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為什麼錯失了全球第一領土大國的寶座,而讓俄羅斯撿了漏?

中國為什麼錯失了全球第一領土大國的寶座,而讓俄羅斯撿了漏?

從沙俄,到蘇聯,再到今天的俄羅斯聯邦,在近現代國際政都有舉足輕重的重用。特別是俄羅斯的近五百年每一次興衰起伏,對國際政治、人類文明發展都有重大影響。

但俄羅斯的歷史並不悠長。在整個古典時期以及中世紀,無論是作為民族淵藪的羅斯族人,還是其所處的東歐平原,對人類文明史起到的影響並不大。

直到進入近代,俄羅斯才異軍突起,迅速的一舉成為歐洲主要強國,之後又拓地2000萬平方千米,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達黑海南部、西起波羅的海、東達阿拉斯加,國土面積約2280萬平方公里,一度成為全球第一領土大國。俄羅斯領土擴展為何如此迅速?

從地緣上看,地處東歐板塊,緯度高,氣候濕寒,加上中世紀以前的人類文明發展水平有限的俄羅斯,也沒有能力對這種寒冷地帶有效開發。

但中世紀中後期,在歐洲農耕文明千年積累,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技術,在較寒冷地區開展農業種植的能力略有提升。

而東歐地勢平緩,草原遼闊,自古便是游牧文明勢力範圍。在冷兵器時代,游牧騎兵依靠天然的軍事優勢,游牧勢力會洗劫與鉗制東歐平原的農耕國家。這也就是說,東歐農耕城邦如果不能有效制服游牧民族,也就沒有發展壯大的空間。

在俄羅斯形成的早期便是如此。當時東歐平原的主宰是蒙古系金帳汗國。以莫斯科公國為首的羅斯系農耕小邦,就算合力也擋不住蒙古騎兵的洗劫,所以只能向蒙古稱臣,擔沉重賦稅的同時,還要提防蒙古人頻繁的洗劫和挑撥,農耕小邦要想發展壯大也就難上加難。

隨著熱兵器時代的到來,游牧騎兵的武力優勢大大的被削弱。而熱兵器的製造,又需更加豐厚的物資基礎做支撐,農耕政治勢力憑藉熱兵器的加持,取代了游牧勢力對東歐的主導。具體體現在,莫斯科公國消滅了長期欺壓他們的金帳汗國,建立起了農業基礎主導的俄羅斯帝國。

帝國雖建立,但離俄羅斯的崛起還有很大的距離。

因東歐平原的濕寒氣候阻礙了農業發展。即使經過千年的技術積累的進步有限,依然是建立在人力耕作技術方面的量級提升,而非由人力耕作向機械化耕作的質變。

氣候濕冷的東歐,與氣候溫和的東南歐相比,高度依賴人力進行的農業耕作產出就要低效很多。再加上東歐地處偏僻,遠離地中海以及大西洋貿易圈,沒有條件通過商業聚斂財富,增強國力。

所以,如果光靠東歐平原這塊核心區,近代的俄羅斯,縱然有資本獨立成國,但也最多不過是二三流之國,想與英、法、奧匈甚至奧斯曼帝國分庭抗禮,成為歐洲大國,自是不可能。

俄羅斯是靠什麼突破這層阻礙呢?答案在於北亞。正因將廣袤的北亞、乃至部分中亞版圖收入囊中,俄羅斯才獲得了充足的實力,並憑著這份積累,成為了與歐洲傳統大國並駕齊驅的大國。

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北亞和中亞的價值更加凸顯,具體體現在:

首先是自身開發潛力的提升。

一方面,隨著機器大工業的推廣和普及,人類征服自然能力大大提高,技術水平提高後,也就降低了北亞、中亞這些板塊的開發難度;

另一方面,工業時代的資源和財富定義,與農耕時代截然不同。農耕時代,財富和價值的定義,幾乎是與稀缺性的食物這一基本生存資源劃等號。而在工業時代,食物已只是一種基礎性資源,滿足人類更多慾望的工業品,以及工業製造的能力,成為財富和實力的象徵。

工業發展對化石能源的依耐性極高。北亞、中亞這些地方地下的豐富化石能源,成為工業時代的真金白銀。在工業文明條件下,隨著交通工具和基礎設施的利用和完善,使得這些資源在開發後被運輸到有需要的地方,進而進入到人類經濟鏈條。

除了自身開發潛力,北亞和中亞的地緣價值,也隨著人類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質變得以凸顯。

農耕時代,人類由於文明發展水平有限,很難衝破大型地緣板塊之間的阻隔。山脈、河流、海洋、荒漠、這些地緣屏障的存在,在阻斷彼此間的交流同時,也隔絕了相互間的衝突。

但工業時代,人類衝破了地緣的梗阻。工業的進步逐漸消融了地緣板塊間的界限,也為人類文明之間的大規模交流提供可能,伴隨而生的是加劇了利益衝突。

這時候北亞和中亞的地緣價值得以凸顯。土地貧瘠的北亞、中亞,覆蓋了亞歐大陸的整個北半部。以此為基地,利益驅動下,俄羅斯將自己觸角延伸到東亞、中東等相對富庶地區。而歐洲文明率先向工業的轉型,俄羅斯又可利用此優勢,壓制華夏、伊斯蘭等傳統農耕文明,不但從他們手中攫取大量利益,同時加強了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

總之,對亞洲領土的佔有,奠定了俄羅斯的大國基礎。正是靠著這些領土,俄羅斯最終實現了大國崛起,成長為威震全球的世界級勢力。

俄羅斯能在時代變革的前夕,準確判斷時代發展方向,即便是身處大航海時代的歐洲人,其海外殖民的收益,除了金銀礦藏,也都是從事種植業,而北亞和中亞顯然不適合農耕。

俄羅斯帝國真有判斷時代風向的先見之明嗎?

並非如此。如果俄羅斯真具有這種超前眼光,就不會在1867年,把阿拉斯加以區區720萬美元的價格賤賣給美國。那時,距大航海時代開啟已過了近300年,離工業革命在歐洲嶄露頭角也已過了近百年。第二次工業革命,此時也即將拉開帷幕。這可以證明,直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夕,俄羅斯對工業文明的發展趨勢懵懵懂懂,對地緣政治的理解,也談不上深刻和成熟。顯然,俄羅斯缺乏這樣的先見之明。

那麼,俄羅斯又為何要佔領北亞呢?

東歐平原當時的地緣潛力,不足以與歐洲和中東相提並論。在國家競爭中,俄羅斯在與歐洲列強,甚至奧斯曼土耳其爭雄過程中處於下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難以在質量更高的歐洲板塊獲得滿意的收益進而提升國力,也只能轉向亞洲拓展。雖然北亞開發難度大,收益低,但有總比沒有強。

只不過俄羅斯的這次東拓,恰好趕上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時期,因此俄羅斯充分享受到北亞地緣價值提升的巨大紅利。再加上這次文明大轉型是從歐洲起步,亞洲相對落後,在整個擴張過程中,作為亞洲最強地緣勢力的幾乎沒有阻礙到俄羅斯。

俄羅斯憑藉大好的歷史機遇,不經意間,締造了世界上領土最多的大國。

以上因素是其偶然性,其必然性如下:隨著人類文明由農耕向工業的轉換,提升了北亞和中亞的地緣價值,依靠其豐富的礦產資源,成為了「帝王之資」。

只不過,由於北亞和中亞缺乏人類生存的工農業基本環境的缺陷,這塊「帝王之資」註定要淪為周邊地緣勢力的附庸,便有了俄羅斯對這兩大板塊的吸納的這種地緣政治規律。而當時國力遠在俄羅斯之上的中國,就地緣關係而言,至少北亞的中東部(即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與中國的地緣關係比俄羅斯本部緊密。如果,按照正常的地緣規律,在人類征服全世界的過程中,這兩個北亞次級板塊應該由中國掌控。

不過,由於歐洲工業文明的先發優勢,加上華夏文明在轉型中的波折不斷,這片土地被俄羅斯佔有,也符合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但北亞的丟失,並非全是弱肉強食的結果。如果說19世紀外興安嶺、庫頁島和巴拉喀什湖以東地區的丟失,可以說是當時的中國力不如人。但北亞的大部分地區,卻早在工業時代尚未來臨的17世紀,中國整體實力依然在俄羅斯之上的時候,便已通過尼布楚、恰克圖等一系列條約,將其讓給了俄羅斯——即便這種讓不能完全稱之為棄土(畢竟當時的北亞基本是不毛之地,中國對其中的大部分地區並未實行有效統治),但說是主動退出競爭,是不為過的。

為什麼當時的中國願意主動退出對北亞的競爭?可能有的人會將此歸罪於清朝政府。但實際上,這與農耕時代的中國國家結構,以及地緣政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11節。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全部系列原創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石 的精彩文章:

印度後院尼泊爾起火了,但它沒被燒成灰燼,反而成了火鳳凰
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還能帶來殺身之禍,古今中外最大的仇富命案
英法俄意歷史上都很完整,為什麼唯獨古代德國卻四分五裂?
印度要越過三條喜馬拉雅山脈才有機會趕上中國
庫爾德公投獨立——改變中東格局,或註定只能作困籠之獸?

TAG:雲石 |