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下里巴人315:與佛學結緣的李正西先生(二)(三)

下里巴人315:與佛學結緣的李正西先生(二)(三)

與佛學結緣的李正西先生(二)(三)

下里巴人315

(二)

退休後的先生本來可以安享晚年、含飴弄孫,過著悠哉游哉的快樂時光。但先生是一位閑不住的人,對於畢生所從事的學術研究不能忘情,也許,一直在路上是他最為享受的生活狀態。退休後的,先生幾乎每年都拿出一部讓人耳目一新、有著廣泛影響的著作,其學術生涯出現「井噴式」的奇觀。作為一位年已古稀的老人尚有如此魄力和銳氣,在學術界橫刀躍馬,馳騁學苑,令人心生感動和佩服。

2007年在先生的學術生涯中值得大書特書。在這一年先生應新昌旅遊局的邀請,遠赴新昌,對新昌縣的文化旅遊資源進行系統的梳理、發掘,讓這個曾經出現過諸多歷史文化名人的剡溪邊的古剡縣,再一次在中國文化的坐標上熠熠生輝。新昌縣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非常充沛,眾多的歷史名人都在此留下了足跡,有的出生於此地,有的則長期徜徉於此,他們的生命連同筆墨在此地寫下了動人的華章。而新昌自古以來就是佛教聖地,佛教非常興盛,其中大佛寺名鎮江南,聞名遐邇。佛教文化資源極其豐富,可以說為佛學功底深厚的先生得以施展所學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對新昌人的盛情邀請,先生欣然同意。

幾年間,可以說先生的足跡踏遍了新昌的每一寸土地,古剎邊,天姥山,任公子釣台,剡溪畔都留下了先生觀察、游賞、沉思的身影。多年辛苦不尋常,在那裡,先生對於新昌的旅遊資源、佛教文化進行了系統的甄別、梳理、挖掘和再造,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這些成績包括一些單篇論文和大部頭的著作。先生對於生活在新昌的旅遊資源和新佛教文化著力很深,尤其是對支遁和東晉般若學「六家七宗」的研究,可以說至今為止是空前的,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將是難以超越的。

關於支遁的研究,雖然前人有所論及,但是只是隻言片語,不成系統,又加之支遁留下來的資料少之又少,支遁的詩文留存到今天的也大都散佚。因此對於這樣一位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特殊地位,但是資料又少得可憐的人物 進行研究可以說是異常艱難。先生的支遁的研究可以說在這一領域可謂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功。

2009年《支遁評傳》的出版可以說是支遁研究史的一件大事,也是李先生學術上的又一個高峰。先生寫作此書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支遁生前長期生活在浙江省新昌縣,並在那裡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而先生能夠常駐此地做支遁研究,對於支遁所生活的環境有親身的體驗,會加深自己與支遁的在經歷、體驗等方面的聯繫。陳寅恪在論及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時,他曾提出因對所研究的對象「了解之同情」,而先生的這種實地體驗式的研究正是實踐了陳先生說的「了解之同情」這一意旨。這樣的研究相對於一些向壁虛構、凌空蹈虛的浮光掠影似的「假大空」自是不可同日而語。一般的人對於這麼有難度的學術研究避之而不及,而先生迎難而上,終於完成了這樣一部關於支遁研究的煌煌巨著。

支遁思想博大精深,留下的詩文往往詰屈聱牙,晦澀難解。對這一領域的文獻研讀、理解的與一般的文學研究相比難度不在一個層級。因此,對於支遁的研究當然只是生活在支遁曾經呆過的地方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對於支遁留下來的詩文著作進行的仔細的琢磨和反覆地咀嚼,這需要有深厚、廣博的文史知識和獨具慧眼的發現、創造能力。能思辨,會分析,深入淺出,把深奧的道理能夠表達的明白曉暢,讓一般的讀者能夠看得明白,這些對學識淵博的先生而言自是不在話下。眾所周知,對於古人的評述性的文字,一般的學術著作難免會有這樣的短板,即就是把前人的評論不加甄別、取捨、審視和再評議,眉毛鬍子一把抓,全部移植到自己的著作中,製造學術泡沫,了無新意,這樣的著作說好聽一點是學術集成,難聽一點是學術垃圾。學術著作貴在發前人之所未發,貴在創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更深,可以說《支遁評傳》一書對此作出開了很好的示範。

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熊禮匯教授對於先生的支遁研究給予很高的評價。他稱讚先生的研究「達到了平心而論的境地。所謂平心而論,是指對古人學說的評論,不但顧及其人生存的社會環境(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文化環境)及其學說提出的針對性,且能屏除歷史的現實的種種影響因素,對古人學說作實事求是的公允評價。由於平心而論,故傳寫其事力求全面、客觀,使人知其事能有所悟;論斷其理則力求平實穩當,使人明其論斷而心有所契。」同時《支遁評傳》「表述方式也自有其特點,既不離開本事憑空作論,也不一味鋪敘生平事迹,而是評不離傳,傳中有評,兩者交相為用。又為了說得深入,清楚,採用了專題分述的方式。這樣,既有利於充分展示相關材料,又有利於集中探討、剖析某一學理。顯然,其表述方式系因應支遁思想文化多元特徵而設。」這些評論可以說是慧眼獨具,比較準確的概括了《支遁評傳》這部書的在文史研究以及佛學研究上的巨大價值。

先生完成了《支遁評傳》後,腳步並沒有停下來,一年之後,先生牽頭並主編的《新昌大佛寺文化叢書》出版,這在佛教文化研究歷史上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這套叢書包括《大佛寺高僧傳》、《大佛寺楹聯考釋》、《支遁詩文譯釋》、《東晉般若學「六家七宗」綜論》、《地域佛緣縱橫》,合計百萬字。其中最有分量的兩部書《支遁詩文譯釋》、《東晉般若學「六家七宗」綜論》由先生獨立完成,《大佛寺高僧傳》是先生和另外一位學者合作完成。

《支遁詩文譯釋》是《支遁評傳》的姊妹篇,對於支遁著作的注釋、解讀非常詳細,而且對於前人的一些註解乖謬之處多有釐清、訂正。支遁的文字文簡意豐,深奧難解,又加之作為一代高僧,其文字里充滿禪意,可參考的文獻極其有限,應此這項工作可謂艱苦卓絕。《支遁評傳》寫於2008年5月,2009年3月交稿,9月出版,彼時一些人對於先生的出手之快,出手速度之快多有懷疑。那麼快到底質量如何?《支遁詩文譯釋》的出版可以以正視聽,原來《支遁評傳》之所以寫的那麼快,原來著者之前做了艱辛而卓絕的準備工作。對支遁詩文的解讀、注釋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恆心。在當今浮躁之風盛行,沽名釣譽之徒佔據主流的當下學術界,能夠坐冷板凳扎紮實實研究學術的人有幾個呢?先生算是其中的一位。

《大佛寺高僧傳》是對於大佛寺的一些知名高僧的梳理,我認為其最大貢獻是發掘了一些現在不被人知,在當時卻是聲明卓著的高僧,對他們學術貢獻和影響作出了中肯的評價和定位。有著1650餘年歷史的大佛寺從魏晉開始直到隋唐以後作為中國佛教文化的中心,可謂人高僧輩出,人傑地靈。可以說這本書既是開創之作,又為後來者研究大佛寺的佛教文化提供了可貴的文獻價值。

《東晉般若學「六家七宗」綜論》的寫作初衷,先生在一次談話中說:「建國以後的相當時間內都把佛教的哲學看作是唯心主義的,因此為歷史的的條件限制,從唯心主義出發而得出的結論就是歪曲的,或是錯誤的。因此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不能正確歷史佛教的般若學。其實,佛教般若學講究不斷地排除假象,不斷地過濾,不斷地凈化,以得到本質的認識。這是儒家沒有的,也是道家沒有的。」現在這本書的出版起到以正視聽的作用。先生主要關注的是作為和儒、道思想三足鼎立的佛教般若學在中國文化的影響和作用。這使人們正確認識佛教般若學的意義和價值不無裨益。此書對於東晉佛教般若學的源流正本清源,對「六家七宗」的代表人物、主張、貢獻及其影響一一釐清,條分縷析,可以說這些都是開創性的研究。誠如先生說的那樣,「凡是以前研究得比較清楚的,就不願意再重複;雖然材料的重複不可避免,但在觀點的採取和深度的進入等方面會有質的不同和質的飛躍。」謂予不信,洋洋數十萬言的的《東晉般若學「六家七宗」綜論》可謂例證。

我很愚鈍,對佛學是門外漢,嘗問先生:「佛教與我們有何關係?」

先生循循善誘,回答道:「佛教的戒律離我們很遠,佛教的義理離我們很近。

我說佛教的戒律離我們很遠,不一定很恰當。因為如果按照佛教的戒律如五戒會變得心地善良。如打坐進行鍛煉、如按照禪悟進行平心靜氣的修鍊,對精神和身體是有好處的。但一般人不一定都要如佛教徒那樣遵守嚴格的戒律。而佛教的義理卻離我們很近,卻是事實。可以肯定地說,現實中的活生生的人的世界觀都受到儒、道、釋的影響。例如,講究仁愛,講究誠信、尊老愛幼、尊師重教等等,這是儒家的;例如,講究順應自然、講究生活的質量,講究養生之道等等,這是道家的;例如,講究心平氣和,心靈凈化,覺悟解脫等等,這是釋家的即佛教的。因此,我們每個人似乎都逃脫不了儒、道、釋思維方式的制約與影響。這是因為,自東漢以下,佛教義理特別是佛教哲學——般若學的解說和傳播,採用的是老莊的語言、魏晉玄學的語言,也採用儒學的語言予以闡釋和傳播,佛教義理加入到儒家哲學、道家哲學的行列,與之融合交匯,並且以精細分析的思維方式,以眾生平等的理念,以禪悟、心靈凈化的修鍊等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經過這樣長期的演化,以致往往是我們經常使用的是來自佛教的語彙而不自知,如剎那、大眾、勞動、如實、實際、平等、現行、清規戒律、不二、拈花微笑、蓮花、金剛、心靈、心地、智慧、煩惱、時間、空間、世界、相對、絕對等等。」

這些話道出了先生為何不辭勞苦,不遠千里到新昌從事佛學研究的真正目的。名利於先生如浮雲,先生做的是一件澤慧後世,功德無量的事情,後世之人當刻骨銘記。偉哉,先生!

除此之外,先生在新昌還對劉長卿文化遺產進行了梳理,對佛地詩文進行了系統整理、評註,寫下了很多遊記、雜感等美文佳構,因為種種原因這次沒有和「叢書」一起出版,但是讓人心生期待。先生在新昌提攜當地的青年才俊,為他們題詩作序,當地學者對他極為推重,留下了極佳的口碑。

?

三)

最後談一談我和先生的淵源。先生桃李滿天下,我只是先生學生中最不成器的一個,想來汗顏。

先生曾經代我一個多學期的現當代文學課程。記憶中的先生,個子不高,頭髮稍亂,經常穿著一套藍色的中山裝,腳踏一雙敞口的布鞋,極其樸素。上課時操著肥東地方的口音,有時話說得快些,雖然聽得不太清楚,但先生的表情極其豐富,手舞足蹈,讓每一個在他課堂上的學生都受到很大的感染。每當上課鈴聲剛剛響起,先生夾著講義夾邊匆匆而至,然後用著抑揚頓挫的肥東話開始他的課程。先生的學問極其淵博,引經據典從來不用查找,但是事後有些心中極不服氣的的學生查找原典,簡直分毫不差,讓人心生佩服。

先生教的雖然是現當代文學,但是對於古典文學在課上多有涉獵,這對於開闊學生的眼界多有裨益。先生上課時不像別的老師一本正經,思維極其敏捷,雖然那時先生年近花甲,但是活躍程度不亞於青年人。他總愛學生開著善意的玩笑,在笑聲中使學生得到熏染,接受知識的啟迪,可謂良師。先生又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記得講到胡風因莫須有的罪名身入囹圄,先生直陳時弊,慷慨淋漓;講到余秋雨文革後沒有半點的反省,先生痛心疾首,怒髮衝冠;講到四人幫覆滅,文藝界迎來新天地,先生心花怒放,春風滿面……

上學那陣,我很因為性格原因,不太活躍,所以跟先生並沒有太多交往。印象最深的是先生在他的大著《滄浪集》上,給予我一句贈言,文曰「潛龍勿用,亢龍有悔,為中正不偏,方為才人。」前兩句大概來自於《易經》,第一字「潛」正好和我的名字相同,感覺很妙,但不甚了了,一直沒有機會當面向李先生求教!就這樣,畢業了很多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有幸在博客上和李先生再次相逢。我向李先生提及此事,並把當年的疑問求教於他,很快得到老師的回復:

「關於『潛龍勿用,亢龍有悔,為中正不偏,方為才人』,『潛龍勿用』,易經·乾卦初九爻,意為龍潛伏水底,養精蓄銳,暫時難有作為。『亢龍有悔,』乾卦上九爻,龍飛到極限的時候,會有危險,所以需要朝乾夕惕,時時有戒懼之心。『中正不偏』中正,正直。《管子·五輔》『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諂諛,其士民貴武勇而濺得利。』強調中正即正直而不偏的立人之道。就你當時情況而發,今天不可同日而語矣。」

先生的解釋頓時讓我茅塞頓開,其給予我許多期許。在個人品德修養上期許我做到正直,平和,不姦邪,即「中正」。而在學問一途,在低谷時要養精蓄銳,蓄勢待發,不要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抱負和氣魄,等待機會,青雲直上;在人生的高潮時,要時時有所警醒,戒驕戒躁,朝乾夕惕,切不可驕妄恣肆!

面對先生曾經對我的期許,除了對於老師當年的諄諄教導、悉心關照感激之外,更多的是羞愧和不安。老師期許我做一個正直、平和、不姦邪的人,為人保持「中正」,自信自己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雖然做得不夠好,但心嚮往之,身踐行之,不放棄,不拋棄。

然而在學問一途,實在汗顏的緊,畢業了這麼多年,渾渾噩噩,庸庸碌碌,不曾有半點的作為。每每想到此處,悲從中來,實在辜負當年老師的期許。所謂龍翔淺底,龍騰雲端,於我,都是一場空而已。前些日,老師給我發一紙條,說他主編的一套佛學叢書即將刊行,問我是否需要,並且向我索要了具體的地址和電話,說到時寄給我(現在已經寄到我手上)。與老師不相見已經快十年了,偶然在博客相遇,心中甚是欣喜。多年不見,老師一如以往的古道熱腸,提攜後進、關心學生的精神令人感動。老師雖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早已過了退休年齡,但氣色紅潤,身體強健,遊學四方,令人心生敬意。想到先生曾經在上學時題給我的贈言,多有勉勵期許之語,然而想到自己一無所長,於學無所進,於業無所成,愧疚至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支遁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支遁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