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寧夏:賀蘭山下崛起職教高地

寧夏:賀蘭山下崛起職教高地

■砥礪奮進的五年·神州看教育31

9月11日,寧夏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馬精憑趕往銀川中房物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學校和該公司簽約。自此,這家具有國家一級物業企業資質的公司,正式納入學校的校外實訓基地和學生就業實習基地。

此前兩天,正值「2017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召開,寧夏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李秋玲在學校迎來了阿曼蘇丹國政府代表團。半年前,學院承接該國杜古姆經濟特區中國產業園阿曼籍員工的培養任務,實現了寧夏職教接收留學生零的突破。

這只是寧夏職業院校加速駛入職教快車道的兩個縮影。繼2008年出台《關於推進職業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意見》之後,201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又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意見》。兩個文件對寧夏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進行了全面規劃部署,後者首次提出,要把寧夏打造成機制一流、特色領先的「西部職業教育高地」。

「從長遠看,職業教育是助推寧夏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寧夏教育廳廳長郭虎說。

創新機制,學校共性需求由公共財政解決

當前,共享概念席捲神州,而對寧夏職教人來說,「共享」是早已進行的實踐。

2014年,為了實現職業教育與自治區優勢骨幹產業零距離對接,寧夏啟動投資4.4億元,在寧夏職業教育園區全力建設現代商貿、現代煤化工、現代農業等11個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

寧夏職業教育園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陳曉軍告訴記者,在實訓中心建設之初,寧夏就在積極探索建立資源開放共享新機制。

公共實訓中心設在院校,好處看得見:日常運營委託院校負責,運營團隊由所在院校自行調配,一方面不額外增加人員編製,節約了人員支出;另一方面實訓教學專業化程度更高,專業契合度也更高。

可這種方式也容易讓人看不懂。剛開始,陳曉軍沒少被前來參觀的同行質詢:「別的地方的實訓中心像是建了個餐廳,大家各自去點菜吃。寧夏直接把『廚房』建在了學校的院牆裡,這怎麼實現共享呢?」

實際上,統籌協調園區內各院校教育教學資源,正是園區管委會職責所在。各實訓中心資產的所有權歸管委會所有,運營團隊的調整任免也必須徵得管委會同意。各院校在共享實訓基地資源的同時,充分開放教師資源,實行「學分互認、教師互聘、講座互通」的運行機制,同類專業課教師和「雙師型」教師在原人事隸屬關係不變的前提下,也由管委會統籌安排使用。

「現在,只要相關院校有需求,通過管委會完成信息發布、實訓申請、計劃制定、結果公示等相關程序,公共實訓中心就可以向全社會敞開大門。」寧夏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現代建築技術公共實訓中心負責人王其說。

根據陳曉軍掌握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寧夏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共完成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等外院校學生共享實訓課5315課時,園區內教師資源共享課超過2.1萬課時。以公共實訓中心為主要平台,寧夏還舉辦了兩屆全區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和6場區域性、行業性技能大賽。到2018年,公共實訓中心還將達到「三個50%」,即外院校實訓課程安排達到50%、承接寧夏相關部門城鄉職業技能培訓項目任務量達到50%、承接寧夏職業技能鑒定量達到50%。

資源的集中、統籌、共享,指向的是寧夏職業院校的高水平、差異化發展。如今的寧夏,無論是自治區級或地市級的職業院校,還是縣一級的職教中心、中職學校,都得到了各級政府在政策、財力保障等方面的堅定支持,且辦學方向非常明確,直指各級區域經濟發展。

在郭虎看來,這主要得益於寧夏發展職業教育的清晰思路,即夯實基礎能力建設的「五個重點」:第一是對職業教育布局結構進行調整,第二是重點建設好自治區職業教育園區,第三是重點支持5個地級市分別建設好一個綜合性實驗實訓基地,第四是重點支持人口在20萬以上的縣建設好一個縣級職教中心,第五是重點建設好寧夏現代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

目前,寧夏已建成西部地區較大的職業教育園區——佔地8.8平方公里,入駐院校14所,在校生達到6.8萬人。全自治區11所高職已有3所建成國家示範(骨幹)高等職業學院,19所全日制公辦中職學校也有13所進入國家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建設行列。

強化特色,學校的辦學質量在呼應產業中提升

「職業學校辦學,得時刻跟緊產業發展。」從鄉鎮黨委書記「轉行」到寧夏工業學校當副校長兩年多,史旭東得出這樣的感悟。

寧夏工業學校所在的石嘴山市曾經是寧夏的「工業長子」。半個多世紀以來,石嘴山因煤而立、因煤而興,也因煤而衰,成為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與此相伴,寧夏工業學校曾經紅極一時的機電、採礦類專業,一度遭遇招生「滑鐵盧」。

近年來,石嘴山將「生態立市」作為第一戰略,淘汰落後產能,推進生態轉型,短短几年就在全國67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績效考核中,躍升到第16位。相對應的是,從2015年開始,寧夏工業學校調整辦學方向,放棄市場需求小、專業能力弱的專業,維持市場需求小、專業能力強的專業,強化市場需求大、專業能力弱的專業,開設市場需求大的專業。

經過「瘦身」,學校原有43個專業變成了27個。同時,學校還積極與本地、外地的大企業對接,採取「冠名班」「訂單班」等多種方式,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兩年多來,培養出來的學生常常還沒畢業,就被合作企業「搶」光了。

2015年,寧夏的高鐵建設拉開序幕。學校迅速展開調研,確定與高鐵相關專業的市場需求及合適的人才培養比例。經過幾輪調研論證,學校決定與北京商鯤教育集團合作,共同設置高鐵乘務專業。2017年夏天,該專業第一次招生,學校計劃招收300人,報名的卻有1400多人,招生組不得不分4次進行面試。

在史旭東看來,人們原先諷刺職業教育是「黑板上種莊稼,課本里修汽車」,如今在寧夏工業學校有了強力反駁:學校的校企合作有了升級版——「引企入校」。比如,汽車修理專業和專業4S店合作,客戶有車輛待修,可把車輛發往學校的生產實訓基地修理。產生的效益返回學校,又可以補充到專業建設上。

面對本地的經濟發展,職業院校只是適應,夠嗎?中寧職業教育培訓中心主任宋萬斌的體會是——「還必須引領」。

枸杞產業是寧夏的一大優勢特色產業,更是中寧縣的名片。過去,中寧縣的枸杞產業散、小、亂的特點非常明顯,尤其是對枸杞的價值轉化能力很弱。宋萬斌手邊有一個統計數字:本地大約有85%的枸杞都是以乾果的形式流轉出去,僅僅15%的枸杞進行了深加工轉化,與中寧縣對自身「中國枸杞新科技研究推廣開發區」的定位還有不小距離。

2016年8月,一個現代枸杞保鮮加工公共實訓中心在中寧職教中心投入使用,主要分為生產線和科研開發兩大部分。這是寧夏唯一一個設置在寧夏職業教育園區之外,也是唯一一個落戶縣城的自治區級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

短短一年,中寧職教中心已經和多家枸杞生產企業合作,幫助企業培訓員工8000多人,還研製出了枸杞化妝品、枸杞面膜、枸杞休閑食品等深加工產品。更有深意的是,實訓中心的生產線覆蓋了枸杞深加工生產鏈上的所有環節,對當地曾經各自為政的枸杞企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還促進了零散的企業生產走向一體化。

2017年5月,中寧縣與天津杞源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簽訂項目合作協議,目標直指枸杞研發及深加工開發。項目最終選擇在中寧職教中心落地,看重的就是其所具有的枸杞科研成果轉化潛能。

精準幫扶,職教的扶貧效應從政府兜底中顯現

寧夏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曾經做過一項調研。結果顯示,和其他各級各類學校相比,就讀於職業院校的學生家庭貧困的比例最大。

「這是寧夏職業教育不可迴避的問題,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寧夏抓職業教育就是抓扶貧的理念。」寧夏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母宏英說。

為了使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因貧困而輟學,從2013年秋季學期開始,寧夏實現了以省級為單位的免費中等職業教育政策。

也正是在2013年,寧夏工業學校的教師張岩遇到了阿蘇阿甲。這個來自四川省西昌市響水鄉阿嘎保古村的19歲彝族男孩因為家庭貧困,初中沒讀完就外出打工,當時正在石嘴山市的一個工地上當小工。張岩介紹他到學校免費學習焊接專業。

2015年,阿蘇阿甲在「全國中職院校技能大賽」焊接項目上獲得三等獎,成為寧夏中職院校該項目唯一獲獎者。江蘇的一家造船廠高薪聘請他到江蘇工作,被他婉言謝絕。2016年畢業後,阿蘇阿甲選擇留在寧夏就業,還通過學校的「3+2」項目繼續在高職深造。現在的他,已經在寧夏站穩了腳跟,不但帶領家人走出了貧困,還帶著全村人找到了脫貧的方向。

9月14日,寧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職業教育助推精準脫貧工作實施方案》。方案強調:「突出職業教育扶貧的『造血』功能,使職業教育成為貧困學子就學、實用技術培訓、貧困家庭新增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的主渠道,實現『職教培養培訓一人、就業創業一人、脫貧一戶』。」

如今,寧夏免費職業教育試點已經擴大到山區9個縣(區)。這些地方的中職學生,在免除學費和享受國家助學金的基礎上,還免除教科書費、住宿費,增加生活補助,每年共涉及獎補金額6200元。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農、林、師範類專業的寧夏籍學生,上高職也按每年4200元的標準免除學費。

「精準脫貧是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十三五』期間的重大部署,職業教育肩負重任、責無旁貸。」郭虎說。(本報記者 張瀅 張顯峰 黃金魯克)

相關報道見三版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08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學生在學校明德樓前留影紀念
感受砥礪奮進這5年
80歲的人民大學再出發
傳承紅色基因 建設一流大學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