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荀子:為人如土 隱微而顯明

荀子:為人如土 隱微而顯明

導讀

君子應當向內注重自己的修養,在行為表現上便是謙讓有禮,虛心待人,致力於道德品質的修養,遵循正道。

君子隱而顯,微而明,辭讓而勝。

——《荀子·儒效》

《荀子》中有一些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有時候語言會有如老莊一般,正反相成,深沉蘊藉。《儒效》中的這一段,荀子提出了自己對「君子」的看法,三個短句子用了三組意義相反的詞語,卻並不矛盾。它的意思也很明確:君子即使隱居卻名聲顯赫,即使地位卑微卻聲勢榮耀,辭讓卻能勝過他人。

可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呢?荀子也說得很清楚:「君子務修其內而讓之於外,務積德於身而處之以遵道。」君子應當向內注重自己的修養,在行為表現上便是謙讓有禮,虛心待人,致力於道德品質的修養,遵循正道。反之,爭名奪利,最終只是勞煩身心而已。

《詩經》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

「九皋」為低洼而曲折的沼澤,但既是高潔賢德的白鶴,即使隱身在沼澤之中,其鳴聲亦聞於天地日月。

真正的君子的光芒不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被掩蓋,縱觀中國古今歷史,古代皇室中的爭權行為讓父子反目、兄弟相殘,甚至禍及百姓,而永遠被記錄在史冊中,令人不齒;而隱者如伯夷、叔齊、陶淵明,雖然隱居深山之中,卻因他們的品德與才華享有盛名。

姜太公隱居釣魚,得以見得周文王成就大業。「三顧茅廬」故事的兩個主人公,孔明是「隱」而受到尊重並得到重用,得以施展抱負;劉備卻以主公之身持謙遜之姿,終得山中卧龍。再觀如今,我們國家許多的勞動模範都是來自最普通的工作崗位。可見爭權奪利容易導致兩敗俱傷,相互謙讓、安之若素反而能成就佳話。

說到「讓」的藝術,荀子還有一番精準的比喻。《荀子·堯問》曰:「為人下者乎?其猶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樹之而五穀蕃焉,草木殖焉,禽獸育焉,生則立焉,死則入焉。多其功而不息。為人下者其猶土也。」

《荀子·堯問》篇的形式有點像《論語》中的問答體,都是以問答的形式對某一個問題展開討論。比如這一個關於「謙虛」的問題,就是出自子貢問其師孔子的問題。子貢問道:「我願意為人謙虛,但不知道怎麼樣去做。」孔子就針對子貢的疑問打了一個比方,認為為人謙虛,就應該像我們日日踏行的土地那樣。「抇」是挖掘、發掘之意,土地雖在「下」,但其用闕無窮,深挖它可以冒出甘泉,種植它就能五穀繁茂,草木繁殖,禽獸繁育,它們活著的時候立在土地的上面,死後又進入它的懷抱……它有很多的功勞卻從不以此為功德。土地孕育萬物,又包容萬物,功勞無限,卻默默無言,永遠如此。以土地來做謙遜之比喻,更加形象、生動,又淺顯易懂,打動人心。

真正謙遜之人,如土地般豐厚,有著有寬廣的胸襟和堅定的內心。我們也要向大地一樣,發揮自己的長處貢獻社會,卻能不驕傲自滿,保持謙虛的心。如今我們的社會怪相叢生,有時邪惡之氣被新鮮的外表包裝,會使人辨不清而深陷其中。若能居於隱微,保持謙遜,便不會由於外界事物的變化與誘惑而改變自己的做人原則,遇事冷靜思考,謹慎行動。在需要之時鼓勵他人、幫助他人,卻從無必要顯示自己的優越性。

謙遜之道亦能助於修身,懂得謙遜,方能靜心,靜心則不論讀書、論道皆成其理,踏實積累,於幽微處歷練,終能如荀子所說,得以顯明而「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培養生活的興味 而不是短命式的玩樂
六齣岐山:諸葛亮是為興復漢室打一劑強心針?還是因為個人之好惡?
西湖的情書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似少年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