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戰場告急,同盟國為趕製青黴素,把浴缸和汽油桶都用上了

戰場告急,同盟國為趕製青黴素,把浴缸和汽油桶都用上了

醫學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人體的原理,以發掘人體對疾病的反應,從而促進健康。醫學研究在快速進步,但探索無止境,而且充滿艱辛。《健康史話》帶您聽二戰時製造青黴素的故事。

1928年英國科學家弗萊明在做實驗的時候偶然發現,他打算丟棄的一個培養皿有些異常,那個被青黴菌污染的培養皿里,黴菌附近的其它細菌要麼無法生長要麼乾脆死掉了,他繼續研究這個現象,發現黴菌可以分泌少量的黃色液體,並影響敏感的菌株,可是他無法提純那種黃色液體來分離活性物質。弗萊明在論文中描述了他縝密的實驗,並將他發現的液體命名為青黴素。

弗萊明的研究並沒有受到太多重視。至到1938年德國化學家錢恩發現了弗萊明的論文,並開始提純實驗,他用了凍干法,提煉到一些青黴素,但純度不夠量也很少,沒有什麼應用價值。很快,他的一位同事希特利建議用新的方法兩次連續提取,這使大量提純成為可能。1940年5月,他們在小鼠身上進行實驗,取得成功,顯示青黴素可以挽救本以為必死的生命。

希特利解決了提取和提純青黴素的基本問題,他運用智慧把這一過程自動化,其間使用了各種隨到可見的設備,浴缸,汽油桶,還有牛奶攪拌器。

1941年前後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弗洛里和錢恩實現了青黴素的分離和純化,並發現它對傳染病的療效。之後,希特利在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製出了相應的培養液。但那時每噸液體只能提取2克青黴素,一些公司生產黴菌液供他們提純,但是戰時的英國缺少相應的專家。

1941年7月,弗洛里飛往美國,美國的科學家聽取了簡介,了解到如何在裝有廢棄玉米的的大桶里,以氣泡供應空氣,並提供食物的情況下有效地產出青黴素。不久後,一些當時規模還挺小的製藥公司如輝瑞開始聘請工程和微生物方面的專家,終將實驗室成果轉化成了工業化的產品。

之後的兩年,英國和美國生產了足夠量的青黴素,用來在大量的傷兵和平民身上進行試驗,結果證明這是一種革命性的產品。「感謝盤尼西林,受傷的士兵有望回家了。」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關你健康》由專業人員製作,以科學與人文視角多維度觀察生命健康,包括醫事、史話、日常、展望、心理、房內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群雄兵器 的精彩文章:

TAG:群雄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