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死亡的懼怕,恰是對生命的最好保護!

對死亡的懼怕,恰是對生命的最好保護!

張小波:人生,直言之,就是把死亡的重任一代一代傳下去。

對死亡的臆想

(亂世飄萍 文)

一直沒去碰死亡的話題,不是忌諱,是捨不得。

活了幾十歲,最動感情的事,莫過於看著身邊的生命不斷消亡。在所謂的人生意義上,能與死亡相提並論的,還有「結婚」和「生子」兩件事。

婚不是人人都結,倆人結婚也只有一樁喜事,孩子更不是人人都生,而死亡,誰能躲得過呢?

夫子也曰過「未知生,焉知死」。沒搞明白生,哪有資格談死?可是,等不及啊!就我這未經上帝親自關照過的天分,對於生的意義,哪有弄懂的一天?不趁著現在的精氣神還足,逼自己去寫篇,拖到纏綿病榻,再想寫,怕是有心無力,凄慘慘地齎志而歿了。

於是,就想到微博上有個叫張小波的。且說那天,也不知張生是否受了紅娘啟發,一向沒個正經的他,鄭重地寫下一條微博:人生,直言之,就是把死亡的重任一代一代傳下去。這話說的是多麼斬釘截鐵,撂地成坑,不容商量。不知別人有啥感覺,我讀後挺震撼的,覺得一點不輸古人的滔滔大論。原來,打從猴子活到今天,都是在傳遞死亡,其他活動,不過是死亡的附屬品而已。為死亡而活,這個任務,不管你接不接受,你都無力抗命。

不同意張小波這個「謬論」,在他那條微博的下方評論里就有。他在突出死亡對人的重要性的同時,把人生的意義作了過度簡單化處理。蜜蜂的尾上針蜇出後,就一命嗚呼,不能就此說蜜蜂是為了這一蜇而活。實際情形正好相反,它是不得已而蜇,只是這個「不得已」也太輕率了點。

幾天前,又見到有人勞心??地說,比給孩子提供「性教育」更迫切重要的是「死亡教育」。我當然同意這個觀點。看著那些卧床數載,湯藥不進的「未埋人」,眼裡散發出的,不再是光,而是求生的慾望。心想他要是接受過死亡教育,不再做無謂地掙扎,該有多好啊。

問題是,性,不管教不教育,到了歲數,男孩喉嚨轟轟然響,女孩天癸初至,都會自知自明,這是本能。性教育,不過是在本能的基礎上,再向前邁一步,說得尖銳點,就是別傻不唧唧的像個低級動物,坑害了身體又糟蹋了性體驗。

如何給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想想都叫人頭痛。死亡是需要有生活經歷來做鋪墊的,慢慢體會,才能有所感受,儘管感受錯的幾率,遠比感受對的要大,但總比對死亡的理解,就心存一個「怕」字要好。可是,健康的成年人,往往都會忘掉死亡與自己時刻同在,何況是連鹽咸醋酸都沒來得及嘗過的娃娃?從根本上說,死亡沒辦法教育,更沒辦法示範和體驗,因為死亡是個不可逆的過程,示範和體驗沒有了可能轉身複述的機會。

常人對待死亡,都是避之唯恐不及。對死亡的懼怕,是對生命的最好保護,這是生命體賴以存在延續的一個必要的潛能。只有對生厭惡透頂、懼怕透頂的人,才覺得死,具有無限的親和力,是解脫,心嚮往之。但他依舊沒有懂得什麼是死亡,更無法把死亡的心得教給他人。

在死亡面前,聰明和笨,沒有區別。聰明過頭的人,往往很厭惡「好死不如賴活」這句俗訓。上海人倪匡,年輕時生龍活虎,孤身從內蒙古一路南下,突破封鎖線,勇闖殖民地香港,成就香江才子的美名。年老後,線條硬朗的軀體,被歲月揉搓得通體渾圓,不狠費點氣力,耷拉的眼皮似乎也抬不起來。一身是病,用哪哪不靈,很是泄氣,覺得長壽真是沒勁,雖然他對生命開始不領情時,還沒活夠八張。朋友勸他多做運動,對身體好,他一律白眼以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倪活膩煩了,沒學海明威對著自己扣動扳機,就算是對兒女的孝心負責任,再額外要求,倒顯出朋友們的殘忍。

距離死亡遠的人,才敢拍著胸脯說自己不怕死。病人、老人,倒是不願意有人在面前提及「死亡」二字。這我是親身經歷過的,沒想當然的胡說。明代的反道統文人李贄,思想上是個異類,行為也極不尋常。七十六歲那年,因言論被治罪。獄中喚侍者理髮,趁其不備,奪剃刀自割喉管,兩日後才氣絕。死前,侍者問他為何自割,他用王維的一句詩作答:七十老翁何所求。剛烈若此,世間能有幾人?

不過,大可不必拿李贄作參照來要求人,再不堪的人,也有他活下去的理由。算不算苟活,是用現存的道德規範來套的結果。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吳研人,在他仙逝後,有人送來一副輓聯, 「百戰文壇真福將,十年前死是完人」。

上聯讚賞他早年筆鋒犀利,罵盡世間醜惡,下聯又隱責他晚年為了蠅頭小利而阿諛逢迎。

生命與道德處於兩難境地,到底哪一個更應該佔上風?我個人傾向以生命為重。這倒不是要替無恥者申張,而是利用道德殺人,太過輕巧。道德可以重塑,人死不能復生。所以對待南唐後主李煜,忍辱偷生,直至被「牽機葯」毒死,北宋的徽欽二宗,被金人虜掠而不自戕,以成全名節,我都是持同情理解寬容的態度。明思宗朱由檢,大順軍攻破北京城,在太監王承恩的幫助下,自縊於煤山,歷史形象,自是高大於李煜、徽欽二宗父子,但大明的江山,並沒因崇禎完美的死亡造型而得以延續。

忘了是在哪本書里看到過,二戰中的美軍官兵,上衣口袋裡都裝一塊印有13種文字的黃色尼龍布,稱為求救書,上面寫著:我是美國人,請不要殺我,並設法把我送回去,我會通過美國政府交涉,給你們以報答。哪怕這是杜撰,杜撰者也很懂美國人的生命觀。

我曾在大英博物館裡隔著玻璃看過古埃及的木乃伊,也在網上看到中外都有利用「人體冷凍技術」製作現代木乃伊的報道。對生的渴求和貪戀,讓人在生而無望之際,想再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以延續生命或起死回生。至少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古代、現代木乃伊,不過都是保存屍體的一種方法,重新活過來的機會是零。但對延續生命的不懈追求,就總有可能會找到突破口,這我是相信的。

現代的物理學,似乎在向神學不斷靠攏,上帝就要呼之欲出,死亡也正在被改寫。原子在它的發明人——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那裡,就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的意思,而現在科學已經證明出,比原子小很多的夸克,也不是基本粒子。不只是人和動物,由同一種基本粒子,按照難以想像的複雜方式夠成,植物、石頭、水、金屬、塑料、藥片、空氣、時間、光、意識、精神、思想,等等一切,最為本質處,也都是同一種微粒。這個「微粒」,不是上帝還能是什麼?人的高貴性,原來也是虛假的。

過去,我們所受的教育,是要把握住事物的本質,不要被其外在的形式所迷惑。現代物理學告訴我們,事物的本質都一樣,把握本質就等於什麼也沒把握住,而形式,才最重要!假如有條件探求到足夠小的微粒,那麼研究不同的組織形式,就是在研究不同的物質。這真是只有神才能完成的大翻轉啊!把死亡放進這個認知體系內,人作為一種存在形式,太偶然,也太弱了。人類的兄弟姐妹,金屬石頭空氣......,那才叫堅固。什麼鍛煉身體,什麼排毒養顏,什麼吃藥煉丹,統統滾一邊去,趁早物化掉這具皮囊,重新排列組合,再塑金石身,便可與天地同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殯葬手記 的精彩文章:

分手了,我很高興……

TAG:殯葬手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