文采。」

公元416年,赫連勃勃東晉破後秦之機揮師南下攻取長安,418年,在長安稱帝,改元昌武。他留下太子鎮守南都西安,自己回師統萬城,宮殿大成,又改元真興,並刻石歌頌功德。公元425年,赫連勃勃死。公元427年,北魏軍攻破統萬城。太武帝生活也十分清儉,討厭奢華。在進入統萬城之後,拓跋燾見夏國皇宮富麗堂皇,大發雷霆:「豎子之國,竟敢如此濫用民力!怎能不滅亡!」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此,置統萬鎮。公元431年,大夏首領赫連定被吐谷渾部族俘虜,夏滅亡。赫連勃勃創建的夏只傳三世二十餘年,一代名城隨夏滅亡而衰敗。

統萬城統萬城在長時間內是北方的重鎮之一。此後北魏、西魏、東魏長隋唐曾在這裡置鎮、州、郡。自太和至唐,曾為夏州治所;唐末又為定難軍節度使治所。北宋初,党項人李繼遷佔據統萬稱西夏。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因西夏軍隊常以統萬城為依託侵擾北宋,宋太宗下令毀掉統萬城,遷走城內居民。

統萬城修築時,「臨廣澤而帶清流」,水草豐美。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建設的最完整、最雄偉、最堅固的都城,也是匈奴民族保存下來的唯一一座城牆輪廓、眾多建築保存完好的都城。以後湮於沙漠,歷代遊人憑弔感嘆不已。唐咸通年間許棠在詩作《夏州道中》:「茫茫沙漠廣,漸遠赫連城。」1600多年來,由於不斷被荒沙圍困,統萬城深陷毛烏素沙漠之中,幾乎被完全淹沒。隨著近年這一地區大力治沙,古老都城遂重現昔日的英姿。

著名考古專家戴應新說,統萬城依地勢而築,西北高東南低,既防冬天的寒風,又順勢利用城北的河水為市內用水和城外護城河供水,構思十分精巧;它的城牆是用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摻和在一起夯築而成,西城牆厚達16至30米。雖為土城,但具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地和抗毀力。有的城牆之中還設有儲存糧秣、武器等庫房,城牆四隅的角樓皆高於城垣,西南隅角樓高達31.62米,這在中外築城史上非常罕見。

對研究夏和西夏人的文化以及生態環境變遷,都是重要的實物資料。

「沉睡於毛烏素沙漠的統萬城,建立時曾是一片遍布沼澤的草地,而其毀廢於宋太宗淳化五年的記載也得到了考古證實。」考古人員昨日告訴記者。

外郭城呈刀把形

統萬城遺址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北部,地處陝西與內蒙古交界的毛烏素沙漠南緣、紅柳河北岸,是十六國時期匈奴首領赫連勃勃所建「大夏國」留下的一座都城遺址。

「統萬城遺址基本建在同一水平面上,分為外郭城、東城和西城。」省考古研究院統萬城考古隊隊長邢福來介紹,經過長時間的調查鑽探,基本確認外郭城呈刀把形,外郭城周長13865.4米,面積7.7平方公里,城垣走向與東西城城垣基本一致,東南部被紅柳河沖毀。

此外,考古人員在西門瓮城清理出隋代墓葬一座、瓮棺一座、灰坑10多個,並在瓮城底部發現比統萬城城垣年代早的方形灰坑。「從發掘情況看,至遲在隋代,瓮城門已坍塌,門洞以夯土塊封堵,瓮城內成為廢墟。西門在宋代遭焚毀,宋代地層普遍有一層灰燼、木炭塊等,從而證明宋太宗淳化五年(994)下詔毀廢統萬城的記載不虛。」邢福來解釋道。

護城壕內並不蓄水

考古人員經鑽探,發現西城城垣外南、西、北三面,東城北、東兩面都有護城壕。護城壕是在原始沙層上先挖好壕溝,然後用與城牆相同的土以平夯築成,內壁光滑,製作極為規整。已清理的護城壕北高南低,走向與城牆保持平行。

「圍繞東西城一周的護城壕可能就是一條幹溝,壕內並不蓄水。」邢福來告訴記者,他們經過觀察發現,可礪刀斧的夯土遇水即軟,現存城垣遭破壞最甚的就是下雨時牆體表面水留下的地方。另一方面,並不蓄水的護城壕,兩壁光滑,其實很難逾越,發掘時工作人員不藉助梯子等工具上下極為不便。

統治者多食羊肉

「統萬城作為大夏國都歷史短暫,只有區區15年。發掘出土的大多為唐、五代及宋代遺物。宋以後遺物極為少見,疑為大夏遺物的有各種建築材料。」邢福來拿出一件八稜柱型的石幢殘塊,惋惜地告訴記者,這件殘石幢出土於西門瓮城內唐代堆積層,當為唐或之前的遺物,可惜只存少量文字。記者看到上面「元年從西國來遷…涉流沙故來…」的字樣清晰可見。

「不管西國究竟在哪裡,我們覺得石幢所涉及的人物可能來自西域,沙漠當指今新疆一帶的沙漠。」邢福來說,從僅存的寥寥數語可以看到,石幢的主人於元年從西域來到統萬城。

統萬城曾遍布沼澤

眾所周知,統萬城遺址沉睡在毛烏素沙漠南緣,但邢福來卻認為,統萬城建立時這裡應該是一片遍布沼澤的草地。他介紹說,赫連勃勃曾經北游到達契吳(今統萬城一帶),嘆曰:「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嶺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斯之壯麗矣!」說明這裡生態環境的變化當在建城以後,可能隨著植被的破壞,風卷沙粒逐漸掩埋了統萬城。

1956年9月,陝北文物調查徵集組在統萬城遺址開展調查工作,1982年10月成立統萬城文物管理所。目前角樓遺址還有22米高。1996年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靖邊縣成立了「靖邊縣統萬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領導小組」統萬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領導小組」,希望將統萬城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吳書舍 的精彩文章:

天狼星系外星人傳授古多貢人天文知識?
4000年前印度的「死丘事件」摩亨佐達羅城在某一刻全部毀滅
五個人類歷史上沒有人能確認身分的靈異神秘人
宇宙高級文明可利用黑洞「攝取」恆星能量
四千年前地球的南北回歸線是42度

TAG:東吳書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