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位清朝重臣的五次蠢舉 讓皇帝給他寫一份保證維持死後待遇

這位清朝重臣的五次蠢舉 讓皇帝給他寫一份保證維持死後待遇

在清王朝受到重用併名垂史冊的漢族重臣中,早期的張廷玉可以比肩晚期的曾國藩。雖然兩人所處的年代不同,為朝廷所做出的貢獻也不一樣,但一個為統治制度的鞏固完善嘔心瀝血;一個為保住滿清皇船不沉竭盡全力。

可惜的是,這二位重臣晚年都沒有完美收官。曾國藩因處理天津教會一案弄得灰頭土臉,黯然離世;張廷玉則為了告老還鄉死後享受皇家太廟,連犯昏錯,不僅被罷貶還受到株連抄家。

(張廷玉畫像)

來看看張廷玉壯年時期這些輝煌的從政經歷:康熙朝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 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

史料介紹,張廷玉是安徽桐城人,出身於書香門第官宦名家,他的父親張英是康熙時期大學士,也是清代著名大臣。張廷玉二十九歲高中進士,並被點為翰林。三十三歲那年,被康熙看中,認為他持重得體,成為康熙皇帝貼身低等小秘書。四十五歲時升為副部級的禮部侍郎。

康熙帝駕崩,四子胤禛登基成為雍正帝。雍正見他「氣度端凝,應對明晰。」迅速升他為禮部尚書。雍正是歷史上比較有名難伺候的帝王,對科舉出身的漢族大臣尤其存有偏見,而對他卻一見如故,十分欣賞。朝中大事小情都和他商議,凡有諭旨也讓他繕寫。

雍正與張廷玉君臣相顧整朝十三載,兩人感情篤深。雍正末年,張廷玉回家省親,胤禛寫信給他說:「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雍正為表達對張廷玉的欣賞特別立下遺囑,許諾他在身後配享太廟。這項榮譽,在整個清朝二百餘年,他是唯一享受到的漢臣。

如果張廷玉死於雍正時期,那他必將哀榮無比,一生也是完美無缺了。可是,他身體情況遠比雍正帝好,順利進入了從政的第三朝-----乾隆時期。

乾隆即位後,初期對他這位三朝老臣一直尊敬有加,稱張廷玉為先生。張廷玉每次上朝時,乾隆時常提醒身邊太監上前攙扶。乾隆二年,特封張廷玉為三等伯爵,開了當時清代文臣封伯的先例。這期間,乾隆對政事均向他請教,出京時則留他與鄂爾泰二人在京處理日常政務,責任至重。張廷玉繼續著雍正以來樞臣的尊崇。

(劇照)

過了六七年歲月後,乾隆皇帝覺得自己可以獨掌大局了。於是在乾隆十一年發布諭旨,張廷玉「嗣後不必向早入朝」。表面是優待,其實是讓他淡出朝廷決策層。

此時的張廷玉已經77歲,臨近耄耋之年,按理說也早該告老還鄉了。他也看明白了皇上的意圖,決定自己提出退休。

在乾隆一次宴請老臣時,張廷玉見皇帝心情很好,就大膽提出請退要求。他說我今年快八十歲了,想告老還鄉。張廷玉沒想到的是,乾隆皇帝不同意他的要求。

乾隆帝對他提出的動議有些意外,說你將來要配享太廟,哪能回歸田園呢?

一生精明謹慎的張廷玉,此時犯了第一個昏錯。他竟然這樣回答皇帝說:「也有回老家的,劉基就是。」

哪知這話一出口,乾隆皇帝臉色突然變得冷若冰霜。因為這話太過敏感。劉基是明朝開國功臣,朱元璋過河拆橋,後來毒死了他。乾隆認為張廷玉拿劉基比擬,是對自己不滿。就冷冷回答說:「人臣不可存圖逸之心。要學諸葛亮怎麼能尋求安逸呢?這說明你不夠忠誠。」

張廷玉聽此,不敢再接話,因為乾隆說的太重了。他感覺委屈,於是免冠跪地嗚咽痛哭。乾隆帝平息一下怒氣,讓小太監把張廷玉扶了下去。此後,張廷玉心驚膽戰,只得繼續按時來上朝。

經此打擊,張廷玉在一年裡衰老得特別的快,不但走路都不穩了,而且說話辦事大不如前。乾隆再下諭旨,說張廷玉身體不好,允許他退休。張廷玉聞訊大喜,覺得終於可以善終了。這時,他想到雍正帝許諾他身後配享太廟之事,生怕有人在乾隆面前進讒言,取消了這一榮譽,自己要有所行動。於是,張廷玉犯了晚年第二個昏錯:

思襯了幾天後,張廷玉下決心,關於「配享」讓乾隆帝寫個聖諭予以保證。作為臣下,讓皇帝出具保證,放在從前,張廷玉絕對想都不會這樣想。可是年近八十的他,卻真的實踐了。

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中旬,張廷玉再次進入紫禁城,跪在皇帝面前說關於配享這事不放心,請一辭以為券。乾隆帝對他此舉既意外,又心中不悅。但想到當年他畢竟做過自己的老師,現今年體衰,配享太廟一事又是父皇答應的,就沒有直接駁斥他,表示可以就此發布一道聖旨。

張廷玉高興地走了。乾隆卻提筆寫了一首詩派人送給他,在詩中表達了不滿之意。詩的內容是: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惻動予悲,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餘思或過之。可例青田原侑廟,漫愁鄭國竟摧碑,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

這首詩的前四句很明了,意思是你到我面前,跪地陳情,請我給你一個保證。這一舉動,令我不免起了惻隱之心。先皇的遺詔,我當然會遵守,你原本不必擔心。但「可例青田原侑廟」,青田,是指明代劉基。有劉基的先例,我就同意你退休回鄉。「漫愁鄭國竟摧碑」,這個典故可就有點指向了。魏徵在唐代被封為鄭國公,生前很榮耀,但是死後,唐太宗翻舊賬,認為魏徵犯了很多錯誤,下令把他墳前的碑給砸了。最後兩句「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是說我算不算堯舜之君,我也不知道,可誰可以稱得上是皋契那樣的賢臣?背後的意思即是你原本沒有皋契那樣大的功勞,父皇讓你配享,現在看,你也許不夠格。

張廷玉光顧興奮了,對乾隆的指責卻沒太上心。他心中惦記的石頭落了地,回家便倒頭大睡。按理說,皇帝寫了是破格的恩典,慣例他必須進宮謝恩。此刻,他犯了第三個昏錯:

只是讓兒子代替他進宮謝恩,這可惹下了大禍。

這一天,乾隆帝早早起來等著張廷玉,他還有話要對張廷玉說。但是沒想到,進來宮的卻是張的兒子張若澄,乾隆頓時大怒。他命下發諭旨責問:「張廷玉就在京城,即使病得很重,就是爬著來,也該來謝恩。為自己要賞賜時能親自上朝,可是謝恩時就不能親自來了,這樣對待朝廷給他的莫大恩惠,好像這都是他應該得到的,天下有這樣的道理嗎?」

恰好當天奉命寫旨的軍機大臣是張廷玉的門生汪由敦。汪由敦知道,乾隆皇帝這次發火,可是非同小可,他生怕老師倒大霉,因此連忙派了一個小廝跑到張府,傳遞這個消息,讓張廷玉好有所準備。

張廷玉的第四個昏錯犯在此時:

一大早,張廷玉忙不迭地進朝謝恩。乾隆見自己責問他的聖諭尚未發出,他竟然就來了,猜想是軍機處有人走漏消息,不禁更加惱怒,經查果然如此。乾隆升朝宣布:「朕為天下主,而令在廷大臣因師生而成門戶,在朝則倚恃眷注,事事要被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門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斥責張廷玉「負恩植黨」,下旨立即削去張廷玉伯爵。通風報信的汪由敦也被革去了大學士之職。

(張廷玉墓園)

  又過了一年,即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的皇長子定安親王永璜病死。初祭剛過,張廷玉犯了他晚年第五次昏錯:

他不顧自己是皇長子永璜老師的身份,又急匆匆地向乾隆皇帝奏請回歸故里。乾隆斥責道:「你曾待候朕講讀,又曾是定安親王的師傅,卻是這樣的冷漠無情到如此地步,這是有良心的人做的事嗎?」

惱怒中得乾隆帝命人把過去配享太廟的名單拿給他看,讓他自己說是否夠資格配享太廟。

張廷玉此時不糊塗了,他惶恐萬分請求罷允配享太廟,照律治罪。乾隆命令九卿討論張廷玉是否有資格配享太廟,並定議具奏。朝臣看出乾隆皇帝的心意,一致認為應該罷免張廷玉配享太廟,並上奏乾隆。

乾隆皇帝以此修改了雍正皇帝遺詔,明令取消了張廷玉的配享資格,把他趕回了老家。張廷玉費盡苦心要平安收場,沒想到卻丟了伯爵和配享兩項榮譽,一生美名,毀於一旦。

更倒霉的是,漏船偏遭連夜雨。同年9月,又有人揭發張廷玉的姻親朱荃曾涉及呂留良案,乾隆皇帝又降旨罰張廷玉白銀一萬五千兩,並追繳以前賞賜的各種物品,抄了他的家。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83歲的張廷玉在悲憤交加中病逝。乾隆皇帝聞訊做出眷念老臣的姿態,寬恕了張廷玉的罪過,謚號文和,恩准其配享太廟。

  時光流轉了三十年,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同樣步入老年的乾隆帝對張廷玉之事仍念念不忘。據說當他再次翻看張廷玉早年的奏摺,認為他的一些觀點和自己是一致的,命刻碑記之。乾隆在碑後題記,謂:「廷玉有此卓識,乃未見及。朕必遵皇考遺旨,令其配享。古所謂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為戒,且為廷玉惜之。」

實事求是來看,張廷玉年過七十後才多次請求回鄉養老,絕不為過。可卻因自己的昏錯惹怒了皇帝,遭受罷官、削奪爵位、免予配享、抄家等處罰,實在是不值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三朝老臣張廷玉為何這麼不受乾隆皇帝待見?
這個皇帝作詩四萬餘首,留下一個千古絕對,至今沒有人對出下聯
雍正對他說:我保證不殺你,乾隆一繼位,把他大卸八塊,凌遲處死
佛韻·清代宮廷佛造像賞析(2)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