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遂川人最值得驕傲的,是「龍泉杉木」!

遂川人最值得驕傲的,是「龍泉杉木」!

龍泉杉木

劉述濤

縣誌載,民國三年(1914年),因避與浙江、貴州之龍泉縣同名,以龍泉河曾名遂水為名,遂將龍泉縣改名為遂川縣。

遂川縣從這一年開始,就一直喊到了今天。

外來的人走進遂川,知道遂川有三寶,金桔、板鴨、狗牯腦。還知道遂川有南風面、千年鳥道、白水仙。卻不知道,遂川縣還有一樣好東西——龍泉杉木。

龍泉杉木素有「甲於中南」、「黃金條子」「優於天下」的美譽,與江西省別的地方盛產的杉木一起被稱之為「西木」,它和湖南的「廣木「,福建的「建木」一起被市場所青睞。龍泉杉木還與安福縣產的「陳山木」和吉安的「廬陵杉木」,成為「西木」中的上上品。龍泉杉木還是江西省內最早的貢木。

志載,早在秦漢年間遂川縣就有了人類生活的痕迹,到了唐朝就有了上供的枋木,到了五代十國,保大元年(943年),置辦了龍泉場,「以鄉為名,採擇林木之故鄉也」。保大年初(943年—957年),龍泉場設枋木場(在今泉江鎮水南上街南城),為輸朝延造船貢木之機構,龍泉場知事李俊為采斫使。到了宋朝的建隆元年(960年)龍泉升場為縣,後「采斫之名雖廢,而貢枋木尚仍其舊,歲輸本州建船,以稅務監官領之」。宋治平年間(1064—1067)遂川縣內出現了杉木市場,。從此「冠蓋往來,商賈輻揍」……從這種種的文字記載和論述中,可以看出遂川縣的林業發展之早,龍泉杉木作為貢木,亦成為了遂川人的驕傲。

只是,古代的龍泉杉木非今天的遂川杉木所能夠比。當時的龍泉杉木,材質優良,樹榦通直,枝幹大如桶。每一根龍泉杉木,都是木材中的上品,這才會被選為朝廷的貢木。要知道,貢木的採用過程非常複雜,工程難度也大。好在那個時期的技術工藝得到了完善,也較為系統。據史料記載,從南唐開始,貢木的採伐供應有就一套完整的體系,分為勘察申報、採伐、拽運和泄運、運解交收、儲備五個環節。

所謂的勘察申報,就是由皇帝下詔或工部下文採辦貢木後,首先要到實地勘察。但由於歷朝歷代的不斷採伐,遂川縣近郊的巨木已經不復存在,必須進入到深山密林、人跡罕至的地方勘察。古人說「巨材所生,必於深林窮壑、崇岡絕箐、人跡不到之地。」這讓一些朝延採辦貢木的督木官吃盡了苦頭,他們不但要翻山越嶺,忍愛勞頓之苦,還經常在山中迷失,只能夠挖食野菜,採摘野果充饑。當在深山中勘察完木材的數量、規格、方位後,還得向朝延申報開採所需要的銀兩、力夫數額等等,以等待朝延准許開採。

貢木體系的第二步是採伐。按照歷朝歷代採伐貢木的規矩,都要對於重要的採辦地方設立貢木木場,木場的官員有斫木使或是督木同知之類的官員,以具體督辦採伐貢木的費用、請工匠、力夫等事項。深山巨木所處的環境,平時徒步都難以接近,更何況大規模的採伐;這就需要伐木工的技術本領導過硬,專業性強,且需要這類人員眾多。

也正是遂川有了早期的貢木供應,才使得一大批的採伐工人出現。這些採伐工人到來深山老林之中,先由架工用木搭起平台,然後斧手用斧伐木和梢枝,同時還必須用纜索拉系。這樣「方無墮損之虞」。伐倒的巨木還需要「穿鼻」,所謂的穿鼻,就是將巨木打個孔洞,以便於繫上纜索拖運。採伐巨木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

第三步是拽運和泄運。當從人跡罕至的深山向外運輸巨木,在缺乏現代運輸工具的條件下,其難度可以想像得到。而貢木的轉運又分為兩部分,一是從採伐地運到溪流邊,即「運到外水」的拽運過程;二是從溪流到江河,即「運到川楚大河」的泄運過程。由於採伐之地至附近溪流從數十里到幾十里地不等,從溪流到江河也是如此。這樣,就首先要招募架長來看路、找箱和安排泄運。所謂「找箱」,即像現在鋪設鐵路一樣,以兩列杉木平行鋪設於路基或是支架上,每距五尺橫置一木。同時由蔑匠製作的竹纜及助滑的竹皮,鐵匠打制好的工具,石匠開採開巨石,以便架長在陡坡用木墊低就高,並於兩高山之間壘建高架成橋。運輸中,民夫將巨木卧於橫木之上,用繩索系在巨木首端的鼻孔上,由多人負杠拖行;每十里設置一塘,逐塘運送。巨木運輸所需民夫動輒數千,運輸過程異常艱難。

第四步是運解交收,巨木以泄運或紮成木筏的方式運到江河後,交各督辦木材的官員驗收,便開始按照一定的數量紮成木排,從水路開始起運。遂川水系發達,有遂川江和蜀水兩條主要支流入贛江,然後從贛江進入長江,再從長江進入京杭大運河,再運往京師。各地的貢木從小河到大河,再到長江,都是一路從小排到大排,最後北上到通州交割驗收。當年從江淮至京城的大運河上運轉貢木的「排筏相接」,長江上「巨筏蔽江」十分繁忙。一般從遂川轉運到京城需要大半年左右的時間。

到了第五步,就是儲備了。在京城,有專門負責驗收和儲存巨大皇木的機構,明代設有大木廠和神木廠來蓄積皇木,神木廠設在崇文門外,大木廠設在朝陽門外;清代在通州、張家灣設皇木廠,由滿人擔任皇木監督,驗收運京竹木並轉運到木倉。

貢木的採辦,帶動了木材的交易。據史書上記載北宋,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龍泉縣(遂川縣)出現了杉木市場。但真正意義上的木材交易,應該比這更早。遂川成為貢木的供應地之日起,就應該有了木材的交易。採辦貢木,大部分行為都是由朝延決定,官辦完成,但也有商辦采木的出現,由朝延委託木材商人去完成。到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開始擴建龍泉縣城為二坊十廂,出現了五斗江、南江口、水口三個墟場,也是三個木材市場,這標誌著木材貿易的發達和縣鄉的繁榮。

正是遂川出現了大量的木材交易,才帶動了遂川書院文化的興盛,為遂川縣的學子科舉應試提供了經濟保障,讓遂川縣湧現了一批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學術、教育領域的英才。

在遂川很有名氣的燕山書院,就因為當時遂川堆子前林木茂密,盛產木材,黃氏三兄弟中的老大義方和老三義齊才利用本地的木材資源豐富的天然優勢,從販賣木材開始,並在南昌開辦了一個叫作「福壽堂的」的木材鋪子。因經營有道,做木材生意發了家,才於清朝隆五十九年(1794)開始動工,一直修建至嘉慶十一年(1806)竣工,整整歷時13年,在修建正亮堂的同時,修建起了「燕山書院。」

要說美中不足的就是在遂川林業發展最興量的時候,在木材的交易中,卻沒有統一的計量方法,只能使用「估堆」、「秤稱」和「三定」的方法來進行交易的,但是這三種方法都無法體現公平公正的交易原則。後來,遂川五斗江的郭維經同他女兒郭明珠才發明了,操作簡單,運算合理的「龍泉碼」,從而成為了中國木材交易當中新的計量方法。

「龍泉碼」的發明,是龍泉杉木提供了足夠的土壤和養分,也是遂川人民勤勞智慧的體現。應該說,遂川縣的龍泉杉木和龍泉碼,才是遂川人真正的驕傲,才是遂川人最值得向外人介紹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述濤說事 的精彩文章:

TAG:述濤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